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巨人的隕落》是一部由英國作家肯·福萊特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該小說以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背景,英、德、俄、法四個國家中的小人物的成長與蛻變,一經(jīng)出版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并隨后獲得了愛倫·坡獎。本文基于格萊斯的會話含義下的合作原則,通過分析幾組人物對話,解析其中的隱含意義,來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間的矛盾,進而揭示作品的主題。
【關(guān)鍵詞】《巨人的隕落》;合作原則;會話含義
【中圖分類號】I561.0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9-003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09
一、《巨人的隕落》之簡介
《巨人的隕落》講述了在一戰(zhàn)前后的時代背景下,英國的工人階級艾瑟爾和貴族茉黛在倫敦街頭為女性權(quán)力奔走呼號。艾瑟爾的弟弟比利,本是一名煤礦工人,因不滿父親的死板和貴族的壓迫,毅然踏上了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并在戰(zhàn)場上遇見了茉黛的哥哥菲茨赫伯特,兩人在戰(zhàn)場上針鋒相對,體現(xiàn)了貴族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工人階級想獲得更多的權(quán)益。在另一邊,德國外交官沃爾特和美國外交官杜瓦輾轉(zhuǎn)于各國想要阻止戰(zhàn)爭,然后事情并不能遂他們的愿,兩人都不得不為了自己國家踏上戰(zhàn)場,并且兵戎相見。在沙俄,沙皇的殘暴統(tǒng)治使得民不聊生,在機械廠工作的兩兄弟格雷戈里和列夫打算攢夠船票錢就去美國。然而造化弄人,只有列夫幸運地去往了美國,格雷戈里則留在了俄國,并且踏上了法國戰(zhàn)場。格雷戈里回國后,他所參與的人民起義推翻了沙皇的統(tǒng)治,并在列寧的領(lǐng)導下建立了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領(lǐng)導的社會主義國家。
該小說以虛構(gòu)的故事主角,還原了真實的二戰(zhàn)前后英、德、俄、美的部分歷史事件。在英國,不論保守黨還是自由黨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迫使英國卷入戰(zhàn)爭,不顧人民的死活;婦女沒有投票的權(quán)利,她們即使和男人做同樣的工作也只能獲得比男人低的報酬。工黨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嶄露頭角。在德國,關(guān)于是否應奧匈帝國皇帝的邀請侵占法國,新老兩代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在美國,威爾遜總統(tǒng)就德國傷害美國公民一事也陷入了是否向美國宣戰(zhàn)的兩難境地。在俄國,沙皇暴政不得人心,人民終于忍無可忍,推翻了沙皇,列寧在蘇黎世逃亡18年,終于回到了祖國,并帶領(lǐng)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chǎn)階級國家—蘇聯(lián)。小說中這些階級和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都是通過人物之間精彩的對話體現(xiàn)的。該文中在國家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女性主義、社會的矛盾與沖突方面都有值得仔細研究的方面。由于此小說出版時間不長,對它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擬在格萊斯合作原則的視角下,基于會話含義理論,對《巨人的隕落》中違反合作原則的會話進行分析,從而挖掘人物會話當中的深層含義,進而幫助讀者深入理解這本當代現(xiàn)象級小說。
