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歌
摘要:文章以“文化強國”建設為指引,對圖書館文化建設問題進行思考。從圖書館的定義、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和功能的形成及圖書館學研究者的角度進行論述,總結出圖書館的空間和服務兩種價值文化屬性。在對空間文化價值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圖書館空間文化提升建設實踐,介紹了該館空間文化建設的背景、條件、實施步驟、設計思路和主要建設內容,分享建設成效并總結建設經(jīng)驗,圖書館應高度重視文化育人職責,提高空間文化環(huán)境建設,將圖書館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打造主題鮮明、特色突出、自成體系的空間文化價值體系,為“文化興館”助力賦能。
關鍵詞: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空間文化;特色空間;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250?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185-05
Practice of Library Space Culture Construction
—Taking Library of Henan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YANG Yage
(Library of Henan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power" as a guide and reflects on the issue of lib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of library, the history of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its function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e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wo cultural attributes of library space and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spati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enhancing spatial culture in the library of Henan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implementation steps, design ideas, and main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the library's spat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shares the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library culture with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reating a distinctive and distinctive spatial cultural valu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libraries through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ibrary; Academic lib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Space culture; Featured Space; Cultural education
文化建設,其根本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的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些文化建設思想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內涵,使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fā)有為,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边@一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zhàn)略性、指導性,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
1 圖書館的文化特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將圖書館定義為: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缎氯A漢語詞典》將圖書館定義為: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各種書籍,以供讀者使用的一種文化教育場所。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的通知中明確指出,高校圖書館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無論是“科學文化教育機構”“文化教育場所”還是“文化建設重要基地”,都是對圖書館性質的明確,突出了圖書館作為“機構”“場所”“基地”的“空間”文化性。
