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在光
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扮演著舵手的角色,引領著學生們的思想之舟破浪前行。其中,與學生的溝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工作的效果,而筆者發(fā)現我們在溝通中往往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例如外部語境。外部語境主要包括溝通的地點、時機、氛圍等,它們雖是非語言因素,但在溝通中常常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們只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溝通情景進行合理的選擇、利用、改造,真正做到天時地利人和,就可能事半功倍,順利達到溝通目的。
一、選擇恰當的溝通地點
選擇一個適合溝通的地點,營造適合氛圍是良好溝通的先決條件。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室都會進行精心的裝修和設計,包括大小適中的室內面積、柔和的燈光、座椅的包裹度和舒適度以及綠植隔斷出私密空間等等非常細致的布置,這些都是為了打造一個溫馨放松的溝通環(huán)境。同樣道理,個人認為辦公室和教室人多眼雜,這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溝通,很多時候非常不適合做學生思想工作,而適宜的場所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選定。
例如,個別同學談戀愛、某學生在教室和老師頂嘴情緒失控等涉及隱私和保密性的話題,我一般會把孩子帶到教室外的走廊、樓梯拐角、會議室(如果學校有單獨的談心室那就更好了)等僻靜的地方進行溝通,通常剛剛還在教室里情緒激動、幾近失控的孩子也能快速恢復平靜,效果極佳。當我想通過某“內線”了解班級真實情況或者班干部想反映班級存在的問題的時候,我通常是通過QQ私聊他們,或者約他們課間、放學后到會議室進行溝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安撫,降低孩子們的對抗情緒,讓他們毫無壓力地吐露真情,我們才能掌握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再比如,班上有個經常違紀扣分的男生喜歡打籃球,我便有意制造機會去球場和他切磋球技。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下來,有意無意的只言片語之后,可以順利收獲一句“放心吧老師,絕對不會再犯了”的保證,這時候如果能適時地當眾表揚他“敢作敢當”“是個真正的男子漢”,就會讓他既能感受到來自師者的最真誠的肯定,又能強化他“兌現承諾”的約束性,可謂一舉兩得。
簡單來說,真誠的表揚一定要大張旗鼓地在公眾場合進行,而批評和談心等思想工作盡量選擇溫馨、私密性好一些的空間進行。
二、把握適宜的溝通時機
兩個女生因瑣事而打架,老師費盡洪荒之力才說服先動手的甲女生第二天先向乙女生道歉,不想甲女生因情緒不佳沒有寫語文作業(yè)受到老師的批評,情緒非常低落,這時老師見到甲女生就說:“還沒有道歉嗎?快點呀!”誰知甲女生馬上就撂下一句狠話:“我不念書了還不行嗎!”扭頭就走。原本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卻功敗垂成,問題就出在老師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時間,正好碰到甲女生心煩意亂之時,怎么會順利道歉呢?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把握溝通時機呢?
首先,選擇對方心情舒暢的時候。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面對一個情緒敏感多變的初中生時,必須能夠“察言觀色”并隨機應變,一旦發(fā)現孩子們正處于情緒上頭的無腦時刻,最優(yōu)的選擇就是先安撫情緒,情緒平穩(wěn)了了再處理事情。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再幽默一點,讓孩子破涕為笑那就再好不過了,古人云“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時的溝通效果最佳。
其次,選擇對方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溝通前應該提前商議一個合適的時間,不要在對方時間緊張、正集中精力處理一件事情,或快下課、快吃飯、快休息或者急于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在這些時間去溝通,對方必定是急急忙忙、三言兩語敷衍了事,很難有什么溝通質量,所以充足的時間是良好溝通的基本保障。
最后,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點作為一個有二十余年班主任工作經驗的我深有感觸:有的同事特別敬業(yè),就怕孩子“太活躍”,恨不得每天除了上課每時每刻都在班上“坐班”看著學生,無論哪個老師批評學生時都會出于好心“幫腔”,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大多數學生對這種做法“非常反感,很難接受”。所以,個人以為有時候話說太多對于教育效果反而是一種“減法”!我們如此勞累卻換得這種結果,豈不哀哉?何不適當放手,給孩子們一點點成長空間,我想這樣師生都好,何樂而不為呢 沒完沒了的“嘮叨”,容易使學生身心疲憊,滋生厭煩情緒,而且影響對方學習和休息,拒絕成為教育版“唐僧”!
三、創(chuàng)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溝通氛圍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具體感受得到的情緒和氣氛,是一種客觀的心理環(huán)境。在溝通中,調動對方說話情緒,創(chuàng)造出和諧合作的溝通氛圍,有利于溝通向縱深發(fā)展,使溝通順暢而熱烈,甚至使雙方達到心有靈犀、相見恨晚的境界。應該說,這需要一種綜合手段,與我們前面介紹的溝通地點、時機都有關系。這里,再補充三點:
(一)認真傾聽對方講話。當一個人處于被人傾聽的位置,他會感覺到自己所講的東西是有用的,因而會繼續(xù)說,更感興趣地說,反之,則會使他越來越不想說,或干脆不說。這一點我更多時候是開家長會時給家長提這樣的建議: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孩子心不在焉,甚至怒目相向,那就趕緊停下來,聽聽孩子想說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溝通,那就耐心等待,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平和而堅定”的心態(tài)?!吧僬f多聽”,這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至關重要。
(二)表現真誠的溝通體態(tài)。溝通者的體態(tài)也是溝通的外部語境。真誠大方的溝通體態(tài)能給人良好的感官印象,進而消除彼此的陌生、尷尬,使溝通變得輕松愉快。比如坐姿,與學生溝通時身體保持前傾,能有效拉近彼此心理距離。再比如目光的注視,能夠在溝通的全過程保持眼神的交流,這是一個人文明禮貌的表現,也顯示一個人真誠、友好的心愿,自然會為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適時使用“時尚語言”。這包括一些網絡語言、學生關心的時事話題等,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縮小代溝,使溝通變得更融洽。例如表揚某位同學時就可以說:“大劉的光輝形象從今天起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當時的流行歌詞),他就是我的YYDS?。ňW絡語:永遠的神)”;上課需要進行討論時,可以說:“小伙伴們還等什么呢?趕緊行動起來吧”;表達某種無奈時,可以說:“小武同學,你這可把老師整破防了啊”,等等,在這些接地氣的語境之下,孩子們也會嫣然一笑,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更有利于溝通的順暢進行。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教育必然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吐槽“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管不了了,干脆躺平做個佛系老師得了”這些層面,這些歸根結底就是和孩子們的溝通出現了阻滯,而一個舒適、寬松的環(huán)境就能幫助學生緩解壓力,降低心理防線,從而愿意與班主任進行深入的交流,有道是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其實,外部語境中的溝通時機、溝通地點、溝通氛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因此班主任應精心選擇外部語境,以營造舒適的溝通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順暢高效地進行學生思想工作,助力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三里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