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涵懿
【摘要】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楷書對后世學書影響較大,于晚清民國年間生活在上海的學者、書家中,尤以王同愈為甚。王同愈為當時有名書畫家,尤擅楷書,受《醴泉銘》和時風的影響居多,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嚴謹有度、灑脫飄逸的獨特楷書風格。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圖文互證法與對比分析法,結合王同愈書論與其楷書作品,總結出其對歐陽詢楷書間架嚴謹?shù)淖非?。這對全面了解王同愈其人其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為后人研究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書家的書風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王同愈;歐陽詢;楷書
【中圖分類號】J29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0
一、王同愈生平及藝術概況
(一)生平介紹
王同愈(1855—1941),字文若,號勝之,別號栩緣。晚清民國年間生活在上海的學者、書法家。生平好友有吳湖帆、張谷年等人。他與陸儼少結為忘年交,對外孫顧延龍懇切教誨、嚴格要求,后二人皆成才出名。據(jù)顧廷龍《清江西提學使勝之王公行狀》①所記載,王同愈1871年喪父,自幼勤奮好學,師承吳大澂。
1891年、1893年連任順天鄉(xiāng)試的同考官。后任出使日本參贊,未滿任而回國,擔任國史館纂修與文淵閣校理。1903年創(chuàng)辦蘇州商務總會,訂制規(guī)則為商人排憂解難。同時熱忱教育事業(yè),曾請奏回到江蘇管理學務,參與創(chuàng)建公立師范傳習所等學校。后又和張騫等人處理江蘇省鐵路相關事件,創(chuàng)辦鐵路學堂,承擔校長職務,培育路政人才。在鐵路收為國有后,被推薦擔任蘇州股款清算處主任,挽救當時動蕩的局勢。1909年被授予江西提學使,對學校進行整改,并注重學生發(fā)展。
1912年辛亥革命后遠離官場隱居于嘉定(今上海)南翔鎮(zhèn),謝絕客人來訪。后在南翔鎮(zhèn)仙槎橋邊安置宅邸,名為槎南草堂。在此期間,他用心鉆研學問,以收藏、授課、作字為生活的樂趣。又因當時碑學在書壇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收集、鑒藏碑刻拓本為許多書家所愛,王同愈也因此見到了許多碑跡的拓本,其中就包括了《醴泉銘》拓本,這一拓本對他的楷書實踐有著較大影響。1937年上海遭日軍侵犯,槎南草堂被毀,王同愈因此避難。1941年讀《示兒詩》時離世,終年87歲。
(二)藝術概況
王同愈對于學書較熱愛,所學沒有不涉及的。他經(jīng)常在吳大澂家中做客,得以看到許多古器和書畫名家作品。在京師為官后,與吳郁生、葉昌熾、費念慈等人經(jīng)常探討學術問題,在金文、書畫作品中欣賞奇文并析其疑義。王同愈不到二十歲時,就以擅長書法而出名,四體兼工。他在楷書上主要學習歐陽詢,形成了嚴謹有度的書風。其間,他曾學習唐代敬客的《王居士磚塔銘》,在二寸見方的紙上縮臨兩百余字,所臨并不擁擠,且筆跡清晰,用墨均勻。小篆學習漢代碑額,金文學習《虢季子白盤》,隸書喜好《禮器碑》,草書取法二王。王同愈還擅長畫山水,曾與吳大澂、陸恢等人在怡園結成書畫社。曾有言:“學畫須從大癡入手,大癡有筆有墨,有骨有肉,疏密有度,燥濕咸宜,所以子久一派,實為畫學津梁,最易引人入勝?!?②可見,其對書畫基礎的重視程度。此外,王同愈愛藏文房古玩與書籍,曾發(fā)出“津津乎有味于藏書,而知天下最寶貴、最可娛之事,無有過于此事” ③的感慨。其栩栩庵藏書七萬多卷,舊刻精印之本約占十分之三,著有《說文檢疑》《選硯芻言》《栩緣隨筆》等。
二、王同愈楷書受歐陽詢影響的表現(xiàn)
從王同愈存世的作品來看,他對楷書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其學習歐陽詢楷書,以求結體嚴謹為上。他對于歐陽詢楷書間架嚴謹理論方面的追求,主要表現(xiàn)在對《九成宮醴泉銘》的評價上,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王同愈借《醴泉銘》結體嚴謹?shù)奶攸c,將歐陽詢譽為“楷圣”;其二,認為《醴泉銘》是歐陽詢楷書中的最佳之作;其三,稱《醴泉銘》結體嚴謹超越宋人,且清除了北碑的惡習。
(一)譽歐陽詢?yōu)椤翱ァ?/p>
王同愈在其《唐醴泉銘跋》中將歐陽詢與其他書家進行比較,甚至多次將歐陽詢謂為“楷圣”:
“其間架精嚴,筆法凝練,四刻之中,宜為首出。歐公此書,可謂極生平之能事矣。上接二王,近超虞、褚,謂為楷圣,夫何間然……人謂張長史為草圣,余謂歐公書真不愧為楷圣?!?④
