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
【摘要】議論文邏輯嚴謹,行文縝密,需要用到較多元話語來串聯(lián)因果、佐證事實,而不同的語境下元話語的使用會折射出說話人不同的語用身份。本文通過語料庫檢索出整理HSK作文中議論文類型的元話語類型,總結出寫作者“議論”時的語用身份,對考生寫作時應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措辭有著啟示作用。
【關鍵詞】HSK寫作;元話語;語用身份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8-01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39
一、引言
元話語即“關于話語的話語”。然而兩個話語的定義卻不同。前者指的是被此概念提及、處理的話語,而后者指的是“元話語”,是說話者處理話語的解釋說明、評價。關于元話語的分類,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Hyland提出了元話語分類的人際模式,他認為元話語具有幫助讀者理解篇章和讓讀者參與議論的功能,并將元話語分為交際式元話語和互動式元話語。人們在使用元話語實現(xiàn)其功能時也通過元話語構建了一個特定的社會身份,在當前語境交際需求的驅動下,交際者可以通過多種話語資源建構語用身份(陳新仁,2013)。語用身份作為身份的一種,是從言語交際或話語角度,關注說話人或作者發(fā)出特定話語所選擇的的特定(一個或多個)身份,聽話人或讀者在理解特定話語選擇的特定身份,甚至是說話人或作者發(fā)出特定話語中所提及的特定(一個或多個)身份(陳新仁,2013)。
關于元話語和語用身份的相關研究,學者對不同類型的語篇篇章探索二者的聯(lián)系及作用,涉及演講、新聞報道、外交發(fā)言、政務外宣以及學術語篇等領域。黃菁菁(2022)以中外城市政府門戶網站發(fā)布的英文報道為語料,基于語用身份論和元話語類型探討二者在政務新媒體外宣中的關系,為政務機構的城市形象話語提供啟示。而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議論文寫作領域,卻鮮有學者嘗試將元話語和語用身份結合起來研究。實際上議論文寫作也存在著潛在的對話對象。對于存在爭議的觀點,發(fā)話人會引據(jù)論證、分析因果說服意見分歧的人,以知授人。交際語境理論認為寫作是為達成特定交際目的, 針對某個話題, 面向明確或潛在的讀者進行的意義建構活動。這種寫作一定要針對特定的讀者、環(huán)境、為實現(xiàn)特定的言語目的,基于生活、工作、學習、心靈的需要才行(榮維東,2013)。議論文作為一種文體,理應適用交際語境理論,具有交互性。本研究旨在研究HSK議論文寫作中考生通過元話語建構的語用身份以及元話語對考生提升HSK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啟示。
二、理論依據(jù)
(一)元話語
元話語是指“關于話語的話語”。(Crismore , Markkanen
&Steffensen,1993:39)。前一話語為基礎或對象層面的話語,傳達特定的信息內容,后一話語,即元話語,提示說話人就該信息內容做出的提示、說明、評價等(陳新仁,2021)。Hyland(2005)認為,一句話能同時體現(xiàn)語篇功能、人際功能和概念功能,并且三個功能互相聯(lián)系。同時,他提出了元話語分類的人際模式,分為交際式元話語(幫助讀者理解語篇)和互動式元話語(將讀者卷入議論中)。至此,元話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現(xiàn)交際性質的語篇組織成分,另一是體現(xiàn)互動性質的評價成分。
(二)語用身份
語用身份是特定的社會身份在語言交際語境中的實際體現(xiàn)、運用甚至虛構。不同于交際者的社會身份,語用身份是語境化的、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選擇的自我或對方的身份,以及說話人或作者在其話語中提及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統(tǒng)稱(陳新仁,2013)。語用身份具有以下特點:1.說話人在語境中說話就必須選擇他當前的語用身份。2.特定語境下說話人做出的語用身份選擇時,他的意識程度是或高或低的過程。3.說話人的語用身份選擇是由其當前語境下的交際需求驅動和決定的。4.說話人的語用身份選擇會體現(xiàn)為各種相應的話語選擇。HSK考生在寫作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建構虛擬身份并模擬此身份的說話方式和措辭,以此滿足辯論議論文中觀點的需要。
三、研究方法及問題
本文的八篇語料選自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為了減少語料誤差,將作文類型統(tǒng)一定為議論文,字數(shù)保持在250-300字左右,考試等級為B。通過Hyland的元話語模式劃分,標注語料中的元話語分布以便研究各類元話語使用情況以及構建的語用身份形象,試圖探討以下問題:考生在參考作文中通過元話語構建了哪些語用身份?
