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在鄉(xiāng)下人看來,紫云英不過是尋常的生活罷了。就好像,那春天汪洋成海的油菜花,那秋天金色滾滾的稻浪,也并不是風景一樣。那是什么?是糧食,是日子。
—周華誠《草木滋味》
一、紫云英
春天來了,紫云英生長了。住在城里的李叔叔專門趕來,就為吃盤紫云英。
母親在小溪邊摘了最嫩的紫云英。我們把八仙桌抬到門口院子里,太陽在頭頂暖暖地照著,桌上兩盤紫云英,翠綠翠綠的,加上野蔥、馬蘭頭,一桌子就這么春意盎然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母親卻在一旁偷笑—“這花草,以前是給豬吃的!”
春天的空氣,清新、濕潤。李叔叔一行在田埂上走走停停拍拍照,盡管如今已經看不到成片的紫云英了,但一行人依然流連忘返。我的思緒也回到了從前。
那時候村里的整片田野,都是紫云英的天下。初春的紫云英,葉子綠得發(fā)亮。
我們常常在田里跑,從田的這頭兒下去,也不抬腳,一溜煙地沖到那頭兒,跳下高高的田塍,進入下一塊稻田。而我們踩過的路,就像天空中飛機飛過后留下的那條線。碧綠的田里被我們犁出了一條翠綠的通道:紫云英朝著我們的方向,齊刷刷地倒下了。鞋幫和褲腿上沾上了綠色小葉片,褲腳自然也濕了幾塊。過往的大人們看了都會罵罵咧咧:“花草又被你們踩壞了。”我們就加快速度作鳥獸散。我們知道,花草這么踩是踩不壞的,第二天,花草又站起來了,那條綠色的路又不見了。這樣的事我們樂此不疲,每天都要跑那么幾趟。
放學后的我們要忙著采豬草。這樣的季節(jié),隨便扯幾把青草就裝滿了籃子,而且我們還會偷偷在青草下面塞點兒紫云英。我們一邊頂著挨罵的風險,一邊忍不住地順手牽羊,走過路過,看到綠綠的紫云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扯上一把,匆忙塞進籃子底部,上方鋪蓋著野草,然后又一本正經地繼續(xù)趕路。那些勞作的鄉(xiāng)人看到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總不忘提醒:“哎,你們可不要偷我家花草呀。”我們也假惺惺地高聲回復:“嗐,誰要你家花草。你看我一籃子的青草都裝不下了?!爆F(xiàn)在想來真好笑,偷沒偷,一看表情就知道了,只不過善良的鄉(xiāng)人不會去扒籃子找證據罷了。
雨停了,天空也慢慢放晴。紫云英開出了細碎的紫色花瓣,采上一大把,放鼻子底下嗅嗅,滿是泥土的腥氣和雨水的清新。
不等到開花,紫云英在最肥嫩的時候,就被割了當飼料。割刈回來斫碎之后就堆積在大陶缸之中,作為豬的飼料。我們姐妹三個也跟著父母忙碌。滿滿一大缸呀,家里的豬能從春天吃到冬天,那時候要從午后忙到夜晚。大缸之中悠悠的青氣飄蕩,手指甲縫里的青氣也要過好幾天才能清洗干凈。
田里剩下的紫云英,開花,結果,老去。容顏已逝的紫云英,慘不忍睹:黑瘦、干枯,卻很難扯斷,有的被收割起來做種子,有的被直接踩進泥土下,成為秧田的肥料。即便如此,它們來年還是會重新活過來,在田間地頭莊稼縫里隨處可見。
紫云英是土地上最普通的植物之一,一生都在這黝黑的泥土上,一歲一枯榮,循環(huán)往復。
二、撿稻穗
秋天的午后,天氣有點兒燥熱。
父親當時是生產隊大隊長,他卷著褲腿,穿著破舊的解放鞋,用力地吹響哨子大喝一聲:“出—工—了—”父親的聲音洪亮綿長,用母親的話說那聲音可以穿山過塢。于是一個個勞動力,男男女女地匯集一起,一隊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地向田間地頭出發(fā)。
在這樣的日子里,孩子們一放學就扔下書包,不約而同地拿起畚斗或籃子直往田間沖。
大人們如風卷殘云一樣吞噬著金黃的稻田,孩子們則提著畚斗、籃子,跟在大部隊的后面,眼睛盯著大人的手,希望在鐮刀下能有個漏網之魚。
我經常跟在大伯的后面,因為大伯掉的稻穗多,有的時候還趁著大家不注意,故意丟下幾穗。特別是打稻機的后面,力氣大的壯漢往往被安排去打稻子,兩個男人一左一右協(xié)調合作:一只腳用力上下踩著踏杠,另一只腳踩在田里保持平衡,雙手從堆垛里捧起整捆的稻子,放進打稻機里呼呼地翻著打,手里差不多只剩下稻草的時候,就扔到一旁,幾個小孩子一窩蜂圍過去搶稻穗,一堆稻穗打好以后,打稻機便往前拉。
隨著手中籃子慢慢充實,夜幕也悄悄降臨了,每每這時父親吹起哨子收工,大人們領著各自的孩子回家,那些撿得少的總免不了父母的一頓責罵。晚上還要記工分,村民們常因為一兩分而爭論不休。
