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xué)們,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詩經(jīng)〉二首》。這兩首詩都是四言,誦讀四言詩一般都是兩兩節(jié)奏,我們讀的時候要把四言詩的特點讀出來?,F(xiàn)在請同學(xué)們一起讀一讀《關(guān)雎》。
(生齊讀《關(guān)雎》)
師:讀得不錯。讀出了四言詩的特點。但要讀得更有味道,押韻的字可以讀得更飽滿一點,還要注意適當(dāng)?shù)墓?jié)奏變化。我們再請一個同學(xué)讀一讀《蒹葭》。
(一生舉手,讀《蒹葭》)
師:讀得蠻好。大家回去還要好好讀。我們今天的主要任務(wù)是一起欣賞這兩首詩。怎么欣賞古詩呢?有人用的方法是“翻譯”。我覺得欣賞古詩不能用翻譯,因為古人說“詩無達詁”,意思就是詩是無法準確翻譯的??墒俏覀儗W(xué)習(xí)時常用這樣的方法。我們一起看課后“思考探究”第五題。大家先說說翻譯的是哪一段?
生:第一段。
師:大家看看翻譯得好不好?(生默然)對照注釋看看,有沒有問題?
生:有問題?!榜厚弧笔恰拔撵o美好”,不是“苗苗條條”。
師:對呀。“文靜美好”,不一定“苗苗條條”;“苗苗條條”的,也不一定“文靜美好”。黃老師覺得這不是“翻譯”,而是“意譯”,欣賞古詩應(yīng)該由“意”入手。什么是“意”?簡單來說,就是大意;專業(yè)一點,就是意境。曾有很多人用現(xiàn)代詩表達古詩的大意和意境,在今天的很多歌曲中也包含古詩的意境。有首歌叫《在水一方》,同學(xué)們聽過沒有?——看來沒有。有位作家叫瓊瑤,同學(xué)們知道嗎?(生搖頭)也不知道,太遺憾了,有時間可以看看她的小說,從她的小說中常??梢钥吹焦旁姷挠白印!对谒环健肪褪撬鶕?jù)《蒹葭》改寫的一首詩。(多媒體課件出示《在水一方》歌詞)
在水一方
瓊瑤
綠草蒼蒼 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又遠又長
我愿順流而下 找尋她的方向 卻見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綠草萋萋 白霧迷離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與她輕言細語 無奈前有險灘 道路曲折不已
我愿順流而下 找尋她的蹤跡 卻見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佇立
師:現(xiàn)在我來讀一讀《在水一方》。你們完成一個任務(wù):由這首新詩想到《蒹葭》里的哪些相關(guān)詞句,哪些相關(guān)意象?發(fā)現(xiàn)得越多越好。(師讀)好的,哪位同學(xué)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綠草蒼蒼——蒹葭蒼蒼。
生:有位佳人——所謂伊人。
生:我愿逆流而上——溯洄從之。
師:非常好。我從這首新詩中抽取了幾個關(guān)鍵的句子,下面我們的任務(wù)是:請大家從課文里找到所有對應(yīng)的句子。(出示多媒體課件)
綠草萋萋——( )
白霧迷離——( )
逆流而上——( )
順流而下——( )
道路曲折不已——( )
靠水而居——( )
在水中佇立——( )
生:“逆流而上”就是“溯洄從之”。
師:其他的還有沒有?
生:“道路曲折不已”就是“道阻且躋”。
師:是的,“道阻且躋”。同學(xué)們能說得出來“道阻”的“阻”是什么意思嗎?
生:“阻”是艱辛。
師:“躋”呢?
生:高,陡。
師:更準確一點,“道路曲折不已”對應(yīng)哪一句?
生:“道阻且右”。
師:是的。當(dāng)然,“道阻且躋”也是曲折,“道阻且右”也是險的表現(xiàn)。它們是互相補充的。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綠草萋萋”就是“蒹葭萋萋”。
師:非常好,還有沒有?
生:“白霧迷離”對應(yīng)“白露未晞”。
師:大家說說“白露未晞”的“晞”是什么意思?
生:干。
師:“白露未晞”強調(diào)迷離、飄忽,對吧?有沒有其他同學(xué)也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生:“靠水而居”對應(yīng)“在水之涘”。
師:“在水之涘”中的“涘”是什么意思?
生:水邊。
師:水邊,非常好。“靠水而居”除了對應(yīng)“在水之涘”,還有哪些句子?