四、研究結果
經過標記和統(tǒng)計元話語,發(fā)現(xiàn)參考范文中不同的元話語使用情況如下:
(一)HSK作文中未出現(xiàn)的元話語
言據(jù)標記用來指稱來自其他語篇的信息來源。此類元話語多用according to x、x states等詞組。用言據(jù)標記引用別人說的話或者事實,能增強說服力,而且能使語言精煉,增加文章文化含量。語料中并沒有采用言據(jù)標記,如果能適當?shù)剡\用言據(jù)標記,或許能讓議論文更有可信度。
態(tài)度標記語用來表達作者對命題的態(tài)度,此類元話語多用unfortunately、surprisingly等詞;介入標記語用來顯性指稱或建構與讀者的關系,此類元話語多用consider、note that、you can see that等詞組。在語料里并沒有出現(xiàn)這兩類元話語,其原因可能為議論文主要是要求說話人的表達邏輯清晰,追求客觀,是對人們進行規(guī)勸疏導、起引導作用的,是以理服人的文章,此過程中聽者作為受話人,主要是聽取說話人的觀點,自己的參與度是不高的。
(二)HSK考生通過元話語構建的語用身份
1.謹言慎行的辯論者
議論文注重邏輯性,發(fā)言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需要有的放矢。說出的話不能空憑想法,有觀點就必須有事實和論據(jù)。語料中通過使用過渡語和框架標記元話語,將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邏輯具象化,貫穿文的始終,讓自己的辯論條理更加清晰,增強論點論據(jù)的合理性;使用模糊限制語減少自己話語中的主觀性;使用內指標記語避免語句過多重復,整體上是一個謹言慎行的辯論者形象。
過渡語是表達主句之間的語義關系的元話語。此類元話語多為in addition、but、thus等一類詞,能使各個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更緊密,而讀者也能通過過渡語了解各句之間的邏輯。在語料中,過渡語總共出現(xiàn)了四十一次,在交互資源元話語中占比較大,這表明考生注重行文的流暢性、邏輯性和合理性。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此議論文的銜接必須準確、嚴密有針對性。
(1)吸煙不僅破壞個人的健康,還給社會帶來極為不良影響,因此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比如在公共場所,不允許抽煙……
通常情況下,公共場所吸煙是個人因素所致,這句話為下一句“因此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理由和支撐,因此,范文使用了順接詞“因此”讓兩句話的邏輯更清晰。框架標記用來指稱話語行為、序列或與語篇階段。此類元話語多為finally、to conclude、my purpose is 等詞??蚣軜擞浉⒅鼐淙?、語篇的劃分,能讓文章更有層次、讓文章框架更清晰。在語料中,框架標記出現(xiàn)了十次,大概占交互資源元話語的六分之一??忌昧诉m當?shù)目蚣軜擞洠蚴谴祟愒捳Z是劃分文章框架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太多反而會讓文章臃腫而毫無邏輯。
(1)首先,吸煙給人的健康帶來各方面的負面影響。不只是對自己不好,而且對別人也不好……的痛苦。
再者,吸煙會影響到你子女健康。也就是說,吸煙會引起好多不可預測的疾病。
其次,社會如何看待吸煙是一個國家對環(huán)境保護的關心程度以及社會道德觀念成熟與否的象征。
綜上所述,我反對在公共場所吸煙。
當針對一個話題的觀點之間有松散的關聯(lián)性時,就有必要把每個觀點分隔開使自身表述清晰??忌捎帽硎卷樞虻目蚣軜擞浾Z“首先、再者、其次”把對吸煙的思考分段論述,最后加上總結詞“綜上所述”,由此總結前面部分的內容,引出本文的總觀點。在末段再次強調論點,能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
模糊限制語是指讓作者不對命題做出全部承諾的元話語。此類元話語多為might、perhaps、possible等詞。當說話人對事件的真實性、行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不確定時,就會使用模糊限制語來減少自己話語的主觀性。雖然不能確定由模糊限制語引出的話語的真值,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話語也是“客觀的”,因為它減少了說話人的“主觀性”。
(1)吸煙給人們帶來呼吸困難、肺炎等的惡性疾病,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抽煙者可能給當時在周圍的其他非吸煙者帶來各種疾病。
例子中,考生運用了“可能”來減少自己的主觀性。因為沒有人能夠保證,當人們吸入二手煙就一定會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這是由個人的體質和環(huán)境因素多方面共同構成的。
內指標記用來指稱與片中其他部分的信息。此類元話語多為noted above、see fig.、in section x等詞。在文章的內容過多而下文又需要提及時,運用內指標記就能避免內容重復贅余??忌淖魑闹谐霈F(xiàn)了四次內指標記,并不是每篇都運用了此類元話語,說明是否使用內指標記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與結構考量。
(1)假如講,我們除了機艙里或者一些極少的公共場所內都可以抽煙,而且這種行為沒有引起……
(2)這說明吸煙還會影響不吸煙的人。每年有幾百萬人由于吸煙而死。其醫(yī)療費支出也挺多的。
例句一和二被提及的都是一句話,講述的都是一個事實或者現(xiàn)象,下文再次直接引用的話會使文章啰唆,內容多余。這時及應該用內指標記來代指前文的現(xiàn)象和事實。
