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峻峰
大姨舅生于舊時商人世家,嬌生慣養(yǎng),溫文爾雅。私塾、書院、學(xué)堂,他一直在讀書,直至畢業(yè),當了一名中學(xué)老師。后為了漂亮的女學(xué)生離婚、再婚,被開除。他帶著新妻子和好幾板車書,行行重行行,回到了大別山腳下一個叫劉集的小鎮(zhèn)子。那是他的家,父母的家,老家。
這個讀書人一番作,勞心者現(xiàn)在成了土地上的勞力者,他從沒干過農(nóng)活,除了舞文弄墨,沒有任何生存技能,他拿著那些勞動工具,鐵鍬、鋤頭、扁擔或揚叉,不是尷尬而是滑稽,不明白文藝皆來源于勞動,為何不能作用于它。反倒是這位新媳婦被發(fā)現(xiàn)是個能干之人,家里外頭,泥里水里,當家立事,生兒育女,讓小鎮(zhèn)子上的人刮目相看。
小時候,我母親會帶我去姨姥爺家走親戚,頭回見了大姨舅,就覺得他眼睛特別大,明亮,活靈活現(xiàn)的,母親要他教教我,他乜斜了我一眼,說沒字丁大,教不上手。跟在他屁股后面到他的書房,在二層的閣樓上,他根本就不理我。后來我去得多了,也可能是我長大了一些,他先是教我畫國畫,一枝一葉一花地教,講其中筆墨的奧妙和技巧;更多的時候讓我讀書,一知半解的,那些故事、文字讓我莫名其妙地獲得從未有的觸動和震撼,仿佛是風、雷電交加,呼嘯和轟鳴,在腦子里,構(gòu)成畫面、動感、影像、聲音,妖魔鬼怪,也有人,很多人,好幾天不消退;那些石頭、龜甲、貝殼、鐵、土陶、青銅、三葉蟲、頭骨和骷髏都發(fā)光,從閣樓的小窗刺破小鎮(zhèn)的沉沉黑夜。那些書,只讓讀,不讓我拿回家。但我特別想要拿回。我想“擁有它”。中了魔。想到傳言中大姨舅的戀愛,拼死拼活,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大姨舅對大姨妗子,也一定是想“擁有”。他擁有了她。一個人擁有了你喜愛的——好書或者愛人,就不管不顧了:我開始“偷”,并找到了安撫自己的理由,以為大姨舅那么多書,丟失一兩本,他根本不會發(fā)現(xiàn)。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和把戲。
大姨舅家在大別山北麓的豫皖交界處,史河成為兩省界河,乃先秦古邑雞父之地,我家與之相距四五公里,遠也不遠,近也不近,再往前就是河南的陳淋子和安徽葉集古鎮(zhèn)了。在史河源頭,一橋之隔,聽大姨舅說過,那里古來商業(yè)繁華,近代風起云涌,出過影響力巨大的一個現(xiàn)代文學(xué)團體“未名社”,還出過紅色革命作家蔣光慈;那地方曾經(jīng)是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八百里山水綿延,是紅軍的故鄉(xiāng),杜鵑花的故鄉(xiāng),五句子山歌的故鄉(xiāng)……說這些是想表明距離的原因,去大姨舅家并不方便,因此我前后一共“偷”了也就十七八本書。
其中有一本書,是大姨舅“著”的,還不叫書,是他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手稿,另有一封給某某編輯部的信,訴說他的遭遇和不幸。信里有幾個詞,是我第一次見到:命運多舛,載沉載浮,長子夭折,嘔心瀝血。待弄明白了意思,那幾個詞就在心里梗塞著了,一直為大姨舅難過。再來看他的那雙獨屬于美男子的大眼睛,就顯得大而空曠。書稿謄寫干凈,厚厚一摞,用草紙包裹,放在壁洞里,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后,就像發(fā)現(xiàn)了驚世的秘密,頭暈?zāi)垦#x了頭一章,便產(chǎn)生了強烈想“偷”的愿望,知道這是大姨舅的“嘔心瀝血”,我“偷”也是想偷回家讀,讀過后,定會放回原處,并守口如瓶,終身恪守這個秘密。因此書中都寫了啥,我可不說。讀大姨舅寫的書和讀別的書是不一樣的,大姨舅我熟識,就在跟前;夜晚一個人來讀他,掀開書頁,就覺手指觸碰到了他了;一抬臉,就看見大姨舅在我的對面,坐在舊式的圈椅里,煤油燈影照著他原本沒有血色的臉泛著古銅的光澤。長大后回想,我每次“偷”書,包括偷他的手稿,大姨舅是知道的,心照不宣,沒揭穿我,他甚或覺得我的那點伎倆是好笑的。再則,大姨舅所有的書,都被他的閱讀賦予了活的生命,封面封底,字里行間,都留有他的氣息、體溫、指紋、眼神、筆跡,從任何一頁讀去,都能與大姨舅相遇;有多少書,就有多少個大姨舅。
