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肖邦創(chuàng)作的作品體裁多種多樣,表達的情感真誠質樸,作品曲調多熱情奔放,和聲豐富,結構靈活自如。他的音樂作品里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浪漫主義且富有個性色彩的,是作曲家細膩情感的表達,他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大多數音樂作品在內容上始終與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相聯系。練習曲《大?!稯p.25 No.12在創(chuàng)作上突破了車爾尼、克萊門蒂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練習曲的技術性與音樂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本文以肖邦練習曲《大?!稯p.25 No.12為例,對作品曲式結構和演奏處理兩部分進行探究,旨在使相關研究者了解本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技術難點和演奏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從而更好地演繹本曲。
二、肖邦簡介
肖邦是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出生于波蘭,是波蘭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舒曼評價肖邦的樂曲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多以鋼琴曲為主,共創(chuàng)作了大約200部音樂作品,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他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且藝術天賦極高,7歲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g小調波羅乃茲舞曲》,不到20歲便已出名,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1831年他忍痛離開波蘭移居巴黎,從事演奏、教學和創(chuàng)作。因華沙起義失敗,肖邦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絕,日夜思念祖國,把亡國之痛和牽掛之情注入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同時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憤懣使肖邦的病情加重。1849年肖邦已無法繼續(xù)授課和演出,最終于10月17日在巴黎家中去世,時年39歲。
三、練習曲《大?!稯p.25 No.12作品分析
(一)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
肖邦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他在少年時期就立志以弘揚波蘭民族音樂為己任,不斷學習民族文化和民間音樂,同時他經常接觸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深受波蘭文化的影響,這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極大的幫助。青年時期肖邦與本國進步的文學家經常接觸,感受民間音樂的魅力,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富有濃厚民族氣息的音樂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波蘭起義的失敗對肖邦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使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這個時期他的作品表現出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主義情懷,作品內容更加深刻,氣勢更加宏偉。肖邦的創(chuàng)作經歷十分復雜,在他的一生中國家的動蕩不安、感情的坎坷、身體疾病等問題都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
(二)曲式結構分析
本曲的曲式結構是再現單三部曲式,二二拍,調性為c小調,熱烈的快板,速度為二分音符等于80拍,通篇為單一琶音織體,整曲節(jié)奏音型均為16分音符。
1.呈示段A(1~22小節(jié))
呈示段A由兩個同頭換尾的樂句構成平行樂段,兩個不同長度的樂句構成了一個非方整型的樂段,運用陳述性手法,旋律比較平穩(wěn),調性轉換為c小調轉C大調轉c小調。a樂句為第1~8小節(jié),調性是c小調,且每小節(jié)開頭都保持著主持續(xù)音的進行。第7~8小節(jié)可看作兩樂句的連接,結束在導三四和弦上。a樂句為第9~22小節(jié),調性在第12小節(jié)轉為C大調。第13小節(jié)運用那不勒斯和弦,豐富了聽覺色彩。第22小節(jié)結束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形成收攏性結尾。第15~22小節(jié)為a樂句的擴充部分,豐富了a樂句。
