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通
[摘 要] 音樂屬于一種較為抽象的藝術,從大的方向來看可以分為管樂與聲樂兩大類。一些管樂演奏者和聲樂演唱者認為管類樂器的演奏和聲樂演唱毫不相關,在兩者之間只能任選一種進行訓練和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部分演奏者和演唱者的積極性,限制了其多方面的發(fā)展。從氣息運用方法、演奏中的氣息運用以及氣息的訓練等方面對二者的異同進行探究,希望能對二者的相互借鑒起到一定的幫助。
[關 鍵 詞] 聲樂;管樂;氣息運用;演奏;氣息訓練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隨著音樂從業(yè)者以及音樂愛好者的增多,其中一些管樂演奏者和聲樂演唱者認為管類樂器的演奏和聲樂演唱毫不相關,從而造成了在兩者之間只能任選一種進行練習的誤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部分演奏者和演唱者的積極性,限制了其多方面發(fā)展。如何能更好地處理二者在演(唱)奏技巧上的沖突,是當今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想要通過這樣的論題,讓更多的聲樂演唱者和管樂演奏者意識到器樂和聲樂并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區(qū)域,了解到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真正重視兩者的交際,以達到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研究綜述和主要方法
筆者在管樂器以及聲樂的共同研究中發(fā)現二者在氣息運用上有許多異同,二者是能夠相輔相成的,所以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后寫了這篇論文,想讓更多的音樂演奏者、音樂愛好者、音樂教育者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正視它們。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圖書、論文、期刊,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查詢相關資料,整理研究管樂(聲樂)與氣息關系的國內外現有資料,對二者在氣息運用上的異同進行研究,闡述二者在氣息運用上的異同。
2.觀察法:通過觀察音樂家的表演對演(唱)奏技巧進行分析。
3.經驗總結法:通過自身演唱(奏)以及日常訓練經驗總結出二者在氣息運用上的異同。
(三)主要內容
無論是管樂還是聲樂,都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音樂藝術,不僅需要很高的音樂素養(yǎng)和演奏技巧,還需要很強的作品處理能力以及嫻熟的氣息運用。其中的氣息運用更是一切演繹技巧的基礎,只有正確嫻熟地運用氣息才能夠對作品進行充分演繹,才能夠將情感與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通過對管樂與聲樂在氣息運用方法、演奏中的氣息運用、氣息的訓練等方面異同的探究,希望可以使讀者真正了解二者在氣息運用方面的異同,給二者的訓練、演奏以啟發(fā)。
二、管樂與聲樂常用的氣息運用方法及正確運用
(一)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是一種依靠胸腔進行氣息控制的方法。這種呼吸方法在吸氣時,胸部會擴張,胸部和肩部會明顯提起。因為主要是依靠胸腔進行控制,所以導致吸氣不夠深、氣息太短、腹部肌肉無法用力的情況出現。因為氣息過淺,所以難以打開喉嚨,使脖頸肌肉僵硬的情況出現,影響音色的變化,使音色不夠柔美,同時也影響音色的統(tǒng)一。早在二百多年前,因為當時的歌曲多為宗教歌曲,色彩單一,旋律也沒有太多的跨度,有點偏向于說話的感覺,所以當時有運用胸式呼吸法的歌唱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音樂的發(fā)展進步,音樂作品變得越來越復雜,不僅有許多的技巧性演(唱)奏,還有許多大跨度跳躍的旋律,胸腔呼吸法明顯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今的音樂。
(二)腹式呼吸法
顧名思義,腹式呼吸法就是利用腹部的力量對氣息進行控制,將氣息吸到腰腹部位,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腹部明顯凸起,胸廓下部向外擴張。這種呼吸方法跟胸腹式呼吸很像,更有資料直接說是胸腹式呼吸的簡稱。其實兩種呼吸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腹式呼吸法更加重視氣息下沉的深度,并沒有強調胸腔,即兩肋的擴張對于呼吸的控制以及運用。