不用說,這些書都是我在學(xué)校讀不到的,也一定是我們這地方任何人家都沒有的,書里的世界和人,故事,生和死,喜悅和悲傷,說話,穿著,樣貌,房子和樹,吃飯,我們這里都不會發(fā)生,全不一樣。只有大姨舅才有這些書嗎?從哪里來的呢?看印數(shù)好多萬好多萬冊呢,都到哪里去了?而我們這兒就大姨舅這一本。
看看這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fā)行,書號114,字數(shù)340000,開本850×1168,1952年12月北京第1版,1958年4月北京第3版,1959年12月北京第21次印刷,印數(shù)1131001-1161000,定價1.5元……1952年出版第1版,我還沒出生呢。這本書除了故事還有好多段落、句子都激蕩人心,讓我久久不能平息,無論讀到哪個地方哪個場景,我也在那里了,和那些“人”在一起,說話、談笑、戰(zhàn)斗、成長、流血、死亡……還有這本:《巴爾扎克傳》,斯蒂芬·茨威格著,吳小如、高明凱合譯,1951年3月海燕第一版,1951年7月新一版,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地址:上海中央路二十四號二樓,定價:27000元。這個,問過大姨舅,他說那時剛解放,好多東西還沒轉(zhuǎn)換過來,人民幣還是沿用以前印制,以萬為單位,1萬等于后來的1元;內(nèi)文前印有兩張照片,一張是巴爾扎克的遺容,一張是德·韓斯迦夫人像,雍容華貴。這本書讓人,尤其一個少年深深迷戀,激發(fā)情欲,想入非非。這么說吧,看了《巴爾扎克傳》你就想咋樣能看到他的全部《人間喜劇》,你就去想他的那個社會,過他那樣的生活,認識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那些光彩奪目的貴婦人。我相信這本書同學(xué)們沒有,只有我大姨舅有,而現(xiàn)在只有我有。
除了這兩本書,還有一些,豎排,且都是繁體字版,當然這難不得住我,除有字典外,大姨舅給我第一次講繁體字,我就喜愛上了,沉迷其中,弄到后來,總覺一個字筆畫多些才好看些,有意思些,筆畫少了不像字,抄寫警句、格言或?qū)懭沼浀臅r候,我就專門找繁體字來寫。大姨舅說,繁體字每個筆畫都有釋義,都有出處,看到字,就看到了物之象形,形之表意,是活的字,簡化了就沒法解釋了,也沒意思了。他拿我陳姓的“陳”字舉例,——大姨舅順手拿起書案上的毛筆,在硯臺上蘸了墨,描畫了一個繁體陳字,一點點給我講解,突然提高嗓門:“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天問,無解,追根尋源,無關(guān)字體的簡繁,上下求索,不是一定要找到答案,要的是找!”我嚇住了,我也聽不懂,但大姨舅說到這里,可就活泛起來,包括他的大眼睛,活靈活現(xiàn),炯炯有神,不再那樣的空曠。他拿起毛筆,蘸了墨,邊寫邊解釋,這想必是他做老師的時候上課的板書習慣,且不管我聽沒聽懂,滔滔不絕。有時會突然中斷,仿佛觸碰到了痛處,閉口不語,身體深陷在圈椅里動也不動,眼睛失去神采,又變得空洞,嚇得我氣都不敢出了。興許在第二天或另外的時間里,他又活了,活靈活現(xiàn),成為另一個人。
他給我從“史”講到“文”,從“文”講到“明”,從“冊”講到“典”,從“經(jīng)”講到“緯”,從遠古先賢、圣哲、大師那些驚天地泣鬼神卻無以留存的偉大發(fā)現(xiàn)、閃電思想、滾雷言說,大河奔騰的文化源流和濫觴,開啟和命名,講到天命、神授,倉頡造字以及龜甲、獸骨、青銅器和簡牘書寫載體的人類創(chuàng)舉,進而講到了書寫進程的三個時代:簡牘時代,卷帙時代,印刷時代。他不光“理論滔滔”,也能把好多枯燥的概念比如經(jīng)書、緯書、帛書、素書、開卷、壓卷、抄本、版本、版式、付梓、編和輯等,講得特別有趣和好玩,讓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就怕他借題發(fā)揮。那天大姨舅正在給我講解書籍的線裝、毛裝、精裝、平裝、初版、再版、絕版,話語風暴驟起,說我一愛書之人,原是以為這世界上的書,都是好書,如圣器,盛滿思想的甘露,如果有差別,僅僅是優(yōu)劣,適合不適合,有用無用,或經(jīng)典和平庸、小眾和大眾、專業(yè)和普及之分。我錯了,有壞書。被人利用,懷有目的,進而偷竊、篡改、增刪,夾帶私貨,摻入污穢,玷污了文字的圣水,就是壞書。和壞人一樣壞,比壞人壞。好書利用為壞書,把好人也能改造為壞人。這是書的功能。書蘊藏著一種看不見的不可比擬的強大力量。