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錦
【摘要】在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中的母親形象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類型和特征,而男性視角中的母親形象往往會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視角中的母親形象并不是小說表現(xiàn)的主體,但母親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過對男性視角中母親形象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新時代男性對母親的普遍認知和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男性視角;余華;母親形象;《在細雨中呼喊》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03
在部分男性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女性并不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主體形象,處于被忽視和遮蔽的地位。一般來說,母親是男性作家們接觸的第一個異性,是他們的第一個依靠,相對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在對母親形象的刻畫上,男性作家可能會更加熟練。但是事實上,母親形象同其他女性形象一樣,在一些男性作家筆下呈現(xiàn)出類型化、扁平化的特征。這不免引起女性讀者的注意,引發(fā)大家的思考——男性視角中的母親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在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他一方面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性抱有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對女性的忽略,因此相較男性形象來說,《在細雨中呼喊》中的女性形象就顯得不夠飽滿鮮活,有些趨于單一。
一、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母親形象類型
余華作品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是父子主題,因此,母親形象在他小說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通過分析這些母親形象不難發(fā)現(xiàn)余華對母親形象的刻畫是有代表性的。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母親形象可以大致分為溫柔順從型、病弱失常型和艷麗惡俗型,展現(xiàn)了男性對溫柔順從型母親的幻想,對病弱失常型母親和艷麗惡俗型母親的批判。
(一)溫柔順從型
溫柔順從型的母親形象是最符合男性作家審美的,也是男性作家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在小說中他們往往對她們抱有欣賞或者是同情的態(tài)度。余華在多部小說中塑造了這一類型的形象,她們都具有溫柔順從的“優(yōu)良”品德。
《在細雨中呼喊》被認為是余華的轉(zhuǎn)型之作,小說觸及了兒童的成長,父子沖突等主題,顯現(xiàn)出余華由冷眼旁觀向人間溫情的轉(zhuǎn)向,極具代表性。在這部小說中孫母是被描寫最多的女性形象,也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形象。對丈夫溫柔順從,對孩子體貼愛護的孫母是“我”,即孫光林心目中的一個可憐的女人。孫母是典型的傳統(tǒng)婦女,看重哥哥而對孫光林有所忽視,但是孫光林并沒有表現(xiàn)對孫母的恨意,孫光林生病也是孫母最先發(fā)現(xiàn)并請了蘇醫(yī)生的。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依賴心理,盡管她是一個愚昧懦弱的母親。孫母在家中對孫廣才言聽計從,承受著孫廣才粗暴的性欲和蠻不講理的辱罵,但同時孫母也是這個家庭的守衛(wèi)者。她總是能在孫廣才無可奈何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在孫廣才退縮的時候有所作為,所以小說中寫道:“如果不是母親,母親瘦小的身體和她的哭聲抵擋住了兩個像狗一樣咆哮的男人,那么我本來就破舊不堪的家很可能成為廢墟?!笨梢?,溫柔順從的母親在男性作者心中是軟弱的愚昧的不堪一擊的,但同時也是他們童年的守衛(wèi)者,是家庭的維系。