(三)胸腹式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是大多數音樂家推崇的一種氣息運用方法。這是一種結合了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優(yōu)點的一種氣息運用方法。這種呼吸法通過腹部、胸部、橫膈膜等對氣息進行控制。它相對于其他兩種呼吸法來說是比較全面的。由于運動的肌肉群更加全面,所以這種氣息運用方法對于氣息的控制力也是最強的。同時,腹部與胸腔的雙重打開,讓氣息可以更加順暢地通過,不僅加強了氣息容量,而且增加了氣息的流動性,讓所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更加柔美、絲滑。這也是這種呼吸法如今受到眾多音樂家喜愛的原因。
(四)正確的氣息運用
無論是聲樂還是管樂,想要有漂亮的音色,就必須有正確氣息力量的支撐,只有正確的呼吸力量才能使振動體(聲帶或簧片)發(fā)出真正松弛、悅耳的聲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呼吸呢?完整的呼吸分為吸氣和呼氣兩個部分。
1.吸氣
張開嘴吸氣時,上半身始終處于放松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胸部以及兩肋會有向外張開的感覺,腰腹會感覺到明顯的飽脹感。有些表演者在歌唱(演奏)時氣息拼命往下沉,沒有控制地將橫膈膜進行下壓,使氣息完全僵化,這是一種錯誤的僵硬吸氣的狀態(tài)。為此,可采用“聞花香”式呼吸來訓練,口鼻同時吸,以口吸氣為主,這樣既沒有明顯的動作雜音,氣息也吸得深,使整個腰圍一圈都保持擴張狀態(tài)。將氣息控制并保持在腰間系皮帶處,然后慢慢均勻地呼出,在呼氣的同時也保持吸的狀態(tài),這樣既可保持氣息的深度,也能形成氣息的對抗,使里外結合、對立統(tǒng)一。演奏者要根據演(唱)奏需要的強弱長短進行吸氣,達到氣息運用恰到好處的目的。
2.呼氣
正確的吸氣動作完成后,緊跟的是呼氣。正確的呼氣方法是:腹部慢慢向內陷,橫膈膜逐漸向上抬,胸部兩肋逐漸收縮,向外排出空氣。這種狀態(tài)一定是有意識的、有控制力的,呼出的氣體要悠長而又穩(wěn)定有力,并且氣流要集中,這樣氣壓才能達到發(fā)音的標準。對于管樂器來說,也只有這樣的呼氣才能夠使銅管樂器或是帶簧片的木管樂器在較大氣流壓強下產生作用。呼出的氣流柱要均勻,切不可時粗時細、時強時弱,要控制好腰肌和腹肌的力量,使氣息緩慢且均勻地流出,使氣息真正成為發(fā)聲的動力源頭??ㄋ_雷曾說:“呼吸是發(fā)聲的動力。”我們應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能呼能吸的風箱,訓練那種有意識的呼吸,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都是在有足夠控制力的前提下進行的。不管呼吸的出口也就是口型如何變化,呼出的氣息總是流暢穩(wěn)定而有力的,還要自如穩(wěn)定地控制呼氣的強弱長短,以密切配合演奏技巧的發(fā)音需要,在演唱(奏)過程中使氣息通暢順利,演唱(奏)也能更穩(wěn)定持久。這就是有“控制”的氣息,也是演唱(奏)共同遵守的原則。
三、管樂(以長笛為例)和聲樂在演奏中氣息運用的異同
(一)打開喉嚨的氣息運用
無論是歌唱還是管樂吹奏,打開喉嚨都是重要也是必需的。喉頭位置的狀態(tài)與呼吸的深淺、是否順暢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個穩(wěn)定的喉頭位置將會影響到所發(fā)聲音的音質、音色、音準等諸多方面。因此,喉頭的穩(wěn)定極為重要。對于聲樂演唱來說,始終處于穩(wěn)定、自然放松狀態(tài)的喉頭位置,更有利于優(yōu)美、自然音色的形成。什么是正確的喉頭位置呢?首先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在喉嚨打開的前提下形成的。而打開喉嚨最充分、最自然、最適度的方法就是練習“打哈欠”。這里的“打哈欠”并不是真正的打哈欠,而是打哈欠時口腔內的打開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鼻腔會自然地擴張,軟腭會積極地抬起,舌頭是舌尖頂住下牙自然平放的。舌根和后咽壁的距離會拉大,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空間。打開喉嚨會使共鳴器官達到自然擴張的狀態(tài),而共鳴腔的充分擴張會使聲音在共鳴腔體中充分共鳴,產生出富有質感的音色,且共鳴腔體的打開也會使氣息的流動更加暢通無阻。在長笛的吹奏中同樣需要打開喉嚨,喉嚨的打開會使脖頸肌肉、下巴等部位得到充分的放松,也會使口腔內部空間充分張開,使氣息的通過更加流暢,氣息的流暢帶來的就是美妙音色的誕生。無論是單吐還是雙吐乃至多吐吹奏,口腔的打開都會使音頭變得更加純凈,雜音減少。
(二)運用氣息支撐的異同
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泰特拉奇尼曾說:“歌唱時,我總是感到氣息頂在前胸……無論唱最高的音還是最低的音,必須感到前胸的這種堅定支持的感覺。氣息頂在前胸歌唱的這種感覺,叫作‘氣息支撐?!边@位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對于氣息支持的解釋非常通俗易懂。在氣息運用的過程中,兩肋擴張,使胸腔處于擴張狀態(tài),把橫膈膜作為一切氣息的支撐點,每一個音的發(fā)出都是在這個支撐點之上的,這就是所謂的氣息支撐。長笛的氣息支撐與聲樂的氣息支撐的運用感覺是大同小異的。