不可視文字微小,線條纖細,詞語審慎,紙本輕薄,但它高于王權(quán),威于兵甲,利于兵器,久于時間,恒于功名利祿,超越萬千生死,到達未來;一本古籍,幾行文字,數(shù)幀圖畫,童謠民諺,夜半歌聲,就讓帝王懼怕;即便溫柔之語,也暗藏鋒芒,讓英雄銷魂蝕骨,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殺人不見血;它是風、是火,微微掠過,草會醒、樹會醒、石頭會醒、沉睡者會醒;人類只擁有兩樣?xùn)|西:物和詞;人類一直進行著兩種戰(zhàn)爭:兵的戰(zhàn)爭和書的戰(zhàn)爭,兵操兵戈,殺滅肉體,書寫文字,攻掠心靈,常常兵的戰(zhàn)爭尚未交鋒,已決勝于書的戰(zhàn)爭。焚書坑儒,文字獄,讖諱,莫須有,對文人的監(jiān)管,對思想的禁錮,對書籍的毀滅,歷朝歷代,從未停止。與之抗力的是,文人從未屈服,書寫也從未停止。我們說書能發(fā)蒙、啟智、明理、喚醒、化育、照臨,但也能愚人、控制、侵害、殺伐、洗腦、異化,書是圣器,也是武器,書是圣水,也是臟水,那么什么是好書什么是壞書,你要當心,除基于普遍的價值判斷之外,還要看對誰而言,還要看書的命運掌握在誰的手里。說到這里,大姨舅看著我手里正拿著一本書,是但丁的《神曲》,笑了說,這也是一本禁書,現(xiàn)在掌握在你的手里,生殺予奪在你,但我要提醒你,在任何時候,你自然涌現(xiàn)的閱讀感受是唯一標準,而不是“價值判斷”,不要看那些作者概況、內(nèi)容介紹、時代背景、主題思想什么的,一本書讀一章或幾句,你不喜歡,感受不到美好和高貴,聽不到低語和傾訴,看不見文字間的光照,感受不到詞語的力量和震驚,就立即換另一本。不要擔心你放棄了一本好書,它終會與你相遇,換個時間和年齡,有了閱歷,對同一本書的感受興許完全不同了。這說來輕易,事實上,閱讀者和一本書的相遇,都是奇跡。不是么,你看你手里的這本,寫于十四世紀,邂逅在二十世紀;但丁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你在小小劉集小鎮(zhèn)你大姨舅家和他碰面……
就這樣,好幾年間里,我漫無邊際地讀書,聽大姨舅漫無邊際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理解不理解,聽懂沒聽懂的,有一天我嘗試著把我讀過的書和他給我斷斷續(xù)續(xù)講的串聯(lián)一下,發(fā)現(xiàn)他是有次序的和有邏輯的,絕非即興而為,就像有備課。他看似是給我一個人講,其實是給很多人講,給天空、大地、縱橫的山川與河流講,給云彩、飛鳥、星星和月亮講,還有些時候,他給自己講,給虛空講,給我看不見的虛幻之物講,也會驟然打住,目光投放在一屋子書上,心事重重的,扔下我,轉(zhuǎn)身不見了,就像一個幻覺。
我就覺著大姨舅的人是一個世界,大姨舅的書是一個世界,還有大姨妗子也是一個世界,他、她、它們都不是這兒的世界,只有我是這兒的世界,有土路、爛葬崗、高塘埂、東大坎子、石磨、石磙、干渠、稻田、狗尾巴草、糞池子、尿桶、豬、雞鴨鵝、水牛、隊長、土斑蛇、楝樹和臭椿……不僅我們不在一個世界,說話也不一樣。一直沒弄明白,這世界上有兩套語言嗎?同一個人,比如大姨舅,常常會說出我能聽懂的話,也會說出我聽不懂的話。
大姨妗子那天剛干完活,聽三不聽四地問我,你大姨舅給你都說了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大姨舅是臭文人,臭文人就這毛病,把簡單的問題復(fù)雜化了,還牽強附會,跟生活都不搭邊,沒煙火氣。別聽他的,你大姨舅臨空蹈虛,吃云彩,我們吃五谷雜糧,拉臭粑粑,來聽我給你說。你剛才說啥?這世界是不是有兩套語言?是兩套語言啊,你這小孩思考問題怪深刻的呢。形上。形上。兩套語言,一套是功能性語言——一定意義上說不是語言,是口語、白話,用于交際,就像莊子里人的說話;再就是你剛才用的一個詞:語言,用于審美,在精神層面,這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品,也是使命。你大姨舅說得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語言使命。大姨妗子說到這,順手拿了一本書,并不打開,輕輕摩挲,仿佛感受和撫愛,回想和追憶,眼睛里是和大姨舅一樣的濕潤和明亮,充滿深情,活靈活現(xiàn),說,神創(chuàng)造萬物,又將語言賦予人類,就像光,我們親眼看著語言照亮萬物神秘的叢林,花葉茂發(fā),生靈躍動,光明升起;我們看到了天空和大地漫無邊際捧出色彩、聲音、氣味、溫暖、光明和黑暗,仿如合唱,紛紛成為“語言”,直達我們的眼睛、內(nèi)心和雙唇。固然我們看不到,但我們知道,與之一起蒞臨的,還有神。而這看似一切都是我的內(nèi)心呈示和意愿言說,其實是萬物和諸神通過我們以及賦予我們的語言,描畫、切近和展示它們自己。