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兵,劉長春,許明偉,魏梁鋒,洪景芳,王守森,薛 亮
(1.聯(lián)勤保障部隊900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福建醫(yī)科大學??偱R床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5;2.聯(lián)勤保障部隊909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福建 漳州 363000;3.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福建 福州 350200)
CT 值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治,多見于胸腹部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制定[1-3],但在神經(jīng)外科顱腦損傷領域的應用卻非常少見。2016 年全球才有第一篇關于測量白質和灰質CT 值來評估顱腦損傷水腫及預后的研究文章,文中指出即使硬膜下血腫的厚度相同,在白質、灰質及上矢狀竇后1/3 段的CT 值上也有差異,而且這種差異與預后有關[4]。說明腦細胞腫脹不僅受外部因素影響,同樣本身可能也起重要作用。重型顱腦損傷有著高病死率和致殘率,如果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急性腦膨出,這是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病死率極高。評估是否繼發(fā)術中急性腦膨出很困難,但可引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麻醉因素、手術方式、腦腫脹程度、遠隔部位出血以及靜脈循環(huán)受阻等;處理方法主要是手術方式的改變、麻醉的管控等[5],血腦屏障破壞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腫是血清成分滲漏到毛細血管外的結果。本研究目的是評價頭部CT上矢狀竇后1/3段、基底核層面的白質和灰質CT值,探討其是否可作為硬膜下血腫術中急性腦膨出的預測因素。
1.1 病例資料 納入標準:頭部外傷史明確,入院時頭顱CT檢查證實急性硬膜下血腫;可合并鄰近部位少量腦挫裂傷或非鄰近部位少量血腫,有或無創(chuàng)傷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年齡16~60 歲。排除標準:腦組織廣泛挫傷或出血;后1/3 上矢狀竇無法測量CT值;術中腦膨出后,術后CT 明確手術部位或遠隔部位血腫,且有明確手術指征,或術后CT 證實廣泛腦梗死;既往有顱腦損傷、開顱手術或腦卒中者;既往有口服抗凝藥、抗血小板藥;術后放棄治療;醫(yī)療資料不完整者。選取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2016 年5 月-2020 年6 月行開顱手術治療的急性硬膜下血腫病人5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齡21~60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2 例,摔倒致傷9例,高處墜落傷8例,重物砸傷2例。本研究經(jīng)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生物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件號:倫審科第2023-022號)。
1.2 術前CT 值測定(圖1) 均使用Philips iCT 256 或Philips Brilliance 64 排螺旋CT 機進行檢查,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mA,螺矩1.172∶1,重建層厚5mm,層間距5mm。所有CT 圖像平行于聽眥線5mm軸向非增強切片。
圖1 測量灰質、白質及上矢狀竇后1/3 段CT 值及術后CT 影像1A CT 示:右側額顳頂區(qū)急性硬膜下血腫,將頭顱CT 軸位片分成4等分,在3條均分線上骨板或血腫內緣10mm處測量灰質CT值,25mm處測量白質CT值,面積約10mm2 1B CT示:血腫基本清除,去骨瓣,無腦組織膨出1C 測量上矢狀竇后1/3 段的CT 值為62.53HU(箭頭所示測量面積約10mm2)1D 去骨瓣減壓后術后CT示:腦組織向去骨瓣側膨出22.19mm
