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
摘 要:民歌藝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構成部分,在中職院校音樂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少數(shù)民族民歌類型多樣、文化內(nèi)涵豐富,將其引入中職音樂教學中,組織學生賞析民歌,不僅可以豐富中職音樂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積累音樂知識,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內(nèi)涵,促使學生積極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诖?,本文解析了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的意義,論述了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的原則,并探討科學合理的賞析策略,旨在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美妙之處,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實現(xiàn)音樂教育的多元目標。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8-0-03
音樂是最具感染力的藝術類型,已經(jīng)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少數(shù)民族民歌則是中國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中的瑰寶。這些凝聚了中華文化精髓的音樂文化應當成為中職音樂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并且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強化。中職學生的心理、生理方面逐漸成熟,在中職音樂教學中,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賞析,引導學生品味音符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拓展其文化認知,培養(yǎng)他們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對于強化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優(yōu)秀音樂文化都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知
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感知的深刻實踐。通過深入研究和欣賞少數(shù)民族民歌,學生將在音樂的海洋中漸漸形成對音樂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并非僅停留在對旋律和節(jié)奏的感知,更包括對音樂中情感流動的敏銳體驗。通過深度的音樂欣賞,學生將不再只是簡單地聽音樂,而是能夠深刻地體味其中蘊含的情感起伏,進而在審美體驗中感悟到音樂所傳遞的精髓[1]。這種審美體驗既是一種藝術的沉浸,也是對音樂表達形式的獨立思考。學生在賞析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過程中,通過主動思考、比較與分析,逐漸形成對不同音樂形式美妙之處的獨立見解。這樣的理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多樣音樂形式的鑒賞力,為其未來在音樂領域的深度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拓寬學生對文化多樣性認知視野
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通過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賞析拓展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這些民歌展示中國各民族獨特而豐富的音樂傳統(tǒng),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國是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態(tài),并幫助他們形成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同時,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
(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通過深入了解和欣賞民族民歌,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不僅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也激發(fā)學生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責任感。通過音樂感受祖先留下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自信。這種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更積極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也增強他們在多元社會中的自信心。強調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的培養(yǎng),對于加深對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激發(fā)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以及促進社會進步都具有積極意義[2]。
二、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策略
(一)巧選——學習民歌興趣
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教師需要選擇多樣性的民歌曲目,根據(jù)學生需求拓展民歌賞析內(nèi)容,打造趣味性的音樂課堂。中職院校需要結合現(xiàn)有音樂教材,選取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的民歌作品納入其中,為學生呈現(xiàn)民歌音樂類型、形式以及演唱方法等方面,促使教師開展系統(tǒng)化的少數(shù)民族民歌賞析教學。在選擇民歌曲目時,中職音樂教師需要巧妙選材,精心選擇民歌曲目,考慮到不同種類和風格的民歌,確保涵蓋多樣性的音樂類型。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開展賞析活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賞析,通過提供多樣化民歌作品,引導學生利用比較法進行賞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內(nèi)容的理解,如《阿拉木汗》《瑪依拉》《大阪城的姑娘》等。還可以將不同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青春舞曲》與原版《青春舞曲》進行對比,如胡廷江改編的《青春舞曲》。選取不同民族同題材,同民族同主題或者同曲名不同版本等方式選取民歌,通過凸顯不同作品在旋律、曲式、體裁等方面的不同進行高質且高效的賞析活動。以同歌曲不同版本對比賞析為例,兩種不同版本的風格以及所表達的情感有所差別,多個版本的賞析能夠讓學生對其區(qū)別進行一目了然的學習,從而增加學生學習信心,為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持續(xù)學習興趣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這種選材的多樣性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使他們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形式,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民歌的濃厚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包括聽覺、視覺、互動等方式,使學生在欣賞不同類型的民歌時能夠獲得全方位的感知體驗。通過這樣的巧選策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民歌,在音樂學科中培養(yǎng)他們更為廣泛的音樂興趣,激發(fā)他們對學科的主動探究欲望[3]。
(二)情境——感受民歌文化
中職生有他們的個性,容易產(chǎn)生各種奇思妙想。音樂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將這一點作為學生的優(yōu)點。開展民歌賞析教學時,要想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民歌文化,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在賞析少數(shù)民族民歌時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師可以模擬民歌發(fā)源地的場景,通過音樂、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通過這樣的情境營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民歌的文化內(nèi)涵,感受到音樂背后蘊含的歷史、傳統(tǒng)和人文情感。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民歌的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賞析民歌的情境。教師可以講述民歌的起源、發(fā)展歷程以及與當?shù)匚幕年P系,使學生對民歌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認知。通過歷史的線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進而更有深度地欣賞和體驗。這種情境營造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還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進一步促進其對音樂的深層次理解,為其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5]。
