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暉
摘 要:中國畫經久不衰,并日益成為當代畫壇獨樹一幟的畫種,其創(chuàng)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筆墨既是中國畫形態(tài)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畫審美的必要參考依據,只有找到最適于表現作品精神的語言,作品才會有藝術價值。同時,提高藝術修養(yǎng),有助于人們全面欣賞藝術作品,深刻認識作品的社會意義,從而增強歷史責任感。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當代性
近年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數字化、信息化、多媒體、互聯網進入人們的生活,傳統(tǒng)的筆墨形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倡導開放鼓勵創(chuàng)新的當代,其圖式語言已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為此,中國畫的筆墨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畫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當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傳統(tǒng)筆墨的支持
(一)當代中國畫筆墨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從古至今,中國畫始終沿著一條不斷繼承、不斷創(chuàng)新的道路發(fā)展。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失去筆墨就等于失去了國畫的靈魂。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傳統(tǒng)文化一直貫穿始終,中國畫也不例外。無論是表現形式、藝術風格還是技巧運用,中國畫都有自己的基本特征,無論流派與技巧如何演變,始終堅持以筆墨線條為主要造型,將“傳神”作為塑造藝術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正是這種不斷繼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如傳統(tǒng)的筆墨運用和構圖樣式,以及人物、山水、花鳥這三種最主要的門類。繼承可以使我們體會中國畫的深厚內涵,但如果一味繼承傳統(tǒng)而停滯不前,就相當是一種倒退,中國畫會形成一種呆板的固定形式,從而失去生命力。元代盛行文人畫,在明清繼續(xù)流行,但較偏重于筆墨風格的繼承,而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如清初“四王”以臨摹古人為主,成為清代繪畫領域中保守勢力的代表,他們的作品失去了應有的生機。石濤曾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充分說明了中國畫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特征。畫家不僅要鉆研藝術,而且還要充實自己的學識,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文化修養(yǎng),只有具備強大的文化支撐力,才會形成更純粹、更深邃的藝術表現力,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藝術審美需求。
(二)當代中國畫筆墨中的形式感
筆墨是中國畫獨有的繪畫藝術語言,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淀的結果。筆墨作為傳統(tǒng)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構成中國畫獨特民族風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畫審美的必要參考依據。傳統(tǒng)中國畫家十分注重修煉筆墨,將筆墨功夫的好壞作為衡量中國畫家功底或水平的重要標準。董其昌在《畫旨》一文中說:“以境界之奇怪論,其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眰鹘y(tǒng)中國畫自宋元以來,已確立了筆墨的主導地位,后經明清的發(fā)展形成了成熟的筆墨語言系統(tǒng)。傳統(tǒng)的筆墨語言講究書法用筆,傳統(tǒng)文人借助毛筆的書寫來表達一種情懷。傳統(tǒng)中國畫十分講究傳承性,它最大的弊端在于形式上的因循守舊,大量畫家癡迷于臨摹,如“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到了七十五歲還在臨摹古畫。元代畫家創(chuàng)立干筆淡墨,明代的徐渭、董其昌注重用墨的變化,清代的“海派”畫家注重用色的變化等都是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變革,但其精神內涵還是守舊的。到了近代,國內的一些畫家對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形式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想影響下,逐漸更新思想觀念,強烈要求沖破傳統(tǒng)中國畫程式化的筆墨語言觀。想要改造以往的筆墨語言,主要是在筆墨樣式、結構、構成以及造型等形態(tài)學上進行改變,從而實現中國畫向現代藝術形態(tài)轉型。在近代中國畫的探索中,有趙無極、劉國松立足抽象形態(tài)的“墨跡”和“符號”,有潘天壽強烈的現代構成意識在畫面上造成的視覺張力。他們把中國畫置于世界藝術潮流再加以發(fā)展,藝術語言上力求創(chuàng)新,力求在形式上發(fā)展中國畫。吳冠中先生提出由形式制約內容,認為繪畫有了藝術的語言,其形式就有了內容。在他的倡導下,注重語言形式的作品逐漸多了起來。繪畫藝術講形式美,繪畫作品所采取的語言表現方式應該與作品所體現的精神所指相一致,只有找到最適合的表現作品精神的語言,作品才更有藝術價值?,F代人的生活以及多元的現代文化,使畫家更注重于表達當下人們生存狀態(tài)和這種狀態(tài)所帶來的感受,這讓畫家與傳統(tǒng)拉開了距離,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傳統(tǒng)單一的繪畫藝術語言再也無法表現現代人對生活的向往,他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tǒng),要求建立全新的現代藝術語言表現形式。筆者認為,繪畫既要從東方寫意文化入手,也要借鑒西方繪畫語言的長處,并把它們融合升華成自己的繪畫語言。畫家可以把東方繪畫的點線面、黑白灰和西方繪畫的色彩、塊面、空間構成融合于繪畫作品中,從生活中、民間美術中攝取營養(yǎng),做到獨樹一幟,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
