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一個妥妥的文豪,也是一個絕對驕傲的人。韓愈出生于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不過,說到自己的老家,韓愈總是自稱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
如今,河北省有個昌黎縣,那么,韓愈的“郡望”是不是這個地方呢?當然不是。韓愈所稱的“郡望昌黎”,在如今遼寧省的義縣。翻譯過來大概可以是這樣的:韓愈總是對外稱,老家是遼寧的,遼寧義縣的。
河北的昌黎縣,直到金大定年間,才改此名,此時,韓愈已去世三百余年了。在中國,叫“昌黎”的地方有多處,但遼寧的古昌黎出現(xiàn)最早,東漢時改交黎縣為昌黎縣,從漢、魏晉、前燕、后燕北燕、北魏一直到唐,古昌黎縣和古昌黎郡在遼寧延續(xù)了幾百年的時間,直到唐時,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地入契丹后,東北再無昌黎了。
這樣看來,韓愈認定的昌黎老家,在遼寧無疑。根據(jù)史料記載,在韓愈之前,昌黎之地曾有數(shù)次更改,但都沒有離開過今天的朝陽和義縣。從“郡望”角度來說,韓愈所說的老家,就是遼寧了。
那么,黎縣韓氏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河東太守四世孫安之,晉員外郎,二子,潛、恬,恬為玄菟太守,二子都、偃為臨江令,生后魏從事郎中穎,穎生播,字遠游,徙昌黎棘城。”“玄菟”,乃玄菟郡的簡稱,晉員外郎韓安之子韓恬任玄菟郡太守時,玄菟郡治所在現(xiàn)在沈陽的上伯官城。在這個時候,韓氏已與遼寧結(jié)緣。
《新唐書》這里提及的宰相,是一代名相韓休。韓休,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昌黎韓氏。根據(jù)《新唐書》的說法,人們普遍認為,昌黎韓氏以韓播為始祖,若往上追溯,韓播,是曹魏政權時南陽郡人、司徒韓暨的七世孫,韓暨的先祖,據(jù)說是西漢韓王韓信。
按照年代推斷,韓播在北齊時遷往昌黎棘城。有資料記載,在韓播遷昌黎棘城之前,已有中原韓氏為避“永嘉之亂”遷往東北。不管昌黎始祖究竟是誰,在這里,韓氏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成為了名門望族。
自北朝至隋唐,昌黎韓氏人才輩出,名聲顯赫。《魏書·韓麒麟傳》記載,韓姓祖先官位最高的當為西漢大司馬韓增,北魏重臣韓麒麟、韓顯宗、韓興宗、韓貞,該五人的籍貫都是昌黎棘城人。這一時期,“昌黎”還與公、侯、伯、子、男一起作為封號封予韓姓人士,如韓擇木被封為昌黎伯、韓渥被封為昌黎男,韓建、韓鳳被封為昌黎王。
如果從世系上看,韓愈的先祖算不上是昌黎。韓愈的七世祖韓茂以習武出名;他“膂力過人,尤善騎射”,“雖無文學,每議論合理”,以“勇冠當世”,去世時得“涇州刺史”“安定王”封號,謚號“桓王”。韓愈祖上的輝煌,韓茂算是一個高峰,他曾被追封“安定桓王”,所以,韓愈到長安應進士考試,當言自己為“安定”之“韓”。
不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地位進入了鼎盛時代,地望和婚姻是門第身份高下的重要標志。到了唐朝,這種門閥制度仍舊有很深的影響。為了顯示自己的出身,極其看重“郡望”,即姓某一姓氏者,多以某一郡人數(shù)多、官位大的大族為“望”,云其祖上出自那里。
韓愈雖以“郡望昌黎”自稱,其實也是在強調(diào)自己的出身。從小家道中落的韓愈,還無法免俗,因此,擇“昌黎”為郡望,自稱“昌黎韓愈”。其實,他的祖上根本沒人在隋以前的昌黎郡居住過,隋、唐時也沒人在原來的昌黎郡為官或定居。
因為七世祖韓茂雖“勇冠當世”,卻“無文學”,因此韓愈在求仕時并沒有以韓茂為耀,而依附到名氣特別大的韓麒麟、韓顯宗父子名下。因此就有了韓愈老家為遼寧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