從圖書館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和功能的形成來看,圖書館本身是人類文化的具體化,具有文化屬性。圖書館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它的存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而人類文明的具體化表現(xiàn)是人類文化。因此來講,圖書館文化是在社會進步的影響下產(chǎn)生、形成的行業(yè)特定文化,它凝結了圖書館這種特定分工組織中的特定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影響力,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意義,它影響的是人,是對人智力的改造[3]。
從圖書館學研究者的角度看,肖希明認為,圖書館是由物理空間、人、文化活動等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文化空間。高丙中將文化空間劃分為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間與一般的文化空間。其中,核心象征是指體現(xiàn)一個社會文化獨特性,將其區(qū)別于其他社會文化的象征物。張航認為,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在長期服務管理過程中形成的,能夠體現(xiàn)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風貌的獨特的價值觀、思想理念、道德規(guī)范、行為方式總和[4]。
綜上所述,圖書館的文化特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實體(空間)價值文化性,即圖書館是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文化性質的物理空間[5],它不僅是一個收藏圖書、報紙、雜志、音視頻資料等各種具有文化價值的資源場所,而且是一個經(jīng)過設計和創(chuàng)新,具有獨特文化象征和文化意涵的文化空間[6]。二是功能(服務)價值文化性,即圖書館在進行知識、文化的傳播和利用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追求、精神追求、行為規(guī)范、制度約束及所產(chǎn)生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和效果。
2 圖書館空間文化建設實踐
2.1 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圖書館概況
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原河南省糧食干部學校)圖書館始建于1950年,最初為學校的圖書資料室,經(jīng)過幾度變遷,不斷發(fā)展壯大。目前,學校有兩個校區(qū)圖書館,文章以龍湖校區(qū)新建圖書館空間文化建設為例,進行經(jīng)驗分享。
龍湖校區(qū)新建圖書館(以下簡稱“新圖書館”)于2019年年底落成,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呈“回”字形結構。目前,已啟用圖書館1—4樓,館舍面積1萬余平方米,功能區(qū)域清晰,整體分為室內藏閱空間和室外公共空間兩大部分,實現(xiàn)了靜區(qū)和動區(qū)的相對獨立。靜區(qū)歸于室內,主要為藏書區(qū)和閱覽區(qū)。新圖書館落成后的一期建設,便是對靜區(qū)進行規(guī)劃和利用。依照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及評估辦法,對藏書量和座位數(shù)量進行科學性、前瞻性規(guī)劃,并根據(jù)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的《圖書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JGJ-2015)行業(yè)標準,對各個室內空間的面積、各個樓層的位置、承重,以及書架擺放行距、列距、走廊寬度、每列書架的藏書數(shù)量等進行通盤考慮和設計,定制書架和閱覽桌椅等。最終,圖書館根據(jù)建筑設計規(guī)劃和功能需求,將一樓的兩個室內大空間劃定為基藏書庫,將二樓、三樓和四樓的7個室內標準空間劃定為流通書庫,滿足藏閱一體化需求。
在靜區(qū)的空間建設中,重點突出3個特色元素,一是家具的材質,基于實用性和環(huán)保性考慮,閱覽桌椅采用純實木材質,書架采用鋼木結合結構,其中木質部分經(jīng)過對比、篩選,選擇材質堅韌致密、富彈性、紋理通直的水曲柳。二是顏色方面,以木質材料的原色為基本色,未經(jīng)加工和粉飾,展現(xiàn)出有機原生態(tài)的特性。三是全部家具雕刻學校標識(?;眨粌H可作為文化裝飾增加美感、提高實物的辨識度,而且也將校園文化符號融入圖書館文化當中,使學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文精神得以在圖書館彰顯。
2.2 文化建設的優(yōu)勢條件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基因,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靈魂,是一所學校的寶貴財富,是一個圖書館的精神。加強圖書館文化建設,得益于兩個優(yōu)勢條件。一是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內涵發(fā)展。2021年決定加快實施圖書館文化建設,將圖書館打造成為學校的文化中心,以此提升圖書館的文化底蘊,營造以文化人的學習氛圍。二是圖書館的配套建設還不完善,需要通過文化建設進行一體化提升。圖書館除藏書區(qū)、辦公區(qū)以外,外部公共區(qū)域(動區(qū))有逾5 000 m2的空間可供進行提質升級,滿足圖書館空間建設的開放式、多元化、特色化需求。基于以上兩個優(yōu)勢條件,圖書館便開啟了二期文化提升建設。
