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人對母親的稱謂,可能很多人對電視劇《清平樂》印象頗深,在劇中,趙徽柔稱嫡母曹皇后“孃孃”,喊生母苗娘子“姐姐”。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在宋朝的宮廷中,對母親的稱呼確實曾有“大孃孃”“小孃孃”“姐姐”等。
古人對母親都有哪些有趣的稱呼呢?往下看就知道了!
母、母親、阿母
“母”字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但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指的是已懷孕或已生育的女性,直到家庭關(guān)系建立后,才指母親。春秋《論語》中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p>
“母親”與“阿母”之稱均見于漢代,《后漢書》中說:“(袁)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說:“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
皇妣、顯妣、先妣
據(jù)清《讀禮通考》記載,從戰(zhàn)國起,“皇考”“皇妣”分別代指亡父、亡母,這里的“皇”不是指“皇家”,意思是“大而美”,是一種尊稱與贊美,不過,到元成宗大德年間,就不允許士庶平民使用“皇”字了。
除了“皇妣”之外,還有“顯妣”“先妣”兩個稱謂,前者有“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后者主要表達“緬懷、哀痛”之情。
慈親、內(nèi)親
“親”現(xiàn)在已成為淘寶店主對客戶的昵稱,但在先秦漢語中共稱父母,漢《禮記正義》中說:“親,父母也”。后衍生出“嚴親、慈親”等稱謂,最初均統(tǒng)稱雙親,后以“嚴親”代指父親,“慈親”代指母親。比如,唐聶夷中《游子行》詩中說:“慈親倚門望,不見萱草花”;清魏源《接家書喜舍弟歸自江南》詩中說:“汝侍慈親側(cè),吾侍嚴親行”。
因古代有男主外、女主內(nèi)之說,也稱母親為“內(nèi)親”,唐代敦煌變文(古代說唱文學體裁)作品總集——《敦煌變文集》中說:“內(nèi)親早亡,繼事后母”。
社
漢朝時期,江淮一帶把母親稱為“社”。
西漢《淮南子》中記載:“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東鄰家的母親死去了,她的兒子哭得一點也不悲痛。西鄰家的兒子看見了,回家告訴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早點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
姐姐
東漢《說文解字》中說:“姐本蜀人呼母之稱。”即漢朝的四川人稱母親為“姐”。
而在宋朝的宮廷內(nèi),也稱母親為“姐姐”。南宋《四朝聞見錄》中說,宋高宗想封妃子吳氏為皇后,便對她說:“俟姐姐歸,當舉行。”意思是說,等母親從北方歸來時,就舉行冊封皇后的典禮。這里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曾為徽宗嬪妃,在靖康之變中被金人所虜。
孃、娘
從現(xiàn)代漢語的角度來看,“孃”與“娘”互為通假字,但在古代,這兩個字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孃”從南北朝時作為母稱,《木蘭詩》中說:“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而“娘”最初指少女,杜麗娘、杜十娘、辛十四娘等以“娘”命名的年輕女子一直存在于直到清朝的文學作品中。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娘”開始成為與“孃”并存的母親稱謂,宋元之后,隨著字形簡省,“娘”逐步取代“孃”。
家家、阿家
南北朝時,對母親的稱呼還有“家家”“阿家”。
《北齊書·南陽王綽傳》中說,“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姊姊,婦為妹妹?!奔幢背饼R南陽王高綽和他的兄弟們稱呼父親為“兄兄”,稱呼母親為“家家”,稱呼奶娘為“姊姊”,稱呼妻子為“妹妹”。這里的“家家”指自己的嫡母。
《南史》中說,南朝劉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范曄因參與叛亂而被處死,臨刑前,妻子對他大聲嚷道:“君不為百歲阿家作計?” 意思是你怎么不為母親想想?這里的“阿家”指丈夫的母親。
萱堂
中國古代栽培萱草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人們認為,萱草可以忘憂,萱草花可以促使孕婦生男孩,因此得了“忘憂草”“宜男花”的稱呼。
而古時候士大夫家的主母,一般在北堂起居,這里恰恰適合種植喜歡潮濕的萱草,“庭下宜男萱草,墻頭結(jié)子榴花”,久而久之,便用“萱堂”借指母親,萱草花也成了中國古人的母親花,而不是現(xiàn)代的康乃馨。
椿樹長壽,常喻父親,古人便以“椿萱”代指父母,唐代牟融《送徐浩》一詩中說:“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泰水
在古代,岳母也被稱為“泰水”。
據(jù)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封禪泰山,按照以往慣例,結(jié)束后,參與的官員(三公以下)均要提拔一級,當時身為封禪使的張說乘機將女婿從九品升到五品,結(jié)果被玄宗發(fā)現(xiàn)了,就問這是怎么回事,當時的宮廷樂師黃旛綽一語雙關(guān):“此泰山之力也?!?/p>
后便以“泰山”代指岳父,“泰水”代指岳母。
媽媽
“媽”這一稱呼并非外來詞。
三國《廣雅》中說:“媽,母也”,也就是說至少從三國時期,“媽”就有母親的意思了。
宋代《雞肋編》中說:“今人呼父為爹,母為媽,兄為哥”,即到了宋朝,將母親稱為“媽”的頻率有所增加,但還遠不及“孃”與“娘”普及。
在明清文學作品中,尤其《紅樓夢》中,“媽媽”(也通“嬤嬤”)出現(xiàn)頻次很高,但主要指乳母或老年女仆。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媽”才逐步取代“娘”,成為主要的母親稱謂。
此外,“媼”“嫗”“媓”“婆”“姥(mǔ)”“奶”“妳”“姆”等稱呼都曾含母親之意,多數(shù)已不再沿用,局部地區(qū)還保留少數(shù)古稱,比如福州會稱母親“郎奶”,南寧保留著“阿媼”的稱呼,??跁Q母親為“阿姐”,廈門保留著“娘妳”的稱呼。
來源:中國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