(二)病弱失常型
在男性作家的眼中,母親是他們童年的守護者,在家庭中既委曲求全又擔負著維系父子關(guān)系的責任,但是她們依然是弱小的,病弱衰老的母親成為男性作家筆下的一類母親形象。不能給孩子安全感也不能獨立自主完成某件事的母親成為小說中一類表現(xiàn)失常的母親,常常為小說帶去陰冷恐怖的氛圍。
《在細雨中呼喊》中,“我”即孫光林的養(yǎng)母李秀英就被塑造為一個病弱失常型的母親,“我”和李秀英的初見就讓我感覺她很恐怖?!拔也恢牢以谀抢镎玖擞卸嗑?,當她向我轉(zhuǎn)過臉來,我看到了一雙大而空洞的眼睛,從而讓我現(xiàn)在回想時,看不到她的目光。接著是很細的聲音,像穿過一根線穿過針眼一樣穿過了我的耳朵,她告訴我,她要是穿上潮濕的內(nèi)衣就會——‘立刻死掉?!崩钚阌⒌倪@種失常顯然是病弱的身體造成的,她無法給“我”帶來保護,在王立強死后也選擇了拋棄“我”而獨自逃走,在男性作家筆下,這一類母親是他們渴望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他們怨恨的對象。他們認為病弱失常的母親無法給孩子帶去庇護甚至會拋棄孩子,失去了丈夫的保護就無法生存,這顯然與女性視角不同。例如在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中,李寶莉在丈夫馬學武自殺后自立自強獨自供養(yǎng)兒子上大學,還要照顧公婆,是一個瘦小但不會屈服的形象。顯然,與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關(guān)注到了病弱母親內(nèi)心的堅強,這是男性視角中的母親形象所缺失的。
(三)艷麗惡俗型
很多男性作家的小說中都會出現(xiàn)一些艷麗的女子,她們性感,符合男性的審美,但是這類形象最終很可能演化為惡俗型的母親,年輕時候的美艷在成為母親之后消失殆盡,變?yōu)槟行匝壑械摹澳咐匣ⅰ焙汀隘偱恕保踔潦恰白儜B(tài)”。
《在細雨中呼喊》中的馮玉青是一個美麗的女子,曾經(jīng)深深吸引著孫光林的目光,但是在經(jīng)歷兩個男人成為一個母親之后變成了一個變態(tài)惡俗的母親。她虐打她的兒子魯魯,從事特殊行業(yè),最終被抓進監(jiān)獄。小說中年輕的馮玉青性感美艷,是無數(shù)男性的夢中情人,但她卻對王躍進死纏爛打,在絕望后跟著一個貨郎遠離家鄉(xiāng),但顯然她之后的生活也過得不好,靠著出賣肉體獨自撫養(yǎng)著魯魯。作者著重描寫的不是她的艱辛,也不是她的痛苦,而是她的漠然。在男性視角下,靠著出賣肉體而撫養(yǎng)孩子的母親并沒有得到同情,而是變成社會的渣滓,反而是魯魯這個小孩子被作者給予了很大的同情。在這里,余華看到了母親對孩子教育的疏漏和粗暴,看到了特殊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墮落,但忽視了一個獨自撫養(yǎng)孩子的母親背后的艱辛。馮玉青從一個美麗的少女變?yōu)橐粋€棄婦,男性心目中可以滿足他們審美需求的年輕女性消失了,母親們失去了審美價值,從而淪為了被批判的對象。
二、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母親形象特征
母親作為男性接觸的第一個女性是他們最先企圖了解的女性,也是相對來說較為熟悉的形象,但是母親形象在一些男性作家的筆下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塑造,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母親就呈現(xiàn)出了物品化、依附化和扁平化的特征。
(一)物品化
在舊時的男權(quán)社會,母親在家庭中一般處于從屬地位,缺少自身獨立性,因而會表現(xiàn)出物品化的特征。在農(nóng)耕社會,女性因為在體力方面弱于男性,不得不依賴于男性生活,男性就可以三妻四妾。妻妾眾多一方面是男性地位的展現(xiàn),另一方面,女性被當作生育的工具,自然是越多越好。在這種背景下,母親將兒子視為她們的依靠,普遍具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無形之中她們將自己禁錮了起來。余華的小說表現(xiàn)的是特殊時期的中國社會,在這一時期,農(nóng)耕依然是重要的家庭活動,因此,母親形象也表現(xiàn)出和傳統(tǒng)女性形象相同的特征。
在《活著》中,福貴在賭博輸?shù)靡桓啥糁?,家珍就成了賭桌上的籌碼,這時候的家珍不是一個人的身份,而只是一件可以買賣的物品而已,這是比較明顯的表現(xiàn)。在《在細雨中呼喊》中母親的物品化特征不是很明顯,但是也是有所表現(xiàn)的。首先,母親在面對父親的獸欲的時候,完全不會反抗,甚至會因為自己的褲帶系得太緊而感到羞愧,在這個時候,母親就是一個父親發(fā)泄性欲的工具而已。小說中完全沒有表現(xiàn)情事會帶給母親什么歡愉,而僅僅是為了滿足父親。母親之所以感到愧疚是因為身為一個“工具”,她認為自己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這顯然是一種病態(tài)的、奴性的認識。其次,小說中的黑衣老太太在丈夫死后依然死死地守著之前的規(guī)矩,一輩子活在丈夫的陰影之下。丈夫死后,黑衣老太太無法走出丈夫死前所設(shè)的牢籠,因為她作為丈夫的附庸,作為一個物品是丈夫的私有物,承擔著在丈夫死后守衛(wèi)和表現(xiàn)他的權(quán)威的職責,沒有了丈夫也會有兒子來監(jiān)督母親來堅守這份職責,而不會將母親視為獨立的人。
