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硒;雜交狼尾草;生產(chǎn);積累
硒(Selenium)是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維持正常免疫和繁殖等生物學功能,參與機體代謝、免疫應(yīng)答和繁殖,促進畜禽的生長發(fā)育[1-2]。據(jù)調(diào)查,我國畜禽飼料資源中飼草類平均硒含量為0.062 mg · kg-1 (范圍為0.057 ~ 0.070mg·kg-1),不能滿足畜禽硒營養(yǎng)的需求[3]。狼尾草屬牧草是我國南方暖季主栽品種,研究狼尾草富硒強化對于草食畜禽的健康養(yǎng)殖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nèi)外已開展紫花苜蓿[4-8]、黑麥草[9-12]、燕麥[13-15]、紫云英[16-17]、白三葉[18-19]和飼用苧麻草[20]等飼草的富硒強化研究。以使用亞硒酸鈉作為硒肥的試驗為例,當土壤施硒量為5~100mg·kg-1時,紫花苜蓿植株的硒濃度可達到0.85~18.03mg·kg-1,比對照組增加4.5~94.9倍(Plt;0.05)[5]。土壤施硒量為0.5~32mg·kg-1時,紫云英植株硒濃度可達到0.23~2.93 mg·kg-1,比對照組增加2.25~42.95倍(Plt;0.01)[16]。土壤施硒量為0.1~10.0mg·kg-1時,黑麥草植株硒濃度可達到0.28~4.17mg·kg-1,比對照增加3.00~58.57 倍(P lt;0.05)[11]。研究結(jié)果表明硒強化可以有效提高飼草中的硒積累,而且通過在草畜食物鏈的遷移和轉(zhuǎn)化,還能夠提高畜禽產(chǎn)品中硒的含量[21-23],從而提高了產(chǎn)品的品質(zhì)。
但是,對于狼尾草屬牧草的富硒強化研究未見報道。狼尾草具有產(chǎn)量高、適口性好、刈割性能好、適應(yīng)性廣等特點,在我國南方得到廣泛種植[24]。同時,狼尾草根系發(fā)達,抗逆性強,對微量元素、重金屬等富集能力強[25-26],具備富硒強化的潛力。硒酸鹽(SeO24-)和亞硒酸鹽(SeO23-)是土壤中兩種主要的硒元素,容易被植物吸收。雖然在相同的條件下,硒酸鹽比亞硒酸鹽更容易被植物吸收轉(zhuǎn)運[27],但植物體內(nèi)積累的亞硒酸鹽更容易轉(zhuǎn)化為有機硒[28],因此亞硒酸鹽被廣泛用于植物富硒技術(shù)。本研究以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選育的‘閩牧7號’雜交狼尾草(P.americanum ×P.purpureum‘Minmu7’)為對象,開展亞硒酸鈉對雜交狼尾草生產(chǎn)性能、硒積累特性影響研究,以期為雜交狼尾草的高值化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21年6—12月在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動物營養(yǎng)試驗場進行。實驗期間的氣溫19℃ ~34℃。供試狼尾草品系‘閩牧7號’雜交狼尾草,來自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埔垱牧草資源圃,采用莖稈扦插出苗后于2021年6月17日移栽,每盆1株。硒肥采用阿法埃莎(中國)化學有限公司的分析純無水亞硒酸鈉(Na2SeO3)。供試土壤類型為紅壤土,基本理化性狀為:pH 值5.8,有機質(zhì)含量1.70g·kg-1,全氮0.01g·kg-1,堿解氮7.76mg·kg-1,速效磷0.70mg·kg-1,速效鉀70.80 mg·kg-1,總硒0.07mg·kg-1。試驗盆為直徑20cm 高25cm 的加侖盆。每盆準備風干土15.0kg,裝盆時用去離子水溶解每盆所需的Na2SeO3,用噴壺澆勻風干土,施入基肥,拌勻裝盆,活化7d?;什捎玫租洀秃戏剩∟、P2O5、K2O 比例為15∶15∶15),施量15g·pot-1。每次刈割后第2 d,追施尿素6.25g·pot-1。盆栽試驗的土壤水分含量按照雜交狼尾草的生長正常管理。
1.2 試驗分組