王同愈認為《醴泉銘》氣象莊嚴、安靜美好,其結體嚴謹,用筆凝練有度,在歐陽詢的四塊石刻之中應當居于首位,還認為歐陽詢在當時于古承接王羲之、王獻之,于今超過了虞世南、褚遂良,尤其是醴泉銘的結構處理,可謂是空前絕后。他還稱道“楷書莫妙于唐,莫妙于歐、虞、褚三家,而又莫妙于歐?!?⑤可見,王同愈對歐陽詢的楷書頗為推崇。在筆者看來,歐陽詢雖然為初唐四家之一,楷書成就頗豐,但將其譽為“楷圣”未免過于夸大其地位。在書法史上,鐘繇被后人尊稱為“楷書鼻祖”,后世對他的楷書一直推崇備至,但也未將他稱為“楷圣”,那就更不用說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楷書的歐陽詢了。
據(jù)顧廷龍所編《王同愈集》記載,王同愈楷書以學習歐陽詢?yōu)橹?,因此,筆者認為王同愈之所以會給予歐陽詢更高的評價,與其學歐經(jīng)歷密不可分。
(二)稱《醴泉銘》為歐楷最佳
王同愈稱歐陽詢?yōu)椤翱ァ?,其中他最為喜愛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他在《唐醴泉銘跋》中云:
“而其品詣,自是《九成》居最上乘,惜日就利弊……歐公此書,結體之妙,直居永興之上。即論筆法,永興亦當讓步。年臻大耋,而精力若此充沛,固天縱之將圣也?!鄂啡憽放c《皇甫誕碑》書派,截然不同。此含蓄沉靜,彼峭拔挺秀也?!?⑥
王同愈認為歐陽詢的石刻各有所長,但論及作品的品詣應當是《醴泉銘》最佳,此書在結體和筆法上都可以與虞世南所書相媲美。并且認為《醴泉銘》與《皇甫誕碑》相比,有沉靜之氣,表現(xiàn)出含蓄、婉潤的韻味,正如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所說:“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作。” ⑦由此可見,《醴泉銘》雖是歐陽詢70多歲所書,但其含蓄沉靜、靜穆端正的書風也令后世書家所嘆服。
(三)贊《醴泉銘》間架嚴謹
王同愈對于歐楷的贊嘆,還體現(xiàn)在他認為《醴泉銘》結體謹嚴,且為宋人所不及這一方面,如其《唐醴泉銘跋》中所云:“下逮趙宋,書學漸衰,尚論者,猶復沿襲古說,力排間架,不知但論用筆而不習間架,將跛倚散漫,軌范蕩然而不成書矣?!?⑧
從中足以看出,王同愈認為楷書至唐代最為興盛,到了宋代卻逐漸衰微,是因為書者只重視用筆而忽略了結體,以致結體散漫,法度蕩然無存。的確,在書法史上,楷書創(chuàng)作在唐代以后就進入了一個發(fā)展較為緩慢的時期。筆者認為不單是宋人與唐人追求不同的原因,因唐人尚法,書家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了總結,在結體和用筆方面達到了規(guī)整與精細化,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了法度嚴謹、氣魄雄偉并具有廟堂氣息的書法風尚,而宋代文人用書法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重視書法內(nèi)在和書寫意趣,形成了能表達意趣的書法新風。更是因為唐代為楷書的興盛時代,因此宋人既要耗費大部分時間學習唐楷的精美部分,又想要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更加具有特點的新穎之作實在是難上加難。
此外,王同愈還認為《醴泉銘》用筆精妙、間架嚴謹清除了北碑的詬病,其《唐醴泉銘跋》云:“北碑之破壞六書,構造惡札,寧非不識間架結構有以致之歟?歐公獨能以用筆之妙繼往哲,以結體之妙開來學,將北碑惡習掃蕩而廓清之,遂令千載以來書界傳人。” ⑨
王同愈批判北碑結字破壞造字法是不認識間架結構的重要性所致,從正反兩面稱贊《醴泉銘》正是以其用筆和結體,將北碑的惡習清掃干凈,于是讓千年以來書法得以傳承。他在其《栩緣隨筆》中言:“歐公此書,盡是北朝風骨,盡脫北朝習氣,所以為貴。欲學唐人各大家法楷,但能致力于歐書足矣。” ⑩他認為《醴泉銘》的可貴之處在于它雖具北碑風格,卻無北碑習氣,所以若想學習唐楷,將歐陽詢楷書學好便已足夠。他甚至還發(fā)出“作字之必先規(guī)模信本,方有根柢,不致流入野狐。茍使基不慎,流弊隨之矣。畏難茍安,專趨簡率一路,不從嚴密做去,內(nèi)無充實之美,貌為高老,必無是處” ?的感嘆,從“不從嚴密做去,內(nèi)無充實之美”這句話,可以看出王同愈比較推崇歐陽詢楷書間架嚴謹這一特點。
(四)王同愈楷書實踐
從前文可知,王同愈對于歐陽詢《醴泉銘》的喜愛可謂是達到了極致,他甚至在題跋中寫道:“歐公書筆筆有法度,字字有準繩,謹嚴更甚于虞、褚。”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了。正是出于這份喜愛之情,王同愈在中年時學習了《醴泉銘》。在世間所流傳下來的王同愈正楷作品中,其學習《醴泉銘》(圖1)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3件:54歲所臨《九成宮醴泉銘》?(圖2)、63歲所書《朱子家訓》冊頁(圖3)和77歲所書《紙墨臨池》(圖4)。