《在細雨中呼喊》在表現(xiàn)中國特殊時期的社會時將女性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時期的屬性,這種統(tǒng)一的不加區(qū)分的處理是不十分合適的。
(二)依附化
母親形象的依附化特征表現(xiàn)為她們個體獨立性不強,常常要依附于一個男人而存在。
在《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中的母親形象表現(xiàn)出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的特征。首先是祖母,在被第一個夫家趕出來之后,立刻表現(xiàn)出崩潰,無路可走的狀態(tài),直到遇見了祖父,祖父成為祖母新的依靠,祖母才得以繼續(xù)生活,讀者毫不懷疑,沒有祖父,祖母可能會過著無比凄慘的生活。作者沒有給祖母可以生存的能力和精神支撐,把祖父塑造成一個偉大的拯救者的形象。其次是母親,母親在被父親背叛后,與寡婦發(fā)生沖突,父親沒有選擇幫助母親,母親在痛苦之下,只有將自己的精神支撐投射到弟弟身上,“被打敗的母親只能寄希望于死去的弟弟,那是母親在絕望時唯一能抓住的一根稻草”。內(nèi)心深處,母親知道家里的男人都不能救自己,但是她沒有再尋求自救,而是把死去的弟弟當作救命稻草,在這時候,母親的依附化不僅表現(xiàn)為屈服于夫權(quán),更表現(xiàn)為不自覺地對男權(quán)的屈服,女性被困在男權(quán)構(gòu)造的牢籠中,沒有出路。另外,還有馮玉青。在懷疑自己可能懷孕之后,馮玉青跪地乞求王躍進陪自己去醫(yī)院,對自己負責。美艷大膽的馮玉青在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依然要屈服,因為沒有丈夫而懷孕的女性將受到整個社會的鄙夷,連“我”在同情之余都表現(xiàn)出對馮玉青會未婚先孕的驚訝,一只腳踏出牢籠的馮玉青被全社會合力又關(guān)了進去。之后,馮玉青跟著貨郎離村,生下魯魯,成為一名特殊行業(yè)從業(yè)者,被抓進監(jiān)獄。母親失去男性的保護,無法獨自生存,踏出男權(quán)的牢籠就進入了真正的牢籠。魯魯作為一個兒童,在母親進監(jiān)獄之后表現(xiàn)出極強的生存能力,馮玉青在看到魯魯之后,又擁有了依靠,表現(xiàn)出良善的一面,即母親在重獲依靠之后,才會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得到救贖。
《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中的母親,陷入了男權(quán)的牢籠之中,被重重囚困,喪失了獨自生存的能力,男性就是她們的精神支撐。相反地,在王安憶的作品《長恨歌》中,王琦瑤的一生遇見了一個又一個男性,但是,她一直一個人,即使有了女兒也是獨自撫養(yǎng)她長大,表現(xiàn)出完全的自主,女性作家對女性的認識與男性作家的不同也就體現(xiàn)在這里。
(三)扁平化
“扁平人物就是十七世紀所謂的‘氣質(zhì)類型,有時也成為類型人物,有時也叫漫畫人物。其最純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種單一的觀念或品質(zhì)塑造出來的;其中包含的要素要超過一種時,我們得到的就是一條趨向圓形的弧線了?!痹诟K固氐倪@段話中將基于某種單一觀念或品質(zhì)塑造出來的人物稱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又稱為類型人物,因此人物的扁平化與類型化是息息相關(guān)的。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可以將母親形象大致分為上文提到的三種類型,即他所描寫的母親形象具有類型化特征,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扁平化的特征。