例如,以《青春舞曲》賞析教學為例,在教室中通過音樂、圖像和裝飾品再現(xiàn)新疆的地域氛圍。使用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裝飾,如新疆特有的色彩、紋飾,以及展示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服飾,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到新疆獨特文化的魅力。利用音響設備播放《青春舞曲》,盡可能還原原汁原味的新疆音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這首歌曲,仿佛置身于新疆的廣袤草原或者熱烈的民間慶典中。分享《青春舞曲》的歌詞解讀,特別是涉及新疆維吾爾族文化、自然景觀和民族寓意的部分。通過圖文資料、小短片等方式,介紹新疆的地理、民族分布、傳統(tǒng)生活等,激發(fā)學生對新疆文化的興趣。利用多媒體資料,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青春舞曲》創(chuàng)作時的歷史背景,包括王洛賓的音樂生涯、改編的動機、創(chuàng)作過程等。這樣的介紹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對青春的理解,以及歌曲中表達的情感是否引起了他們的共鳴。通過小組討論、寫感想、繪畫等方式,讓學生表達對青春、對新疆文化的感受。在適當?shù)那榫诚?,進行歌曲的集體演唱,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新疆舞蹈動作,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感。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手工制作、文化展示等方式,展示他們對新疆文化的理解,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互動和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
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感知和體驗《青春舞曲》中蘊含的新疆文化元素,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這首少數(shù)民族民歌。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也激發(fā)了對學習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
(三)聆聽——體會民歌特色
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通過悅耳的聲音引發(fā)人的情感,讓人們陶醉其中。賞析民歌的關鍵在于聆聽,通過有效的聆聽教學,讓學生在聆聽中深刻體會民歌的音樂魅力。為此,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運用聆聽策略,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獨有特色[4]。
例如,以苗族歌曲《唱歌要趁年輕》賞析活動為例,首先,學生可以聚焦于歌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苗族歌曲以其獨特的旋律走向和鮮明的節(jié)奏特點而著稱。通過反復聆聽,學生能夠感受到歌曲中的音程變化、節(jié)奏的強弱點,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傳達歌曲的情感和表達方式的。
其次,歌詞是理解歌曲文化背景的關鍵。苗族歌曲通常富有生活化的內(nèi)容,可能涉及愛情、生活、傳統(tǒng)習俗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歌詞中的詞語、表達方式,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故事或文化內(nèi)涵。同時,關注演唱者的情感表達也是十分重要的。苗族飛歌以其獨特的情感傳達而著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聆聽歌手的咬字、音調變化、情感渲染等方面的表現(xiàn),讓學生體會到歌曲中蘊含的深厚情感。為了深化學生對苗族音樂的體驗,可以擴充實例,如探索民族樂器的運用,比較不同風格的苗族歌曲,參與歌曲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與表達,以及參與現(xiàn)場音樂會或演出。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體驗苗族音樂文化。
(四)吟唱——增進民歌情感
吟唱是一種直接參與音樂的方式,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更貼近民歌的情感核心,從而更深刻地體驗和理解其情感表達。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吟唱策略,將文學與音樂有機結合,豐富音樂對經(jīng)典的詮釋,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少數(shù)民族民歌情感表達,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吟唱賞析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根據(jù)歌詞與旋律展開思考與探究,鼓勵他們將情感融入民歌意境中,深入理解少數(shù)民族民歌。通過吟唱少數(shù)民族民歌,將他們的情感與音樂相融合,使之更為真切地表達出來。這種親身參與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歌中所包含的情感內(nèi)涵,感悟民歌意境的高雅,對音樂產(chǎn)生深層次理解。
以高山族的《阿里山的姑娘》為例,通過吟唱活動,學生可以更親身地感受這首歌曲所傳達的情感。在吟唱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重歌詞中的情感表達,分析詞語的選擇和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使學生深刻領會歌曲所描繪的阿里山風光和姑娘的情感。吟唱不僅是一種技術性的演唱形式,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調整咬字、音調的變化、聲音的起伏等技巧,將個人的情感融入歌曲中。這種親身參與的形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歌中所包含的情感內(nèi)涵,感悟民歌意境的高雅,對音樂產(chǎn)生深層次的理解。
通過吟唱少數(shù)民族民歌,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歌唱技巧,更能夠在表演中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音樂中。這種深度的參與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增進對民歌情感的理解和表達。通過吟唱活動,學生將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同時培養(yǎng)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賞。
(五)展演——探究民歌形式
少數(shù)民族民歌展演活動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多樣化而富有活力的舞臺,通過這個舞臺,學生將有機會深入體驗和理解不同形式的民族音樂。這樣的展演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各種形式民族音樂的機會,還為加深他們對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認識提供了極好的途徑。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展演活動的開展,同時引導學生嘗試并探索不同形式的民歌,以便豐富展演的內(nèi)容和形式。
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創(chuàng)辦一個名為“少數(shù)民族民歌大舞臺”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熱情。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地分組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少數(shù)民族民歌進行排練。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涉足多個民族,如維吾爾族、達斡爾族、回族、高山族等,并嘗試不同的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彈唱等。歌曲的內(nèi)容也可以包括敘事性、勞動歌曲、愛情歌曲、習俗歌曲等,以展現(xiàn)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色。
這樣的展演活動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演出,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次歷練。通過參與展演,學生不僅能在音樂表演中鍛煉演唱和表達能力,還能深刻體驗到跨文化的音樂魅力。同時,展演活動也是加深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民歌理解的絕佳機會。通過親身經(jīng)歷,學生更能深刻地感知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培養(yǎng)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力。這樣的展演活動同時也是拓展學生眼界的重要機會,促使他們更加開放地接納和欣賞多元的音樂藝術形式,為未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中職音樂教學中少數(shù)民族民歌的賞析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感知,又能拓寬其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視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靈活運用賞析原則,通過巧選、情境、聆聽、吟唱、展演等,引導學生品味音符之美,使音樂教育更加豐富多彩,為學生成長提供更為全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陸正婕.廣西壯族多聲部民歌引入中職音樂課堂教學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2022(17):79-82.
[2]王積紅.地方民歌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1(15):78-80.
[3]許婉.信息化背景下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探究——以民歌教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19):148-150.
[4]康瑩.民歌花開紅艷艷——基于信息技術手段的中職公共音樂課民歌教學初探[J].北方音樂,2020(16):36-37+107.
[5]周智藝.廣西民歌在中職音樂專業(yè)視唱教學中的應用與意義[J].藝術評鑒,2020(1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