二、理論基礎(chǔ)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格萊斯在他的哈佛大學演講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則”的概念,并在《邏輯與會話》一書中進行了更全面的闡述。他將“合作原則”細分為四個準則: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關(guān)系準則和方式準則。數(shù)量準則是指說話人提供的信息量應恰好滿足會話需求,既不多也不少,這意味著說話人應該避免提供冗余或不足的信息,確保所提供的內(nèi)容恰當?shù)貪M足了對方的期望和需求。質(zhì)量準則是指說話人提供的信息必須是真實可靠的,不包含虛假或誤導性的內(nèi)容,這意味著說話人應該避免說謊或傳播不實信息,確保所提供的內(nèi)容是準確和可靠的。關(guān)系準則是指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與當前會話的主題相關(guān),避免談論與主題無關(guān)的內(nèi)容,這意味著說話人應該圍繞當前的話題展開討論,避免離題萬里或談論與主題無關(guān)的內(nèi)容,確保所提供的信息與會話的目的和主題保持一致。方式準則是指說話人應該清晰、簡潔、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模糊、冗長或混亂的詞語,這意味著說話人應該選擇清晰、易于理解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確保所傳達的信息能夠被對方準確理解和接受。
格萊斯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使會話能夠順利進行,說話人應該遵循“合作原則”,即保持真誠、內(nèi)容相關(guān)、表達清楚且內(nèi)容充分。只有遵循這些準則,才能確保會話的順利進行和有效溝通。眾所周知,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常常不會將話說得清楚明白,經(jīng)常會有“言外之意”,通過間接的方式試圖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圖。在人與人的對話中,話語意義有時候并不等同于字面意義,這就會造成對話中有人并沒有遵守“合作原則”。格萊斯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所有人會在對話中遵循“合作原則”。當說話者因為某種目的或者某種需要而不得不去違反四項準則之一,另一方通常會認為說話者始終遵守“合作原則”,并嘗試去理解說話者的“弦外之音”。本文所提到的“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便是會話漢譯,說話者故意違背“合作原則”四項準則是其產(chǎn)生的原因。如果說話者違背了“合作原則”的準則之一,并且另一方也默認說話者違反了“合作原則”,那么會話將無法進行。這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會話需要對話雙方的配合。會話含義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其在語用學中處于核心領(lǐng)域,并常常出現(xiàn)于文學作品當中。本文將特殊會話含義作為研究重點,通過小說中人物間的對話,分析雙方違背“合作原則”所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進而剖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巨人的隕落》中人物會話分析
《巨人的隕落》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來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通過分析這些對話,能夠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進而更加深入地讀懂這篇小說。
(一)違反數(shù)量準則
“合作原則”中的數(shù)量準則認為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量要滿足交際的需要,并且不能超過交際的需要。如果說話人違反了這兩點要求,那么就違反了數(shù)量準則。例如:
“如果你是個軍人的妻子,就有權(quán)每月從部隊領(lǐng)取津貼。這不只是給窮人的,每個人都能拿到,”卡捷琳娜說,“下面還有,你家能得到便宜的煤火,便宜的火車票,他們還會幫助孩子上學。”
“還不錯,”格雷戈里說,他想睡覺了,“軍隊能這么明智,倒是很少見。”
“但必須是已婚的人才能得到?!?/p>
格雷戈里開始明白過來。她會不會想——“你為什么要告訴我這些?”他問。
“像現(xiàn)在這樣,我什么都得不到,”她說,“如果我嫁給一個軍人,就能過得更好。我的孩子就能有吃有穿?!?/p>
“可是……你愛的是列夫?!?/p>
“我知道,”她哭了起來,“但是,列夫在美國呢,他根本不在乎我怎么樣,連封信都不寫?!?/p>
“那……你想怎么辦?”格雷戈里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想親耳聽到那句話。
“我想要結(jié)婚?!彼f。