2.3 文化建設的設計思路
圖書館文化提升不僅在于提升原有空間的風貌,而是結合圖書館功能將經(jīng)久不衰的文化成果和燦若星河的文明之光注入現(xiàn)代圖書館的發(fā)展當中,形成具有獨特空間記憶點的文化環(huán)境。
龍湖校區(qū)新建圖書館文化建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堅持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統(tǒng)一,閱讀學習與文化活動相平衡,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相協(xié)調原則進行整體設計[7]。
概念設計階段。設計團隊從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的“糧食”特色出發(fā),提出以原木色為基礎色調進行整體設計,原木色既顯“簡約”又具有“生命力”,也象征著“收獲”。同時,根據(jù)圖書館提出的“體現(xiàn)書的價值”的核心定位,確定了圖書館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即以“書”為中心,構建“書的海洋、知識的殿堂”。深化設計階段。以“書”為中心點,進行“成書”前的解構和“成書”后的延伸,訴說“書”的前世今生,深刻挖掘“以書載道”的內涵。從文字出發(fā),從閱讀出發(fā),探尋文化脈絡,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中原城市地域特點和世界文明古國誕生的緯線,勾勒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和世界文明多樣發(fā)展的壯闊藍圖。最終,以“文字”“文脈”“文明”為主題元素,分層設計,整體呈現(xiàn),形成了圖書館文化設計的中軸線。在該軸線兩側分布書墻,根據(jù)功能設計,分區(qū)域配置休息沙發(fā)、研討桌椅,使讀者在盡享閱讀之美的同時,感悟知識的真諦,涵養(yǎng)高尚的品格,增長創(chuàng)造的才干,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設計思路體現(xiàn)出了主題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協(xié)調性、創(chuàng)新性的原則,呈現(xiàn)出了色調統(tǒng)一、內容連續(xù)、文化育人、功能實用、視覺美育的突出特點,表達出了圖書館自成體系的文化脈絡。
2.4 文化建設的實施步驟
在文化建設整體推進過程中,前期調研論證工作最為重要,也耗時最長,它涉及建設方案的科學制定,對項目成功實施有直接影響。調研論證主要從3個方面著手。一是成立圖書館文化建設小組,開展學習調研。由館長、副館長和館員組成調研工作組,館員是具有圖書館學、藝術設計、歷史文博等多學科學習背景的專業(yè)館員。由館長帶隊前往省內頗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進行調研,學習借鑒文化建設的先進理念。二是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文化建設方案的研討和交流。就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圖書館文化建設方案進行論證,從功能性、文化性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三是到多地尋訪文化學者,交流文化建設的思路。文化的廣博使得圖書館在構建系統(tǒng)性文化體系過程中受到局限,需要有能夠擔當文化顧問的學者進行指導,因此,為了保證文化體系建設的合理性、系統(tǒng)性和創(chuàng)新性,圖書館館長親自到開封、許昌等地尋訪文化學者,為文化體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歷經(jīng)近1年時間,經(jīng)過多次調研、論證,形成了最終的項目方案,完成了圖書館文化提升建設項目申報,并獲審批立項。
文化建設項目的執(zhí)行過程主要分兩步進行。第一,完成設計標的招標工作,確定了設計方案,細化了設計圖紙。第二,完成施工標招標,并開始施工,按預定周期完成各項施工內容并順利驗收通過。最終,圖書館文化設計方案的還原度達到了95%以上,呈現(xiàn)出簡約大方、綠色環(huán)保、自然安靜的風格,營造了輕松舒適、時尚典雅、清新淳樸的氛圍。原木色的墻壁、書架和桌椅,白色的紗簾,亮麗的家具,點綴以清新的綠植,所有元素完美融合,給讀者帶來了舒適的體驗和異樣的驚喜。
本項目得以高效率、高質量完工,不僅在于前期圖書館調研論證工作做得扎實,而且也離不開一個能夠將圖書館業(yè)務需求和主題思想進行恰當表達和形象化呈現(xiàn)的設計公司,最終的視覺效果和實用價值則需要一個具有良好社會信譽、較高施工水平和對項目高度負責的施工單位做好工藝保障和質量保障。當然,圖書館作為使用部門,本著負責的態(tài)度,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需要認真對待,做好溝通協(xié)調和監(jiān)督管理,這是圖書館人參與圖書館建設工作應有的初心和行動。
2.5 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2.5.1 頂天立地的形象墻
位于中庭的形象墻是圖書館標志性空間文化。圖書館中庭電梯貫通二、三、四樓,形象墻覆蓋電梯外部框架,以原木色鋁方通為基礎打底,上方是學校?;?;中部為巨大的篆體“書”字造型,為圖書館文化之靈魂,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下方是綠色大理石材質的“群山”造型,在背光燈的映襯下,成為整個墻面的點睛之筆,寓意“山青水綠、基業(yè)長青”之意?!皶焙汀吧健鼻擅罱Y合,又寓意著“書山有路勤為徑”,以此勉勵莘莘學子勤于學業(yè),多讀書、讀好書。