采用盆栽試驗,試驗設(shè)A 區(qū)和B區(qū)。在生產(chǎn)實踐中,人們一般刈割收獲拔節(jié)期的雜交狼尾草進行畜牧利用。因此本試驗設(shè)A 區(qū)觀察土壤不同施硒量對拔節(jié)期刈割的雜交狼尾草的影響,每個處理7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同時,為了觀察其他生育期的雜交狼尾草植株中硒的分布狀況,試驗還設(shè)B區(qū)觀察土壤施硒對不同生育期雜交狼尾草的影響,分低硒施肥處理和高硒施肥處理[5,11],每個處理12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具體分組情況見表1。
1.3 樣品采集與處理
A區(qū)試驗前期觀察統(tǒng)計幼苗的成活率,在雜交狼尾草處拔節(jié)期刈割兩次(90d,179d)。刈割前測株高、分蘗數(shù)。分別采集9個處理、3個重復共27盆雜交狼尾草植株和土壤樣品。第一次刈割取地上部植株和土壤樣品,第二次刈割取地上部植株、根和土壤樣品。
B區(qū)試驗在雜交狼尾草分蘗期、拔節(jié)期和成熟期測株高和分蘗數(shù),各時期分別采集3個處理、3個重復共9盆雜交狼尾草植株和土壤樣品,將采集的植株樣品按葉、莖、根分類。
土壤樣品:第一次刈割后用直徑2cm 的PVC管插入盆中20cm 取土樣,每盆取3點;第二次刈割后通過抖落法收集根部附近的土壤。土壤樣品風干、磨細,過10mm 篩后置于聚乙烯封口袋中備用。
植株樣品用去離子水清洗后置于烘箱105℃下殺青30min,65℃烘干至恒質(zhì)量,測定各部位干物質(zhì)量。用不銹鋼粉碎機粉碎烘干樣品,過0.25mm篩后供分析測試。
1.4 測定指標與方法
1.4.1 土壤樣品 硒濃度參照《土壤和沉積物汞、
1.4.2 飼草樣品 硒濃度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硒的測定氫化物原子熒光光譜法》(GB5009.93-2017)測定。
1.4.3 相關(guān)參數(shù)按下列公式計算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土壤施硒對雜交狼尾草幼苗成活率的影響
雜交狼尾草莖稈移栽后,第3d開始分蘗,第4d達到50%分蘗。移栽第4d起,T9組(施硒量為50.00mg·kg-1)幼苗出現(xiàn)莖稈由青綠到發(fā)黑、中空,只抽一蘗或不抽新蘗,根系發(fā)黑的現(xiàn)象,該組所有重復在第10d后完全死亡;土壤施硒量≤10.00mg·kg-1時(CK,T1,T2,T3,T4和T5組)雜交狼尾草幼苗的成活率為100%,植株正常生長;隨著土壤施硒量提高,土壤施硒量≥20.00mg·kg-1(T6)時,雜交狼尾草幼苗的成活率逐步下降。部分重復莖稈抽出3~4蘗后,出現(xiàn)葉片失綠萎縮、根系發(fā)黑等中毒癥狀,第16d后完全死亡,第17d后不再有植株死亡。說明土壤施硒量超過20.00mg·kg-1對于雜交狼尾草幼苗的成活率有顯著抑制作用。
2.2 土壤施硒對不同生育期雜交狼尾草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分蘗期,同CK組相比,T6組的地上部生物量、根干質(zhì)量、葉片數(shù)和分蘗數(shù)顯著降低(Plt;0.05),說明施硒量為20.00mg·kg-1時會抑制分蘗期雜交狼尾草的生長。而拔節(jié)期和成熟期,T4組和T6組植株的各項指標同CK組相比差異均不顯著。
2.3 土壤施硒對不同茬次雜交狼尾草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兩茬合計的雜交狼尾草的地上部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中T2組最高,達434.09g·株-1,比CK 組顯著增加16.70%(Plt;0.05)。最低為T8組,為297.63g·株-1,顯著低于CK組和其他處理組(Plt;0.05)。T3~T7組同CK組相比差異不顯著。
不同施硒量下第一茬和第二茬的雜交狼尾草生長性能有所差異。第一茬植株地上部生物量隨著土壤施硒量的提高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低硒處理的T1組(192.18g·株-1)、T2組(201.68g·株-1)和T3組(189.17g· 株-1 )顯著高于CK 組(151.30g·株-1),分別增產(chǎn)27.02% (P lt;0.05)、33.30%(Plt;0.05)和25.03%(Plt;0.05)。植株株高同樣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T2組株高顯著高于CK 組(Plt;0.05),而T8組株高最低。此外,T7組、T8組的分蘗數(shù)顯著低于CK組和其他施硒組(Plt;0.05)。