神拉扯著我們,就像父母拉扯著他的孩子,來和陌生的天地萬物相互打量、探尋、感知、認同,實現(xiàn)一次廣闊而曼妙的領(lǐng)受、切磋、交流和交談,并和神一起完成創(chuàng)世、開啟和命名。以至終于有第一個人面對河流的奔涌和波蕩,發(fā)出驚世的聲音:水!水就被開啟,被呈示和言說,有了名字,同時有了類屬、品質(zhì)、意義和人格化。神賦予人命名的權(quán)利,就像賦予人類語言。語言為萬物命名,命名又使萬物遮蔽于命名,我們因命名所遮蔽的世界新生人類的痛苦和困惑,嘗試著,經(jīng)過語言,從物質(zhì)的世界走入意義的世界,從存在的世界走入空靈的世界,從萬物的具象世界走入萬物的幻象世界,從真實走入夢境,從肉身走入飛翔,從神創(chuàng)造的人的世界走入人發(fā)現(xiàn)的神的世界;這個世界,原來更大,超出了語言的范疇,我們需要另一種語言,或者另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接近,抑或說返回、揭示,抑或說呈現(xiàn),就像從語言回到人,人回到草木,草木回到水,水回到大地,大地回到萬有,萬有回到黑暗。委實,我們曾用一種語言將萬物分開,而現(xiàn)在需要有另一種語言,來艱苦尋找萬物之間的神性和聯(lián)系。這種語言遠遠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交際性,而成為另外一種語言形式,譬如詩與思,愛與美,情感和蘊藉等。這就是隱喻。這個隱喻可不是你們課堂上說的作文的一般修辭手法,由此來增加情感渲染,讓文章精彩絕倫,其實它更是語言內(nèi)部的一種機制,既反映了語言的本質(zhì),又反映了人的本質(zhì)。就像神賦予人類語言,人類就擔負了語言的宿命和使命;如果當初神賦予一棵果樹以語言,那么擔負了語言的宿命和使命的,就是果樹而不是人,我、你、你大姨舅,還有你姨姥爺,可能就被神安排去開花和結(jié)果了……
大姨妗子還不如大姨舅,我就疑惑平日里泥里水里的大姨妗子,這不是她,不是她在發(fā)聲,也不在此個空間,也不是說給我聽。若然是她,那么她說的就是“語言”?“隱喻”?“審美”?“蘊藉”?我不堪忍受。我?guī)缀跏翘右菜频幕氐搅藢W(xué)校,聽老師講課,一下感到輕松多了。說真的,我現(xiàn)在得承認,就學(xué)習、閱讀而言,終究是簡體字、白話文曉白流暢、愉悅,無障礙,是“自然涌現(xiàn)的閱讀感受”。是否高貴不知道,但它美好。后來我去大姨舅那偷來的,不用說,大多是新書,簡體字版,橫排,我從那里讀到了魯迅的《秋夜》,朱自清的《背影》,季羨林的《燕園春色》,唐小丁的《北京漫步》,冰心的《小桔燈》,茅盾的《白楊禮贊》,老舍的《落花生》,楊朔的《荔枝蜜》,臧克家的《鏡泊湖》,峻青的《秋色賦》,茹志鵑的《百合花》,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紗帳》《祝酒歌》,賀敬之的《放聲歌唱》,還有馬雅可夫斯基的樓梯詩,大姨舅說賀敬之就是學(xué)他的。到了這個時候,我對“書”有了認識,或者說我認識了我認為的“書”,上面舉例的那兩本是作為“書”存在的,還有我看不懂的那些“天書”“經(jīng)書”,遙遠,久遠,它更加是“書”,即大姨舅說的“典籍”意義,大姨妗子說的“語言”意義;后面列舉的這些文章,我就沒把它們當作“書”了,它們貼近我,是我們自身,是我們發(fā)生的事情,是我們的生活,真實,親切,美,能看到,可觸及,能去到,有煙火氣。還有就覺得他們寫得好,是我們說話的語言,又不完全是我們說話的語言。我們上課的教材是課本,固然也有好多“文章”,但它們不是“書”,書是專的,明明白白,你只聽老師分析就是了,主謂賓,好的文章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
倒是有一次,學(xué)校來了好多新老師。給我們上課的語文老師厲害得很,那時沒教材,講什么,老師自己定。上第一堂課,新老師走上講臺,沒說話,先在黑板上寫了課文的名字《荷花淀》。他先是把《荷花淀》的故事梗概講述一遍,然后繪聲繪色地給同學(xué)們朗誦……月色,水色,跳躍的葦眉子,嫩小的菱角,涼爽的風,優(yōu)美極了,抒情極了,完了,他開始講解:那幾個青年女子開始輕輕劃著小船,說笑著,船兩邊的水聲是“嘩,嘩,嘩”……當發(fā)現(xiàn)日本鬼子的大船正向她們駛來,她們就拼命地往前搖,水在兩旁就變成了大聲的“嘩嘩,嘩嘩,嘩嘩嘩”。他邊講述,邊用手比劃著,說:“同學(xué)們,你們聽,‘嘩,嘩,嘩,這是單音節(jié)的‘嘩,之后突然變成了重復(fù)音節(jié)的‘嘩嘩,嘩嘩,嘩嘩嘩,僅僅一個象聲詞的變換運用,一下生動起來,緊張起來,文字帶我們?nèi)缭诂F(xiàn)場,如臨大敵。我們便和她們一起把小船拼命往荷花淀里搖,最后小船猛然一竄,就駛進了荷花淀……請注意,在這里,作者寫道:幾只野鴨撲楞楞飛起,尖聲驚叫,掠著水面飛走了。就在這時,她們的耳邊響起一排槍聲——原來是我們的戰(zhàn)士們埋伏在水下,對鬼子進行了出其不意的伏擊,并用手榴彈把鬼子的大船炸沉了……”