(三)當代中國畫筆墨在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后期,當代藝術成為熱門,水墨創(chuàng)作也被卷入當代藝術之中。如何直接有效表現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帶來的各種影響,成為許多藝術家關心的方向,水墨的語言探索在某一個維度上還沒有深入扎實地推進就已轉向。因為缺少有當代意味的水墨語言和技術支撐,當代水墨在表現當下社會時造成了在藝術語言上的貧乏問題。筆者認為,傳統(tǒng)筆墨并不看重創(chuàng)新,但是今天的人們受創(chuàng)新思維的影響和對筆墨藝術創(chuàng)新的期待,當代水墨要體現人們的這種創(chuàng)新心理。對于當代水墨畫來說,筆墨創(chuàng)新不再僅僅是人格修煉的方式,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只有在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中,人格的呈現才有意義。
與此同時,計算機繪畫也出現在現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精確繪圖、快速打印等特點,利用電腦繪圖軟件,極大地縮短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畫家不需要修煉基本功,只需一臺電腦和一些素材,通過繪圖軟件就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由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電腦版美術作品在各種展覽上多次出現,但這種作品與筆墨沒有任何關系。
二、當代筆墨在創(chuàng)作中的
幾種方式
(一)書寫型筆墨
書寫型筆墨是以傳統(tǒng)水墨的“筆墨”方式來表現當下社會現象。畫面雖然表現的是當下的場景,但水墨語言和方法論還是傳統(tǒng)的,在水墨語言上并沒有真正實現轉換和創(chuàng)造。當代水墨的關鍵還是新的創(chuàng)作觀念以及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形式語言。用傳統(tǒng)筆墨表現當下題材,是現在許多水墨畫家通用的做法。
(二)繪制型筆墨
繪制型筆墨是不用傳統(tǒng)的“筆墨”方式而采用“普遍性”的繪畫方式來繪制水墨。水墨的工具材料只是一種普遍性的繪畫媒介,這一類的代表樣式有抽象水墨、表現主義水墨等。與寫實水墨不同的是,抽象藝術和表現主義這兩類藝術方式似乎更能與傳統(tǒng)水墨相融合,如將傳統(tǒng)水墨畫的某些局部進行放大或變形,或者對水墨的意象進行強化處理,可以發(fā)現水墨的點線、寫意性與抽象藝術、表現主義藝術有某種天然的相似性。繪制型水墨拋開筆墨的唯一性,在水墨語言轉換上可能性更大,也較容易與本土文脈發(fā)生關聯,既容易發(fā)揮水墨的特質,也容易吸收歐美的藝術經驗和創(chuàng)作方法。因此,繪制型筆墨成為當代水墨的主要方式。
(三)觀念型筆墨
觀念型筆墨是用西方觀念藝術的方式做出水墨的效果。具體做法是用裝置、設計、影像與水墨效果結合,用水墨的效果和材料來做西方當代藝術的流行樣式。這一種水墨創(chuàng)作實質上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水墨藝術,它缺乏內在的傳統(tǒng)文化特質,只能算是西方流行的當代藝術水墨效果。
三、當代中國畫筆墨在創(chuàng)作中的思考
(一)當代中國畫筆墨的情感表達
當代中國畫筆墨的情感表達是在作者不斷感悟和體會中產生的。在美術心理學中存在一種觀點,即美術活動能夠讓欣賞者產生一種美好的情感體驗。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并非是創(chuàng)作者的憑空想象,而應是作者基于某種背景下,對自己心理和思想的一種表達。因而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畫家不能僅靠憑空想象,還應該規(guī)劃作品更深層次的內容。美術作品要體現作者的情感、內涵,讓欣賞者沿著作者的心理一步步探尋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信息,感知作者情緒的變化。傳統(tǒng)中國畫所追求的精神內涵、筆墨情趣,以及常見的題材內容(如文人畫中常選擇的體現消極避世思想的枯木竹石、象征清高堅毅品格的梅蘭竹菊等),已經難于表達當代人的情懷。人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思想更為解放,他們一改傳統(tǒng)規(guī)范中的克制、理性、內斂與含蓄的情緒表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奔放、天性的自然流露,向往更為自由的精神空間,渴望看到更具前瞻性與學術性、更有想象力的當代中國畫作品。在這種背景下,當代中國畫家應該更多關注當代人的思想、價值觀、審美需求,以人為本,拓展創(chuàng)作內容,賦予作品更多人性的光輝。
(二)守住筆墨創(chuàng)作底線
在中國,書寫文字的工具同繪畫的工具是一體不分的,而一體不分的狀況造成了“書畫同源”的文化共生現象,這一共生現象在西方并不存在。一切中國繪畫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審美實踐都要從“書畫同源”的文化共生現象出發(fā),這一共生的基礎是一種工具文化。中國古代美學關于筆的工具文化論述有很多。筆精墨妙,是中國文化慧根之所系,這需要悟性,更需要耐性。中國畫雖然在世界美術中處于守勢,但所有藝術門類都有局限性,局限性不是壞事,局限性就是個性。筆墨是中國畫的局限性,也是中國畫的個性。
(三)加強自身藝術修養(yǎng)
畫家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世界觀同人們的整個精神世界、心理狀態(tài)、道德觀、藝術個性、審美能力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作為指導,作者就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美的作品,也不可能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畫家要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能力,擴大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野,從而提高藝術修養(yǎng)水平。要想判別形態(tài)的美,就需要銳利敏感的眼睛;要接觸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閱讀并欣賞它們,借以鍛煉自己的形象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還要提高鑒賞能力,正確引導自身的審美趣味,向那些具有豐富經驗的畫家學習。
加強藝術修養(yǎng),有助于全面欣賞藝術作品,深刻認識作品的社會意義,更全面地理解社會、人生和現實生活,從而增強歷史責任感。加強藝術修養(yǎng),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從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做到這樣,自己作品中的形象也將更加豐滿、更富有人情味,才能為民族文化、為中國畫藝術增添新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西鄉(xiāng)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