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雅 · 綿蠻》詩旨探

    2024-06-05 13:23:16宋瑞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17期

    【摘要】《綿蠻》是《詩經(jīng)·小雅》中的一篇,歷代學(xué)者對其詩旨眾說紛紜。經(jīng)梳理,主要有以下九種說法:一微臣刺亂說;二比喻流民說;三禮賢下士說;四諸侯貢士說;五大夫求賢說;六懷才不遇說;七行役對唱說;八樂正贈行說;九平王東遷說。經(jīng)分析,《綿蠻》應(yīng)是地位低微之人勞役途中感嘆道遠(yuǎn)體勞、得到或期盼得到高位者關(guān)懷和救助的行役之作。

    【關(guān)鍵詞】綿蠻;詩旨;行役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7-0007-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02

    《綿蠻》是《詩經(jīng)·小雅》中的一篇,茲錄全文如下:

    “綿蠻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yuǎn),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豈敢憚行,畏不能趨。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cè)。豈敢憚行,畏不能極。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盵1]346-347

    其雖不似《小雅·四月》《小雅·小明》等篇主旨有鮮明的爭論,但歷代著述對此篇的詩旨也存在爭議,主要聚焦于詩歌作者的身份、詩歌所用的人稱以及是否是行役之作這幾點上。

    一、關(guān)于《綿蠻》詩旨的討論

    (一)微臣說

    此說最早見于《詩小序》,“綿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2]1093,鄭玄認(rèn)為這里的“微臣”應(yīng)是身為末介之“士”,士隨卿大夫出行,困乏饑渴,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照拂,故作詩以刺之。孔穎達(dá)對此作了更詳盡的闡發(fā):“以時大臣卿大夫等皆不用仁愛之心,而多遺棄忽忘微賤之臣,至于共行不肯飮食教載之,謂在道困乏,渴則不與之飲,饑則不與之食,不教之以事,不載之以車。大不念小,尊不恤賤。是國政昏亂所致,故作是綿蠻之詩以刺之也。”[2]1093。他認(rèn)為詩人作此詩之目的不是發(fā)牢騷,而是因禮法廢弛而諷時局,基本遵從《詩序》的解讀。

    后世沿用此說者之者眾多。北宋蘇轍沿用《詩序》,認(rèn)為這是“微臣附于公卿,出使于外,奈何曾不飲食教載之”[3]8之作。王質(zhì)以其為下士告勞之作:“當(dāng)是重臣出行,而下士冗役告勞者也”[4]251。嚴(yán)粲《詩緝》將每章前兩句比作微臣托于卿大夫,希望能夠得到大夫的體恤,“乃今不然也”[5]725??傮w來看,后世學(xué)者沒有側(cè)重于“刺亂”,而保留了詩作者的身份是“微臣”,也就是“士”的觀點,認(rèn)為這是一首士之行役詩,體現(xiàn)了行役者跋涉遠(yuǎn)道又不受體恤的艱辛,表達(dá)了其對上者之不滿。

    (二)微賤說

    微賤自比是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解讀。他認(rèn)為《綿蠻》每章前兩句是“微賤勞苦而思有所托者為鳥言以自比”[6]265,這就將全詩諷刺之目的轉(zhuǎn)變?yōu)榭嗲橹惆l(fā),否定了《綿蠻》的經(jīng)學(xué)功用,而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闡釋。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清代學(xué)者郝懿行之《詩問》和李光地之《詩所》。前者認(rèn)為“綿蠻黃鳥”是小黃鳥,喻指“流民稚弱”;停留在丘之坡地,喻指流民“憩于道上”。因此《綿蠻》便成了君子“哀流民”之作,“蜚鴻滿野,稚子弱女號泣于道,隨而行,君子遭之,閔而作焉”[7]817。后者同樣目之為“世亂,人不安其所”,區(qū)別在于每章后四句的時態(tài)。郝懿行認(rèn)為這四句是流民之期盼,是“欲如此”之未行之舉,李光地則認(rèn)為這四句是“能資助而收恤之者”[8]26之善行,是“已如此”之記錄。那么在李光地看來,《綿蠻》便不僅僅是哀民之作,也是對亂世之善行者之贊揚。

