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子
一
兔年尾巴12月中旬的一天,會理作協(xié)的彭萬香發(fā)來微信,說周末將組織人員去三元村采風,能去否給個回復。我回萬香:去。
我知道就在前幾天,涼山州文聯首個“文藝創(chuàng)作基地”在三元村掛牌成立,這對歷史文化名城會理的三元村,是個新鮮事。而我與三元村,心里多少也有些半生不熟的牽絆。
說起來,這回我是第三次走進三元村,卻是第一次走進三元村里的“三元里”。三元村很古老,三元里很年輕。
我第一次走進三元村,是為了給外地朋友買石榴。還沒去過三元村呢,一個偶然的機會,倒認識了三元村的女強人楊正香。比我高出半頭的楊正香,皮膚白皙妝容自然,與人交談熱絡不冷場。時楊正香在城里一家公司做事,我對她的印象就四個字:精明干練。
會理是聞名全國的石榴之鄉(xiāng)。在石榴上市的差不多兩個月里,楊正香就會回到她的三元村家里,不失商機地專事做石榴生意。
楊正香家沒有種石榴。楊正香開著自己的小車,雇輛大車到種植石榴的鄉(xiāng)下聯系購買石榴后,運到自己寬敞的家里裝箱打包,快遞發(fā)往全國各地。
因為買石榴,楊正香就開車拉著我,沿濱河路向北去了她家。其實我完全可以不用去,把收貨地址發(fā)給她就妥妥地沒事,但熱情的正香,一定要我去她家坐坐,吃頓用家養(yǎng)的生雞做的火鍋。
就這樣,我得以第一次走進山清水秀的三元村。途中,經過一座窄窄的小石橋,我有些提心吊膽不敢言聲兒,卻見正香非常熟練平穩(wěn)地開了過去。我特意下車看這座滿眼歲月滄桑的橋,問是不是三元橋?雖然我知道會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三元橋,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被沖毀。正香說,三元橋遺址還在河的上游。
正香的父母比我大不了幾歲,非常開朗熱情??粗鴺泛呛堑母赣H精明能干的樣子,就明白了如今的正香,善于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里,以勤勞智慧的品格歷練自己、成就自己的原因——后來的楊正香,已經不再做石榴生意,而是專心做起了村里成立的“融韻房地產公司”負責人,帶領三元村組織的年輕團隊干事創(chuàng)業(yè)。
在紫銅大火鍋香氣四溢,卻還不及“開戰(zhàn)”的閑暇,正香給我看了他父親大概七八十年代的年輕照片。喲呵,驚掉下巴:白襯衣,大墨鏡,整齊后梳的黑發(fā),那個派頭那個潮,就是當年城里的“超哥”,都得甘拜下風——三元村不窮!過去現在都不窮,站在正香家寬敞樓房的院壩里,我不禁這么想,并且莫名又想起一個人來。
我父親去世那年,有個姓王的小伙子,因認識我妹而來家里幫忙。待后事料理完畢,小王問,可不可以把別在祭帳上的挽聯,連同中間那個“奠”字一起送給他?這挽聯內容是我弟弟所撰,會理知名書畫家陳家雋先生的隸書手筆。陳老先生個性孤傲,幾乎閉門不與外界打交道,其字畫難求。知道小王喜歡收藏,后來就連因保管不善,殘損的幾張畫也送了他,這都是上世紀80年代“川美”教授的作品。而這個小王,也是三元村的。
前年,小王還來到吳家大院,說三元村新開了瓦窯,需要找一個舊式瓦當做模子。正好由于天雨,我院里原祠堂老樓的屋檐,有個瓦當掉在了下面的房頂上,天意一樣,不早不晚,這個完好無損的百年瓦當,就像專門給三元村的瓦窯準備的。
開新瓦窯而用舊瓦當,這個小小的古今銜接,其中所蘊涵的承傳理念,是不言而喻的。僅以我認識的正香和小王,我似乎看到了三元村人不只是勤勞精明,還具有一定的傳承文化的意識對吧?那么,這樣的意識,是從何而來?直到后來走進三元村的村史館,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二
1
疫情3年,國家終于宣布解封。開門放路的2022年盛夏,我沾光與從上?;貢砝霞肄k畫展的姐夫曹永泉和我二姐,走進了三元村村委會及村史館。
舉家遷居上海,闊別家鄉(xiāng)20多年的姐夫,雖然出生于會理,其魁梧的個頭,卻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姐夫的祖籍在山東曹州府(今山東菏澤),明末清初戰(zhàn)亂頻仍,祖上經江西、湖南等地輾轉入蜀,而后定居山高水長的會理。
會理三元村有家丁姓地主,種有大片用來制作扎染染料的藍草,丁家不僅自制自營靛藍染料,還在城北西成巷里開了間染坊。戰(zhàn)亂中輾轉來到會理的曹洪發(fā)(我姐夫之父),年幼就在丁家做雜活謀生。這個勤勞善學的山東子弟,后來順理成章成為染坊學徒,及至掌握全部印染技術學成出師,寬厚仁慈的丁地主,因無暇顧及生意,干脆就將染坊送給了這個在他家長大的外鄉(xiāng)人。
川滇鎖鑰的會理古城,是南絲綢路古道要沖,而西成巷,又是馬幫驛站地,南北口音交織,各種貨物集散,還不失古城文化底蘊:茅店月明雞唱早,板橋霜滑馬行遲。這副對仗工整、意境生動而貼心的馬店對聯,是多少起早摸黑、辛勞趕腳的馬鍋頭們的心靈慰藉??!