術者在避開顱內血腫、腦室或腦溝部位的情況下,對基底核區(qū)層面的額葉、顳葉、枕葉各損傷部位和非損傷部位的白質和灰質進行CT 值測量。兩名放射科醫(yī)生在基底核層面對測量的位置進行標準化。放射科醫(yī)師從額骨到枕骨畫一條中心線,并在四分之一點、中間點和四分之三點上做標記,將中心線長度分成4 等份。然后在3 個標記點的左右兩邊分別畫出與中心線垂直的線,沿著這些線畫出感興趣區(qū)域(面積約10mm2),在顱骨或血腫內側10mm 處作為灰質的3 個測量點,再在這些測量點內側15mm 處作為白質的3 個測量點(圖1A),如遇腦挫裂傷、血腫、腦室或腦溝可向周圍移動(5mm 以內)。文獻報道通過測量上矢狀竇CT 值,來診斷上矢狀竇血栓[6]。術者同樣通過此方法在頭顱CT 軸位片上,測量上矢狀竇后1/3 段CT 值,在上矢狀竇后1/3段比較規(guī)整的層面測量CT值(圖1C)。
1.3 手術情況 有明確手術指征且腦疝的病人,常規(guī)給予20%甘露醇(1.5g/kg)快速靜滴,并使用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甲強龍500mg/瓶)1000mg 靜推。病人均開通綠色通道,氣管插管全麻,留置深靜脈,手術床頭胸端抬高約30°,偏向手術對側45°,手術同側肩膀墊高約10cm,注意防止頸部靜脈過度扭曲、牽拉,頸部氣管插管固定裝置避免過緊,影響顱內靜脈回流。麻醉CO2分壓波動在30mmHg 左右,避免CO2分壓過高,影響靜脈回流。先在顳部手術切口線上作一長約5.0cm切口,切開頭皮,乳突撐開,暴露顳骨鱗部,顱骨鉆孔1枚,切開硬腦膜,緩慢釋放血腫,待壓力下降后,行常規(guī)開顱手術;骨窗應平顱中窩底。在顯微鏡下解剖外側裂釋放腦脊液,如腦壓條件允許再打開視交叉池、頸內動脈池,重建腦脊液通路[7];常規(guī)手術,硬腦膜減張縫合,根據(jù)腦腫脹程度決定是否去骨瓣。術中腦膨出者,術中或術后及時行頭顱CT檢查,如發(fā)現(xiàn)遠隔部位血腫者,再常規(guī)行手術治療。
1.4 術中急性腦膨出的判斷和CT診斷標準 根據(jù)病人術中麻醉參數(shù)、生命體征及術后CT 檢查結果,判斷術中腦膨出是否為原發(fā)性腦膨出[8],具體排除標準為:①術中或術后經(jīng)CT 證實,其他部位有手術指征的出血或腦挫裂傷。②CT示有廣泛腦梗死。③術中呼吸道阻力大,PCO2分壓>40mmHg,將分壓調至32mmHg,腦膨出復位。④雙側或單側頸靜脈受壓,靜脈回流受阻,在緩解靜脈受壓后,腦膨出復位。由2 名神經(jīng)影像學專家對病人影像學資料行雙盲閱片,根據(jù)判斷標準,分為術中急性腦膨出組、術中無腦膨出組(表1)。
表1 急性腦膨出兩組病人的臨床資料比較
1.5 分析指標與預后評估 根據(jù)既往文獻及臨床經(jīng)驗,納入研究指標如下:性別、年齡、受傷機制、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受傷至手術時間、術前瞳孔、手術方式;測量上矢狀竇后1/3 段的CT值、基底核層面白質和灰質的CT值。
出院后隨訪應用改良Rankin量表(mRS)進行評估:0分為完全無癥狀;1分為盡管有癥狀,但無明顯殘疾;2分為輕度殘疾;3分為中度殘疾;4分為重度殘疾;5分為嚴重殘疾;6分為死亡。0~2分為預后良好。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7.0 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采用χ2檢驗或Pearson 卡方。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上矢狀竇后1/3 段CT 值預測術中急性腦膨出的價值,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預后(表1) 兩組病人年齡、性別、受傷機制均無統(tǒng)計差異,術前GCS 評分、術前瞳孔散大、受傷到手術時間、是否去骨瓣及術后3 個月mRS 評分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發(fā)生急性腦膨出18 例,其中11 例(61.11%)經(jīng)積極治療仍死亡;33 例未發(fā)生腦膨出,僅4 例(12.12%)死亡,其中10例病人預后良好。
2.2 CT 值與術中腦膨出的單因素分析(表1) 測量CT 平掃基底核層面3 條均分線上白質和灰質的CT 值,灰質測量處離顱骨內板內側面或血腫內側面10mm,白質測量處離灰質測量處15mm,測量面積約5mm2,如遇血腫或腦池腦溝結構,測量處可周圍移動,但移動不超過5mm;再測量上矢狀竇后1/3段軸位點(能充分辨認矢狀竇)CT 值,測量面積均約10mm2。