停頓了一會,教室里鴉雀無聲,安靜極了,老師似乎呼出一口氣來,開始提問:“哪位同學(xué)知道這里為什么要寫那群驚起的野鴨子?”沒人舉手。老師把每個同學(xué)都看一遍,看得我們心慌意亂??赐旰螅蠋熜α?,臉上出現(xiàn)了驕矜的表情,自言自語,又像是賣弄,很得意的樣子,說:“文章貴在既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這是作者著意安排的伏筆,是為了下面的情節(jié)鋪墊。就是說,當你后來看到那些突然現(xiàn)出的戰(zhàn)士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在水下埋伏得多么隱蔽啊,連野鴨子都沒有驚動!”老師話音一落,我激動得身子往上聳了一下,差點失聲尖叫。
這之后,在寫作文時,我開始偷文章中的詞語、句子,并學(xué)著他們的腔調(diào),或者說是“語言”吧。后來給班里女生遞紙條、寫情書,也偷里面的“語言”,顯得自己很有文采,才華橫溢。我一直認為書只有我一個人有,里面的文章只有我一個人讀到,他們都不知道,就像私藏的食物。有一天我在大姨舅的某一本書里,光芒一閃,發(fā)現(xiàn)了《荷花淀》,就是新老師講過的孫犁的《荷花淀》,忽然明白了,那些書對于同學(xué)們可能沒有,但對于老師,他們和大姨舅是一代人,大姨舅有,他們也有,大姨舅讀過,他們也讀過。好長時間里,見了老師我都不敢抬頭,臊得慌,覺得自己既是偷書的賊,又是騙子。
在這之前,我還錯了一回。一九六六年暑假,雷電炸裂,摧枯拉朽,開始向一切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統(tǒng)稱“四舊”發(fā)起沖擊。什么是“四舊”呢?比如舊的字畫、書刊、器皿、飾物、古籍等,在一些大人以及高年級的大孩子的率領(lǐng)下,我們沖進街道、單位、住室、家宅搜查,沒想到啊,在我們村子的蔡先生家,就搜出好多來,散發(fā)著腐朽之氣,拉了好幾架子車,堆放在稻場上,小山包一樣。那天晚上,我動了心思,拉了一位同學(xué)壯膽,逃離了隊伍,悄悄溜到了“小山包”的陰影一側(cè),倆人商量來干一件事情:偷書?!峭矸浅3晒?,我同學(xué)負責偷,我負責搬運到稻場邊上的草垛后面,如此搬運了三四趟,那邊就點火開始焚燒了,燒得人——大姨舅教過我一個成語:痛徹心扉!略有竊喜,我們倆偷了一堆書,還捎帶幾樣破舊玩意兒。后來在別的村子燒書的時候,我們倆故伎重演,又偷了好多書,倆人分。前前后后我分到的有《啼笑因緣》《故事新編》《老一套》《雷雨》《好兒女》《時事手冊》《小夏伯陽》《東風集》《最大的力量》《百家姓》《少年半導(dǎo)體收音機》《西游記》《水滸傳》《彭公案》《施公案》《青春之歌》《紅巖》《歐也妮·葛朗臺》《普希金詩選》《鐵流》《李有才板話》《警世通言》《消滅飛蝗》《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我有書了,很多書,我會經(jīng)常一個人在屋里,高高坐在一摞書之上,自謂萬物之靈長——大姨舅說的——坐在食物鏈的頂端,亦如一代帝王,獨霸江山,坐擁天下,一地書籍都是我的臣民!突然間,我就慌了,從書籍的御座上滾下來,我想到了大姨舅的書、字畫,還有我早已還回去的那部小說手稿……我覺得不祥。于是想方設(shè)法催母親去姨姥爺家。母親不明白,說不年不節(jié)的,走啥親戚。我說我想到大姨舅家寫字、畫畫。母親樂意了,想著學(xué)校放假了,孩子的學(xué)習耽誤不得,就帶了我去,她決定讓我在姨姥爺家干脆住上一段時間,不再和那些大孩子們瞎摻和。
大別山腳下的劉集小鎮(zhèn)子,遙遠、偏僻,一樣鬧革命,一樣破四舊,口號、標語一直糊到大姨舅家閣樓的窗欞上。讓我完全沒想到的是,姨姥爺家沒遭到任何沖擊和查抄。但我高興不起來,在大姨妗子和母親的談話中得知,大姨舅人毀了,早已不再是以前的大姨舅了,畫不畫了,筆墨紙硯都枯竭在那里,書更是不讀了,頹廢、墮落、恍惚、顛倒,陰陽生死兩界,晝夜黑白交割,沉沉浮浮之間,不知是哪一天,大姨妗子對母親驚呼:他迷戀上了賭博!
