柳嘉慧 馬欣卓
近日,“偷感”一詞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關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偷感很重”的討論也是熱火朝天。
繼“i人與e人”“濃人與淡人”之后,年輕人們又找到了形容自己的新詞。一些網(wǎng)友表示被戳中了,“這不就是我本人嗎?”
“偷感”不同于“偷”原本的貶義色彩,也并不是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才偷偷摸摸,而是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些場合或情境下感到拘謹、畏縮,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默默做事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的行為。這些人傾向于默默做事,等到有了顯著成果才可能公開,或者等待別人發(fā)現(xiàn),這種行為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滿足和成就感。“偷感重”的人往往過于在意周圍的眼光,在公共場合做什么都覺得羞恥,甚至無法在別人的注視下做任何事情。
偷感,體現(xiàn)在當下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學習時,“偷感人”往往選擇偷偷學習,不為別的,只是擔憂一旦他人窺見自己努力過后仍未能取得好成績,便會面臨尷尬和嘲笑,害怕因此被打臉;當領導或同事在身邊時,他們也不敢放開工作,甚至會變得連字都不會打;“偷感重”的人在公共場合接電話時,也會產(chǎn)生濃濃的“說話羞恥感”,而選擇到無人注意的地方“偷偷摸摸”接起電話。
年輕人的“偷感行為”離不開社會規(guī)范與期望的影響。社會對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和規(guī)范,而在當下社會,年輕人所處的環(huán)境日益復雜多變,他們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職場、社交媒體等多方面的壓力。
這些壓力不僅來自于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更來自于精神層面的期望和規(guī)范。因此,年輕人在面對公眾場合或他人注視時,可能會感到不自在和拘束,從而表現(xiàn)出“偷感重”的特點。
另外,在家庭、學校、職場等各方面的壓力中,家庭的壓力是最為深刻而主要的。當下的偷感“主力軍”,是我們所熟悉的“Z世代”,這一代人在童年時期大多會受到“特有的”打壓式教育。打壓式教育往往表現(xiàn)為父母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明明想夸孩子,開口卻是反話,或者經(jīng)常挖苦、貶低、喜歡拿孩子作對比、挫傷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源于上一代父母的“通病”,并在一定程度上在代際間傳遞。
在打壓式教育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年輕人,往往會面臨巨大的情緒壓力和心理負擔。他們會變得不自信,害怕在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不完美,擔心被評價或嘲笑。這種心理狀態(tài)可能導致他們在某些場合下表現(xiàn)出極強的“偷感”。
此外,這種打壓式教育還會影響年輕人的自我認知和自尊水平。他們會更加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從而過度擔憂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他人的期望。這種擔憂可能使他們在公眾場合或他人注視下感到不自在,進而加劇“偷感”現(xiàn)象。
在“偷感”標簽的掩護下,年輕人像忍者般披上了一層隱形斗篷,在社交江湖中自由穿梭而不留痕跡。這種帶點兒小調(diào)皮的“偷感”標簽,就像他們的幽默護盾,守護著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一次內(nèi)心的小波瀾都得以安全著陸。
“我覺得‘偷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保護?!?4年的小許有兩個微信賬號,一個用來回工作信息,一個用來聯(lián)系生活,發(fā)日常朋友圈。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各種“曬”和“秀”,人們通過展示自己的生活、成就和才華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賞。
然而,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們并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認可,而是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實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選擇“偷感”,悄悄地進行自己的計劃和目標,等到成功后再與大家分享,這樣更能體現(xiàn)出他們的自我價值和成就感。
小許告訴記者,在社交媒體上,個人信息和動態(tài)往往會被無數(shù)人關注和評論。對于一些比較內(nèi)向或是不喜歡被過多關注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這種關注是一種負擔。因此,他們選擇“偷感”,將自己的計劃和行動悄悄進行,避免引起過多的關注和評論,從而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內(nèi)心世界。不被世俗圍觀,“偷感”是最好的保護色。偷來的時間與空間給自己片刻的安寧,成為暫時停留的小島。
“我現(xiàn)在都在寢室里學習。班上同學一旦發(fā)現(xiàn)你在學習,就會起哄說‘你好卷啊‘這么努力啊之類的,讓人很不舒服。所以我現(xiàn)在不管學什么都不敢讓她們知道了,像做賊一樣?!本W(wǎng)友fff表示,選擇“偷感”也是對于社交距離的掌控。
無論是在線上或是線下,人與人的聯(lián)系和互動往往帶有一定的社交壓力。對于一些想要保持一定社交距離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這種壓力有些難以承受。因此,他們選擇“偷感”,通過悄悄進行某些活動來掌控自己的社交距離,避免與他人產(chǎn)生過多的社交鏈接和依賴。
可見,“偷感”之下,帶來的也不全是壞處?!巴蹈小贝偈鼓贻p人在內(nèi)心深處默默積累力量,努力提升自己。他們或許在角落里默默學習,也可能在人群中顯得低調(diào),但卻在無人注意的地方,偷偷過好自己的人生,不斷追求進步與成長。
他們懂得,偷偷過好自己的人生,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傊孕乓埠?,“偷感”也罷,最重要的是要在二者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自洽之路,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
“偷感”是自我成長中很正常的一個階段?!皬男睦韺W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青春期同一性危機與自我意識的展現(xiàn)?!?2355心理咨詢師江瀅對“偷感”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分析。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用“同一性危機”來形容青少年時期那種自我概念的混亂和不穩(wěn)定。他認為,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將各種關于自己的想法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自我概念,形成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的自我觀念。同時,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識迅速增長的時期,其中一個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過度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而“偷感人”正是處于這樣一個階段。他們之所以產(chǎn)生“偷感”,是因為他們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同時,他們也感受到了一些自我的“不安”,但這種不安并非“混亂”,而是他們正在努力解決同一性危機的表現(xiàn)。
在“偷感”成為熱詞的背后,可以看到在信息化時代,“00后”們早就已被社會貼上了各種標簽,而年輕人也在努力捍衛(wèi)自己的生存空間,希望被社會理解和接納。
其實“偷感”本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默默積蓄力量讓自己內(nèi)心變得強大??墒?,當年輕人太過于在意“偷感”本身的時候,便會給自己帶來內(nèi)耗,也就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活在了他人的目光之下。
那么“偷感”很重的人應該如何突破自我,找回自信?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評判并不是來自外界的評判和社會標準的制定,而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質(zhì)疑。認為自己不行,認為別人是這樣想的等等。所以自我暗示,不斷提高自信心,走進人群,勇于邁出封閉圈,向心求,向內(nèi)求,只求無愧于自己則是“偷感”人找到自我信心的精神契機。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寫道:“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睂ふ易约旱摹耙孤贰保蚬舱?,自信自立,是每個年輕人必修的人生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