這段對話發(fā)生的背景是沙皇在將軍們的威脅下,不得不對德宣戰(zhàn),并派兵進軍法國,征兵列表里格雷戈里就在其中,而在之前他的弟弟列夫因為殺了警察逃往了美國,卻將他的女朋友卡捷琳娜和未出生的孩子留在了國內(nèi),本來由格雷戈里照顧,但是他又不得不上戰(zhàn)場??ń萘漳戎挥泻透窭赘昀锝Y(jié)了婚,才能領(lǐng)到對軍人親屬的補貼,她和兒子的生活才不至于那么艱難。根據(jù)“合作原則”的數(shù)量準則,她只需要說出自己想結(jié)婚,因為結(jié)婚能給她和兒子帶來好處就可以了,但是在表明自己的意圖之前,卡捷琳娜說了許多暗示性的話語,雖然聽起來十分平常,但這超出了數(shù)量準則所要求的信息量,違背了數(shù)量準則。這是因為,卡捷琳娜不喜歡格雷戈里,但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更重要的一點是,她怕格雷戈里知道自己的意圖后會直接拒絕她。從她的這些暗示性的話語可以看出,格雷戈里是一個有責任心并且很可靠的人,與之相反的是他的弟弟列夫,只顧自己風流快活。還可以看出,在沙皇的統(tǒng)治下,百姓生活得非常凄慘,甚至吃不飽飯,卡捷琳娜為了買面包甚至要凌晨兩點多就去排隊,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人民起義推翻了沙皇的統(tǒng)治。
(二)違反質(zhì)量準則
“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準則對會話中的話語質(zhì)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它要求說話人不要說出自己知道是虛假的話,也不要說出缺乏證據(jù)支持的話。如果說話人違反了這些要求,就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例如:
“一點不錯,”沃爾特說,“再看看歐洲的最西端,法國野心勃勃,想從德國那里奪走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領(lǐng)土?!?/p>
這句話把法國客人讓·皮埃爾·夏洛易斯激怒了:“那是四十三年前從法國偷走的?!?/p>
“我不糾纏這件事,”沃爾特緩和氣氛,“應該說,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加入德意志共和國,就在法國于普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之后。無論是不是被偷走,伯爵先生,你必須承認法國想奪回這些土地。”
“當然。”法國人坐直身子,呷了一口波爾多。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一戰(zhàn)前,菲茨赫伯特公爵邀請了國王和一些其他國家的外交代表到他的莊園。因為德國到處透露著想要發(fā)起戰(zhàn)爭的信號,作為德國的外交官,沃爾特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在其他國家代表說出德國野心勃勃的時候,沃爾特轉(zhuǎn)嫁矛盾,說俄國也侵占了他人的領(lǐng)土,法國也想侵占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是當法國客人說出這兩個地方是普法戰(zhàn)爭中德國從法國奪走的,沃爾特卻不置可否,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中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因為他不能明確地承認這個事實,這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他卻反而讓法國客人承認法國想奪回這兩個地方,反客為主。而后又把矛盾轉(zhuǎn)移到了奧地利和意大利。這體現(xiàn)了沃爾特優(yōu)秀的外交天賦和愛國的情感,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他竭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他也真心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卷入戰(zhàn)爭。然而,他一個人卻不能主宰國家的命運。
(三)違反相關(guān)準則
“合作原則”之相關(guān)準則只有一個要求,即說話人的話語要有相關(guān)性,違反這個要求即違反相關(guān)準則。例如:
他冷冷地說:“今晚你有什么打算?”當晚工黨要召開一次會議,“你做了決定沒有?”
“最合適的人才更應該當選?!彼髲姷卣f。
他一臉難過的樣子:“你怎么能這樣對我,你說你愛我?!?/p>
“我們不應該只考慮自己,我們應該為整個黨著想?!?/p>
“那我們的婚姻呢?”
