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內(nèi)涵,傳承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領域的寶貴財富,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揭示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即:幼兒在什么樣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成長,便應該有什么樣的教育伴其左右,教育應該是為人們提供需要的,是為了生活積極向上需要的。因此,生活教育必須隨著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和進步,教師的職責在于持續(xù)地促進幼兒構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回歸與生活,脫離生活實踐的教育是空洞無物的。
聚焦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思路
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導語言教學活動,首先將“語言活動生活化”的原則貫穿其中。這意味著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能夠激發(fā)幼兒語言活動生活化的創(chuàng)新實踐的思路,并尋找與幼兒幼兒生活經(jīng)驗緊密相連的語言教育素材。其次,通過實現(xiàn)語言活動生活化,教師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活動氛圍。這種生活化的語言情境能夠讓幼兒更加輕松地記憶語言知識,并有效地掌握語言應用技巧。再次,語言活動生活化還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語言應用和鍛煉機會。語言的學習只有在不停地運用中,幼兒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后,語言活動生活化,可以使幼兒的學習效果在實踐中得到直觀的展現(xiàn)。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他們的學習效果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比如,幼兒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網(wǎng)絡語言,如“給力、神馬”等,其字面意思與實際含義存在較大的差異。然而,這些詞語在日常交流中卻頻繁出現(xiàn)。因此,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應通過正確引導和模擬生活情境的方式,幫助幼兒準確理解和恰當運用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元素,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還能提升他們學習語言的效率。
深入生活,厚植栽培
1.打造“生活化”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
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應用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其核心在于構建一個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其認知特點的學習環(huán)境。古有孟母三遷之教,今有家長擇校而居之舉,都是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可見環(huán)境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例如,教師準備了一堂以“擬聲詞”為主題的活動,并精心構建了一個以農(nóng)場環(huán)境的場景。在此場景中,小明和其他小朋友們首先聽到了各種動物的叫聲,諸如“咩咩”的羊叫聲和“哞哞”的牛叫聲等;之后教師引導他們模仿這些聲音,并進一步引入了與小明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聲音,如下雨時的“滴答滴答”聲,汽車鳴笛的“滴滴”聲,以及“咚咚”的鐘聲。這些聲音元素不僅激發(fā)了小明對生活中相應場景的聯(lián)想,還幫助他更容易記住這些擬聲詞。為了進一步增強活動的實踐性和互動性,教師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游戲,小明被指定為“農(nóng)場主”,需要和其他小朋友(扮演動物或農(nóng)場工人)交流并運用剛剛學到的擬聲詞溝通。小明問:“這是誰的‘咩咩’聲?”其他孩子回答:“是羊的‘咩咩’聲?!蓖ㄟ^這種實踐活動,小明和小伙伴們不僅掌握了擬聲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還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熱情。
2.經(jīng)營“生活化”的師幼互動關系
教育專家曾指出,通過游戲活動提供及時的正負面反饋,能有效促進幼兒學習興趣和能力提升。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幼兒語言教學,通過多元化途徑強化師幼互動,將日常交流轉化為生活氣息的語言溝通,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幼兒熟悉的“手機”“平板”等設備,引導幼兒進行互動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想要表達的話語先以“語音”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通過“微信”發(fā)送給教師,這樣幼兒不僅能夠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還能在與教師的語音反饋中進一步提升語言能力。這一教學模式既符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又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飛飛在集體教學中表現(xiàn)非常活躍,但有時他有一些問題或想法時會遇到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提出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讓飛飛和其他小朋友嘗試通過“語音”的方式,預先錄制他們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并通過微信發(fā)送給老師。教師先對飛飛進行培訓,確保他能熟練使用這一功能。當飛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有趣的事物或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和想法時,他便會用手機錄制語音,并通過微信發(fā)送給教師。一天,飛飛在家里看到媽媽在做糕點,就用微信發(fā)送了一段語音:“老師,媽媽在家里做蛋糕,她說要用‘酵母’,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收到語音后,教師回復飛飛解釋“酵母”的含義,并鼓勵他嘗試在其他語境中使用這個詞。這樣的互動不僅幫助飛飛對新學詞匯的記憶,還激發(fā)了他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和學習。
3.規(guī)劃“生活化”的語言教學資源
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迭代,網(wǎng)絡資源已經(jīng)成為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這部分教學資源,為幼兒合理的規(guī)劃制定“生活化”的語言教學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中的興趣點,對語言教學素材進行精細的搜集和梳理,增強語言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在大班語言學習時,教師為幼兒精心設計了一堂圍繞“年度正能量流行語”的主題活動課,選用了“洪荒之力”“小宇宙”“學霸”等幼兒生活中常見,但是又經(jīng)?!罢`用”的網(wǎng)絡流行語作為學習資源。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幼兒展示了這些流行語在各種網(wǎng)絡視頻、表情包、歌曲和段子中的使用情況,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初步理解這些詞語。接著,教師組織了一個小測試,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或情境,讓幼兒嘗試去用這些詞語完成句子或解釋其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盡管幼兒很喜歡使用這些流行詞,但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xiàn)誤用現(xiàn)象。比如,有幼兒說:“我吃了那么多糖,感覺有‘洪荒之力’了!”對此,教師會及時給予指正,并解釋“洪荒之力”在網(wǎng)絡語境中常常更多地被用來形容一種巨大而不可思議的力量或能量,帶有夸張或諷刺的意味,而不是用來描述吃糖后感到的興奮感。
在糾正幼兒的錯誤用法后,教師還會進一步引導孩子們探討這些流行語詞匯在何種情境下更加恰當,以及如何更準確地使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感。這些鮮活的語言素材既對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拓展,又在無形中引導幼兒深化了生活中的語言學習資源,不僅幫助幼兒拓寬了知識面,而且?guī)椭變禾嵘苏Z言辨別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4.建構“生活化”的語言教學形式
幼兒語言的學習需強調(diào)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應用于幼兒語言教學之中,打破了傳統(tǒng)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構建出“生活化”和“實踐化”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實踐的內(nèi)容和方式需要多樣且豐富,以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幼兒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情況。
在“我的一日疫情生活分享”主題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及其家長通過錄制視頻或音頻的形式,分享他們在疫情中的日常生活。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語言活動形式,切實地貼近了幼兒的實際生活體驗。在此次活動中,萌萌小朋友的參與熱情尤為高漲。她選擇以音頻形式進行分享,詳細描述了她在疫情中的一天:如何與母親一同制作口罩,如何在家中與父親進行家庭運動,以及她與外公進行視頻通話的歡樂瞬間。她興奮地在音頻中表示:“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做口罩,媽媽告訴我這叫‘自我保護’,我還學會了這個詞?!?/p>
通過此類實際操作和生活中的語言實踐,萌萌不僅掌握了“自我保護”這一詞匯,更深入地理解了其內(nèi)涵。從活動的進展和成效來看,當話題貼近幼兒的生活時,他們的語言表達欲望變得十分強烈,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顯得豐富多彩、真實可信。這種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的語言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構建貼近生活的課堂環(huán)境至關重要,這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熱情,使他們樂于融入其中。通過積極的表揚與肯定,以及巧妙的引導,教師鼓勵幼兒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持續(xù)的反思與提升,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