秋收完了,稻田只剩下秸稈,一叢一叢地扎著,好像哨兵一樣站在田里。其實,里面還藏了很多的稻穗,鄰居王奶奶就會帶上我們,一邊在稻草垛里翻找零散的稻谷,一邊講著各式各樣的故事。我們邊打鬧邊干活兒,田野上總是留下我們歡樂的笑聲。
三、插秧
夏天又來了,又來了。
童年最害怕的季節(jié)就是夏天。農村正是搶收搶種的“雙搶”時節(jié),是拼命的時候。悶熱、忙碌、疲憊,沒完沒了地勞作,而我還要沒完沒了地長痱子。
午后一點多,太陽炙烤著大地,樹葉疲憊地耷拉著頭,只有知了聲嘶力竭地叫著,好像扯破嗓子就有獎金拿一樣。我們“全副武裝”,頂著烈日又出去干活兒。戴上草帽,穿上早晨割稻子的泥衣。一出門,背上的痱子似被針扎一般又癢痛起來。熱浪從大地上升騰著撲面而來,有時候趿拉著拖鞋打個滑,觸碰到滾燙的石頭,就會本能地拼命縮回,如果赤腳踩上石頭,應該是一道硬菜—“烤豬蹄”。
早上割掉的稻田,上午翻耕,中午曬稻谷,下午插秧,晚上扇谷子,一條龍操作,從不停歇。
一腳踩下去,滾燙的水田里一陣悶熱沖上來,身子不由得打個激靈。沒有絲毫的猶豫,開始干活兒,扎成捆的秧苗被一個個拋進水田,遍布各個角落。這個時候,我會先看看整片田的大小,估算一下完工時間,然后下田,埋頭苦干。有的田好寬好大,插著插著,轉身看看,終點實在太遠太遠了,心里就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插!一條胳膊插秧,另一條胳膊就抵在膝蓋上,大人總是提醒“不能這樣,干活兒要有干活兒的樣子”,可是沒辦法,能省一點兒力氣也好呀。不停地換手換手再換手,最后發(fā)現(xiàn)兩只手都沒力氣了,而腰已經快斷掉了,更令人絕望的是:田的盡頭還在遙遠的身后。唐朝僧人布袋和尚的《插秧偈》就描述了這樣的情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唉,這樣的修行心態(tài),實在高而遠,只為生存奔忙的人,是望塵莫及的。
水的熱氣往上蒸騰,汗水往下滴落,像在桑拿房,見證了古詩中的“汗滴禾下土”。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上痱子了,喉嚨過不了多久就開始冒煙,我跌跌撞撞地躥上田塍,抱起水壺咕嘟咕嘟灌,這樣跑得多了,旁人就會監(jiān)督:“你這是偷懶?!?/p>
有時候,突然烏云就壓過來,接著一陣雷聲,轉眼雨點就跟下來了,勞作的人沒有躲的念頭,任它打。頭頂的草帽越來越重,身上倒是越來越涼快,衣服濕漉漉地粘在身上,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雨水。幾乎沒有一天在太陽落山前,能結束這繁重的勞作。夜幕降臨,飛蟲肆無忌憚地亂叮咬人。
那么盼望著收工,真正到了收工的時候,我們卻沒有心情歡呼這最后的解脫。插好最后一棵秧苗,抬腳上來,看著眼前這一片光景,一天時間,田野就由金燦燦變?yōu)榫G油油。我長長地舒一口氣,機械地、默默地洗去手腳的泥,抓一抓后背的痱子。在黑暗中,一雙雙疲憊的眼神互相看了看,什么也沒說,心里盤算著明天的另一片稻田。
四、油菜花
油菜花在二月就著急開花,到了三月,整個田野就汪洋一片了。
小時候,油菜花開時,我們忙著采豬草,也不忘在油菜田里穿梭打鬧。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春意正濃。房前桃花嫵媚,遠山青翠欲滴,清風迎面送來清新的空氣,空氣中有暖暖的油菜花味,有淺淺的雨后濕潤感,有鄉(xiāng)間淡淡的泥土香。
老家靈泉村是個小村莊,并不開闊的田野里把村分為上村和下村,房屋依山而建。油菜花開了,那樣旺盛奔放,那樣蓬勃向上,那樣惹眼張揚。寧靜的油菜花海將大地渲染得非常絢麗,斑斕的色彩淹沒了樸素的農家村落,厚厚地抹上了一層金黃,整個村莊被這高貴的黃色包圍著。頭頂是蔚然天空和朵朵白云,周身是釋放著青翠的環(huán)山的綠樹,這里的一切給了人們豐富的遐想。
如今,每年油菜花盛開的時候,我都會多次回老家看看。每一次都會被這田園風光吸引,雖然是回老家,卻依然有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
我喜歡先爬到房子閣樓頂,遠看油菜花,一層一層地開向對面的上村,約有三公里。一丘丘梯田,像一輪輪彎月,仿佛是一雙神秘的手,將一顆石頭擊入靈泉這塊湖面,蕩起一圈圈的金色漣漪。
