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佑,王冠人,王 琪
(1.巴塞羅那自治大學 哲學與文學學院,西班牙 巴塞羅那 08193;2.龐培·法布拉大學人文學院,西班牙 巴塞羅那 08005;3.哈爾濱師范大學 東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翻譯是“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1]即翻譯的對象是原文語篇,翻譯的結果是譯文語篇,翻譯活動的實現(xiàn)就是原文語篇與譯文語篇的有效銜接與連貫。胡壯麟認為,語篇是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條件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是翻譯的對象和基本單位。[2]現(xiàn)代語篇分析理論認為,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銜接”與“連貫”,銜接體現(xiàn)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是語篇的有形網(wǎng)絡; 連貫存在于語篇的底層,是語篇的無形網(wǎng)絡。[3]
語篇銜接與連貫理論始于20世紀60年代,語言學界認為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1976年合著的《英語中的銜接 》(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該理論的創(chuàng)立。[4]20世紀90年代語篇連貫理論進入國內語言學家的研究視野,并在一段時間引發(fā)研究熱潮。羅婉青對我國1999—2019共20年間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關銜接與連貫的文章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總體趨勢。[5]以“語篇銜接與翻譯”和“語篇連貫與翻譯”為關鍵詞,搜索中國知網(wǎng)發(fā)現(xiàn),以2013年為界,之前以期刊論文為主,之后絕大多數(shù)為學位論文。也就是說,1990年代-2013年對銜接連貫理論與語篇翻譯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闡釋、理論分析,近十年以理論應用為主流,其表現(xiàn)就是將理論拿來套用,或者驗證,或者調整,或者補充說明,對于理論的闡述沒有非常引人注入的觀點出現(xiàn)。為此,我們需要解決應用的問題并挖掘其中的規(guī)律以便完善和建立基礎理論。
語篇銜接是指文本中不同部分之間通過語言手段建立起的聯(lián)系,以確保整體文本結構的連貫性和流暢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 和哈桑(Hasan)[6]提出并定義了“語篇銜接”(cohesion)概念,明確指出語篇銜接理論的三個層次:詞匯銜接、句法銜接和語義銜接。詞匯銜接通過重復、代詞等手段實現(xiàn);句法銜接通過連接詞、過渡詞等實現(xiàn);語義銜接通過共享信息、引用等方式來保持文本的一致性。由于構成語篇的詞匯、語法之間存在著語義和結構上的聯(lián)系,繼語篇銜接概念被提出后“語篇連貫”(coherence)概念也被納入語言學研究視野。維多遜(Van Dijk,1978)將語篇的連貫性定義為“指語篇內部成分之間的線性的和層級性的語義聯(lián)系”。[4]
從“銜接”與“連貫”兩個詞的英文表述以及概念界定上可以發(fā)現(xiàn),“銜接”與“連貫”是兩個不同概念。語篇銜接關注的是如何使一個段落或話題過渡到下一個,確保整個文本在結構上有條不紊,不顯得零散或突兀,具有整體一致性和流暢性。銜接包括合適的過渡句、邏輯連接詞、重復和代詞的使用,以及其他在文本中引導讀者從一個觀點、主題或段落轉移到另一個的手段,即側重于對語篇組詞成篇的形式和手段的分析。語篇連貫強調的是在文本內部,信息的有序傳遞,構建清晰的語境,確保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感到困惑或斷裂,即注重于對語篇意義的關聯(lián)性的分析。簡而言之,銜接是詞匯和語法方面的手段,連貫是采用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胡壯麟,1994)。但另一方面,銜接與連貫又是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二者經常合二為一。
從銜接和連貫理論出發(fā)看待翻譯活動,譯者的任務一方面是要確保原文語篇與譯文語篇在結構和表達上保持一致,這包括在詞匯、句法和語義層面上理解和識別原文的上下文,理解原文隱含的信息,運用適當?shù)姆g策略,使譯文在語篇層面上與原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要保證譯文語篇內部的連貫性,并確保讀者能夠理解和流暢閱讀翻譯文本。簡單地說,語篇翻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識別銜接手段、運用銜接手段實現(xiàn)連貫重構的過程。[7]
1.銜接對語篇翻譯的要求和作用