生:“在水一方”和“在水之湄”。
師:是的。這首新詩中的句子、意象,在課文《蒹葭》里有很多句子與它對應(yīng)。(出示多媒體課件)
綠草萋萋——蒹葭蒼蒼 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白霧迷離——白露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逆流而上——溯洄從之
順流而下——溯游從之
道路曲折不已——道阻且長 道阻且躋 道阻且右
靠水而居——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她在水中佇立——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師:“綠草萋萋”“白霧迷離”“道路曲折不已”,課文里都有三個句子對應(yīng)。大家想一想,新詩中的一個意象,古詩《蒹葭》用這么多句子去寫,有什么好處?比如,“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都是“靠水而居”的意思,用三個相似的但又不同的句子來表達同一層意思,這樣的表達有什么好處呢?
生:這樣寫既可以升華感情,又表達了作者的艱辛。
師:他分析的兩點非常好,通過這樣一些相似句式的變化,可以把感情表達得更真切、更豐富甚至更復(fù)雜。大家想一想,是表現(xiàn)作者的艱辛嗎?
生:追求者。
師:是的。當(dāng)然可以包含作者,但不僅僅是作者。哪位同學(xué)能說說新詩中的“她在水中佇立”,《蒹葭》里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我覺得他喜歡的女子“可遇而不可求”。
師:非常好,一會兒在那個地方,一會兒在這個地方,一會兒又跑到那個地方,飄忽不定,這是“伊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我補充一句,不僅表現(xiàn)了“可遇而不可求”,還表現(xiàn)了“可求而不可得”。對吧?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是這樣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遁筝纭吠ㄟ^一些相似句子的反復(fù)和變化,使得詩歌更具有韻律美,把情感表現(xiàn)得更真切、更豐富、更復(fù)雜,把“所謂伊人”寫得更撲朔迷離、難以捉摸,也就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得,同時表現(xiàn)了追求者的執(zhí)著,不畏艱險?!@是《詩經(jīng)》常用的一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在水一方》和《蒹葭》不僅在句式、結(jié)構(gòu)方面有顯著的不同,在意象的選擇上也有明顯不同。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
生:《詩經(jīng)》中用的是“蒹葭”,瓊瑤用的是“綠草”。
生:《詩經(jīng)》中用的是“霜”,瓊瑤用的是“白霧”。
師:你們覺得哪個更好?
生:我覺得是“綠草”,更好理解,更熟悉,芳草碧連
天,芳草萋萋鸚鵡洲,綠草萋萋更有感情。
師:這位同學(xué)很有見解,他的古詩修養(yǎng)很不錯,言之有理。這位同學(xué)呢?
生:我覺得“蒹葭”好,有一種古典美。
師:古典美,是從今人欣賞的角度說的。什么是“蒹葭”呢?蒹葭是蘆葦,蘆葦葉子又細又長,在秋風(fēng)中搖曳,風(fēng)姿綽約,能寫出少女的搖曳多姿。瓊瑤用“綠草”替換“蒹葭”,自然有它的妙處。但如果從整體看,“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更顯得茂盛濃郁。“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比之于“白霧茫?!薄鞍嘴F迷離”有什么不同呢?
生:“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好像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
師:是的,多了時間的流逝感,而且也更加“迷蒙”。——這也是《詩經(jīng)》常用的手法,叫“比興”。所謂“比”,就是比喻;“興”,就是用一個物,用一個意象,引起后邊的內(nèi)容。這里寫“蒹葭”,寫“白露”,不僅僅引出后邊的故事和內(nèi)容,而且讓人聯(lián)想到追求過程的艱難和追求者的執(zhí)著,也可以聯(lián)想到“伊人”的縹緲之美,這就有了“比”的味道。還有其他不同的意象嗎?
生:我覺得“在水中佇立”,也不如《蒹葭》好。
師:《蒹葭》怎么寫的呢?
生:“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師:是的,“在水中佇立”,太確定了,也就不縹緲了,缺少靈動感。可見,古詩很難翻譯。翻譯不好,就沒有了原來的味道。古詩欣賞最主要的還是抓住核心的意象和形象來理解。同學(xué)們再讀一讀《蒹葭》,想一想,《蒹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生讀《蒹葭》)
師:《蒹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生齊:伊人)《在水一方》的核心形象是什么?(生齊:佳人)
師:這兩個形象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你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佳人的特點嗎?
生:美。
師:佳人很美。對的。伊人不美嗎?
生:也美。
師:共同特點是美。有沒有不同呢?
生:佳人一般指美女,才子佳人。
師:是的。佳人多指美女,也可以指才女。伊人有什么不同于佳人的地方?
生:不可捉摸,比較玄乎。
師:表達可以推敲,意思是對的。同學(xué)們還記得《一件小事》里面有個“伊”,是什么意思嗎?