其中,王同愈創(chuàng)作作品《朱子家訓》的風格最為接近歐陽詢《醴泉銘》。在章法布局上,二人所書整體端正,不顯擁擠、零亂,以“思”“圣”“子”“必”“時”“則”六字為例,將《朱子家訓》與歐陽詢《醴泉銘》的結體與用筆進行對比,見表1。
通過表1可以明顯看出,在結體上,王同愈所書“思”字中宮收緊,但其空間分布更為均勻,如上半部分豎畫在田字框的正中間,而歐陽詢所書豎畫偏左,點畫之間間距不一。在用筆上,王書不及歐書古拙,尤其在轉折處,歐書更為飽滿,但二人用筆都以方筆為主,棱角分明,線條瘦硬有力。王書與歐書“圣”字整體取縱勢,王書較為平正,變化比較單調,歐書欹側變化更為明顯,例如上半部分“耳”字的橫偏右蓋住了右側的“口”,趣味性更強。二人用筆皆爽快利落?!白印弊滞鯐匦钠?,字勢較平,歐書重心居中,字勢更為險絕。用筆上,歐書起筆的變化比王書豐富,線質更為沉著、飽滿。二人長橫起筆,同樣是直接入鋒切筆,微微往右上傾斜,中段行筆時稍有提筆。而二人所書“必”字,歐書的橫勢比王書明顯,點畫的位置基本呈水平分布,而王書點畫呈高低分布。用筆上,歐書的點畫呼應關系更強,點畫方向各不相同?!皶r”字王同愈把歐陽詢結體嚴謹又不失寬綽之感,左右顧盼、欹側險絕,同時又保持著平穩(wěn)的特征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同樣運用到歐書中極其典型的方切筆,如豎畫的斜切,毛筆直接入鋒起筆,凌空入紙往左下行筆,且線條由粗逐漸變細?!皠t”字王書保留了歐書結體嚴謹、整體和諧的特點。二人所書字內(nèi)方圓結合,如左半部分用筆以方為主,斬釘截鐵,轉折處棱角分明,而右半部分以圓為主,含蓄醇厚,尤其是其勾畫處,稍稍壓筆,平推而粗,逐漸提筆,呈外包狀,這樣的方圓搭配恰到好處。
據(jù)上文分析可知,王同愈的楷書取法歐陽詢,結體嚴謹工整,中宮收緊,體態(tài)瘦長,斜正變換、平中寓險。但將二人所書對比后發(fā)現(xiàn),王同愈雖學歐,筆力卻不及歐書凝聚有力,字內(nèi)變化與線條粗細變化也不及歐書豐富,王同愈將歐陽詢單個筆畫的變化弱化了許多。
綜上,王同愈對歐陽詢《醴泉銘》贊美有加,印證了他的結體取法《醴泉銘》的書風特點,這就不難理解他曾發(fā)出“作字之必先規(guī)模信本,方有根柢,不致流入野狐”“楷書莫妙于歐” ?這樣的感慨。
三、結語
王同愈作為生活在上海的重要書法家,為上海的書法文化注入了些許活力。他的楷書受歐陽詢影響較大。不論是稱《醴泉銘》是歐楷中的最佳,還是認為《醴泉銘》結體嚴謹?shù)奶攸c清除了北碑的惡習等觀點,這都足以看出他對歐楷結體嚴謹?shù)淖非蟆km然這種追求對當時上海的書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以王同愈為代表的上海書家的楷書審美,即為了適應科舉制度的需要,書家大多重視結體與用筆的嚴謹。
目前學界對王同愈書法取法的研究較少,本文對王同愈楷書取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期所分析的幾點對后人了解其人其書及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書家的書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陸承曜主編,蘇州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編:《傳統(tǒng)文化研究第8輯》,白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頁。
②④⑤⑥⑧⑨⑩???王同愈、顧廷龍:《王同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頁,第3頁,第549頁,第2頁,第3頁,第3頁,第552頁,第579頁,第3頁,第579頁。
③王樟松:《畫中桐廬》,西泠印社2015年版,第106頁。
⑦張弘:《歐陽詢書法鑒賞》,遠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頁。
?大運河:《中國書畫拍賣情報近現(xiàn)代卷全速查寶典5》,鷺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頁。
參考文獻:
[1]陸承曜主編,蘇州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編.傳統(tǒng)文化研究第8輯[M].沈陽:白山出版社,2000.
[2]王同愈著,顧廷龍編.王同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王樟松.畫中桐廬[M].杭州:西泠印社,2015.
[4]張弘.歐陽詢書法鑒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5]大運河.中國書畫拍賣情報近現(xiàn)代卷全速查寶典5[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