第二茬各組雜交狼尾草的生長性能指標趨向一致。同CK組相比,第二茬T1~T7組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差異不顯著。但T8組地上部生物量顯著低于CK組和施硒處理的T1~T6組(Plt;0.05)。第二茬所有施硒處理組的株高、分蘗數(shù)同CK組相比差異不顯著。
刈割兩茬后,所有施硒處理組的根干質(zhì)量同CK組相比差異不顯著。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土壤施硒量為1.00mg·kg-1對雜交狼尾草的生長有增產(chǎn)作用。土壤施硒量≤30.00mg·kg-1時,對雜交狼尾草的生長沒有負面影響。土壤施硒量為40.00mg·kg-1時對雜交狼尾草生長有抑制作用。
2.4 土壤施硒對不同生育期雜交狼尾草硒分布的影響
由圖2所示,低硒施肥處理(T4)和高硒施肥處理(T6)下,各生育期雜交狼尾草各器官硒濃度的變化。T4、T6組雜交狼尾草總硒濃度最高值都出現(xiàn)在分蘗期的根系,其中T4達33.63mg·kg-1,T6高達165.78mg·kg-1。隨著生育期進展,T4、T6根系總硒濃度都呈V 字型變化:T4 拔節(jié)期降至15.07mg·kg-1 (同分蘗期比降低55.19%,P lt;0.05),成熟期又上升到26.5mg·kg-1(同分蘗期比降低21.20%,Plt;0.05)。T6拔節(jié)期降至39.33mg·kg-1(同分蘗期比降低76.28%,Plt;0.05),成熟期又上升到81.21mg·kg-1(同分蘗期比降低51.01%,Plt;0.05)。
植物根系吸收亞硒酸根不依賴于代謝,屬于被動運輸,因此根系能快速吸收亞硒酸根。同時分蘗期的牧草生物量小,分蘗期的根部總硒濃度達到了整個生育期的最高值。隨著拔節(jié)期牧草的快速生長,及硒向上轉(zhuǎn)運,稀釋了根系總硒濃度。成熟期牧草生物量不再快速增加,根部總硒濃度又進入一個積累的過程。
T4處理雜交狼尾草分蘗期、拔節(jié)期和成熟期的葉總硒濃度分別是3.77mg·kg-1,6.51mg·kg-1(同分蘗期比增加72.68%,P lt;0.05)和9.80mg·kg-1(同分蘗期比增加159.95%,Plt;0.05);T6處理分別是8.24mg·kg-1,9.69mg·kg-1(同分蘗期比增加17.60%,P lt;0.05)和23.28mg·kg-1(同分蘗期比增加182.52%,Plt;0.05)。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生育期進展,根系總硒濃度呈V字型變化,葉總硒濃度呈線性增長,說明了硒從根部不斷向葉轉(zhuǎn)運、積累的過程。
2.5 土壤施硒對雜交狼尾草總硒轉(zhuǎn)運、富集和有機硒轉(zhuǎn)化的影響
由圖3所示,土壤施硒顯著提高了雜交狼尾草地上部總硒濃度(Plt;0.05)。施硒處理T1~T8組第一茬雜交狼尾草地上部總硒濃度分別是1.65,2.81,3.78,7.84,9.36,9.68,10.05和11.6mg·kg-1,比CK組(0.32mg·kg-1)增加了4.16~35.25倍(Plt;0.05)。隨著施硒量的增加,地上硒總硒濃度顯著增加(Plt;0.05),其中,第一茬地上部總硒濃度曲線回歸模型方程(三次曲線方程)為y=1.054+1.471x-0.070x2+0.001x3(R2=0.975)。
T1~T8組第二茬雜交狼尾草地上部總硒濃度分別是0.84,1.41,2.48,5.23,9.00,11.79,12.14和16.25mg·kg-1 ,比CK組(0.10mg·kg-1 )增加了7.40~161.50倍(Plt;0.05)。第二茬地上部總硒濃度曲線回歸模型方程(三次曲線方程)為y=0.065+1.342x-0.053x2-0.001x3(R2=0.972),兩次曲線模型與實測值均呈極顯著相關(guān)(Plt;0.01)。
