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性本真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在其小說《嘉莉妹妹》中的主題。嘉莉妹妹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依附于金錢從而失去了本真的人性,使得自己一直處在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邊緣;西奧多·德萊塞對生活的思考和自己的勤奮刻苦讓他對人性和生活的本真有了更加獨到的認識,開創(chuàng)了美國現(xiàn)實主義的新時代。
【關鍵詞】德萊塞;《嘉莉妹妹》;精神生態(tài)危機;人性的本真;中國社會
【中圖分類號】I206.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4-004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4.012
《嘉莉妹妹》是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的代表作,他是美國自然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開拓者。這部小說大膽而忠實地描繪了美國20世紀初期的社會現(xiàn)實。
《嘉莉妹妹》一問世,即被指責為“傷風敗俗”“不道德”[1],當時的美國主流社會給小說設定了一些固有的套路,如小說是生活的點綴而不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等?!都卫蛎妹谩穼τ谄胀ㄈ巳罕瘧K生活的描述、對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記錄違背了這些套路,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初期的美國社會的真相。這些悲憫的事實是那個時期美國社會的本真,嘉莉妹妹的命運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人性本真的代表。
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先驅者,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其作品包含了濃郁的自然主義色彩。他的作品充滿生活氣息,對現(xiàn)實的描寫與刻畫真實自然,符合他自然主義的寫作理念。西奧多·德萊塞的作品以蘇聯(lián)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都卫蛎妹谩肥俏鲓W多·德萊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發(fā)表于1900年,故事以西奧多·德萊塞姐姐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原型,塑造了嘉莉妹妹這一主人公的形象。因此,《嘉莉妹妹》是從生活的真實走向了藝術的真實,西奧多·德萊塞從嘉莉妹妹個人的成功失敗中尋找道德淪喪的社會動因,對美國的現(xiàn)實社會制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與控訴。
一、嘉莉妹妹人性的本真書寫與精神生態(tài)危機
嘉莉妹妹本來是一個來自偏遠農村的不諳世事的女孩,淳樸單純。為了生計,踏上前往大城市芝加哥的火車以謀生。先寄居在同樣貧困的姐姐家里,體會了底層人民的生活艱辛;然后去了制鞋公司打工,先后經(jīng)歷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病痛的折磨和失業(yè)的痛苦,最后淪為了小推銷員德魯埃和酒店經(jīng)理的情婦。讀完這篇小說,我們感覺嘉莉妹妹非常值得同情,但是也要探尋造成她命運的社會因素——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造成的社會不公導致了人的思想的物欲化,資本家對金錢與利潤的追求完全體現(xiàn)了今天的增長主義(growthism),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與態(tài)度傾向于消費主義(consumerism),長此以往,環(huán)境問題必將導致人類生存問題,而這也將影響人類的生存,從而對人性造成更加直接的危害。
嘉莉妹妹的故事是美國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階段的縮影,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真即西方宗教先知對人性的概括:人性惡。今天看來這是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的必然產物,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1776)一書中提出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的私利,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jīng)濟利益,做事就是為了獲得經(jīng)濟報酬,嘉莉妹妹在這個時期更大程度上是經(jīng)濟人(economic person),物質利益是她整個生活的動力和目標,在這個階段她的認知還沒有達到社會人以及價值自我實現(xiàn)的高級階段[2]。
在嘉莉妹妹的生活中,森林、陽光和綠地的缺失導致了精神的荒漠化,使得精神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失衡[3]。精神生態(tài)不僅要求各個因素健全而且要健康,否則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xiàn)就不可避免。嘉莉妹妹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體現(xiàn)為心靈拜物化、精神荒漠化、道德空白化,存在的疏離化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的分離化。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嘉莉妹妹在繁華的大都市中逐漸丟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失去了人性的本真。