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曹洪發(fā)經營的染坊,以印染花色多樣,收費低廉而生意興隆,就連愛美的遠山彝族,都把羊毛氈背來,染上祥云的色彩……年復一年,曹洪發(fā)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他走出了西成巷,在北關南華宮也是粵省會館(新政后的四?。┍眰?,置下一小塊空地,這個千里迢迢遷徙而來的山東人,就這樣在會理北關,修建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樓后做染坊——曹家染坊,從此養(yǎng)兒育女異地生根。據《會理工會志(1912-1987)》記載,曹洪發(fā)還是土染行幫“梅葛會”第四任會長。
如此,年屆八旬耄耋之年回到會理的我姐夫曹永泉,怎能不到他父親曹洪發(fā)起家的發(fā)源地——三元村走一走?
在三元村郭文貴書記的陪同下,我隨姐夫走進了村史館。
受時代大潮裹挾,我曾經下過8年鄉(xiāng),因疫情從北京回老家的這3年中,也曾走過一些鄉(xiāng)村,但是村史館,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三元村的村史館,就設在村委會辦公樓的二樓上。出土文物、土改、公共食堂、成昆鐵路建設、下鄉(xiāng)的知青……古今史料圖文并茂,在柔和的燈光里,分門別類排列有序;古牌坊、石佛像,不少是已經成為歷史的生產生活器具實物:大到風柜、犁頭、郵遞單車,小到手工制瓦的瓦坯、裂口的木鑿鹽臼、掛式油燈……最難得的,還有史上三元橋的橋梁——古老的三元村,迄今所能找得到的歷史“印記”,這里都有!
還令我意外的是,在村史館拐角處,非常難得地保留著一間“知青屋”!屋里陳設如舊:桌上的主席,像小紅書家書;小木床上疊著的老式紗布蚊帳;洗臉架洗臉盆小煤爐;糊在墻上的報紙:……不走樣地轟轟烈烈,剎那讓我這個“過來人”穿越時空!
由于是陪同我姐夫去,與郭書記又不熟,我不便問什么和說什么,我只是默默地跟著,默默地想,為什么三元村人,能如此有心,且事無巨細地搜集歷史、整理歷史,并以“村史館”、“知青屋”的形式留住歷史,以茲在茲,告訴未來?
以史為鑒,小到家庭、地方,大到國家,如果沒有靠得住的真真實實的歷史支撐——從中吸收經驗,記取教訓,怎么可能走向好的未來?!
