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
摘? 要:豐富學生實踐體驗,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是追求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文章就一位思政教師在選用“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折木棍”教學案例時,遇到的偶發(fā)事件——學生在實驗中折斷了,出現(xiàn)的課堂尷尬現(xiàn)象,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提出如下見解:一是教師選用的教學案例應多思考可行性;二是課前準備不充分,會直接影響課堂效率;三是隨意性課堂教學難以達成教學目標;四是面對偶發(fā)事件要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五是探究性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應得到較好的呈現(xiàn);六是課堂觀察能促進教師及時糾正教學失誤。
關鍵詞:教學案例;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教學實施中要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注重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學會運用案例典型,通過成功案例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初中生的綜合辨析能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從而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因此,文章基于一位思政教師創(chuàng)設的“折木棍”教學實驗的課堂情況進行分析,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注意的要點。
一、教學案例描述
統(tǒng)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八課《美好集體有我在》第一框第二目“良好的氛圍”中的知識點“美好集體是善于合作的”。其設計意圖是要求學生懂得:在美好集體中,人們既要分工合作,又要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共同提升,充分發(fā)展各自的優(yōu)勢和長處。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發(fā)揮自己最強的作用。
一位思政教師執(zhí)教這一教學內(nèi)容時,選用的教學案例內(nèi)容如下:
一根小木棍代表一個人的力量,一把木棍代表集體的力量。請一位同學折一根小木棍,然后再讓他折一把木棍。
根據(jù)實驗結果討論:
1. 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2. 從實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 你嘗過成功合作的喜悅嗎?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教師選用“折木棍”教學案例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懂得人們需要合作,合作力量大,合作是成功的土壤,幫助學生樹立合作意識,結合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使其感受合作共享的快樂。
教師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明了,沒有合作就沒有人類社會,合作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合作就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個人或群體為了達到自己無法達到或者難以達到的目標而相互配合、協(xié)調(diào)的一種人類社會互助行動的過程。而共同的目標是合作的基礎,配合與協(xié)調(diào)又是合作的關鍵。在合作的過程中,人的知識、情感、心理、能力等要素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合作的方式和程度。建設一個善于合作的美好集體有利于建構和諧的集體氛圍,使積極的氛圍在學生間相互傳遞,良好的習慣在學生間相互遷移。以集體建設為例,通過集體活動的開展加強學生間的接觸和合作,正是提高學生的集體凝聚力與集體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與集體合作意識的有效手段。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師生互動的情境,安排了一個學生活動,讓學生親自感悟“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道理。教師從教室后面堆放掃帚的墻角找了一把竹丫掃帚,抽出其中的一根竹丫代表一根小木棍。然后讓一名學生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情況下,用雙手折一根小竹丫,然后再折這一把竹丫掃帚(大約由15根小竹丫組成的一把),讓學生感悟“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折木棍”道理。
教師將活動規(guī)則向?qū)W生交代清楚后,安排一位男生上講臺進行實驗,這位男生先用雙手很容易地把教師事先抽出的一根小竹丫折斷了,再用雙手比較吃力地把大約由15根組成的一把小竹丫折斷了。
此時,觀課教師坐在教室后排仔細地觀察著整個教學過程,當時教室一片啞然,執(zhí)教教師的臉開始變紅,然后沉默不語,因為教師在活動前已按教學設計中的答案告訴了學生實驗活動的結論——折不斷,而學生實驗的結果卻折斷了。另一位男生站起來質(zhì)疑“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說法不正確,存在不準確性。教師對學生突如其來的質(zhì)疑感到茫然,深感教學中的失誤。要學生當場實驗和分析“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折木棍”活動失敗了。
在這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讓學生通過“動”來體驗合作的力量,共享合作成果和合作的積極意義,是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相符的。然而,正是這個失敗的教學案例,本文認為這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值得思考,遂提出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二、基于“折木棍”教學案例的思考和建議
(一)教師選用的教學案例應多思考可行性
教師在編寫教案中,選用“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斷?”的“折木棍”教學案例時,沒有注意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準備不充分。我國有句古話:人心齊,泰山移。在社會生活中,誰都不可能脫離集體或群眾而單獨生活及在世界中生存,因為個人的力量和智慧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在集體中生活生存,并與他人有效合作,個人才會有更多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折木棍”這一個教學案例,是想說明人多而且合作力量大,而不是人多力量就大,而需要考慮同心所向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選用教學案例時要從啟發(fā)學生思維的角度去考慮,如果把這句話改為“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斷,而一把木棍就很難折斷?”更符合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哲學原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學中,案例選擇應堅持正面引導為主,要具有可行性、真實性,有利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典型案例的感染作用;遴選有助于師生課堂活動與學習目標達成的教學資源,進行信息處理和整合。課程資源的選擇要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資源的代表性和適切性,注重教學案例與課堂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導向作用。
(二)課前準備不充分,會直接影響課堂效率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活動,在教學前,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課前準備,進行高質(zhì)量的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打造優(yōu)質(zhì)課堂、優(yōu)化教學流程的關鍵。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把握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深入鉆研教材,明確目標要求,分清重難點,準備好教具,才能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本節(jié)課,由于這位思政教師在教具的準備上不充分,不僅沒有事先準備“折木棍”的教具在課堂上讓學生實驗,還隨意“就地取材”,將教室里的公共財產(chǎn)作為教具,并且“木棍”與“竹丫”其結構、硬度、特點是有明顯區(qū)別的,隨意拿教室里的“竹丫”代替“木棍”做實驗,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這位思政教師上課前根本沒有做好教具的準備。