生:“伊”就是“她”。
師:“她”就是“那個人”。我們說“那個人”,就跟我們之間產(chǎn)生了一個空間。
生:有隔閡。
師:“隔閡”可以換一個詞語,有距離,有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對不對?伊人總給人一種距離感,這會讓我們覺得她更加美,也讓她更有文化意味。這是《蒹葭》的核心形象,就是那樣一個總在遠處的她。
師:大家能不能發(fā)現(xiàn),《在水一方》中還有一個主要形象?
生:“我”。
師:那么,《蒹葭》里有沒有“我”?
生:沒有。
師:請大家讀一遍《蒹葭》,看看有沒有“我”。(生讀《蒹葭》)有嗎?
生:沒有。
師:《蒹葭》里有沒有“我”?
生:沒有。
師:沒有?那再讀一遍,好吧?(生再讀《蒹葭》)
師:《蒹葭》里有沒有“我”?
生:有。
師:好,終于讀出“我”來了,是從哪里讀出“我”來的?
生:“溯洄從之”。
師:對,“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八蒌А笔鞘裁匆馑??
生:逆流而上。
師:“溯游”呢?
生:順流而下。
師:“從”是什么意思?(生:追)看看,詩里頭一共有幾個“從之”?
生:六個。
師:“從之”六次反復(fù),告訴我們盡管追得很艱難,還是不放棄,還是要追,對不對?“從之”的主語是誰?誰在追?
生:“我”。
師:對呀,你們怎么一開始說這里沒有“我”呢,讀不出這首詩里的“我”,你們就只讀了一半?!对谒环健防镉小拔摇?,《蒹葭》里也有“我”,他們是一樣的嗎?(生齊:一樣)有沒有人認為不一樣?我就喜歡聽不同的說法。
生:兩個人不一樣。
師: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生:因為不同的人寫的,肯定不一樣。
師:有道理,但不一定。不同人寫的,可以不一樣,也可以一樣,對吧?我們要從詩的文本出發(fā),把握形象的特征。我們再看看《在水一方》中的“我”:“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我愿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這和《蒹葭》一樣嗎?《蒹葭》里有沒有這些內(nèi)容?
生:沒有“輕言細語”。
生:也沒有“依偎在她身旁”。
師:這有什么區(qū)別?
生:說明他似乎找到了。
師:對。一直找,到最后沒有找到,更能表現(xiàn)追求者永不放棄的執(zhí)著。哪里看出《在水一方》中的“我”不如《蒹葭》中的“我”執(zhí)著?
生:“無奈”,說明他有些想放棄了。
師:是的,“無奈”說明信心不足。最重要的,還不是他有沒有找到,而是找的目的。瓊瑤跳不出言情小說的路子,找到最后一定有個“結(jié)局”。什么樣的結(jié)局?
生:就是“依偎在她身旁”“與她輕言細語”。
師: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關(guān)雎》。請大家再讀《關(guān)雎》,說說它和《蒹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生自由讀《關(guān)雎》)好的。有發(fā)現(xiàn)嗎?(生沒有反應(yīng))沒有發(fā)現(xiàn)?那再讀。(有學(xué)生舉手)好的。我們開始交流。
生:有些句子很相似。比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師:能說說大意嗎?
生:路邊的荇菜大小不齊,漂亮的女子一左一右兩邊摘,還有挑選。
師:什么是挑選?(生:“芼”是挑選)是的?!捌d”是挑選,采摘的過程都在挑選。荇菜是長在路邊嗎?大家看看注釋,荇菜是什么?(生:水草,是水面的荇菜。)
師:這和《蒹葭》哪些句子的形式相似?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
生:“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生:“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巴鹪谒醒搿薄巴鹪谒雄妗薄巴鹪谒袥b”。
師:相同的句式不斷出現(xiàn),不斷反復(fù),是什么表現(xiàn)方法?
生:重章疊句。
師:是的。運用相似的句子,不斷反復(fù),這就是重章疊句。除了重章疊句,還用了什么相似的手法?(生沒有反應(yīng))讀讀《蒹葭》每一節(jié)的開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種通過寫景物引出后邊的內(nèi)容和故事的方法叫什么?
生:比興。
師:對。那么,《關(guān)雎》里有這樣的句子嗎?
生:有的?!瓣P(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
師:寫關(guān)雎鳥在河邊叫,是為了引出什么內(nèi)容?