    (三)禮賢下士說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明代的季本和清代的方玉潤。季本在《詩說解頤正釋》里解釋《綿蠻》的經(jīng)旨為“賢者感大夫下士禮意之厚而不敢辭,故作此詩。觀其命后車載之,則大夫必先驅(qū)以親造其廬矣”[9]11-12,這是對《詩序》的顛覆。季本將“丘阿”“丘隅”“丘側(cè)”訓(xùn)為“人所不見之處”,那么“黃鳥”便是遁跡山林之間的賢者,由于身體的衰廢和路途的遙遠(yuǎn),“不勝疾驅(qū)極力之勞”。而大夫則給其飲食并教誨,又命后車載之,禮下至此。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說此詩應(yīng)為“王者加惠遠(yuǎn)方人士”[10]466,認(rèn)為禮賢之主體是天子而非僅僅是卿大夫。“黃鳥”喻“遠(yuǎn)方寒士”,飲食使之“內(nèi)無所憂”,教誨使之“學(xué)有所成”,車載使之“無所憚其勞”,最終實現(xiàn)“野無遺賢,而國多俊士”[10]467。

    (四)諸侯貢士說

    此說將詩中的行為主體定位為“諸侯”。具有代表性的,是明代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和清代《御纂詩義折中》。何楷認(rèn)為《詩序》中提到的“大臣”應(yīng)該指的是諸侯,他認(rèn)為“此詩特取興黃鳥者,按月令季春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孟夏命太尉贊杰俊,遂賢良舉”[11]195,《詩義折中》亦言“《綿蠻》,諸侯貢士也”[12]39。

    這一說法與“禮賢下士說”有相近之處,區(qū)別在于二者都尋求了古禮以自圓其說,而季本與方玉潤更側(cè)重于文本解讀?!对娊?jīng)世本古義》注曰“《儀禮》此詩又為諸侯貢士于天子之詩,當(dāng)作于成王之世”[11]194。《詩義折中》引《禮記》“諸侯歲獻(xiàn)貢士于天子”,《書傳》“古者諸侯之于天子也,三年一貢士”,《漢書》“諸侯歲貢少學(xué)之異者,學(xué)于太學(xué),命曰造士”等條佐證自己的觀點[12]40。

    (五)大夫求賢說

    此說由姚際恒提出,《詩經(jīng)通論》有“此疑王命大夫求賢,大夫為此詩”[13]254,所論不甚詳。他將“命”釋為“王之命”,或因之而得此結(jié)論。現(xiàn)代學(xué)者袁梅《詩經(jīng)譯注》亦從此說,“這可能是大夫奉周王之命,為奴隸主階級羅致人才的詩”[14]699。飲食、教誨都是周王平日對大夫的養(yǎng)教,命車載之是周王命大夫以后車載賢士而歸。而“豈敢憚行”等句就是指大夫忠勤于王命,忠心耿耿,勤勤懇懇。袁梅的解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此也不苛論中國古代是否有奴隸社會這一歷史命題。可以看出,姚際恒與袁梅是將每章后四句分別理解的,前五個“之”指的是自我,也就是大夫,最后一個“之”指的是賢者,而四句的主語都是天子。

    (六)懷才不遇說

    “不遇說”只見于牛運震《詩志》,“此士人悲嘆不遇之詞,純是乞憐,卻純是感慨”[15]205。據(jù)牛運震分析,《綿蠻》應(yīng)是一個士子行于中道,“齟齬困頓”,期望有尚父、越石之際遇。全詩的基調(diào)是委婉卑怯,凄婉纏綿的。此說頗獨特,并以故事相釋,使得“載”之意涵更為豐富。但論述較為簡單,且從純文學(xué)的角度分析,詩旨顯得模糊不清。