走進花叢中,春風拂面,整個人都沉浸在油菜花香中,油菜花的香是一種純自然無修飾的天然香,靠近它,美美地吸上一口,沁人心脾。這時候,我也會對著油菜花傻傻地微笑。我們總是活得太嚴肅,一天到晚不停奔忙,忘了對一朵花微笑。油菜花給我?guī)頋M心歡喜和激動,也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我的微笑回饋,也是對油菜花的贊美和鼓勵,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句話—“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飛奔而來的蜜蜂,嗡嗡地一頭扎進花蕊中,翹著屁股,貪婪且專注地忙碌著,這朵采完了又飛向另一朵,完全無視我這個龐然大物觀眾的存在,它用華麗又勤勞的背影告訴你—“你看你的,我忙我的”。
微風送來孩童的嬉鬧聲,偶爾的犬吠聲,還有悠閑自在的鳥蟲鳴叫,這些聲音和著地頭飄落而去的花瓣,演繹出一首絕世的交響樂。
遠處有農夫和水牛,成了其中跳躍的樂譜,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腳旁是肆意生長的綠草,雖然不能像一頭牛一樣撲過去猛吃一頓,但我可以在油菜花田旁躺下打個盹兒。找到一塊干燥地,真的就這樣躺下了,和煦暖陽下,花香迷離中,昏昏欲睡。渺小的我如同在幽靜的山林中一樣,抬頭,黃晃晃的花正托著高高的藍藍的天空,低頭,是黑黑的土地,泥土和油菜花香味混成鄉(xiāng)土氣息……
不知過了多久,我成了小蟲們的大餐,它們在我身上爬來爬去,不時地咬兩口,把小肚子撐得鼓鼓的,吃飽了就在我身上走走停停。我被癢醒了,看到手臂上脖子上的紅包包,雖然有點兒腫痛,但我還是不忍心拍死他們,跳著抖落后,與這里揮手告別。
不知不覺,有的農家升起了裊裊炊煙,炊煙又漸漸飄遠,仿佛有一種東西被它從高遠處吸納回來,絲絲縷縷地進入每一戶人家的鍋底。老家的油菜花田如江南所有鄉(xiāng)村的油菜花一樣,很樸實,很婉約,并沒有一望無際的奔涌,它自然得隨處可見,它真誠地對待每個來客,我們也真誠地對待著油菜花。
路上,遇到一位似曾相識的大爺,正牽著一頭水牛回家,老人微笑著打招呼。走過后,我回頭看了水牛一眼,水牛也正扭頭看了我一眼,它一邊甩著尾巴,用一雙水汪汪的黑色大眼睛說:“回家了。”
二十多年前,我接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出門碰到鄉(xiāng)親們,他們滿臉羨慕地說:“成居民戶了,你再也不用跟泥土做伴了!”
我曾經為自己慶幸,能夠體面地離開土地。如今我也不再下田,但在很多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就像一條垂死的狗,只有踩在泥地上才能喘過氣來。就像黑木耳干,一沾到水,才能盛開出鮮活的花朵來。泥土的氣息已深入我的骨髓,成為我生命中最有效的營養(yǎng)劑。我不愿意到大都市里去旅游,再宏偉壯觀的建筑也只是讓我驚嘆,而不是親近;我不喜歡景區(qū)里的水泥路,生硬的人工雕琢,少了許多樂趣;我害怕在高樓大廈間穿梭,它們讓我暈頭轉向。而天空下的土地,開闊、溫厚、平和、慈愛;一年四季各不同,相同的是永遠都有獨特的清香味;還有數不清的生命的氣息和聲音,那是一個鮮活熱鬧的世界。
這是我曾經想逃離的土地,如今我又一次地回歸了,在春天的油菜花田里昏昏沉沉瞌睡,在夏天的河塘里光著腳丫采蓮子,也在秋天里裝模作樣收割沉甸甸的稻子,哪怕是冬天,也條件反射般地要去田野里摘幾棵菜。許多年后,我猛然發(fā)現(xiàn),只有在這里,我的心才是安寧的;只有在土地里,我的生命才是鮮活的。我的逃離就像一只高飛的風箏,那根線始終握在土地的手里,包括我所有的文字。它們和紫云英一樣,也都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
前些年,作家周華誠回到常山縣農村老家,開創(chuàng)了“父親的水稻田”項目,重新下田。他在這片土地上,俯身插秧,埋頭收割,揮灑汗水,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他在《秧在空中飛》一文中寫道:“秧在空中飛,是它一生離開大地最遠的時刻。此刻,它們以女巫的掃帚的姿態(tài),短暫地脫離地心引力的束縛,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拋物線?!?/p>
“當時只道是尋常”,只有在稻田中吹過風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美。而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土地,已然是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