那么三元村的歷史支撐,是什么呢?自然想起了三元橋。與三元村血脈相連的三元橋,雖然早已消失,卻又從來沒有消失地“在”——在會理一代代口口相傳的人們心中;在三元村人的文化基因里!原始的文字與口述不滅,歷史就在。
2
不夸張地說,迄今無論老少,會理人沒有不知道三元橋的。
早已了無痕跡的三元橋,在會理一直以地名的方式存在著,就連城北市場賣菜的,你隨便都會碰上三元橋的。這不僅表明三元橋的水土好,還因為歷史上的三元橋,太有名,無人不曉。
“金帶漣漪兮,阡陌東西……”的會理橋多:東門紫云橋(今東門橋)、南門大花橋、西郊文化廊橋;濯纓橋、紅川橋、黑泥橋……如今“健在”的橋依然不少,橋名也各有來頭,但沒有哪一座的名氣,能比得上已經不在了的三元橋。
位于會理古城北郊的三元橋,史稱“北橋觀柳”,為會理史上八大景觀之一。幾年前,我曾有幸拜訪過三零后的馬志明老先生,據他說,當年沿河兩岸綠柳成蔭,籠煙拂水,景色極為幽美;在三元橋的西頭,有座漂亮的八角亭,為迎來送往接風餞行的小憩之所。
三元橋,是古代南絲綢路之途徑,是會理通往京城之樞紐,是地方政要迎送官員、家人送別趕考書生、民間商賈往來之要道。因而這橋頭的亭、河岸的柳,斷不止于景觀,更寄寓著南來北往情思的深沉。
在古代,柳樹謂之“送別樹”,有詩云“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翻開《詩經·小雅》,在《采薇》一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動容千古!
據知,始建于明代的三元橋原為石拱橋,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毀于洪水而改建為木橋。無奈水患無情,又歷遭沖毀,至民國元年(1912年)復毀于洪水后,翌年改建為石墩木梁、瓦頂結構的風雨廊橋。此橋為4墩5孔,跨徑分別為6至7米,全長41米,高3.4米;橋頭八字粉墻、牌坊門,彩畫雕飾金碧輝煌;廊柱懸楹聯14聯,皆邑中名人遺墨……然而洪水如猛獸,屢毀屢建中,至清末,三元橋又三次被洪水沖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被沖毀后,風云變幻從此再無人過問,三元橋就歷史性地僅存虛名,時至今日,河床空空,岸柳無蹤……
及第仰三元駟馬高車到此間留些勝跡;
臨城剛四里行人客子由斯處趕赴前程。
所幸,橋,沒了,曾經往來的文人騷客,雁過留痕地留下了不少墨寶,僅讀周禹川所撰這副楹聯,三元橋上士人學子過往景象,盡在其中了!
三元橋名,據傳緣于明朝狀元楊升庵、會理及第名士撒解元(回族)、胡經元(古城北街中段被改名“生產巷”的那條胡同,即民國時期的“經元巷”),此“三元”旅跡留鴻而得名。但其中撒解元、胡經元之說,又有另一個版本,說是劉會元、胡解元,對此,我只能照實搬磚,無力查證。而三元中最負盛名的狀元楊升庵,實為家喻戶曉。
四川新都24歲中狀元的楊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嘉靖三年因“議大禮”案犯上,被貶謫充軍永昌(今云南保山)。這位曾任翰林院修撰、為皇帝講經論史的經筵講師,淪為罪臣流放期間,曾4次途經并小住于會理(時稱會川),并留下“莫唱離歌慘別顏,蜀云滇月共青山。太平處處經過慣,夢里還家又出關?!钡雀袘言娖>┕贄钌值脑娬?,以及他與會理文人雅士間的交流唱和,不啻為小城人打開了一扇瞭望中原文化之窗。
三元橋,承載著會理南來北往太多的歷史文化積淀,或許這正是橋沒了,名,依舊世代相傳之故吧!