由圖4所示,T1~T8組根系總硒濃度分別是1.66,2.79,5.49,13.35,19.25,32.09,32.95 和54.85mg·kg-1,比CK 組(0.41mg·kg-1)增加了3.05~132.78倍(Plt;0.05)。根總硒濃度曲線回歸模型方程(三次曲線方程)為y= -0.078+3.174x-0.124x2+0.002x3(R2=0.982)。曲線模型與實測值呈極顯著相關(guān)(Plt;0.01)。
由圖5所示,土壤施硒顯著提高了雜交狼尾草地上部有機硒濃度(Plt;0.05),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以第一茬為例,T1~T8組分別是1.08,1.70,2.03,4.10,3.91,3.21,2.97和2.96mg·kg-1,比CK組(0.24mg·kg-1)增加了3.50倍~16.08倍(Plt;0.05)。第一茬地上部有機硒濃度最高值出現(xiàn)在T4組(4.10mg·kg-1);第二茬最高值出現(xiàn)在T5組(4.52mg·kg-1)。二值均顯著高于低硒處理的其他各組(Plt;0.05)。
由圖6所示,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地上部有機硒轉(zhuǎn)化率呈逐步降低的趨勢。其中土壤施硒量≤5.00 mg·kg-1 時,有機硒轉(zhuǎn)化率為56.19% ~73.91%,顯著高于其他高硒處理(Plt;0.05)。此外,第二茬的有機硒轉(zhuǎn)化率普遍高于第一茬,說明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雜交狼尾草逐漸適應(yīng)了更高的土壤施硒量環(huán)境,有機硒轉(zhuǎn)化率提高。
由圖7所示,所有處理組雜交狼尾草富集系數(shù)范圍在4.59~0.29,且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植株對土壤硒的富集系數(shù)呈指數(shù)性下降。其中當土壤施硒量≤5.00mg·kg-1時,富集系數(shù)gt;1。
圖8結(jié)果表明各處理組雜交狼尾草根系吸收系數(shù)均gt;1,范圍為5.84~1.10。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植株對土壤硒的根系吸收系數(shù)呈指數(shù)性下降。
由圖9所示,各處理組的轉(zhuǎn)運系數(shù)范圍為0.25~0.51之間。之前的結(jié)果(圖7、圖8)表明雜交狼尾草的地上部和根系對土壤硒都有很強的吸收積累能力,而轉(zhuǎn)運系數(shù)表明,與地上部富硒能力相比,根系富硒能力更強,導致雜交狼尾草的硒轉(zhuǎn)運系數(shù)lt;1。
2.6 土壤施硒對雜交狼尾草總硒、有機硒積累量、萃取率和硒肥利用率的影響
由圖10所示,土壤施硒顯著提高了雜交狼尾草地上部總硒積累量(Plt;0.05)。經(jīng)過兩茬刈割,不施硒肥的CK 組雜交狼尾草地上部總硒積累量為70.91μg· 株-1,施硒處理T1~T8 組分別達到499.68,894.07,1253.82,2381.98,3649.11,3978.45,4035.07和4186.38μg·株-1,分別比CK增加了6.05~58.04倍(Plt;0.05)。
由圖11所示,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地上部有機硒積累量呈先增后降的趨勢。T1~T8組分別達到341.80,554.47,737.25,1286.21,1699.72,1382.75,1217.54和1058.55μg·株-1,分別比CK(53.10μg·株-1)增加了5.44~31.01倍(Plt;0.05)。其中T5組(1699.72μg·株-1)最高,顯著高于其他施肥處理組(Plt;0.05)。
由圖12所示,土壤施硒顯著提高了雜交狼尾草根總硒積累量(Plt;0.05)。經(jīng)過179d種植,CK組雜交狼尾草根總硒積累量為11.54μg·株-1,施硒處理T1~T8組分別達到47.57,80.00,166.31,506.57,661.90,1170.61,955.43和1541.29μg·株-1,分別比CK增加了3.12倍~132.56倍(Plt;0.05)。