要上一節(jié)高質(zhì)量的思政課,必須在頭腦中有計劃,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才能做到有條不紊,因此,思政教師要樹立合理的教學資源觀。在本教學案例中,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審視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內(nèi)容,注意教學資源的選取和整合,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把握好“折木棍”教學活動的可操作性以及操作的嚴密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游刃有余。
(三)隨意性課堂教學難以達成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課堂是師生合作學習、溝通交流的平臺的理念。每節(jié)課要努力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學習資源充足科學,思路清晰,結構緊湊,方法恰當,運用自如,以生為本,技能嫻熟,功底扎實,短時高效,效果才能明顯呈現(xiàn)。
課堂教學是有組織的活動,活動的內(nèi)容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不能到了課堂才進行所謂的“應變”,隨意拿教室里的掃帚作為教具,不但沒有達成教學目標,而且把掃帚損壞了,這樣的活動不利于在課堂中出現(xiàn),也不利于引導和教育學生。甚至是在損壞公共財產(chǎn),教師作為德育工作者,在學生中應該言傳身教,這是值得一線思政教師思考的問題。
(四)面對偶發(fā)事件要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中,當課堂出現(xiàn)上述這種偶發(fā)事件時,教師一定要沉著冷靜地處理。即使是知識淵博、功底深厚、經(jīng)驗豐富的名師,也很難避免在鮮活的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差錯。更重要的是在課堂失誤之后如何正確處理,能否巧妙應對和及時補救。課堂教學為什么永遠充滿生命力,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對象是鮮活的、富有個性的、有不同差異的生命個體。因此,雖然每課堂都是在預設中生成,在預設中發(fā)展,但每節(jié)課都是不可完全復制的。而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還要勇于面對學生的課堂非預設性,主動應對,冷靜處理,把學生的非預設性生成,最大限度地轉(zhuǎn)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并運用好這種來自學生身邊的資源。教師的課前備課即使做到周密細致,但畢竟只是教學前的計劃編制,在教學實踐中,難免會碰到各種非預設性情況,需要教師具有臨場應變的能力和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偶發(fā)事件是難免的,教師準備不足、創(chuàng)設情境達不到預期效果等情況難免出現(xiàn)。教師在這時候要敢于正視自己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差錯或失誤,保持心理的平衡,積極主動地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在該“折木棍”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課堂失誤和不足,不能因為所謂的師道尊嚴而打壓學生,以至于損壞思政課教師的形象。教師完全可以就學生在講臺上出現(xiàn)的活動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分析結論是否準確,或?qū)嶒炇欠窨茖W,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案例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并進一步探究“折木棍”在什么情況下不易斷或不能斷。這種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教學態(tài)度才是當下教師必須具備的優(yōu)秀品格。
(五)探究性學習在思政課教學中應得到較好呈現(xiàn)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與學過程中,貫徹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創(chuàng)設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提高學生運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另外,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是引導學生探究的良好手段,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既然是探究,那么就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在學科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進而解決問題,實驗的結果不是教師在實驗前就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在實驗后總結、歸納而得出。由學生談自己與他人合作的經(jīng)歷,分享合作的成果,感悟“折木棍”活動的道理,這樣的教學才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才會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懂得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并包容他人的不足,感悟美好集體是充滿活力的,集體成員之間的相互激勵和合作是集體發(fā)展的動力。
(六)課堂觀察能促進教師及時糾正教學失誤
聽課者多維度觀察和思考課堂上的一些偶發(fā)問題,就可以洞見到一些有價值的課堂資源。它對了解和認識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師素質(zhì),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對信息比較閉塞,與外界接觸較少的教師,能得到名師親臨課堂聽課指導,是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不足、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高質(zhì)量的課堂觀察能為思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元素,對課堂進行精準量化、分析,從而幫助教師獲得專業(yè)指導和專業(yè)發(fā)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課堂的每一個有效觀察都是指向?qū)W生課堂學習的有效度。主要關注學生為什么學習、運用什么方法學習,以及學得怎么樣的問題,始終緊緊圍繞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而運轉(zhuǎn)。高質(zhì)量的課堂觀察和課堂評價,有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教學得失,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探尋一條專業(yè)化成長路徑。
三、結語
總而言之,為實現(xiàn)更好地課堂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富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情境,打造具有活力的思政課堂,致力于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課堂教學路徑。另外,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意外事件,應做好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效果,做好學生的課堂和人生的引路人,更好地培養(yǎng)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沈毅,崔允漷. 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胡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案例教學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0(30):108-109.
(責任編輯: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