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王維不僅在詩歌上才氣逼人,還精通音樂、書法、繪畫等,是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
王維最為人所知的標簽是“詩佛”,正如李白的標簽是“詩仙”,杜甫的標簽是“詩圣”。古代詩論家有一種看法,認為唐朝如果沒有李白和杜甫,那么詩人中便應首推王維。其實,從少年時代開始,王維就已經(jīng)在詩歌方面顯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華,又加上他多才多藝,再加上20歲就入朝為官,是當時京城不可多得的明星人物。
才情斐然的少年
這一切要從王維早慧的少年時代說起。在15歲前后,王維和弟弟王縉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在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游歷。在王維的所有詩歌(目前能明確年份的)中,最早的一首詩歌正是他在這一時期所寫的《題友人云母障子》。大家不妨先讀一讀,感受一下少年王維的才情:
云母障子就是用云母石(一種石面上有天然花紋圖案的大理石)鑲嵌的屏風(唐朝人稱屏風為障子),通常出現(xiàn)在貴族之家。在這首詩中,王維已經(jīng)初步展現(xiàn)出詩歌藝術(shù)的特色:不僅以一種不經(jīng)意的視錯覺來寫云母屏風上的山水花紋(讓人誤以為有山泉流入),還用一個動詞“入”寫出一股活潑的生機,為讀者提供“意在言外”的豐富感受。
17歲時,王維又寫出了一首特別有名的詩,大家一定聽說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如今每到重陽節(jié),大家都會想起這首詩以及詩中所寫的重陽風俗—登高和插茱萸。但估計沒人能想到,這首詩竟然是17歲的王維寫下的吧!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寫的就是他在兩京游歷的狀態(tài);而三、四兩句不僅以巧妙的構(gòu)思,用家人的思念反過來寫自己的思鄉(xiāng),還讓我們聯(lián)想到他在家鄉(xiāng)時,與同樣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的兄弟們相會于高山之上的蓬勃與爽朗。
京城里的明星人物
由于才華出眾,王維很快就受到王公貴族的歡迎,岐王以及寧王、薛王等都非常喜歡他,并極力舉薦。有這么一個故事,說岐王帶他去見一位公主,王維的風度、琴藝與詩歌都令公主大為贊賞。雖然這應該只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足以說明王維的才華和所受到的追捧。
在那一時期,王維的許多詩歌都充滿青春朝氣,并呈現(xiàn)出從南朝到唐朝初年的貴游文學(即追求比較貴族氣的豪邁、華麗,追求大氣、揮霍的美學感覺)中的繁華與明亮色彩。比如王維在18歲時寫的《洛陽女兒行》,講一個嫁入貴族之家的女孩子的生活,就盡辭藻之華麗,又善于刻畫人物神情;還有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行》—乍一看,甚至讓人以為是出自李白的手筆。
王維20歲出頭即考取進士,又值青春年少,《少年行》第一首所寫的就是這樣一個閃閃發(fā)亮的時刻。這種生命狀態(tài)不僅與王維的年少成名,也與初唐進入盛唐時期的時代氛圍相呼應。當時的王維與詩中的少年一樣,充滿浪漫與熱情,期待并相信生命將絢爛綻放。
妥妥的斜杠青年
與時代的繁盛相呼應的,還有王維異常全面的藝術(shù)才華。他不僅詩寫得好,在音樂、書法、繪畫等方面也均有極高造詣。在繪畫上,他被認為是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詩也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形成了王維詩歌風格的一個重要特色。
在音樂上,他的許多詩歌都能配樂演唱,還能自己作曲,考取進士后被任命為太樂丞,負責禮樂事宜。
在所有可供演唱的詩歌中,最著名的是王維中年時期所寫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后成為人人傳唱的《渭城曲》;又因為最后一句“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反復詠唱,被稱為“陽關(guān)三疊”。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對酒五首》中寫道:“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guān)第四聲?!?/p>
下期預告
在仕途遭遇挫折之后,
王維是如何應對的呢?這對他后期的詩詞風格是如何產(chǎn)生影響的呢?除了山水田園詩,王維最為人所知的標簽就是『詩佛』,為什么他會被稱為『詩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