生:后邊的愛情故事。
師:是的。你們覺得,這里有比喻嗎?(生沒有反應(yīng))大家看看注釋,關(guān)雎是什么鳥,有什么特點,就知道是不是含有比喻了。
生:關(guān)雎是魚鷹,一般形影不離。是有比喻的,用魚鷹從不離棄,比喻男女相愛,白頭到老。
師:非常好,我們要善于借助注釋理解古詩,欣賞古詩。是的,兩首詩都運用了比興的手法。我們剛才說,欣賞詩歌要從意象入手,從主要形象入手,并且比較了《蒹葭》中的伊人和《在水一方》中的佳人,《蒹葭》和《在水一方》中的兩個“我”。你們看看《關(guān)雎》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
生:是淑女,還有君子。
師:非常好!能說說淑女與佳人、伊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生:應(yīng)該都很美,但淑女好像更賢惠。
師:有道理。君子和兩個“我”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覺得,這個君子是單相思。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這不是單相思嗎?
師:這位同學(xué)的確讀懂了這位君子?!坝圃沼圃铡边@個句子,在今天是個成語,注意它的意思的變化。不過,我覺得三個人都是單相思。那么,這位君子有哪些不同于兩個“我”的地方呢?
生:他追不到手就絕不放棄,追女生不擇手段。
生:又唱歌,又彈琴,很大膽。
師:追的方式不一樣。他很大膽,很浪漫。當(dāng)然,有人認為,“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是寫他夢中娶親的情景,是表現(xiàn)相思之深。也有道理,不過,我更同意這位同學(xué)的理解,是寫他大膽求婚的情景。
同學(xué)們,我們在三首詩中遇到了三個女子,三個男子,準確地說,是三個追求者,三個被追求的對象。這六個形象都是美的形象?,F(xiàn)在請大家完成一個任務(wù):從這六個形象中選擇一個最美的形象。大家思考一下。我先問問女同學(xué):你們更喜歡哪一個形象?
生:我更喜歡《在水一方》中的“我”。
師:能說說原因嗎?是因為一種很現(xiàn)實的被依偎的小幸福嗎?
生:不是的。那一個“我”太糾纏了。
師:《蒹葭》中的“我”太糾纏了?——我替他很委屈,人家一直遠遠地看著你,愛著你,追求你,你反而覺得很糾纏?依偎在你身旁輕言細語的,反而不糾纏?
生:其實這個“我”,我也不喜歡。我不喜歡成天糾纏的。
師:也不喜歡,為什么?(生:煩)這個同學(xué)喜歡有自己的空間。那么,喜歡《關(guān)雎》中的君子嗎?大膽,熱烈,浪漫。
生:還行。
師:是的,這位君子,大膽,熱烈,浪漫,很討人喜
歡。這位男同學(xué)——
生:我最喜歡的是淑女。那么文靜美好,樸實美麗,勤勞而又自然,一點都不做作。
師:這位男同學(xué)很實際。
生:最打動我的是《蒹葭》中的伊人,她那么縹緲不定,充滿懸念和魅力??赏豢汕?,可求而不可得,人越是得不到的越是不想放棄。
生:我最喜歡《在水一方》中的“我”,他很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
師:這位同學(xué)的觀點很鮮明,而且還運用了對比。
生:我還是很喜歡《關(guān)雎》中的君子,執(zhí)著,不放棄,而且很有想法,很聰明,很浪漫,我相信他一定會打動那位淑女,心想事成。
生:這三個男子我都不喜歡。天涯何處無芳草,死纏爛打沒必要。
師:同學(xué)們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我也說說我的意見。這三位被追求的對象都很美,或者文靜美好,或者美麗動人,或者縹緲不定,都很有魅力;三位追求者,都有一種不放棄的執(zhí)著精神。
但我還是最喜歡《蒹葭》中那個執(zhí)著的追求者和被追求的伊人。因為淑女和佳人都被定格為一個人,一位美麗的女子,而“伊人”是不確定的,可能是女的,也可能是男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伊人”那么高貴,讓人敬而遠之,“伊人”就是美的象征,就是我們心中的那個夢。這三位追求者,都具有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都愿意為自己的所愛作出犧牲,而《蒹葭》中的追求者特別打動我的,是他的追求并不是為了得到。
這兩個形象告訴我們,真正的美的形象,總是在遠處呼喚著我們?nèi)プ穼?;而對美的真正追求,目的并不是為了得到和擁有。我?jīng)常和我們班的同學(xué)說,夢想不是用來實現(xiàn)的,而是為了照亮我們前行的路,使我們不再迷茫,使我們的精神更加充盈。
當(dāng)然,對美的理解,各人并不相同,我也不用自己的觀點要求大家。我相信,只要大家真正理解美、追求美,就會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謝謝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