2.3 上矢狀竇近竇匯區(qū)段CT值的ROC分析(表2,圖2) ROC 分析結果顯示:上矢狀竇CT 值對病人術中急性腦膨出的發(fā)生具有預測價值(P<0.05),其ROC 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為0.980,Youden 指數(shù)最大值對應的上矢狀竇CT 值,即發(fā)生臨界值為50.375HU,術中急性腦膨出組CT 值≥50.38HU 的病例18 例,即靈敏度為100.0%(18/18),術中無腦膨出組上矢狀竇CT 值<50.375HU 的病例31例,即特異度為93.9%(31/33)。
表2 上矢狀竇后1/3段的CT 值預測病人術中急性腦膨出的ROC分析
圖2 上矢狀竇后1/3 段的CT 值預測病人術中急性腦膨出的ROC
3.1 預測重型顱腦損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臨床意義 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最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有著高致殘率和死亡率,對受傷者及其家庭有重要影響[9]。不可控制的顱高壓可能是sTBI病人預后不良的關鍵,術中急性腦膨出是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病死率和重殘率極高[10],故預測急性硬膜下血腫病人術中是否出現(xiàn)急性腦膨出很重要,其可以決定手術策略及評估預后。為降低術中腦膨出的發(fā)生,國內外學者進行大量研究,提出去骨瓣方式[11]、去標準化大骨瓣、階梯式減壓、顱內壓監(jiān)測下減壓[12]等手術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較好結果。
3.2 測量上矢狀竇后1/3段及基底核層面白質和灰質CT 值的意義 影像檢查是治療腦外傷的基礎,由于CT 易于獲取、快速采集,對急性出血病變的檢測靈敏度高,因此CT 仍是最初評估顱腦損傷程度的首選影像學方法[13]。曾有學者應用CT值、CT灌注成像、Rotterdam CT 評分等評估顱腦損傷病人的預后[14-15],但未見應用影像資料預測sTBI 病人發(fā)生術中急性腦膨出的報道。本研究通過測量相關位置的CT 值預測急性硬膜下血腫病人術中急性腦膨出發(fā)生的概率。顱腦損傷后導致顱高壓,靜脈因容易受顱內壓影響而變形或閉塞,靜脈回流受影響,直接導致腦組織水腫[16],CT 值下降。當顱腦損傷后去標準大骨瓣,機體自身可能仍保持較高的腦灌注壓或存在靜脈延遲開放理論,此時腦水腫進一步加重[17-18]。顱高壓達到一定程度,可出現(xiàn)靜脈滯留,形成靜脈及靜脈竇血栓,靜脈竇內CT 值可隨靜脈竇內成分而變化。當在外科手術干預后顱內壓下降,腦灌注恢復,如果靜脈系統(tǒng)未能正常引流,可能會繼發(fā)腦膨出[19]。
3.3 測量CT值的部位及方法 作者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共納入51例急性硬膜下血腫為主的顱腦損傷病人,均測量術前CT 基底核層面的白質和灰質的CT 值,同時測量上矢狀竇后1/3 段CT 值,發(fā)現(xiàn)術中急性腦膨出組的基底核層面白質和灰質的CT 值均低于無膨出組(P<0.05,表1)。對于腦組織而言,CT 值越低說明水腫程度越高、顱內壓越高,出現(xiàn)術中急性腦膨出的可能性越大,顱腦損傷短時間內出現(xiàn)嚴重惡性腦水腫可能與血管機械壓迫、靜脈回流受影響導致腦組織水腫加重有關[20-21]。
同時測量上矢狀竇后1/3 段CT 值,發(fā)現(xiàn)CT 值越高,發(fā)生術中腦膨出概率越高。本研究利用ROC曲線分析法,確定術中急性腦膨出的上矢狀竇CT值臨界值為50.375HU,提示其對術中發(fā)生急性腦膨出具有一定預測價值,靜脈竇是靜脈血回流通路,CT 值越高說明靜脈血回流速度越慢,衰減的增加是由于凝塊收縮,消除水分,從而提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濃度。BUYCK 等[22]將測量顱內靜脈竇CT值技術應用于診斷顱內靜脈竇血栓,并提出靜脈竇CT 值大于62HU,靜脈竇血栓可能性大。進一步證明靜脈竇CT值越高,靜脈回流越受限。
本研究尚有幾點不足。首先,本研究為小樣本回顧性分析,尤其是術中急性腦膨出組病人僅18例,不具有完全代表性。雖然本研究病人諸多臨床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尚需前瞻性隊列研究驗證結論的可靠程度。其次,病人均存在意識障礙,除CT可明確的腦挫裂傷,仍可能存在彌漫性軸索損傷,后續(xù)需排除腦組織挫裂傷導致CT 值測量誤差。期待更多的單純急性硬膜下血腫樣本量的增加,進一步驗證CT 值在術中腦膨出的應用價值,使CT 值作為急性硬膜下血腫術中急性腦膨出的預測因子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