由圖13所示,不施硒肥的CK組雜交狼尾草植株對土壤硒的萃取率為6.75%。T1~T8組的萃取率分別為5.85%,5.57%,4.04%,3.13%,2.42%,1.32%,0.89%和0.70%。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植株對土壤硒的萃取率呈顯著下降趨勢(Plt;0.05)。
由圖14可知,土壤施硒條件下,T1~T8組的硒肥利用率分別為5.73%,5.50%,3.95%,3.08%,2.39%,1.30%,0.88%和0.69%。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植株對硒肥利用率呈對數(shù)下降趨勢。
3 討論
3.1 土壤施硒對雜交狼尾草生長的影響
硒不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但硒能夠調(diào)控飼草體內(nèi)抗氧化物質(zhì)的形成,例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還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和硫氧蛋白還原酶(TrxR)等[29]。適量硒強化可以通過增強抗氧化含硒酶活性,降低H2O2,丙二醛(MDA)等含量來提高機體抗氧化水平[30-31],提高飼草抗逆性。適量硒強化還可以增加葉綠素的含量,促進光合作用和飼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代謝,從而促進飼草生長,增加干物質(zhì)產(chǎn)量[32-34]。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的地上部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中1.00mg·kg-1組最高,達434.09g·株-1,比CK組顯著增加16.70%(Plt;0.05)。結(jié)果與Bai等[5]的研究一致。說明低濃度硒1.00mg·kg-1處理對雜交狼尾草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植物中硒含量超過最佳濃度就會發(fā)生硒中毒,因為過量硒誘導植物氧化應(yīng)激,產(chǎn)生大量ROS,及硒干擾硫的代謝,改變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和功能,最終導致植物的代謝異常[35-37]。同其他非超聚硒植物一樣,過量硒會對飼草產(chǎn)生毒害。Bai等人將硒毒性閾值定義為土壤中硒的最低施用量對植物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且以20mg·kg-1作為紫花苜蓿的閾值[5]。田應(yīng)兵的研究表明當施硒高于20mg·kg-1時黑麥草的生長受到抑制,GSH-Px活性與根系活力均隨之降低[38]。本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生育期雜交狼尾草硒毒性閾值表現(xiàn)為不同值。土壤施硒量20.00mg·kg-1,對雜交狼尾草幼苗的成活率、分蘗期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但對拔節(jié)期和成熟期植株影響不顯著。土壤施硒量為40.00mg·kg-1時,才會對雜交狼尾草拔節(jié)期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作者認為這除了與雜交狼尾草對硒的耐受性較高外,還與植物吸收轉(zhuǎn)運亞硒酸根的特性有關(guān)。植物根系吸收亞硒酸根不依賴于代謝,屬于被動運輸,因此根系能快速吸收亞硒酸根,但亞硒酸根不如硒酸根能夠快速向上轉(zhuǎn)運,而是大量聚集在根系中。同時分蘗期的牧草生物量小,因此分蘗期的根部總硒濃度達到了整個生育期的最高值,導致雜交狼尾草幼苗期、分蘗期安全閾值的降低。本試驗中,土壤施硒量為20.00mg·kg-1時,分蘗期的雜交狼尾草根部硒濃度高達165.78mg·kg-1,顯著抑制植株的生長。隨著拔節(jié)期牧草的快速生長及硒向上轉(zhuǎn)運,拔節(jié)期根系總硒濃度降至39.33mg·kg-1,對生長影響不顯著,說明回到安全閾值內(nèi)。只有更高的施硒量,如40.00mg·kg-1,才對拔節(jié)期、成熟期的雜交狼尾草生長產(chǎn)生顯著抑制作用。