在語篇翻譯中銜接是確保目標文本與原文在結構和語境上相一致的關鍵因素。因為它涉及到如何使翻譯文本與原文在結構、邏輯和語境上相互連接,以保持連貫性和流暢性。銜接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一是有助于保持信息的連貫性。在語篇翻譯過程中,通過合理的過渡、邏輯關系和銜接手段,確保目標文本能夠傳達和保留原文的信息。二是有助于保持文本的結構。語篇翻譯時需要考慮如何保持原文的文本結構,使段落之間的過渡自然而不突兀。銜接理論要求譯者在目標語文本中創(chuàng)建類似的結構,使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翻譯結果。三是有助于上下文一致性。通過合理運用指代、連接詞等手段,譯者能夠在目標語文本中保持上下文的一致性,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語境,降低歧義的產生。四是有助于文體和語言風格的轉移。銜接理論要求譯者選擇適當?shù)谋磉_方式,在目標語中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習慣。五是要運用合適的過渡語,如連接詞、轉折詞等,使翻譯文本更自然地過渡到下一部分,從而提高整體的語篇銜接性。
總之,語篇銜接在翻譯中是確保目標文本與原文在結構和語境上相一致的關鍵因素。譯者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手段,以保持翻譯文本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2.連貫對語篇翻譯的要求和作用
語篇的連貫性是翻譯中的關鍵因素,決定了翻譯結果在結構和邏輯上是否與原文一致。而從連貫的角度研究翻譯具有較強的語義解釋力,因為它直接涉及到如何在目標語言中傳達原文的信息、結構和意圖。[7]連貫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一是確保信息的有序傳遞。譯者需要理解原文的邏輯結構,以在目標語文本中保持相似的結構,使讀者能夠順暢理解翻譯結果。二是有助于上下文保持一致性。通過運用代詞、指代和合適的連接詞,譯者可以確保目標語文本中的信息與原文相符,使整體語境得以保留。三是確保邏輯關系。翻譯過程中需要理解并傳達原文中的邏輯關系,確保目標語文本中的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關聯(lián)與原文相似。四是有助于保持原文的文體和語言風格。譯者需在目標語言中選擇適當?shù)谋磉_方式,以確保翻譯結果在語感和風格上與原文一致。五是要求在翻譯中使用合適的銜接手段,如過渡詞語、連接詞、重復和并列結構等,以確保文本的平穩(wěn)過渡,避免信息斷裂。總之,譯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整體結構,同時巧妙運用語言手段,以實現(xiàn)目標語文本的連貫性。
3.語篇翻譯中銜接和連貫的研究視點
在語篇銜接理論關照下,譯者可能更關注文本中不同部分之間的過渡和連接,以及如何在翻譯中維持原文的整體流暢性。這包括適應目標語言的文化和語境、選擇合適的連接詞、處理指代關系等問題,以確保整個翻譯文本在結構上表現(xiàn)出自然的過渡。在語篇連貫關照下,譯者可能更關注如何保持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本內部的邏輯結構和信息流的一致性。這包括翻譯過程中的認知處理、句法結構的保持、段落組織等方面的問題,旨在確保翻譯結果在結構和意義上與原文一致。在翻譯過程中,銜接與連貫共同作用,才能使譯文既能在整體上表現(xiàn)出與原文相近的結構和流暢性,又能在內部保持連貫性。
翻譯理論研究與不同學科相關聯(lián),對于翻譯過程中的“銜接”與“連貫”問題,學者們紛紛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闡釋論證,從另一側面豐富和發(fā)展了銜接與連貫理論。
1.語篇翻譯研究中支撐“銜接”的相關理論
(1)認知研究視點。以德國翻譯學家漢斯-約瑟夫·弗米爾(Hans-JosefVermeer)為代表,[9]關注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處理原文和目標文本之間的認知銜接,包括信息處理、記憶、推理等方面。認知研究強調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認知決策,特別是在處理銜接問題時的思維和選擇,有助于揭示在翻譯中譯者如何保持語篇的連貫性和銜接性。
(2)語言對比研究視點。以法國翻譯學家吉恩-保羅·維奈(Jean-Paul Vinay)和吉恩·達爾貝內(Jean Darbelnet)[10]為代表,通過對比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語法結構、詞匯選擇等差異,研究者探索在翻譯中如何處理語篇銜接,這有助于理解文化和語境對銜接的影響。
(3)功能對等理論視點。以美國翻譯學家奈達(EugeneA.Nida)[11]為代表,強調在翻譯中保持文本功能對等,以確保目標文本在語篇銜接上能夠達到與原文相近的效果。這一理論關注語言功能意義上的等效而非形式上的對等。
(4)關聯(lián)語言學理論視點。以格特(Ernst-August Gutt)[12]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為代表,借鑒關聯(lián)語言學的觀點,強調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各種語法和語義關系來實現(xiàn)語篇銜接,包括指代、重復、連接詞等。