2.引申段B(23~46小節(jié))
引申段B是雙句體的對比樂段,表現出樂曲中的矛盾沖突,調性轉換為bA大調轉c小調轉g小調轉c小調。結構比呈示段A稍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穩(wěn)定性,與呈示段A形成鮮明對比。b樂句為第23~29小節(jié),此句為bA大調,在a擴充材料的基礎上移低三度,和聲色彩變得明亮,結束在c小調的屬和弦上,為下一個樂句轉調作鋪墊。c樂句為第30~46小節(jié),其調性是c小調,其中第31小節(jié)是全曲最低點,屬和弦出現三次來推進樂曲情感的發(fā)展。第37~38小節(jié)離調到g小調,在第39小節(jié)轉回到c小調,在第43小節(jié)達到最高音小字三組bA。
3.再現段A(47~83小節(jié))
再現段A兩個樂句構成非方整型樂段,調性為c小調,整段與呈示段A在規(guī)模上大致相同。其中a樂句為第47~54小節(jié),是呈示段A中a樂句的原樣再現。a樂句為第55~83小節(jié),是對呈示段A中的a樂句的擴充。再現段中多運用同主音大調中的和弦、下屬調的和弦和那不勒斯和弦,不斷地向下屬調方向擴展,緊張感通過和弦的變化層層疊加與推進,達到全曲的高潮,最終結束在同主音大調的大三和弦上,給人明亮開闊、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覺(見下表)。
四、練習曲《大?!稯p.25 No.12的演奏難點
(一)快速跑動技巧
本曲為熱情的快板,音型為分解和弦,通篇運用有力量且速度快的手指跑動技巧,既需要手指的力量支撐,又需要盡可能放松手指來完整地演奏本曲。這首作品對于手指的靈活性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在手指靈活切換琴鍵的前提下快速、流暢地演奏。本曲每彈奏三個音就需要轉動一次手腕,且拇指與五指交替的指法貫穿演奏全程,左右手反復循環(huán)。在練習過程中可以加強手腕與手指的配合,借助手腕轉動的弧線軌跡提升指法轉換的速度,從而熟練掌握手指跑動技巧。
(二)跨越式觸鍵技巧
本曲速度較快,對手指觸鍵的準確性,以及同一個音拇指與其他手指交替彈奏的準確性都有較高的要求。作品和弦跨度大,同時有多個變化音,需要雙手手掌盡量張開到最大程度進行演奏。如在第15~20小節(jié)中琶音跨越了4個八度,對演奏者手指觸鍵的準確性和對鍵盤的熟悉程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伴有臨時變化音,使這一樂段成為練習的難點。
(三)力度控制技巧
本首練習曲雖然織體單一,但是旋律隱藏在琶音中。如在第1~6小節(jié)中,旋律音為第一拍的低音與第二拍的高音,在演奏時要突出這兩個音,經過音不必過分突出。右手旋律為高聲部,應比左手旋律稍強一些,其他音要稍弱些,左手伴奏應附和在右手旋律之下。呈示段A與再現段A的旋律與力度整體上大同小異,引申段B結構稍自由,形成鮮明對比,整段力度為f,這時的左右手旋律音應為全曲最強,在第46小節(jié)連接處速度漸慢但力度漸強,為再現段A的旋律重復再現做準備。
(四)踏板技巧
本曲通篇為琶音跑動,對踏板運用有一定要求,作品表現的是大海洶涌磅礴的氣勢,如果頻繁運用踏板會影響作品的演奏效果。踏板應根據和聲、調性的變化和旋律的走向及時更換。在第1~6小節(jié)中,在彈奏第一個音的同時踩下踏板,在每小節(jié)最后一個音抬起手指的同時松開踏板。但在第7~8小節(jié)和第53~54小節(jié)中,踏板應跟右手旋律音的變化而更換,在第23~30小節(jié)這樣跨越4個八度且樂句長度縮短的小節(jié)中,踏板應每隔1.5個小節(jié)一換,在短樂句中則應每拍一換。
五、練習曲《大?!稯p.25 No.12的演奏處理
(一)演奏難點的處理
1.快速跑動技巧
本曲為二二拍,在彈奏時要以四個音為一小組,八個音為一大組,重音為第一拍的最低音與第二拍的最高音,這樣可以使手腕轉動與手指快速跑動更協(xié)調,其他音可以稍淺觸鍵,即時放松。在練習時可以先以四分音符為一拍進行慢練,按照連線的劃分進行分句練習與分手練習,逐漸加快速度后再合手練習,每一樂句當作一句話,在每小節(jié)換指法時增加一個小氣口來放松手部肌肉。對于跨越4個大度的長距離手指跑動應先進行單獨練習,熟悉音位,再練習運用掌關節(jié),避免多余的動作。
2.跨越式觸鍵技巧
解決錯音問題要注意手指、手掌、手腕、小臂、大臂的協(xié)調配合,在快速彈奏的情況下保證觸鍵的準確性。肖邦建立了“鍵盤地形學”的萌芽思想,他認為人們的五個手指長短不一,而鋼琴上的黑鍵、白鍵也有高低長短之分,肖邦在創(chuàng)作中盡量將不同長度的手指與不同長度的琴鍵組合起來,發(fā)揮各個手指的優(yōu)勢,手指觸鍵要做到穩(wěn)、準、強,這就需要慢慢練習。速度可以從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第76~80拍開始慢練,后面根據能力的提高開始練習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第110~116拍,在觸鍵時旋律音觸鍵要深一些,對于同一句琶音要進行反復練習,這樣能更快提高演奏水平。
3.力度控制技巧