    (七)行役對唱說

    到了現(xiàn)代,對《綿蠻》篇又出現(xiàn)了新的解釋。一是“行役對唱說”,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高亨《詩經(jīng)今注》和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將詩之主體定位成行役之人,而不一定是大夫或是士,即是小人而非君子。陳子展在《詩三百解題》中說:“我以為不妨把這行人看作遠(yuǎn)行服役的勞動人民,不必如《鄭箋》釋為士、為末介,如今人說的衛(wèi)士、隨員?!盵16]894但是他還沒有提出其中有兩人對唱的內(nèi)容。行役對唱,見于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這是一位行役的人道遇一位大臣,他們二人對唱的詩”[17]734。高亨《詩經(jīng)今注》也認(rèn)為“這首詩敘寫一個行役之人,疲勞不堪,又饑又渴,路上遇到闊人的車子,這個闊人給他飲食,教訓(xùn)他,讓他坐上車子。全詩以對唱的形式寫出”[18]362。他們都將每章分成兩個部分理解,前四句是行役者的口吻,后四句是大臣或闊人的口吻。行役者長途跋涉,又饑又渴,長路漫漫,難以為繼,路遇君子。君子予其飲食并教誨他,還讓他乘自己的車子。從而展現(xiàn)出“小人”與“君子”之形象。

    此說頗為新穎,細(xì)究卻也有待商榷的地方。一是“小人”與“君子”身份的模糊,沒有交代行役者之身份從何而來,也沒有說明“君子”之具體身份,大臣或闊人都顯得籠統(tǒng)。二是若二者只是途中相遇,“教誨”之緣由從何而來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八)樂正贈行說

    歷史學(xué)家任乃強先生在《周詩新詮》中在前述“諸侯貢士說”的基礎(chǔ)上,給予《綿蠻》以新的詮釋,即“樂正贈行說”。他將《綿蠻》與《菁菁者莪》《隰?!贰恫删v》諸篇相聯(lián)系,認(rèn)為是以教師的口吻,以“黃鳥”喻士子,以“丘阿”喻學(xué)校?!暗乐七h(yuǎn)”之道,則是“古圣先王之道”,亦即“大學(xué)之道”?!拔覄谌绾巍?,則是自謙之辭。下二章“豈敢憚行”二句亦是自謙,謂己年老而諸士子正盛年,不能相及。至于每章后四句則是對行將就仕之士子之勉勵,士之初入仕途不得有車,師者希望學(xué)子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得到大夫之賞識,從而“從大夫治事,用大夫之后車載之以行”[19]399。這是將現(xiàn)實的道路化為精神的學(xué)問之道,為理解《綿蠻》一詩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九)平王東遷說

    此說蓋源于李山《詩經(jīng)析讀》,他解說《綿蠻》的主旨為記錄周平王遷都時關(guān)愛隨從的樂章。他給出的解釋是:

    “山陵的意象每每喻君王……詩以黃鳥依止丘阿起……是王的‘仁心 ……人們不怕路途艱辛,是由于懷著希望……此詩當(dāng)作于平王東遷之際,反映的是東遷路途中的事。用‘后車‘謂之載之,是平王樹立仁君形象的行為?!盵20]340

    這段論述看似新奇,但細(xì)考也有待考量之處:一是讓出副車與行人中有老弱是否有必然之聯(lián)系;二是簡單地將“丘阿”與君王相類是否足夠嚴(yán)謹(jǐn);三是僅通過文本的“道之云遠(yuǎn)”,“畏不能趨”斷定此是平王東遷之詩是否顯得草率;四是就算是東遷,途中行人之精神面貌究竟是滿懷希望還是滿腹憂愁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關(guān)于《綿蠻》文本的分析

    綜合分析各家觀點之差異,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對“綿蠻黃鳥”和六個“之”指代的人稱的理解。

    (一)“綿蠻黃鳥”,是興是比

    對“綿蠻”一詞,其分歧主要有三。一是小鳥貌,持這一解釋的主要有《毛詩傳箋》、蘇轍《詩集傳》、嚴(yán)粲《詩緝》、郝懿行《詩問》;二是鳥鳴聲,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朱熹《詩集傳》、季本《詩說解頤正釋》、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孫嘉淦《詩義折中》、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袁梅《詩經(jīng)譯注》、高亨《詩經(jīng)今注》。三是文采貌,其說最早出于《韓詩》,響應(yīng)這一看法的主要為現(xiàn)代學(xué)者,如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任乃強《周詩新詮》、李山《詩經(jīng)析讀》等。