大姨妗子一聲驚呼,把我擊倒,我才知道這些年來來回回,大姨舅是我的全部支撐。大姨舅毀了,我也毀了;大姨舅沒了,我也沒了;大姨舅作為偶像以及他的那些書構(gòu)筑的神壇、象牙之塔,現(xiàn)在崩塌了,書頁潰散無形,文字無影無蹤,我又成了一張白紙,回到史前,成為原始人,赤身裸體在無邊的曠野中茫然奔走,我能有的只能是那些土路、爛葬崗、高塘埂、東大坎子、石磨、石磙、干渠、稻田、狗尾巴草、糞池子……我忍著沒哭,上到閣樓上,環(huán)顧四周,陰森可怖,一屋子的書都死了。閣樓東北角,還有好多捆書沒來得及打開呢,那是大姨舅那年被開除回家時帶回來的書,我曾無數(shù)次想象著把它們一一打開的景象,那些我從未見過的封面、書名、開本、出版社,紛呈異彩,該是怎樣令人迷醉,以致手足無措。而我會和其中的很多本好書相遇,按大姨舅說,都是奇跡。是的,奇跡!——幾十年后當我也成了讀書人、寫書人,我才理解了大姨舅的話,我想首先是那個書寫者,在某一個時刻,明亮或暗晦,平?;蚍欠?,焦慮或憂心,靈感降臨了,書寫者知道,與之一起降臨的,還有神;雙手顫抖,淚水盈眶,他開始鋪展稿紙,墨水注滿筆管,跟隨靈感引導(dǎo),借助神的力,嘔心瀝血,來尋找詞語和句子,給你講述他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嗎,他抓住了它,實現(xiàn)它,沒讓它逃脫,直到某一個黃昏或者長夜之后的黎明,書寫者寫完最后一個字,用最后的氣力畫上那個句號,隱約一滴黑血,往后,倒在了地上。第二個奇跡出現(xiàn)了,首個閱讀者,那個出版人,他是多么幸運,他甚至剛剛捧讀,雙手顫抖,淚水盈眶,非價值判斷,完全來自文字的自然感受,這是本好書,他感謝神,有這奇跡般的相遇!接下來,是文字編輯、插畫師、書籍裝幀者、撿字工、校對員,施墨、印刷、裁剪、裝訂,打包工,質(zhì)檢員以及運輸、裝卸、采購、營銷的諸多工序,最后與你相遇,奇跡般的以一本書的形式到達你的手上。這一切都不敢想象。然而書是供人閱讀的,你讀書,書也讀你,你所有的傾心、赤誠,愛不釋手,書都會回應(yīng);閱讀者賦予書以生命、靈魂和情感,每一個詞語和句子都閃閃發(fā)光,于是彼此照亮,相映成輝。這是一場戀愛。讀書人和書穿越時空,終得一遇;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共有悲歡與生死。哦,你不愛了,開始拋棄,就像大姨舅的書,沒了閱讀,全死了;你拋棄,你也被拋棄,大姨舅也死了。
哀莫大于心死,我有了一個少年能有的全部悲傷。而這時我竟然想來打開那些捆著的書,我是想找回那個讀書人嗎?又停下手,發(fā)覺每捆書都是不同開本的捆在一起,大小不等,長短不齊,這顯然是在收拾時沒有經(jīng)過挑選和整理。我開始來檢查每本書可能留下的信息和印記,比如出版年月、購書時間、簽名、書店購書紀念章、單據(jù)等,我明白過來,這些書是直接從書架上一摞摞拿下來,當即打捆的;進一步猜想,大姨舅在購買和閱讀這些書時,也是不分開本、類別,文史哲美,古今中外,讀完一本后接著往書架上放,從未做系統(tǒng)化分類整理。果然如此,這里面就暗藏了他的購買順序、閱讀順序,那自然也構(gòu)成了大姨舅的生命順序。再配合閱讀書中大姨舅留下的劃線、符號、批注、隨筆,還有氣息、體溫、指紋、眼神,足可還原曾經(jīng)的那個大姨舅了:美男子,讀書人,才華橫溢,恃才傲物,淵博,一身遮掩不住的光芒!
然而,世上再無大姨舅。現(xiàn)在的大姨舅已是另外一個人。大姨妗子的那聲驚呼,一閃刀鋒的寒光,殘忍地把時間和一個人斷然分開,身首異處,后來的大姨舅包括我長大后斷斷續(xù)續(xù)地走訪和調(diào)查,無論是傳言還是事實,他都是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的故事。
大姨舅家南邊的大別山有一批職業(yè)牛販子,解放前就有。牛乃大宗商品,買賣大,賺的多,來得快,得了錢財,就在山窩子里定點賭博狂歡,輸輸贏贏,得一個刺激和快樂。那里既是賭場,真金白銀,也是精神的樂園,冒險家的樂園,讓人意興勃發(fā),耗盡體力和精血,又過足癮。
讀書人大姨舅,原是從不沾染這類不良嗜好,更不要說賭博了,對鄉(xiāng)村這么低俗的耍錢手段和方式不屑一顧,從未涉足。不知怎么在一個黑夜,愛耍錢的小舅姥爺把他帶到那里。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在一片丘陵地帶的縱深處,進到一處山民住家,對了暗號,閃身進去。屋子里煙熏火燎,燈影綽綽,鬼影幢幢,正門堂屋,開了三場,賭者、莊家、自由下注者,分別合圍,形成各自的中心。大姨舅才進來,迷三道四的,還沒入行,只可為旁觀者,且?guī)в信懦獾男睦?,在小舅姥爺身后看了一晚上,天麻麻亮時,東家掐準點,即刻結(jié)束,馬上收場,賭家們吃過東家煮好的早點,一抹拉嘴,趁黎明前的黑暗,四散而去。
