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丁冬漢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 201620)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現(xiàn)實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近年來,理論與現(xiàn)實結合問題成為大、中、小學各階段的熱點話題?!八颊n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要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盵1]“大思政課”理念的提出,為教師有效上好思政課指明了方向。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fā)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大思政課”建設要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構建大師資體系、拓展工作格局等舉措來破解問題,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提升實踐育人實效[2]?!斗桨浮肥锹鋵崱按笏颊n”重要指示精神的統(tǒng)領性文件,是全方位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戰(zhàn)略安排。理論宣講團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組織,讓學生在自我輸出的實踐過程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是“大思政課”視域下有效提升思政課實踐育人效果的平臺之一。
“大思政課”提出的內在價值和學理意蘊源于新時代對思政課的期待,理論宣講團作為“大思政課”理念的實踐平臺之一,對提升思政課有效性具有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雙重邏輯。
“大思政課”理念為新時代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教育“元問題”指引方向,為“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開門辦好思政課”提出要求[3]?;凇按笏颊n”理念,學生理論宣講活動是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理論學習自主性的一種實踐平臺。通過在校內校外開展豐富的理論宣講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的主動性、自覺性,增強理論自信感、制度認同感、文化親切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理論宣講活動是對傳統(tǒng)思政課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積極呼應,是對“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理念的切實踐行。
此外,理論宣講團還豐富了思政課協(xié)作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內涵。理論宣講團的理論宣講活動作為思政課新形態(tài),在大、中、小學各個教育學段實現(xiàn)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打通了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最后一公里”,在傳統(tǒng)思政課堂教育基礎上構建起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寬領域、多層次的思政課協(xié)作共同體,凝聚了社會各方教育合力,是提升思政課教育實效的重要創(chuàng)新平臺之一。實踐證明,理論宣講團就是踐行“大思政課”理念的有效舉措,在提升理論學習自主性、豐富思政共同體內涵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邏輯。
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要求學生深入生活實踐,作為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實結合不夠難題的重要途徑。理論宣講團組織青年學生深入社會各界宣講,使其從教育客體轉變?yōu)樽晕医逃黧w,踐行“大思政課”理念的實踐邏輯。
“大思政課”高度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原則是踐行“大思政課”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遵循。學生理論宣講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結合,通過理論宣講,學生從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教育客體”轉變?yōu)樯鐣系摹靶v主體”,理論學習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椤爸鲃虞敵觥?,這樣能使學生更深入領會,更主動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思想內涵,讓理論不僅入腦、入耳,而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然而,《方案》指出,當前思政課存在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等問題,理論宣講團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作為一種實踐平臺,為破解當前思政課建設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供可行路徑,真正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在我國,大中小學各階段學生是思政課的教育對象、學習主體,“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學生是否能夠充分吸收、理解并轉化課堂所學知識,進行“主動創(chuàng)造”“自覺發(fā)現(xiàn)”“自主輸出”,形成個性化思維范式并將其應用到工作和生活實踐中,是檢驗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標準。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理論宣講團這一學生組織有利于學生主動吸收、透徹理解、深度把握理論。學生通過個性化加工、學理化闡述、創(chuàng)造性轉化,再借助各種媒介傳播業(yè)已掌握的理論給他人,是效果較顯著的育人模式。因此,大中小學各個階段的理論宣講團是有效實現(xiàn)思政課教育目標、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實踐平臺之一。
理論宣講團以智育為切入點,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支撐點,在理論宣講過程中既提高聽眾的理論自覺與道德覺悟,又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對宣講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從而實現(xiàn)培育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大目標”。具體來說,通過對社會不同單位進行理論宣講活動,展現(xiàn)當代學生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宣講者的精神風貌,充分發(fā)揮了“大思政課”理念幫助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功能。一是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榜倚≌卟豢梢詰汛?,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崩碚撔v組織為各階段學生搭建了優(yōu)質的理論學習平臺,促進其不斷增強學習本領,提高自身理論修養(yǎng)以應對宣講挑戰(zhàn)。宣講團成員們從課程選題、收集信息、實證調研,到反復打磨、修改課程內容,直至最后在聽眾面前呈現(xiàn)成熟的講演,整個過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也塑造其不斷主動增強學習本領的自我驅動能力。