2.從容自信的發(fā)言者
考生的作文運用了強化語來表明事實和自己的看法,使事實和看法更具有說服力的同時,也彰顯了發(fā)言者對于自己的話語自信的一面。自信也不是盲目的自信,是基于客觀事實之上的確定性??忌陉愂錾鐣F(xiàn)象時加入強化語,也是在客觀之上加入自己“主觀”的合理性的體現(xiàn)。由此,語料構建了一個自信的發(fā)言者的形象。
強化語是用來強調表達力度或作者對命題的確信程度的元話語。此類元話語多用in fact、perhaps等詞。一般說話人運用強化語增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表明自己的和引用的話語的真實性毋庸置疑。語料采用強化語從另一個角度也能強調真實性。
(1)據(jù)報道和統(tǒng)計資料可知,吸煙會引起很多疾病,特別是呼吸道方面,如肺癌,口腔癌等。
(2)因此各國各地的有關部門都做出相應的措施,尤其是大量地宣傳有關煙對吸煙者以及公眾的危害的知識。
例句中,語料用了“特別”和“尤其”表示吸煙可能會帶來的疾病和政府部門做出的措施中考生想強調的一面,使焦點聚焦在由強化語引導出的事實上。
3.親切的講述者
議論文不應該只關注邏輯和客觀性兩方面,還應該考慮論據(jù)、論點是否能被人們理解??忌\用語碼釋義來引出解釋的例子,讓觀點通過例子變得易于理解。同時運用了較多的自我提及元話語——第一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主要出現(xiàn)在篇首和篇末,凸顯了發(fā)言者的存在,也能引導人們接受所述觀點,構建了一個親切的講述者形象。
語碼釋義用來幫助讀者理解材料的意思。此類元話語多為namely、such as、in other words等詞組。當作者前文提出的觀點或者概念晦澀難懂,或者想從不同角度來解釋時,由語碼釋義引出的另一個概念或觀點能幫助讀者理解、從另個角度看待事物??忌魑闹姓Z碼釋義出現(xiàn)了九次,說明寫議論文應該盡量讓自己的語言易懂,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1)因此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比如在公共場所不允許抽煙,對違規(guī)煙民進行懲罰什么的。
(2)但我認為……有些特殊地方,如醫(yī)院或者學校,會實行一些“禁煙”措施,那是針對特殊需要的。
例一中,單純的“嚴厲的懲罰措施”太籠統(tǒng),讀者不能理解政府具體的禁煙法規(guī)。因此,需要用語碼釋義具體解釋,具體表現(xiàn)為公共場所的法規(guī)和針對煙民自身的法規(guī);例二則是選擇用語碼釋義換種方式來解釋需要適當措施的情況有哪些。
自我提及是用來顯性指稱作者的元話語。此類元話語多用I、we、my、our等詞。語料中此類元話語的實現(xiàn)形式多為我、我們等第一人稱代詞,作為議論文,說話人應該凸顯自己身份,在文中作為倡導者、辯論者出現(xiàn)。而復數(shù)人稱的使用則拉近了發(fā)言者和聽話人的距離,能引起共鳴。
(1)假如這樣,你會如何負責任?你如何承擔這樣的痛苦。
(2)根據(jù)這些例子來看,吸煙不僅影響個人的健康,還嚴重危害到國家的發(fā)展和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所以我非常反對吸煙……
例句里的第一人稱代詞單數(shù)能顯示自己的身份,讓人們認同自己的觀點,“將支持政府的吸煙法規(guī)、反對吸煙”;第二人稱代詞復數(shù)拉近了發(fā)言者和人們的距離,作為假想的吸煙者,讓人們設身處地地考慮吸煙所帶來的后果。
五、結語
元話語是關于話語的話語。它不傳達命題內容,而是對命題內容進行調控、組織,表達發(fā)話人或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是有別于基本層面話語但又與其一同構建話語意義的話語成分(Williams,1981;Hyland,2005)。HSK作文中的元話語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議論文寫作視角和方法。在使用元話語的同時,也會為自己或他人構建不同于社會身份的臨時身份。語料通過元話語,構建了謹言慎行的辯論者、從容自信的發(fā)言者和親切地講述者身份,對于學習者在寫議論文時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元話語、構建什么樣的語用身份達成寫作目的以及提高寫作質量有著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Crismore,A.,R.Markkanen&M.Steffensen.
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1):39-71.
[2]Hyland,K.2005.Metadiscourse[M].London:
Continuum.
[3]WILLIAMS,J.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Boston:Scott Foresman,1981.
[4]陳銘,王雪玉.語用身份視角下中學英語教師線上教學元話語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1,21(17):32-36.
[5]陳新仁.身份元話語:語用身份意識的元話語表征[J].語言學研究,2021,(01):6-17.
[6]陳新仁.語用身份:動態(tài)選擇與話語建構[J].外語研究,2013,(04):27-32+112.
[7]黃菁菁.中外城市政務外宣中的元話語使用和語用身份建構[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
[8]榮維東.交際語境寫作:我國寫作教學的發(fā)展方向[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