    考“綿蠻”一詞,《說文》釋“綿”為“聯(lián)微”,段玉裁引申為三義,一為“凡聯(lián)屬之稱”,即綿綿不絕;二為“絲絮之稱”,有媆弱之義;三為“薄弱之稱”,即綿力薄材。[21]97徐灝《箋注》則進一步解釋“紡絮成縷謂之綿”[21]97,因此“聯(lián)微”也有“微渺相續(xù)”“綿長”之意?!洞笱拧ぞd》有“綿綿瓜瓞”句,毛公傳“綿綿”為不絕,鄭玄箋其為“若將無長大時”[1]359?!兑葜軙ず湾唤狻芬嘤小熬d綿不絕,蔓蔓若何”[22]161語。據(jù)此,“綿”大致有細(xì)小而連續(xù)的含義,則其既可指形又可指聲。至于“綿蠻”則屬聯(lián)綿詞,雙聲疊韻,大體不出于“綿”之意?!对娊?jīng)世本古義》釋“蠻”為“南蠻”,“以其聲之微細(xì)相連,不絕如綿,而鳥語不可與人解,又似蠻也。孟子擬南蠻為鴃舌,同此黃鳥”[11]194,這里是將“綿蠻”視為象聲詞,是黃鳥的鳴叫聲。但是如果將“綿蠻”理解為“相伴或接連而飛貌”[23]似乎也可說通。解釋為鳥語,則相對于人之言語;解釋為群鳥,則相對于人之群體。私以為這兩種解釋并不抵牾,語言與群體本就是一體的?!睹妭鞴{通釋》引“薛君章句”對毛傳“小鳥貌”之質(zhì)疑,“黃鳥本為小鳥,詩以喻微臣,其義已顯,不必更以綿蠻為小兒耳”[24]785,也頗有道理,這就說明可以將“綿蠻”從“小”之義中解放出來,更多地觀照相續(xù)不絕之義,從而使之更具有群體性又沒有顛覆微之意涵,所言并非一人,而是一群體之遭遇。如果將“綿蠻”釋為“文貌” ①,全詩的情感態(tài)度則迥然不同,這與后文“畏不能趨”“畏不能極”之情感似有矛盾之處。

    與“綿蠻”相伴的,就是每章首二句之“興”“比”之說。一是以《毛詩傳箋》為代表的以“綿蠻黃鳥”起興說。其中稍有不同的是有以小黃鳥起興,也有以鳥鳴聲起興。前者除了《毛詩傳箋》,還有嚴(yán)粲《詩緝》,王質(zhì)《詩總聞》、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等。后者有季本《詩說解頤正釋》,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袁梅《詩經(jīng)譯注》等。二是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的以“鳥言自比”說,追隨者有孫嘉淦《詩義折中》,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等。這里產(chǎn)生的矛盾之處就在于有的學(xué)者前言“興”,后闡述時又曰“比”“喻” ②。

    針對“興”“比”之說,朱熹認(rèn)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6]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6]7嚴(yán)粲認(rèn)識到“興”概念的模糊,詳細(xì)討論了“興”的含義。他認(rèn)為“興也。凡言‘興也者皆兼比”[5]15,引用《詩記》“興多兼比,比不兼興。意有余者興也,直比之者比也。興之兼比者,徒以為比,則失其意味矣;興之不兼比者,誤以為比,則失之穿鑿矣”[5]15。因此他將兼比者曰“興”,不兼比者曰“興之不兼比者”。姚際恒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將“興”一分為二,“一曰‘興而比也,一曰‘興也”。[13]254

    再看《綿蠻》開篇“綿蠻黃鳥,止于丘阿”,也可嘗試?yán)斫鉃榕d兼比意。行人于途中看到成群往飛、停憩于山坡,啁啾不絕的黃鳥,有感于自己的遭遇,故作是詩以表志。

    (二)“之”的含義

    眾家另一分歧就是對“之”的理解。一是理解成“我”,則全詩便是詩人第一人稱自述,如《毛詩傳箋》,朱熹《詩集傳》都是如此。二是理解成“你”或你們,于是全詩或是兩個人的對唱,如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高亨《詩經(jīng)今注》,或是送別遠(yuǎn)行,如任乃強《周詩新詮》。三是理解成“他”或“他們”,于全詩便作禮賢或求賢解,如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等。