(5)合作原則視點。以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保爾·格萊斯(Paul Grice)[13]為代表,基于合作原則的翻譯研究,強調譯者要根據(jù)原文和目標文的關聯(lián)性,以及讀者的期望,來作出翻譯決策,保持文本的連貫性,關注在翻譯中如何通過語境信息和合作原則來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以促進讀者的理解。
這些研究視點和理論框架共同為解決語篇銜接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問題提供了深刻的理解和方法。但是在不同語言間的翻譯實踐中,還需要研究者不斷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策略,以提高翻譯質量,尤其是在保持原文語篇銜接性方面。
2.語篇翻譯研究中支撐“連貫”的相關理論
(1)認知研究視點。以加拿大翻譯學者丹尼爾·吉勒(DanielGile)[14]為代表,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認知加工過程,關注譯者如何處理源語言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保持語篇連貫性,并在目標語言中重新表達信息。蓋恩為認知翻譯學領域引入了實證研究的方法,強調了在翻譯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對于翻譯質量的重要性,包括在連貫性方面的認知處理。
(2)語用學視點。以加拿大翻譯學者萊奧·?;?Leo Hickey)[15]為代表,注重語境、交際目的和語境因素對語篇連貫性的影響,因為譯者需要在目標語境中調整表達方式,以保持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語用連貫性。胡威爾的研究為理解語用學在翻譯中的應用提供了框架,對于連貫性、語境傳遞等問題的探討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3)語言對比研究視點,以美國翻譯學者吉恩-保羅·維奈(Jean-Paul Vinay)和吉恩·達爾貝內(Jean Darbelnet)[10]為代表,通過比較不同語言和文化中的表達方式,研究者分析語法、詞匯和句子結構的差異,以發(fā)現(xiàn)在翻譯中如何維持語篇連貫性。她的研究為語言對比研究和翻譯關系提供了理論框架,對于理解和解決翻譯中的連貫性問題有一定作用。
(4)功能對等理論,以美國翻譯學家奈達(EugeneA.Nida)[11]為代表,關注在翻譯中保持文本功能對等,強調譯文需要在文本功能上與原文相匹配,以確保信息在目標語文本中的傳達是有序的,同時達到與源語文本相似的效果,以確保連貫性。
(5)跨文化傳播視點。以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S. Holmes)[16]為代表,著眼于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關注如何通過翻譯來傳遞文化信息,同時保持語篇的連貫性。他認為,連貫性在翻譯中是關鍵的,因為它涉及到在目標文化中傳遞信息時如何維持文本的一致性和流暢性。他的研究強調了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包括語境、習慣用語、文體等,這些都對保持文本的連貫性產生影響。他的觀點對于理解翻譯中的連貫性問題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復雜性有一定的啟發(fā)。
(6)機器翻譯視點。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和翻譯學者阿隆·拉維(AlonLavie)和阿巴亞·阿加瓦爾(AbhayaAgarwal)[17]為代表,著眼于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提高機器翻譯系統(tǒng)對語篇連貫性的理解和處理能力。他提出了METEOR評估指標,在比較機器翻譯結果和參考翻譯時考慮了詞匯、語法和語義等多個層面,以便更全面地評估翻譯的連貫性和整體質量。這類評估方法有助于機器翻譯系統(tǒng)優(yōu)化,提高其連貫性和翻譯效果。雖然他的研究并非專門側重于連貫性,但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機器翻譯領域通過自動評估來理解和提升翻譯質量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連貫性往往是評估指標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3.銜接和連貫在翻譯研究的理論框架上的不同側重
在翻譯研究的理論框架中,語篇銜接和語篇連貫的研究雖然有交叉之處,但側重點和理論取向也有所不同。
語篇銜接理論針對翻譯的研究涉及到話語分析、關聯(lián)語言學、跨文化傳播理論等。這些理論關注文本內外不同部分之間的銜接方式,包括語境關系、邏輯關系、指代關系等。在銜接的研究中,翻譯學者可能借助這些理論來分析和解釋在翻譯中如何維持文本的整體連貫性。語篇連貫理論針對翻譯的研究更傾向于語用學、認知翻譯學、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等。這些理論關注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持信息的有序傳遞,強調在文本內部的邏輯結構和語境中維持連貫性,研究者能運用這些理論來分析翻譯中對原文語篇連貫性的處理方式。在語篇銜接和語篇連貫的研究中會采用不同的理論框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釋翻譯過程中的銜接和連貫問題。這些理論框架提供了分析語篇翻譯的工具和視角,有助于深入探討如何在翻譯中有效地維持文本的連貫性。