《在細雨中呼喊》中孫母的形象是溫柔順從的,盡管她有時候要比父親更鎮(zhèn)靜,也擔任著家庭的守護者的形象,但是,對母親的描寫是比較單一的,她的出現(xiàn)伴隨著的往往是哭聲。“我聽到了母親凄厲的哭聲,母親的哭聲在那一刻讓我感到,即便弟弟還活著也將重新死去……母親嘶叫般的哭聲時斷時續(xù),還有幾個女人為了陪伴母親所發(fā)出的哭聲。這就是哀悼一個生命離去的遙遠場景……他們身后是依然手捏頭巾哭叫著的母親,還有亂糟糟的村民……那個時候只有母親表現(xiàn)出了正常人的悲哀。她在嘶叫和嗚咽之間,身體上下起伏……葬禮的時候我一直站在遠處,長久的孤單和被冷落,使我在村里似乎不再作為一個人而存在。母親嘶叫般地哭聲最后一次在燦爛的陽光下飄蕩起來。”這是一段弟弟死時對母親的描寫,母親幾次被提及都是在哭泣,在小說中的其他情節(jié)也是,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是哭泣著出現(xiàn)的,她們沒有其他的聲音和動作,沒有其他的語言,不是在被丈夫暴力的對待,就是在哭泣著,在抱怨著。在作者的眼中,母親的軟弱使她們沒有反抗的能力,就只能用哭泣來痛訴命運的不公,在這一點上,所有的母親都化為了一個哭泣的女人。余華這樣描寫母親一方面可以突出母親的特征和苦難,而另一方面,則使《在細雨中呼喊》這部小說中母親的形象呈現(xiàn)出扁平化的特征。
在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瑤從一個青澀的女孩逐漸成長為一個母親,她的一生一直在追逐著屬于自己的愛情,求而不得,在命運的輪回中死去。王琦瑤這個人物形象就是一個非常豐滿,有血有肉的形象,作者王安憶以女性作家的角度展現(xiàn)了一個都市女性的一生。相比較而言,余華筆下的女性形象可能就顯得不夠飽滿,缺少生命力。
《在細雨中呼喊》中母親形象的類型化可以歸納為兩點原因。最首要的是,作為一個男性作家,余華以男性視角進行寫作,將寫作的重點放在了男性身上,對女性主體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在這一點上,需要一些男性作家走出囹圄,以新時代的眼光去觀察女性,而不是固執(zhí)地將女性視為需要被保護的,沒有自主能力的對象,只有擺脫傳統(tǒng)的偏見,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有新的突破,而不是一味地重復舊的東西。其次,余華是一個先鋒作家,《在細雨中呼喊》是一部先鋒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有很大的不同,相較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對寫作技巧的探索。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父親形象還是較為具體的,父親的語言、動作都沒有太多的重復,尤其是在祖父將死未死那一段的描寫中,父親的埋怨痛恨和懦弱膽怯還有最后的慶幸和一絲絲悲傷都被表現(xiàn)出來了,這應該是作者善于表現(xiàn)的領(lǐng)域。因此,雖然說《在細雨中呼喊》作為一部先鋒小說,人物形象的扁平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一點不足是可以克服的,母親形象生動性相較于文中的父親形象確實還有差距。
參考文獻:
[1]余華.許三觀賣血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余華.現(xiàn)實一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英)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馮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姚增華.小說技法[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南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7]洪治綱.守望先鋒:兼論中國當代先鋒文學的發(fā)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季紅真.確立女性主體與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J].文藝爭鳴,2004,(3):25-26.
[9]林華瑜.暗夜里的蹈冰者——余華小說的女性形象解讀[J].中國文學研究,2001,(4):70-74.
[10]王達敏.論余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武風云.論余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河南師范大學,2015.
[12]王寧.性別表述與現(xiàn)代認同:索解20世紀后半葉中國的敘事文本[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13]王艷峰.從依附到自覺: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14]葉舒憲.性別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5]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