“我不會因為是你的妻子,就會給你讓路。”
“你背叛了我。”
這段話描述了艾瑟爾和伯尼這對夫妻在工黨中的競爭情況。艾瑟爾和伯尼都是工黨的重要人物,他們都希望成為領(lǐng)袖。然而,艾瑟爾在號召力和演講天賦方面顯然比伯尼更勝一籌,她也有更多的支持者。當艾瑟爾提到選舉的事情時,伯尼卻開始談論他們的婚姻以及艾瑟爾是否愛他。根據(jù)相關(guān)準則,當艾瑟爾提到選舉時,伯尼應該繼續(xù)談論與選舉相關(guān)的話題。然而,伯尼明顯違背了這一準則,試圖利用他們的婚姻和艾瑟爾對他的愛來威脅她。這種行為反映了伯尼心胸狹窄、無能以及大男子主義。他試圖通過婚姻和愛情來控制艾瑟爾,這表明他仍然認為男性優(yōu)先,盡管工黨一直在追求婦女的權(quán)益。相比之下,艾瑟爾聰明伶俐、能言巧辯并且善解人意。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時,她果斷放棄了競選,并為伯尼細致入微地謀劃競選策略。這顯示了她的聰明才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相比之下,伯尼相形見絀。他的行為表明他缺乏領(lǐng)導才能和政治智慧,而艾瑟爾則展現(xiàn)出了真正的領(lǐng)袖氣質(zhì)。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工黨中仍然存在男性優(yōu)先的現(xiàn)象,盡管他們一直在努力推動婦女的權(quán)益。
(四)違反方式準則
“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要求說話人能夠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避免產(chǎn)生歧義,語言要簡潔明了,有條理。如果說話人違反了這些要求,就違反了方式準則。例如:
普萊斯說:“來吧,比利乘二?!彪S后便走進一條平巷。
比利肩上扛著鐵鍬跟在后面。湯米不在身邊,讓他感到心急了。他真希望自己也去清理馬廄,跟他的朋友在一起?!拔覀円墒裁椿?,普萊斯先生?”他問。
“你猜猜,猜不到嗎?”普萊斯說,“你覺得我他媽給你鐵鍬是干什么用的?”
在比利12歲那年,他第一次踏入了深邃的礦井,開始了他的礦工生涯。在這個礦井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每當有新來的礦工第一次下井,領(lǐng)頭人都會給他們一個“下馬威”,以此來確立自己的權(quán)威,并防止新人在未來可能帶來的任何麻煩。當比利向領(lǐng)頭人詢問他們即將進行的任務時,領(lǐng)頭人卻故意讓他猜測,這顯然是一種不直接的交流方式,違反了方式準則所要求的清晰溝通的原則。領(lǐng)頭人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一旦比利知道了他的意圖,就會有所防備,這樣就不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以看到領(lǐng)頭人把比利帶到了礦井中一個偏僻的角落,讓他在那里獨自鏟煤。他給了比利一盞即將燃盡的煤油燈,讓比利在黑暗中度過了一整天。這種對待新人的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礦井中嚴格的等級制度,也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上層階級對工人階級無情的壓迫。這段經(jīng)歷對比利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他深深體會到了工人階級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所受的苦難。這也為他日后加入工黨,為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而奮斗,奠定了基礎(chǔ)。這個故事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和壓迫,也展示了工人階級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四、結(jié)論
近些年來,用會話含義理論分析文學作品是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視角。通過分析違背合作原則四個準則的會話行為,可以看出工人階級諸如艾瑟爾姐弟、格雷戈里,他們都熱情勇敢、反抗壓迫、積極斗爭、思想開放,但是貴族階級如菲茨赫伯特卻思想保守、自私自利,還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想發(fā)動戰(zhàn)爭,像沃爾特這些年輕人依然在尋找方法避免戰(zhàn)爭。通過研究會話含義,能夠進一步地理解文本隱含意義,更加接近言語事實,對于讀者把握小說人物特點以及理解小說思想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Follett K.Fall of Giants[M].New York:Penguin Putnam Inc,2012.
[2]Grice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Yule 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胡壯麟.語言學概論:[M].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李超楠,李淑華.合作原則視角下《殺死一只知更鳥》的會話含義研究[J].名作欣賞,2021(24):123-124.
[8]馬群英,唐喋.基于會話含義理論的《飄》中人物會話分析[J].昭通學院學報,2020,42(02):57-61.
[9]孫玉超.《飄》中會話的語用分析——違背合作原則的體現(xiàn)[J].語文建設(shè),2013(32):37-38.
[10]索振宇.語用學教程:[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楊信彰.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劉立興(1997.10-),男,漢族,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