2.5.2 典雅厚重的卷軸造型浮雕
卷軸浮雕橫貫三樓走廊扶手外側,內容選取與“文字”發(fā)展相關的典型元素,從結繩記事、甲骨文、簡冊、金文、帛書,到記錄文字載體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再到今天的信息技術,一幅幅畫面串聯(lián),再現(xiàn)了文字發(fā)展演變的歷程。整個浮雕采用玻璃鋼材質,既古樸厚重又華麗流暢,與圖書館整體氛圍相呼應,凸顯了圖書館厚重的文化底蘊。
2.5.3 主題脈絡文化墻
圖書館二樓北走廊墻面,是以“文字”為主題的文化墻。內容選取《千字文》和“四書”經(jīng)典,千字文將毫無關聯(lián)的文字編成了精妙絕倫的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石刻文字形式呈現(xiàn),既是對古代石刻藝術的傳承也是對古代中華文明的傳播。選取《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經(jīng)典中耳熟能詳?shù)奈木?,以豎條幅面由左至右分列展開,以經(jīng)典文字、文句引導讀者學習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文字的出現(xiàn)預示著中國文化破曉時分的來臨,這是中國文脈的起點。圖書館三樓北側走廊墻面,是以“文脈”為主題的文化墻。余秋雨的《中國文脈》,將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纖細且宏大的文化經(jīng)脈清晰呈現(xiàn)。受此啟發(fā),圖書館以中華大地流經(jīng)河南域內的黃河為具象,設計蜿蜒曲折的綠色河流,綠色增添生機、予人希望。以此為背景,將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的文學作品,深植于河流之上,并按時間順序串聯(lián),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呈現(xiàn)出中國文學發(fā)展的脈絡。
文明是文化發(fā)展到較高階段的產(chǎn)物,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圖書館四樓北側走廊墻面,是以“文明”為主題的文化墻。以地球北緯30°線附近區(qū)域地圖為背景,點綴世界上璀璨的文明成果,涉及天文、建筑、數(shù)學、法律、軍事、工業(yè)技術等領域,這些成果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通過古典裝飾框裝裱出來,點亮世界文明之光,增進文明交流互鑒,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給予啟迪和智慧。
文明成熟的標志之一是文字。于人于己,文字乃博覽抒己之必須;于國于民,文字乃興亡盛衰之必依。觀乎浩浩五千年之中華,雖歷經(jīng)更迭興衰,因其文脈不斷而得以賡續(xù)長存,輝煌于史溢彩于今,成為一種“亙古亙今”的文明[8]。放眼全球,世界上璀璨的文明成果,至今仍熠熠生輝,對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今世界,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9]。這便是圖書館構建自成體系的主題脈絡文化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此外,圖書館在一樓走廊,布展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圖,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節(jié)氣含義、節(jié)氣農(nóng)事、節(jié)氣民俗、節(jié)氣養(yǎng)生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二十四節(jié)氣,對普及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營造傳統(tǒng)文化學習氛圍具有積極作用。
2.5.4 多功能書墻
書墻既具功能性,又展現(xiàn)其文化性。圖書館充分利用走廊空間,依墻面建立書墻,每一面書墻從就近書庫選取新書、精品書或專業(yè)類圖書等,作為展示書架,進行圖書推廣,對讀者來說既直觀又方便。每一墻面圖書擺放進行統(tǒng)一設計,變換不同形式,整體呈現(xiàn)出了菱形、V形、W形等不同造型效果,作為特殊的墻面裝飾物融入文化環(huán)境,增加了圖書館的動感和美感。隨著館藏圖書量的增加,原有書格將不斷豐富圖書數(shù)量,使得讀者進入圖書館就如置身于書的海洋,盡情飽覽知識文化盛宴。
2.5.5 特色空間
緊隨時代發(fā)展,結合讀者需求,圖書館設置了一體多用的“思政空間”“黨建活動空間”“青馬工程”學習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設置有專題書庫、“悅讀”空間、創(chuàng)意研討區(qū)、集中閱覽區(qū)、展覽區(qū)、休閑區(qū)等特色化區(qū)域,營造了一個集閱讀、學習、交流、創(chuàng)新、休閑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空間,促進了圖書館與學校各院系的合作與交流,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到館需求,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讀者的文化鑒賞力和審美能力,規(guī)范了讀者的閱讀行為和個人品行,同時也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能力與水平,豐富了圖書館文化建設內容,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助力賦能。