    比較各家言論,私以為作第一種解釋更為合適,即《綿蠻》一詩是一個地位低微之人的自我詠嘆。這樣理解,從語義上來說最為連貫,情感遞進最為合理。無論是微臣還是平民,當(dāng)不是一人出行,而是跟隨地位更高之人,才會見“綿蠻黃鳥”而興嘆。路途遙遠(yuǎn),辛苦萬分,難以為繼,卻得不到大人的體恤,此時身心都受到折磨,因此希望獲得飲食、聆聽教誨,甚至如尚父、越石一樣得到大人的禮遇。

    (三)行役與否

    眾家的第三個分歧就是《綿蠻》是否是一首行役詩。這一分歧沒有明確說明,但是各家在不同的理解中實際上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要想弄清這一問題,首先要理解“行役”一詞的概念和外延。

    “行役”,《禮記·曲禮》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25]2666,其《疏》曰“行役謂本國巡行役事”[25]2666。《春秋公羊傳》桓公十六年“屬負(fù)茲舍”有《解詁》“天子有疾稱不豫,諸侯稱負(fù)茲,大夫稱犬馬,士稱負(fù)薪”[25]4824,其《疏》解釋稱“諸侯言負(fù)茲者,謂負(fù)事繁多故致疾;大夫言犬馬者,代人勞苦行役遠(yuǎn)方故致疾;士稱負(fù)薪者,祿薄不足代耕故致疾”[25]4824??梢钥闯?,古時行役的一大主體是“大夫”,這一階層需要代天子諸侯巡行國家,甚至遠(yuǎn)交外鄰,清代施閏章認(rèn)為“古者大夫奉使有行役之詩,所以宣郁達(dá)情,紀(jì)風(fēng)土而佐化理也”[26]183。《詩經(jīng)》中的“行役”則出現(xiàn)于《魏風(fēng)·陟岵》篇,“予子行役,夙夜無已”,詩《序》言“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破而數(shù)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1]142,這是一個庶民階層的從役之人遠(yuǎn)離家鄉(xiāng),思念父母兄長的悲歌。因此,先秦時期“行役”一詞多指庶民因服兵役、勞役和大夫或士因政事、公務(wù)而遠(yuǎn)離舊土和親人出外跋涉。至于后世,尤其是東晉時期,陶淵明也作有很多行役詩,如“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27]358,“驅(qū)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27]360,“我行未云遠(yuǎn),回顧慘風(fēng)涼”[27]362,“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28]76,此時的“行役”少了幾分悲苦,多了幾分羈旅的憂愁,“行役”由是又多了一層行旅行游的意味。《瀛奎律髓》在評價陳師道的《鉅野》一詩時認(rèn)為“后山詩全是老杜……江湖行役詩篇篇有句,句句有字”[29]53,可見到了后代,“行役”一詞的外延進一步擴大,所寫之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

    因此,行役詩至少具有兩重內(nèi)涵,一是狹義的因“役”而行,二是廣義的行旅遠(yuǎn)游。而作為行役詩之起源,《詩經(jīng)》中的行役詩,多指狹義的行役,大夫與勞人因公或因戰(zhàn)或因役遠(yuǎn)離家鄉(xiāng)。這樣的詩歌在《詩經(jīng)》中有近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尤以《小雅》為重,又占總數(shù)二分之一有余。遺民詩人錢澄之言:

    “若夫二雅,則皆出于朝庭士大夫之手。古人于君親之間,有所欲言而不能直陳者,則托諸詩以見志,以為詩言之無罪,而聽之者足以戒也……觀小雅行役之詩,非輶軒之遣使,則侯國之大夫有事于王室者,其詩祇不過自敘其勞苦,譏王政之不平,圣人猶取焉,取其言之有剌于時,足以為戒也。自東遷以后,雅音無聞,士大夫諷諫之道以廢,而徒聽謳謠于里巷,謂之詩亡,可已?!盵30]270

    他認(rèn)為《小雅》中的行役詩,是士大夫所作,被圣人擇取以刺時。從內(nèi)容來看,這樣的概括是不全面的,因為《小雅》中還有許多作品的敘述者和抒情者是普通的征夫和役卒。至于所謂“美刺”,是歷代經(jīng)學(xué)家賦予《詩經(jīng)》的目的與功能,如果從文學(xué)的角度來看,其內(nèi)容則更注重自我情感的抒發(fā)。