值得慶幸的是,嘉莉妹妹在追逐美國夢的過程中,內心的人性本真時時被喚醒,這也說明她本真的喪失是逐漸的,是資本主義初期的工業(yè)文明造成的,嘉莉妹妹作為淹沒在時代中的小人物,不斷遭受著精神危機的折磨,其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可想而知。
二、西奧多·德萊塞成長經(jīng)歷對其人性本真的影響
西奧多·德萊塞1871年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特立亨特。父親是德國天主教移民,在美國經(jīng)營著小生意,但生意慘淡,對未來不抱有任何希望。相比之下,他的母親對未來充滿著無窮的勇氣和希望,盡管生活貧困,她卻不辭辛勞地養(yǎng)育著十個孩子。隨著父親生意破產,為了養(yǎng)家糊口,父母帶著一家不斷從一個小鎮(zhèn)搬到另外一個小鎮(zhèn),打工掙錢,勉強度日。在他的自傳《黎明》中,他說,小的時候為了家庭冬天取暖,他們這些孩子沿著鐵軌一路撿煤,即便辛苦卻也享受到了周圍的自然世界和童年時期的快樂。
15歲的時候,在兄弟姐妹的影響下,西奧多·德萊塞只身一人踏上了開往芝加哥的列車——跟嘉莉妹妹相同的原因,相同的旅程,都是為了謀生。在他自傳的第一部分《黎明》中,作者說他記得沿著鐵軌一路撿煤,以便給家庭冬天取暖;但這樣的艱苦生活也使得他對童年時期身邊自然世界和美好的情感感到快樂。在芝加哥,西奧多·德萊塞先后在餐館干過洗碗工,在報社干過報童,在輪船公司干過小職員,后來有一位老師認為他有寫作的潛力,資助他到芝加哥大學布盧明頓校區(qū)求學,之后做了房地產經(jīng)紀人、卡車司機等工作。
即使干著簡單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西奧多·德萊塞的內心一直對寫作有著憧憬。做報童的短暫經(jīng)歷對他后來做記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了歷史悲劇的全過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Herald)打雜,給窮人發(fā)放圣誕節(jié)玩具。之后應聘到芝加哥環(huán)球報做見習記者(cub reporter),隨后前往圣路易斯任環(huán)球-民主報(Globe-Democrat)的專欄作家(feature writer),之后又去往匹茲堡。匹茲堡是爆發(fā)警察和鋼鐵工人對陣的地方,正是這里使得西奧多·德萊塞開始思考美國經(jīng)濟的深層次問題。
在西奧多·德萊塞的自傳中,他認為正是他的記者和編輯生涯使他認識了憤世嫉俗者、花花公子、酒鬼等不同類型的人,這些人也是他深入剖析美國社會制度的切入口。資本主義在美國的蓬勃發(fā)展和普通人悲慘命運之間的差距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在他傳記第二部分《記者生涯》中他這樣描述道:“長期以來,我對美國現(xiàn)狀感到迷茫、懷疑和不確定。我看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倍感困惑卻無能為力”,“盡管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而我卻深信不疑),世間總有一些道德準則是不能違背的,否則終究會受到懲罰的?!盵1]
西奧多·德萊塞在紐約做雜志編輯期間,參加了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在此期間遇到了后來成為他妻子的沙拉,他才開始有了寫作的念頭。他的朋友,作為編輯的亨利更是鼓勵他用故事的形式表達他對美國現(xiàn)狀和未來的思考,因為他從西奧多·德萊塞專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他的寫作才華。于是1899年,西奧多·德萊塞在28歲的時候終于在一張紙上寫下了“Sister Carrie”的標題。
不難發(fā)現(xiàn)在《嘉莉妹妹》中很多的環(huán)境細節(jié)都來源于西奧多·德萊塞自己親身經(jīng)歷。一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孩子見到像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找工作時流露出的好奇、敬畏之情;流落街頭、饑腸轆轆時的窘境……西奧多·德萊塞的一個姐姐跟著一個已婚男人跑去了多倫多,正如嘉莉妹妹跟人跑去了蒙特利爾,而那個已婚男人最后偷了老板的錢財,這亦如嘉莉妹妹的情人赫斯特伍德偷竊了他老板的錢財如出一轍。小說中的芝加哥正是西奧多·德萊塞年輕時經(jīng)歷的芝加哥的街道、旅館以及小餐館等等。
F.O.Matthiesen曾在西奧多·西奧多·德萊塞的傳記中寫道:西奧多·德萊塞是第一位姓氏不是典型的蘇格蘭、愛爾蘭或者英格蘭的美國作家。對美國人來說,他就是個外人,因為他的德國移民身份、他的貧窮、他的有限的教區(qū)教育背景。西奧多·德萊塞恰恰因為他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學和文化價值觀以及對當時的美國社會的看法而走上美國文壇。他只寫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美國社會,他站在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新英格蘭影響的門外,而門內的共識是“藝術是生活的點綴而非有機的表達,文學是把禮貌和精致融合到一起,文學是依賴于富裕階層的表達”。
現(xiàn)在美國文學不再是西奧多·德萊塞時代具有階層偏見的了,但在1900年哈珀兄弟(Harper Brothers)出版社見到《嘉莉妹妹》時直接拒絕了,并且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對主人公持續(xù)的不正當關系的描寫于讀者來說是巨大的冒犯。而另外一個出版社卻在惶恐中接手了這本小說,但也只賣出了不到700本?!都卫蛎妹谩返某霭嬉步o西奧多·德萊塞帶來了粗俗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barbarian)的名聲。
三、西奧多·德萊塞對人性本真的堅守
西奧多·德萊塞對人性本真的堅守,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也體現(xiàn)在他對生活的追求中。1900年,當他被哈珀兄弟出版社拒絕時,他毅然堅守自己的理想;他堅持把嘉莉妹妹的命運歸結于美國當時快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對道德倫理的忽視、對人性的懷疑以及對拜物化的無限追求,這一切導致嘉莉妹妹最終走向了精神空虛;他的寫作堅守現(xiàn)實主義的審美原則:小說的目的不是為讀者描畫一幅理想的人類畫卷,而是刻畫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真實的生活,展示當時的人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以及他們的真切感受。這樣做的結果,在當時看來就是違背了文學的優(yōu)雅傳統(tǒng)。