綜上,翻譯理論研究中,翻譯的認知研究、語言對比研究、功能對等理論、關聯(lián)理論以及合作原則等從不同側面闡述了“銜接與翻譯”的關系;翻譯的認知研究、語用學、語言對比、功能對等理論、跨文化傳播、機器翻譯等研究視點關注了“連貫與翻譯”的關系。但是,從“銜接與連貫理論”的研究視點來看,雖然在討論與翻譯的關系時與話語分析、關聯(lián)語言學、跨文化傳播理論、語用學、認知翻譯學、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等相關聯(lián),但是在合作原則、語境分析以及機器翻譯等領域的研究方面還有更大的研究空間。
信息時代語言交際活動日益頻繁、快速、形式多樣化,人們對“翻譯”這一行為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語言與語言之間的吸收融合、新詞匯的產生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來得迅猛,因此,翻譯領域的理論研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第一,語境的挑戰(zhàn)。翻譯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語篇連貫受到上下文和語境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文化因素對語篇的連貫性有著深遠的影響。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語篇在各種文化和語境中的表現(xiàn)方式,考慮文化因素對翻譯質量的影響,以便更好地處理文本的連貫性。語篇銜接也受到跨文化語境的挑戰(zhàn)。在翻譯中,不僅需要考慮語言的差異,還需要處理跨文化的語境。文化差異可能導致在銜接元素上的不同期望和需求,因此譯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并傳達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的語篇銜接。
第二,多模態(tài)翻譯的挑戰(zhàn)。隨著多模態(tài)翻譯(例如圖像、音頻、視頻)的增加,語篇銜接的研究需要更全面的考慮,因為不僅涉及到語言層面的銜接,還涉及到其他模態(tài)的協(xié)調和一致性。
第三,機器翻譯的挑戰(zhàn)。人類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處理復雜的語篇結構和文化差異時仍存在一些限制。提高機器翻譯系統(tǒng)對語篇連貫性的理解和處理能力仍需要不斷的研究和改進。從語篇銜接角度看,機器翻譯系統(tǒng)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模擬語篇結構,以產生更自然、連貫的翻譯結果。隨著機器翻譯技術的發(fā)展,如何在機器翻譯中實現(xiàn)有效的語篇銜接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第四,社交媒體和網(wǎng)絡文本的挑戰(zhàn)。社交媒體和網(wǎng)絡文本的翻譯涉及到非正式、動態(tài)和快速變化的語篇,因此需要更靈活的銜接策略來應對這些新興文本形式。
第五,特定領域的挑戰(zhàn)。不同領域的文本可能有不同的銜接需求,例如科技、法律、醫(yī)學等。翻譯者需要對特定領域的語篇結構和銜接元素有深入的理解,以保持專業(yè)性和準確性。
一是通過深入理解文化語境,有效利用語境感知技術,建立雙語對比語料庫,采用多模態(tài)翻譯方法,以及持續(xù)學習和反饋機制來破解銜接和連貫理論研究中的語境差異性翻譯問題。
二是針對自然語言處理的局限性問題,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模型的改進提高對復雜語言結構和語境的理解能力;通過多模態(tài)融合處理語言表達的歧義性;通過遷移學習和預訓練模型使模型在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上學到通用的語言表示,通過引入更多上下文信息,加強對上下文的建模,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連貫性;通過跨學科合作,促進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與其他領域(如認知科學、心理學)的合作,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處理中的認知和語境因素,從而改進系統(tǒng)性能;通過收集和使用更多不同領域、不同文化和不同社群的語言資源,以確保模型能夠處理多樣性和變化。
三是通過深入分析銜接和連貫理論以及翻譯合作原則,建立更全面的研究框架,通過案例分析、對比研究等實證研究方法,驗證理論在實際翻譯任務中的適用性和問題,開展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從不同文化和語境的視角獲取啟示,推動銜接連貫理論與翻譯合作原則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地解決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