筆者在長笛的練習中發(fā)現,就算在口型十分正確、喉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吹奏,還是免不了出現音色不統(tǒng)一的情況,更有甚時還會有破音的情況出現,每當這個時候,可以先放下長笛,然后用聲樂的方法將譜子唱一遍,這時拿起長笛再吹,樂句中破音或者狀態(tài)改變的問題一般都會得到一定的解決。而在長笛的高音吹奏中同樣也用到了氣息的支撐,有支撐的高音是一種有芯的感覺,在吹奏時氣息下沉,中止點穩(wěn)定,喉頭下降,小腹收縮,把橫膈膜作為支點,加強氣息支撐,用氣息“撐”的那一下爆發(fā)的力量吹奏高音,高音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管樂演奏,都是在用一個積極的氣息狀態(tài)充分地調動各個腔體器官,加強對氣息的控制運用。但在一些特別的演(唱)奏技巧中,氣息的運用同樣也是特別的,例如循環(huán)呼吸。
循環(huán)呼吸是管類樂器特有的氣息運用方法。循環(huán)呼吸就是利用循環(huán)“換氣”的呼吸技巧達到自如吹奏的效果。循環(huán)呼吸與正常喚氣的區(qū)別在于,正常的換氣是先呼后吸,其中“呼氣”與“吸氣”之間有著一定的間隔時間;而循環(huán)換氣則是鼻吸口呼,并且鼻子吸氣與嘴巴呼氣是同時進行的。循環(huán)呼吸的練習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首先在口腔中留一部分氣,將肚子里的氣都消耗掉,僅用嘴中的氣息來吹響長笛(可以只用笛頭進行練習),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只能用嘴中的氣息。在這個練習吹奏的過程中不用鼻子進行呼吸,吹響長笛(或笛頭)的時間也不要太長,1~2秒就可以,不需要硬撐;然后在上述基礎上吹響長笛(或笛頭),同時用鼻子進行吸氣。總的來說,循環(huán)呼吸的練習就是呼氣與吸氣同時進行。
四、管樂與聲樂在氣息訓練中的異同
表演者只有在正確運用氣息的前提下,才能運用演奏技法呈現出優(yōu)美動人的音樂,所以氣息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音樂學科誕生至今,人們對于氣息訓練方面的研究從未停止,古往今來有許多聲樂工作者以及管樂演奏者對氣息方面的訓練進行了科學的、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在音樂的發(fā)展道路上,產生了無數的氣息訓練方法,它們是音樂史上的瑰寶。聲樂和管樂的氣息訓練方法也是在相互借鑒、相互依存中進步的。例如在聲樂的氣息訓練中借助管樂的氣息訓練方法,模仿管類樂器的長音吹奏練習,讓聲樂表演者也進行長音練習,這樣既訓練了氣息的掌控能力,對于聲樂演唱中的延音歌唱也有著不小的幫助。長笛的胸腹式聯合呼吸訓練與聲樂演唱的呼吸訓練有許多相似之處。無論是管樂吹奏還是聲樂演唱,都離不開喉部、腹肌、橫膈膜等的參與。失去了喉部與腹肌的參與,音色則會變得僵硬,氣息的支撐會變得輕浮。所以說,兩者在氣息運用上并不矛盾。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管樂演奏,都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狀態(tài)下的呼吸狀態(tài),其有著自身的獨特呼吸方式,也有著共同的呼吸方法。
在平時的氣息訓練中,二者都可以通過加強胸腔、腹肌、呼吸肌等的鍛煉達到能夠更好地控制氣息的目的。這樣的訓練方式有很多,例如:先放松身體,讓身體保持在一個相對自然舒適的狀態(tài),然后刻意地用腰腹部肌肉 、橫膈膜等對氣息進行擠壓,使其快速消耗,再緩慢地用此時的狀態(tài)進行吸氣,最后再進行前一步的快速擠壓。如此這般循環(huán)反復,以達到鍛煉腹肌、呼吸肌等可調節(jié)氣息的器官的目的。
五、結束語
了解管樂演奏和聲樂演唱在氣息運用上的異同可以使演奏者和演唱者更快地入門,并且能夠吸取雙方的長處,使兩者互相啟發(fā),起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管樂演奏者可以將聲樂演唱中的氣息運用方法和技巧運用到管樂演奏中,使管樂演奏更富有歌唱性;同理,聲樂演唱者也可以將從管樂吹奏中得到的啟發(fā)運用到聲樂演唱上,增強音色的質量以及連貫性,使嗓音更加準確化、樂器化。
參考文獻: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2]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77.
[3]修海林,李吉.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李維勃.西方聲樂發(fā)展概略[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5]陳燕秋.淺析聲樂與器樂的個性差異[J].中國音樂,2003(4):122-123.
[6]王膺涵.淺談語言與聲樂和器樂藝術的關系[J].北方音樂,2015(22):169.
[7]王茹.聲樂與器樂共性及對聲樂教學所帶來的啟示[J].樂器,2015(12):48-49.
[8]趙珂.中國當代聲樂藝術中的器樂化現象探析[J].中國音樂,2015(3):245-252.
[9]單敏,王濤.試論聲樂與管樂間的相通性原理[J].藝術教育,2011(6):97-98.
[10]王殿威.通過小提琴理解歌唱聲樂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3(2):63-64.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