3.2 雜交狼尾草的富硒能力
富集系數(shù)是反映植物將硒吸收轉(zhuǎn)移到地上部分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富集系數(shù)越高,則植物地上部對硒的富集能力越強。以Na2SeO3 為硒肥,吳一群等[16]研究了0.5~32.0mg·kg-1處理下,紫云英的富集系數(shù)估算范圍為0.29~0.09。Cartes等[14]研究了0.10~10.0mg·kg-1處理下,黑麥草的富集系數(shù)估算范圍為1.65~0.41。Bai等[5]研究了0.5~20.0mg·kg-1處理下,紫花苜蓿的富集系數(shù)估算范圍為0.36~0.15。本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雜交狼尾草的富集系數(shù)范圍為4.59~0.29,特別是土壤施硒量≤5.00mg·kg-1時,雜交狼尾草的富集系數(shù)gt;1。說明雜交狼尾草地上部對硒的富集能力強于紫云英、黑麥草和紫花苜蓿。
根系吸收系數(shù)是反映植物將硒吸收轉(zhuǎn)移到根系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根系吸收系數(shù)越高,則植物根系對硒的富集能力越強。Bai等人[5]對紫花苜蓿施用Na2SeO3 的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0.5~20mg·kg-1處理下根系吸收系數(shù)估算范圍為0.64~0.24。本研究在相同施肥濃度處理(0.5~20mg·kg-1),雜交狼尾草根系吸收系數(shù)范圍為3.32~1.6,是紫花苜蓿5.19倍~6.67倍,說明雜交狼尾草根系對硒的富集能力大于紫花苜蓿。
上述結(jié)果表明土壤施硒量≤5.00 mg·kg-1時,雜交狼尾草的地上部和根系對硒具有比較強的富集能力,且富集能力強于紫云英、黑麥草和紫花苜蓿等飼草。而且該施硒量下,有機硒轉(zhuǎn)化率為56.19%~73.91%。通過雜交狼尾草的生物轉(zhuǎn)化,大量的無機硒可轉(zhuǎn)化為有機硒,具備作為高硒、高值化飼料添加劑材料開發(fā)的潛力。
3.3 雜交狼尾草對土壤基施硒肥的利用率
土壤基施是作物最常用的微量營養(yǎng)素施肥方法,但土壤施硒通常受到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包括土壤質(zhì)地、pH、氧化還原電位、微生物活動和固有的硒濃度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硒利用率低[39-40]。吳一群等[16]在紫云英施硒肥試驗中表明硒肥的利用率只有0.89%~3.25%,且隨著硒施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不斷下降。Kovács 等[6] 的研究表明,以10mg·kg-1(VI)的濃度施用的硒平均只有10.2%被苜蓿植物吸收。因為硒的主要部分由于土壤顆粒和有機物質(zhì)的固定而變得不可被生物利用。胡華鋒等[41]研究發(fā)現(xiàn)在紫花苜蓿各生育期硒肥利用率不超過1.5%,大部分的硒肥殘留在土壤中或通過其它途徑損失掉,未使用硒肥的過度堆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土壤。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土壤基施方式,雜交狼尾草植株對硒肥利用率范圍0.69%~5.73%。隨著土壤施硒量的增加,雜交狼尾草植株對硒肥利用率呈下降趨勢,結(jié)果前人一致。因此建議在飼草施硒種植的過程中應(yīng)該謹慎大量土壤基施,或采用污染小的噴施方式,或利用上述雜交狼尾草具有的富硒能力強的特性,在富硒土壤帶種植,生物轉(zhuǎn)化土壤硒資源。
4 結(jié)論
研究表明,雜交狼尾草是一種富硒能力強的飼草,在土壤施硒量≤5.00mg·kg-1(土壤硒本底值為0.07mg·kg-1)時對硒的富集效果最佳,有機硒轉(zhuǎn)化率高,具備作為高硒、高值化飼料添加劑材料的開發(fā)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