我在本文開頭說“三元村很古老,三元里很年輕”,三元村的古老,一脈相承于三元橋的古老,地處三元橋地帶的三元村,正是因了三元橋而冠名。
背靠玉墟山(又稱“龍肘山”)、離城三四里,地理環(huán)境、歷史人文的得天獨厚,成為三元村經濟文化最具發(fā)展?jié)摿Φ幕A優(yōu)勢。而三元村人,尤其是三元村的掌門人——村委會領導班子,深為懂得把握時代機遇,當下正在進一步開發(fā)區(qū)域優(yōu)勢,帶領全村走在共同致富的康莊大道上。新開辟的“三元里”文旅生態(tài)園區(qū),就已經切實地展現出了美好的前景。
三
“三元里”這名兒,實話說,我頗有些意外。采風組走進三元村這天,村史館當然是參觀重點,隨后,為大家講解完村史的村監(jiān)委會主任鄭希蕓,還有接待我們的黃勇副書記,就帶領大家沿河邊新修的水泥路往村北走,說去參觀生態(tài)產業(yè)園。
由于不知道還會不會往回走,我就推著自行車,與同樣推著自行車的馬世權老師,邊走邊聊不覺就落在了后面。
天氣晴好,一朵絲綿般的白云,很寫意地靜懸于湛藍的天空,我看云時,忽然看見一塊路牌“三元里”。“三元里!”立馬就想到小學課本上的《三元里抗英》,迷惑道:“這里怎么也有個‘三元里?”尚在教書育人,并對方言、地名頗有研究的馬老師,雖然也知道教科書上1841年的廣州人民奮起反抗英軍的這個愛國主義教育故事,但對三元村里的這個三元里,也說是第一次看到。
雖是冬日,一點不冷的暖陽下,不時可見草綠花紅,忽然間眼前高山流水、廊亭有致地開闊起來,一個寫有“三元里”的石頭地標,表明這就是到了三元村的生態(tài)產業(yè)園了。
規(guī)模龐大的“菜魚共生”種植養(yǎng)殖大棚、嶄新的綜合樓,“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灣倒映藍天白云的溪流側畔,以楊升庵《臨江仙》詩詞打頭的文化長廊……慣于宅家的我,目不暇接于一幅幅新型的農村景象。
在黃副書記帶領大家依山而上,邊走邊講解的途中,可見因地制宜的300畝瑪瑙紅櫻桃園,以及十幾個編了號、多品種的草莓種植大棚。在有片網隔起來的櫻桃林中,散養(yǎng)著成群的雞鴨,這是以林下養(yǎng)殖的方式,自然完成除草、除蟲、施肥,一舉三得。
收獲期已過櫻桃林,冬日里樹葉開始綠中泛黃,小鄭主任說,到來年春天,漫山櫻花如雪,好看得很!而十幾個大棚里的草莓,則剛剛進入采摘期。這些櫻桃呀草莓呀,還有李子柑橘,連同大棚里的蔬菜,都是不用出村銷售的。果蔬成熟季節(jié),學校老師及城里人就會帶著孩子前來采摘,并在實地采摘中,同時向孩子們科普農業(yè)常識。
在草莓大棚里,我奇怪一溜一溜的草莓中,怎么隔三差五地長著青蒜苗?小鄭主任告訴我,套種青蒜,是為了防止害蟲,三元村的草莓,是不施農藥化肥的。就放心地隨手摘一個嘗嘗,果味非常濃郁,酸甜自然地道。
除了果品不用出村銷售,櫻桃林里散養(yǎng)的雞鴨,以及“菜魚共生”大棚里,那引用流動山水養(yǎng)殖的魚和綠茵茵的蔬菜,都只供園區(qū)里的鄉(xiāng)村文旅餐飲——水繞青山,環(huán)境幽美的三元里園區(qū),不僅留得住人,看得見的生態(tài)美味佳肴,自然也留得住胃。
山上山下兜兜轉轉,還引起我注意的,是腳下的土地。我發(fā)現從三元村進三元里,除了車輛行駛的道路是水泥路,去櫻桃園、草莓基地,腳下都是接地氣的原始土路,完全保持了環(huán)境的自然天成;即便在山窩里打造的玫瑰園,為了方便行走及稍事美化吧,采用的是細碎的“瓜米石”鋪路,大大小小的花壇,周圍全是用天然石頭鑲成,沒有絲毫的水泥勾縫。這些沒有采用水泥硬化的山路,及碎石鋪地的花圃,我以為很具有遠見卓識:既保護水土,更沒為了面子工程而亂花集體的錢。
是的,三元村走的是一條靠集體經濟振興鄉(xiāng)村的道路:即整合上級扶持資金、自有資源資金、村民入股資金。自2020年成立“三元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以來,就形成了全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共贏發(fā)展機制。所謂共享,就是參與入股的村民,每兩年就會按股份得到分紅。這是實實在在的以錢掙錢,一“入”永逸。看得見、守得住、拿得到手,村民入股的積極性當然就高。
由于參加采風當天下午有事,我在三元村走馬觀花也就半天時間。過后,為了補拍照片和補充資料,我又兩次騎車去過三元村。卻在第二次去時,與同樣去找資料的馬世權老師不期而遇,不僅如此,恰好郭書記也從外地回來,當天下午他在合作社召集完會議,與黃副書記,又陪我們看了村史館去了三元里。
在村史館,郭書記說起近年收集歷史文物的情況,其中說到于咸豐三年重立的“勝功古寺”這塊牌匾,看到時是在一戶村民家里當廚房案板用,“幸好用的是背面,要是用正面就完了!”郭書記很是感慨。大約建于明代的勝功古寺,據說規(guī)模不小,有7個大殿,很有些文人墨寶,可惜后來,連同寺廟,都已消失在歷史風云了,只剩下這塊牌匾,和一尊佛頭石像,無言地證明著曾經的存在!