可以按照旋律的不同進行分段練習。先彈奏整部樂曲,把握全曲脈絡,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段練習,逐漸提升自身的彈奏水平。在慢練時要遵循上行漸強、下行漸弱的規(guī)律,注意譜面的力度標記,養(yǎng)成良好的讀譜、慢練習慣。在分句練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突出主旋律音,協(xié)調左右手旋律與伴奏之間的關系,這樣在加速過程中左右手才可以協(xié)調配合。
4.踏板技巧
在本曲中避免音后踏板或者過多運用踏板,踩踏板要做到快速且干凈。因為本曲速度較快,在切換踏板的同時又要注意手的演奏,所以可以單獨分句練習手與腳的配合,以及左右手單獨練習與腳的配合,尤其要注意節(jié)奏變化與調性轉換時踏板的運用,同時注重傾聽音響效果,著重練習身體協(xié)調性,便于輕松應對日后的加速彈奏。
(二)音樂情感的表達
練習曲Op.25 No.12曲調慷慨激昂,體現了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呈示段A中,整體力度強、速度快,從低到高琶音的往返進行猶如大海的波浪,隱藏在琶音中,最低音與最高音形成對比,表達出不安與憤怒的情感。旋律音下行半音進行時,力度漸弱,仿佛充滿憂郁、低落之情。琶音整體為上行,悲憤情緒一觸即發(fā),長達4個八度的琶音首次出現,并且旋律重音愈加突出。
在引申段B中,調性的轉換使和聲色彩變得更加明亮,短暫離調使整曲在聽覺上更具沖擊感,結構稍自由,對比結構沖突,整體上力度愈加強烈,左手的旋律低音大多在大字二組到大字組之間,用低音烘托出壓抑的音樂氛圍,右手的旋律高音大多在小字三組之間,高低音間的對比更加明顯,音響效果更加強烈,愛國之情與民族情懷在此處得到充分體現。低音下行進行時,速度漸慢但力量漸強,情感由悲傷轉為憤怒。
再現段A與呈示段A的音樂情感相似,長琶音的力度強弱對比使情感產生由高到低的變化,更顯憤懣之情。結尾達到全曲最強的力度fff,通過八個重音記號突出左手低旋律音do和sol,配合三小節(jié)踏板,音響效果愈加強烈和豐富,在將音樂推向高潮的過程中,結束在同主音大調的大三和弦上并進行延長,將悲憤、激昂、慷慨之情融入每一個音符之中,將肖邦濃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情懷在最后一個和弦的延長過程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聽者意猶未盡。
六、結語
練習曲《大海》Op.25 No.12是一首雙手琶音練習曲,對演奏技巧要求較高,熟練掌握這些技巧對提高鋼琴演奏水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這首練習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作品和聲色彩豐富,樂句短小精悍,在單一的琶音織體下通過和聲變化來表達強烈的感情。這首練習曲將單一的技術性練習與音樂情感表達相結合,對音樂形象的塑造、音樂情感的表現、風格特征的把握具有較高的要求,對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挑戰(zhàn)。實踐中只有較好地了解練習曲《大?!稯p.25 No.12背后深刻的思想內涵,才能更好地運用演奏技巧將樂曲完美地呈現。
參考文獻:
[1]范雅文.論肖邦練習曲演奏的技術特點[J].黃河之聲,2019(03):49.
[2]張浩,黃蓓蕾.肖邦《大?!返某R娧葑嗾系K分析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3(08):231.
[3]范小珊.肖邦c小調練習曲《大?!返姆治雠c演奏[J].北方音樂,2017,37(19):106.
[4]程楚楚.肖邦《大海練習曲》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13):77.
[5]魏晉.肖邦《大海練習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02):83+85.
[6][7]郭婷婷.肖邦《大海練習曲》的練習方法研究[J].美與時代(下),2018(09):104-105.
[8]李澤浩.淺談肖邦練習曲的技巧特征[J].北方音樂,2020(02):67+73.
[9]軒一丹.鋼琴藝術史的里程碑——肖邦練習曲[J].黃河之聲,2020(14):52-53.
[10]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1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12]吳瑞.肖邦練習曲op.25觸鍵技法分析與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21.
[13]初曉睿.肖邦《練習曲》op.25,No.12情感修辭與詮釋——以憤慨為線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9(09):109-111.
(作者簡介:馮琳棋,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湖南工業(yè)大學,研究方向:鋼琴演奏)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