    回歸《綿蠻》一詩,無論將主人公的身份為大夫、士還是庶民,或都可視其為行役之作。主人公的身份眾說紛紜,但這一點大多可達(dá)成一致,其“道之云遠(yuǎn)”“豈敢憚行”等語都表明路途遙遠(yuǎn),身體勞苦,那么每章后四句不論是實寫還是虛寫,沒有改變的是對理想狀態(tài)的期盼,是下士對重臣乃至仁君的期盼。

    綜上,歷代學(xué)者對《小雅·綿蠻》一詩的主旨主要有以下九種說法:一微臣刺亂說;二比喻流民說;三禮賢下士說;四諸侯貢士說;五大夫求賢說;六懷才不遇說;七行役對唱說;八樂正贈行說;九平王東遷說。經(jīng)分析,《綿蠻》應(yīng)是地位低微之人勞役途中感嘆道遠(yuǎn)體勞、得到或期盼得到高位者救助的行役之作,至于是否有刺時之意,現(xiàn)已難考,但是后世讀者在理解詩旨的同時也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因此,詩歌主旨的探究實際上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注釋:

    ①《韓詩》解釋其為“文貌”,見(清)王先謙撰,吳格 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卷二十·緜蠻》,中華書局1987年1,第814頁。

    ②如《詩說解頤正釋》:“此詩三章皆以黃鳥起興。言黃鳥止于人所不見之處,以喻賢者遁跡山林之間,則于時事邈乎,其不相及矣?!?/p>

    參考文獻(xiàn):

    [1](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毛詩傳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8.

    [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宋)蘇轍.詩集傳[O].四庫全書本.

    [4](宋)王質(zhì).詩總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0.

    [5](宋)嚴(yán)粲.李輝點校.詩緝[M].北京:中華書局,2020.

    [6](宋)朱熹著,趙長征點校.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7.

    [7](清)郝懿行,(清)王照圓撰,趙立綱,陳乃華點校.詩問[M].濟南:齊魯書社,2010.

    [8](清)李光地.詩所[O].四庫全書本.

    [9](明)季本.詩說解頤正釋[O].四庫全書本.

    [10](清)方玉潤著,李先耕點校.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明)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O].四庫全書本.

    [12](清)乾隆御制,傅恒,來保,孫嘉淦編纂.詩義折中[O].四庫全書本.

    [13](清)姚際恒著,顧頡剛標(biāo)點.詩經(jīng)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4]袁梅.詩經(jīng)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5.

    [15](清)牛運震著,寧宇點校.詩志[M].北京:中華書局, 2020.

    [16]陳子展.詩三百解題[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01.

    [17]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8]高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任乃強.周詩新詮[M].成都:巴蜀書社,2015.

    [20]李山.詩經(jīng)析讀[M].??冢耗虾3霭婀?,2003.

    [21](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清)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O].清刻本.

    [22]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

    [23]王恬.說“綿蠻”[J].文教資料,2019,(36):57-58.

    [24](清)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5](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6](清)施閏章著,何慶善,楊應(yīng)芹校點.施愚山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8.

    [27](東晉)陶淵明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8](晉)陶淵明著,丁福保箋注.陶淵明詩箋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7.

    [29](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后山詩注補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0] (清)錢澄之著,彭君華校點.田間文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8.

    作者簡介

    宋瑞,女,漢族,武漢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敦煌市| 甘洛县| 阳新县| 志丹县| 太谷县| 宁波市| 长宁区| 锦州市| 佛坪县| 红河县| 北川| 依安县| 炎陵县| 秦皇岛市| 上饶市| 凤山市| 曲麻莱县| 烟台市| 广饶县| 邓州市| 台湾省| 合山市| 洪湖市| 富裕县| 柯坪县| 三门县| 武强县| 泌阳县| 黔江区| 团风县| 美姑县| 淮滨县| 勐海县| 盐城市| 同心县| 敦煌市| 东阳市| 天门市| 莱芜市| 迭部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