大姨舅睡了一天,下午稍晚一點醒來,鍋里焐著現(xiàn)成的飯,吃過后,小舅姥爺又來了,問他還去不,大姨舅說去。兩人就又在黑夜里千辛萬苦摸到了頭天晚上的那個地方。小舅姥爺依舊和他的搭檔賭,大姨舅就去觀察研究屋子里的不同設(shè)局和賭法。小舅姥爺這一桌是用撲克“推牌九”,文明些,另一桌是“炸金花”,有點野蠻,還有一桌在堂屋的正中間,一圈人圍著大方桌子“冚鋼子寶”,人多勢眾,山呼海嘯。大姨舅明白過來,賭博不單是耍錢,它是一類人的精神生活!小舅姥爺喊他過來,怕他參與,因為那里“機巧”太多。大姨舅敏感,已覺察到,就認認真真在小舅姥爺后面看,很快就看出了名堂??吹降谌齻€晚上,小舅姥爺起身尿尿,讓他代替,把一疊錢放那兒,說輸了算他的。等小舅姥爺尿尿回來時,驚異地看到,門前的一疊錢一下增高了許多。大姨舅起身讓位,小舅姥爺就把他按住,說你來,你來,我瞌睡死了。話還沒說完,他就鉆到西頭屋里了。天亮時分,戰(zhàn)事即告結(jié)束,東家就端上來熱騰騰的早點,各位賭家開始盤點,抽出打頭的錢給東家,一番鬧騰后,抓緊散了。
路上,小舅姥爺有心事,讓停下,蹲在地角,在黑暗里數(shù)錢,數(shù)了一遍,不相信,就又數(shù)了一遍,隨手抽出一扎,塞進懷里,把剩余的錢和黑布袋一起給了大姨舅。大姨舅不要,小舅姥爺說,拿著,你贏的。嘖嘖,你還說你不會,哄你叔呢?大姨舅不說話。心里揣摩他幫小舅姥爺贏的錢,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而究竟那晚大姨舅替小舅姥爺贏了多少,不得而知。于是約定,次日晚上,在上塘壩口約齊,不見不散。
那晚大姨舅是替人代賭,初戰(zhàn)告捷,再去就親自參戰(zhàn)了。紙牌,骰子不過癮,大姨舅迷上了“冚鋼子寶”?!皟荨?,倒扣意,即用一只木盞(碗)類容器罩上;“鋼子”,一般指硬幣,叫“鋼子兒”或“鋼镚兒”;“寶”是“押寶”,就是下注、下籌碼。不過這用于賭具的“鋼子”,不是那種鎳幣,而是大錢,即中國古錢幣,也被幽默地稱為“孔方兄”,外圓內(nèi)方。這種形制最初考慮的是它的功用,“外圓”為便于攜帶,“內(nèi)方”則不易旋轉(zhuǎn),防止磨損,后來便有了文化意義的延展,所謂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說這種形制既表達了古人此種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內(nèi)含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xué):內(nèi)心方正、規(guī)矩,有原則,外處圓滑、協(xié)調(diào),和為貴??衫献孀谌f萬沒想到的是,這種具有交換和文化雙重價值的“媒介物”,被不肖子孫用作了賭具,這讓列祖列宗顏面盡失,斯文掃地。在大姨舅時代鄉(xiāng)間用作賭具的錢幣多半為清代的銅錢,有“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什么的,尋常人家,隨處可見。而錢賭錢,錢生錢,用錢做賭錢的工具,真是富有想象。然而這是賭世界里最低級的賭法,低級的賭法就在于簡單,更能體現(xiàn)賭的本質(zhì),就像這“冚鋼子寶”。
近距離觀賞一下:莊家手執(zhí)一枚大錢,大錢的正面是“光子”,背面是“麻子”,莊家捏著大錢的邊沿兒,在桌子上帶著一股巧勁兒讓大錢飛速旋轉(zhuǎn)起來,不及看清,迅速用一只小木盞(碗)冚住,一圈人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判斷下錢(押寶),多少不限,咎由自取,賭“光子”還是“麻子”。贏者,由莊家賠付,輸者,莊家把錢收走。
這是最簡單的??胺Q有“技術(shù)含量”的,是莊家手執(zhí)兩枚大錢,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一對光,稱“光對”;一對麻,稱“麻對”;一光一麻,稱“杠子”,因此“冚鋼子寶”也叫“冚杠子寶”。那么很顯然,不是誰都敢于做莊家,你得有足夠的本錢,還得有旋轉(zhuǎn)大錢、尤其是旋轉(zhuǎn)兩枚大錢的嫻熟技巧,更重要的是莊家在旋轉(zhuǎn)大錢時那花樣翻新的手指兒間,人人皆知,藏有無窮的玄機。你不服,你來。這對大姨舅來說,完全不是難事,幾個晚上的實戰(zhàn),他就赫然坐上了莊家的位置。對付那些牛販子,之于大姨舅,全然不在話下。這是知識的勝利,讀書人的勝利。以致贏得那些牛販子一個個傷心敗氣,莫名其妙,又不服,越賭越大。小舅姥爺有點怕了,對大姨舅發(fā)出警告。因為那些牛販子既有賭性,又有匪性,逼急了眼,使出殺人牛刀也未必不能。他們可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的。因此大姨舅在贏了幾場之后,會故意輸幾場,仿佛作為文化人,也來稍稍體現(xiàn)一下中國古老錢幣所謂內(nèi)方外圓的文化哲學(xué)。但金錢這玩意兒,既炙手可熱,又冰涼無情。就像赫然坐在莊家位置的大姨舅,高高在上,俯仰天地,轉(zhuǎn)動乾坤,笑看四合,猛虎一樣斑斕,殺手一樣冷血,王者一樣君臨天下,或輸或贏,或進或退,已與金錢無關(guān),將生死置之度外,他的目的,甚或至高理想,就是要把那些牛販子趕盡殺絕,一統(tǒng)天下。