二是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論宣講團成員只有自己將理論真正弄懂學透、真正信服,才能講給他人聽。從真學、真思、真悟,到真懂、真信、真用,使其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論述有更深刻理解,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學馬、信馬、愛馬、言馬、用馬,從而成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因此,高校理論宣講團實現(xiàn)了提升青年大學生理論知識素養(yǎng)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雙重目標,發(fā)揮了“大思政課”理念促進青年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大目標”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有多元的教育主體,不僅思政課教師可以成為“大先生”,家庭成員、社會主體,甚至學生自己也可以變成“大先生”。“大思政課”理念要求綜合協(xié)調運用社會多方主體,構筑校園、家庭、社會全員共同參與的教育大格局。理論宣講活動作為學生實踐活動之一,使青年學生在理論宣講實踐活動中成為自我教育主體,通過發(fā)揮朋輩教育和自我教育力量,成為溝通和協(xié)調多元主體講思政的實踐平臺之一?,F(xiàn)階段,學生理論宣講團形成了以“國家指導、校園牽頭、社會共建”的常態(tài)化宣講模式,已成為青年學生與社會各界溝通交流搭橋筑梁。通過線上、線下開展聯(lián)學共建、聯(lián)合備課、聯(lián)合巡講活動,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qū)、機關、企業(yè),用實踐來消化和理解理論知識。此外,理論宣講活動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大手牽小手”活動,各級理論宣講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將宣講內容經(jīng)過話語體系轉化,形成一系列能為中小學生所理解的宣講課程,順暢地做好各年齡段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大思政課”源于思政課堂又超越思政課堂,特點在于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捕捉思政課教學中的熱點、疑點、難點,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和工作思路來提升教學效果。理論宣講團將課程育人從課堂延展到校內活動,再延伸到社會的廣闊天地中,搭建社會大空間、大平臺,以“大方法”推動“大課堂”。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理論教育與實踐鍛煉的二元協(xié)同機制,使新時代大思政課依托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xié)調交互作用,起到有效塑造涵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
理論宣講團作為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重要的創(chuàng)新平臺,是學生“學”與“講”方式的雙向創(chuàng)新。一方面,讓學生站在講臺上主動宣講,是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的“翻轉課堂”,一改從前枯燥的“填鴨式”“灌輸式”單向輸出模式,使學生在宣講過程中領悟書本知識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模式,理論宣講團帶來如“紅色劇本殺”“沉浸式宣講”等形式新穎、獨特、富有感染力的實踐課程。
現(xiàn)階段,大、中、小學各級主體已構建起諸如理論宣講團一類具有實效性的思政課實踐平臺,并在踐行“大思政課”理念上取得較大成績。展望未來,我國教育實踐平臺在內容、機制、視野等方面仍需提升,需要進一步努力將“小平臺”匯聚成“大舞臺”,不懈地發(fā)揮思政課的鑄魂育人功能。
激發(fā)思政課生命力,讓學生馳騁于更廣闊的社會平臺,是現(xiàn)階段各界努力的目標。首先,從宏觀層級來看,可以考慮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牽頭組建國家級思政課實踐教學網(wǎng)絡平臺,邀請各省市區(qū)的大中小學、紅色文化場館、實踐教育基地登記注冊,將不同學校的實踐特色做法、不同平臺的預約信息等完善至系統(tǒng)內,形成全國性學生實踐教育數(shù)字化平臺,以實踐平臺的智能化、便捷化反哺理論教育。其次,以《方案》為抓手,繼續(xù)深化理論宣講活動,并將其與思政課實踐學時學分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上“賽課”,再推選優(yōu)質課程至校級、市級宣講比賽,通過自下而上的形式完善實踐平臺。最后,利用一切資源探索形式多樣且內容富有新意的實踐平臺。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次面向高中階段國際教育骨干學生招募會期志愿者,讓即將出國留學,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關鍵期的高中學生群體加入,上一場實地的愛國主義實踐課,形式創(chuàng)新,實踐效果尤為顯著。
要使大中小學各級實踐平臺能夠真正行穩(wěn)致遠,需要以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理論學習的內生動力為目標,形成一套富有階段性特色、行之有效的組織建設機制。一是要多維立體打造實踐平臺內部組織管理機制,從成員的選拔、培訓、考評、對外交流,以及獎勵、淘汰機制等方面全方位優(yōu)化團隊內部管理。二是形成“學、講、行、研”四位一體的實踐活動體系。以理論學習為基礎,在扎實的理論灌輸基礎上,通過朋輩教育方式,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講述與實踐已經(jīng)領會的知識,從而達到鞏固和輸出知識的效果;讓學生放下書本、走出課堂,深入田間地頭、穿過街頭巷弄,在行走中對國情產(chǎn)生直觀的了解,最終思考、總結、深化形成理論研究,將四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學生實踐活動全過程,形成有機閉環(huán)體系,打造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實踐育人機制。三是要探索社會實踐平臺的長效化、常態(tài)化穩(wěn)固機制。通過建立“天天學”“周周練”“月月講”“年年評”的長效化發(fā)展機制,全方位制訂可操作、有力度的具體實施方案,并隨著活動實際不斷調整,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程序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講政治、有深度,還要有高度。高度、深度體現(xiàn)在實踐活動徹不徹底,能否真正起到啟迪學生心靈、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一是要升級實踐活動格局。實踐活動不應只局限在校內,應走向校外;不應局限在國內,可以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二是要提升教育參與格局。綜合協(xié)調運用社會多方主體,構筑校園、家庭、社會全員共同參與的教育大格局,確保每個學生“不掉隊”,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生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三是要提升活動宣傳格局。經(jīng)過綜合社會各類資源,構建宣傳云平臺,并強化實踐平臺建設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宣部和教育部可聯(lián)手引領并舉辦全國性實踐比賽和活動,積極倡導社會主流媒體對與“大思政課”主題緊密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和深度解讀,進而提升其社會影響力。此舉旨在滿足當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同時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平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