特色空間根據(jù)其功能需要進行設施設備配置,并結合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進行特色書香文化打造,利用繪畫作品進行主題書畫文化點綴,“書”和“畫”相得益彰,形成了文化和藝術相互碰撞的融洽氛圍,給讀者以沉浸式體驗和感受。
2.5.6 文化標牌
圖書館文化標牌按功能用途分為4類,一是指示標牌。懸掛于層頂,分布于館內公共空間,方便讀者尋找方向和位置。二是導視牌。置于電梯出入口處,展示每層功能區(qū)域分布圖,使讀者快速了解圖書館整體空間布局和個人所在位置。三是文化釋義標牌。用于對文化墻內容和含義的揭示,便于讀者了解和感受獨特的圖書館文化。四是區(qū)域標識牌。它是對各個區(qū)域的命名,包括藏書區(qū)、辦公區(qū)、特色區(qū)域等。文化標牌以灰色或原木色為基礎色調,配以白色字體清晰易讀,顏色、大小、材質與周圍環(huán)境相匹配,體現(xiàn)出文化設計的精細化和藝術性。文化標牌不僅增加了文化表達的方式和空間,也烘托了圖書館的文化氛圍[10]。
3 圖書館空間文化建設的意義
3.1 助力文化強館建設
圖書館文化建設是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文化提升,圖書館吸引了更多讀者來館,無論是借閱、學習、休閑、交流,還是依托圖書館文化環(huán)境,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完成課業(yè),或是在圖書館的宣傳推廣方面,都為“文化強館”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3.2 助力提升圖書館影響力
文化提升還擴大了圖書館在校內外的影響,促進了對外交流與合作。河南省高教工委和教育廳領導、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領導、河南省思政教育小組專家及省內多所高職院校圖書館同仁,紛紛前來指導工作、交流學習,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對凝聚工作合力、推動人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3.3 助力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提升后的圖書館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文化中心和精神文明高地,也是師生讀者的重要打卡地。新生入館學習、畢業(yè)生離校留影及學生在校期間的讀書交流、活動開展等都已將圖書館作為其心目中最閃亮的文化名片。特別是在新生招錄期間,在校學生主動將圖書館這張文化名片介紹給新同學,潛移默化中為圖書館文化名片打造注入持續(xù)不斷的活力。
4 結束語
圖書館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圖書館在空間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提高對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認識,高度重視圖書館文化環(huán)境建設;二是要積極爭取專項經(jīng)費,對圖書館文化進行整體規(guī)劃、統(tǒng)一設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三是要結合學校專業(yè)建設,挖掘特色鮮明的主題,形成獨特的圖書館文化,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四是要按照科學的原則、程序和方法辦事,確保圖書館文化項目建設的速度和質量;五是圖書館文化建設永無止境,在物質文化建設基礎上,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圖書館文化傳承好、發(fā)展好的責任永遠扛在肩上。
參考文獻
[1] 王學斌.以長視野理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N].光明日報,2022-12-15(2).
[2] 于沛.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奮力前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7-14(A7).
[3] 彭拓夫,王紅艷,王笑梅.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15-19.
[4] 張航.論圖書館文化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8):63-65.
[5] 羅曉瑤,張煜佩.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價值鏈構建[J].價值工程,2020,39(25):106-108.
[6] 賈偉,張亞靜.高校圖書館文化空間美育功能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40(5):60-65.
[7] 吳建中.新時代圖書館的探索與轉型:以新館建設為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5):4-12.
[8] 人民資訊.文字·文脈·文化[EB/OL].(2021-05-28)[2023-07-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006685124452 545&wfr=spider&for=pc.
[9] 涂可國.加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鑒[N].大眾日報,2022-09-27(7).
[10]丁飛,王宇廣.試論博物館公共空間文化表達的方式和路徑:以安徽博物院新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52(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