后來我想,那是一種復(fù)仇。于是屬于賭徒的生活開始了:整夜整夜地賭,天亮前回來,一頭倒在床上,睡得不省人事,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鐘醒來,洗漱、換衣、修飾,大姨妗子給他準備了不算差的食物,供他享用,心滿意足,毛巾沾一下嘴,推開碗筷,就取了墻上的京胡,坐在舊式紅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膝蓋處墊上小布墊,弓弦擦了松香,調(diào)音,然后開始閉上眼睛,自拉自唱那時不讓唱的京劇《借東風》《捉放曹》《貴妃醉酒》《野豬林》《鍘美案》《羅成叫關(guān)》……一板一眼,他唱得很認真,動情或激越處,幾欲站起身來拿出架勢表演。他這樣不間斷地一直唱到天黑,身心舒坦,天地敞開,百川歸海,萬物序焉,遂收起,提了錢袋和賭具,與小舅姥爺在上塘壩口約齊,一起遁入夜色。次日依舊,周而復(fù)始。
也有規(guī)律,不是常年都賭,尤其到了冬月,忙家事,忙過年,且冷得要死,高興了在莊子里就近耍下小錢娛樂,不再去專門賭。大姨舅呢,也安生在家待著,圈起猛虎,放下屠刀,趁此休養(yǎng)生息,補充幾近耗盡在黑夜里的精血和體能,再現(xiàn)書生的清高和傲慢,只是不讀書了,也不再寫畫,日子略顯寂寞。大姨妗子這些年忙罷田里的活,在門口嘗試著擺攤,學(xué)著供銷合作社的姨姥爺賣布,兼及其他小百貨,逼著大姨舅在家寫點春聯(lián)、畫些字畫,放在攤子邊代賣,兩樣都賺不少錢。仿佛突然間的,臨街起了三間大屋,從父母的老房子里搬了出來,單獨居住。三間大屋,震撼了小鎮(zhèn)子,都說是大姨舅贏錢蓋起來的,熟人在街上遇見了,打著啞謎,心照不宣,伸長了腦袋要到他的口袋里,一探究竟。大姨舅并不躲閃,清高、自傲,這原本是他讀書人的氣質(zhì),現(xiàn)在成了賭神的風采。
賭窩終被搗毀,小姨姥爺?shù)纫慌€徒現(xiàn)場被抓,讓民兵五花大綁給關(guān)到了縣里的大牢。這是個時間點,大姨舅由此徹底戒賭,凜然決絕。而那時我已參軍入伍,離開故鄉(xiāng)和大姨舅了。咋說呢,說離開也沒離開,新兵發(fā)的軍用挎包里裝了滿滿的大部分都是大姨舅的書,是我閱讀和篩選下來的讓我沉迷的書,高貴而美好,我深陷文字間,不能自拔。離開那些書我可能沒法活。這一點都不夸張。人居然除了沒有食物不可以活,有些時候沒有了書,也不可以活。大姨舅的書和我在一起,曾經(jīng)的大姨舅就和我在一起,大姨舅在我的書里復(fù)活,我靠大姨舅的書續(xù)命,打開書頁,我就能看見他的大眼睛,活靈活現(xiàn),還有他的清高、自傲,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我常常不知道我在讀大姨舅的書,還是在讀大姨舅的人。他曾和我談及文學(xué),說文學(xué)就是人學(xué)。這是我聽到的最早的文學(xué)理論。這樣定義那么大姨舅可不就是一本人的書,這讓我思考一本完整的書或人,比如大姨舅,是否包含他人生后來的部分。
大姨舅的那些書是裝在黃軍包里,離開家時我一直斜挎在肩上,悶罐車坐了三天三夜,我一直傻瓜樣的沒取下。它太重了,故鄉(xiāng)裝在里面,大姨舅裝在里面,大姨妗子也裝在里面,還有日月江河,星辰大海,直到下車,到了新兵連宿舍,放下背包,才覺右胳膊竟抬不起來了。年輕無礙,以為很快就會恢復(fù),誰知那么嚴重,竟留下了病根,再斷不了,直到現(xiàn)在。這被我視為是一個隱喻。
最后我須誠懇交代,大姨舅給我講的那些話,固然不是原話,但大致不出其左右,他擋不住我不厭其煩刨根問底,直到我都上高中了。沒辦法,我母親是獨生女,大姨舅就擔負起娘舅的身份。重要的是我是他的崇拜者,甚或是唯一的。沒我,那個時代,在那個偏僻的小鎮(zhèn)子,他滿腹經(jīng)綸,說與誰聽,胸中塊壘,怎得一吐!大姨妗子的那一大段話,我就迷惑了,是她講過的原話,還是我揣摩了她的意思后有我作出的當下表述。問過大姨妗子,她先是一怔:我講的啥話?我說關(guān)于語言。啥語言?與說話對應(yīng)的語言。大姨妗子笑了起來,銀發(fā)抖動,說就連你大姨舅,一個讀書人,書都拌(扔棄)完了,誰還記得!停了會,又笑,自嘲似的,有隱隱的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