在陳列的知青照片前,郭書記說起這些回三元村懷舊的成都知青,當看到曾經住過的屋子及其所用過的物品時,就像看到了青春年少的自己,都忍不住悲從中來,抱成一團痛哭……這就是歷史、有血有肉的歷史;這就是村史館所承載著的過去、現在,并賦予其將來的使命與歷史的價值!
作為一個非常重視歷史文化的村書記,郭書記還說,三元村最根本的歷史價值在于三元橋,這橋不僅凝聚著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還是南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這是三元村一脈相承的根,如果將來經濟條件具備,三元村將考慮重建三元橋!
在去往三元里的路上,自然說起了“三元里”名字的由來。原來,這個新名稱,是在經過村里充分討論,并以投票方式確定下來的。集文旅、康養(yǎng)、生態(tài)種植、智慧農業(yè)為一體的這個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的命名,當初曾有“北橋觀柳”“三元紅”“三元里”等名稱候選,最后,經過集體討論投票,“三元里”拔得頭籌。
之所以大家認可“三元里”這個名字,其一,這是由三元橋、三元村相輔相成遞進而得名;其二,“里”,具有方位的意思,表明是在三元村以里。
你看,僅從這個園區(qū)命名,就可以看出三元村人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是共建、共治的范例,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三元村領導班子的民主作風,凡村里的事,都不是以某個人拍個腦袋作數的。
說起領導班子,年富力強的郭書記很欣慰,他說,三元村領導班子很團結、齊心、努力。只要討論決定了的事,就會齊心協(xié)力去干。班子得力,自己的家里人又不拖累,這后半生就只想著帶領大家,集中力量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讓村民都能實實在在地過上更好的日子。
在邊走邊聊中,郭書記說起他常做的一個夢,總夢見在解三角函數,他嘆息高中學三角函數時,自己不懂事,沒有好好學,以致潛意識里至今沒放下地總在夢里糾結。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因各自情況沒能上大學的郭書記、黃副書記,在后來的日子里,他們就通過成人高考函授學習補充知識,學以致用提升工作能力。
郭書記曾放棄了已經考上的重慶建筑大學委培,而就近函授就讀于攀枝花廣播電視大學,如今三元村成立的“愛斐傳媒公司”,所學就派得上用場。
1990年中學畢業(yè)就參軍的黃副書記,在部隊上函授學習了無線電技術,為了適應當下工作需要,他又參加成人高考,函授就讀于四川一所技術職業(yè)學院,學習工程造價。兩位年輕得力的書記,在生產工作實踐中的邊干邊學,必然有利于三元村方興未艾的建設發(fā)展。
在國家提出振新鄉(xiāng)村這短短的幾年間,三元村就規(guī)劃打造出了三元里這個智慧農業(yè)產業(yè)園區(qū),并顯而易見地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下而上贏得了各級部門的認可,這與領導班子不斷進取的知識頭腦,和發(fā)展眼光是分不開的。
值得稱道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11月,三元村榮膺了“國家級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稱號;自2019年以來,四川省鄉(xiāng)村振興省級示范村、四川省改革創(chuàng)新名村、涼山州文明村鎮(zhèn)……三元村獲得的各項榮譽稱號,多達22項。這都是三元村人,一路走來的扎實足跡。
三元村有三元橋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三元里多元化的智慧農業(yè)產業(yè)園,地理人文,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而極具經濟文化發(fā)展前景。就在這剛剛過去的2023年12月12日,涼山州文聯于三元村掛牌成立了首個創(chuàng)作基地,以文藝賦能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我深信三元村經濟文化并駕齊驅的美好明天,已經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