西奧多·德萊塞對美國社會的深層次的思考說明了他對自己人性本真的堅守,他想通過自己的自然主義的作品喚醒人們內心的本真,提倡社會的發(fā)展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人與人之間必須有真情,否則必然導致精神生態(tài)危機。人性的本真不可違[4],這也是西奧多·德萊塞對當時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者的忠告,也是他個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到壟斷階段對個人和社會影響的思考的結果。
西奧多·德萊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具有超群的膽識。盡管接受了有限的教區(qū)教育(parochial school education),但他的不懈努力使得自己在美國文壇占有了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在自然主義發(fā)展史上,更是比肩海明威和福克納。
西奧多·德萊塞,深受科學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博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與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Spencer)對西奧多·德萊塞的文學寫作起到了巨大的影響。西奧多·德萊塞的自然主義藝術風格深深地打上了先進的哲學思潮理念的烙印。他勇于打破傳統(tǒng)文壇的優(yōu)雅寫作模式,摒棄了對資本主義的歌功頌德,大膽地借用了科學主義的方式方法,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文學想象抨擊了美國社會在資本主義初期的各種丑惡。在西奧多·德萊塞之前還沒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樣忠實反映美國錯綜復雜的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全面記錄波瀾壯闊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真實展現(xiàn)燈紅酒綠背后的貧富不均[5]。《嘉莉妹妹》帶動美國文學界出現(xiàn)了一大批現(xiàn)實主義作品,對美國社會各個階段的記錄和現(xiàn)實批判更是促進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奧多·德萊塞是一個勇敢的開拓者,更是一面鮮亮的旗幟[5]?!都卫蛎妹谩冯m出版受挫,但一點也沒有動搖他在美國文壇的地位。美國作家辛劉易斯(1885-1951)(193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發(fā)言時認為,“其實西奧多·德萊塞是一位比自己更有資格獲此殊榮的作家”[5]。西奧多·德萊塞不是一位模仿作家(parodist),相反,他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開拓者。他的世界是由小商人、工人、經(jīng)理、銷售員、門童等組成——所有這些人都是被商業(yè)和財富以及社會地位捆綁在一起的巴爾扎克式的人群。
西奧多·德萊塞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細致入微的描寫既反映了他對自然主義的遵循,也體現(xiàn)出他內心的本真以及對人性本真的堅守:探索心靈的美好,追求向善的本真,決不向陰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低頭。這與嘉莉妹妹的一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人性本真的書寫對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啟示
《嘉莉妹妹》雖然以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作為敘事背景,但它所反映的思想內涵對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及文學寫作有著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小說一開頭就把單純卻物欲的嘉莉妹妹刻畫得淋漓盡致。小推銷員德維爾特,時不時地在嘉莉妹妹面前晃動著象征財富和地位的奢侈品以及鼓鼓的錢包(a fat purse)。他的能言善辯很快就征服了善良純真的嘉莉妹妹。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個徹底的搭訕藝術家(Pick-up artist),這導致了嘉莉妹妹悲劇生活的開始。在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與堅守,加強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注重道德完善和家庭倫理建設,注重個人思想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守住人性的本真與社會的本真。
參考文獻:
[1]王召軍.本真回歸:嘉莉妹妹及其背后的德萊塞[J].山東文學(下半月),2010(07):86-88.
[2]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3]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的彼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huán)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Dreiser Theodore.Sister Carri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作者簡介:
王召軍(1971-),江蘇宿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