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在當今教育領域,教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成為提高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迫切需求,“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入為教學方法提供了全新視角和實踐思路,“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本文簡要概述了“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分析了“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重點以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辛亥革命》教學為例,提出“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一課一話題教學法”;高中歷史;辛亥革命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和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教育研究開始逐漸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耙徽n一話題教學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策略,強調通過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突出關鍵話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批判性思維。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可將“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引入教學,以實現(xiàn)歷史課堂內容和意義的深入發(fā)掘,學生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
一、“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概述
“一課一話題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將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聚焦于一個特定的話題,以深度挖掘相關知識,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學科內容,該教學法旨在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碎片化知識傳遞,強調將知識有機地結合到一個具體的話題中,以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課堂話題討論過程中,每個話題都是一個獨立而有機的學習單元,包含基礎概念、重點知識、拓展內容等,以幫助學生在更廣泛的知識背景和學科語境中理解教學內容。所以,教師通常需要精心設計每個話題,確保其貼合學科發(fā)展脈絡,并通過啟發(fā)性的問題、案例分析等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采用“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科興趣[1]。
二、“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首先,通過“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歷史教學不再僅僅是面對獨立的歷史事件和日期,而是透過每個話題深入挖掘相關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和內在聯(lián)系。深度的內容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使得知識更加有機地貫穿其認知結構中。例如,在探討辛亥革命時,通過深入分析該話題,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tài)度、國際因素的影響、資產階級是否適應中國國情等內容,學生將進一步理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復雜性[2]。
其次,“一課一話題教學法”著重于啟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每個話題的設計都應包含引導性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歷史觀點,還培養(yǎng)篩選、辨析、評價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討論某一歷史話題時,教師通過鼓勵學生思考該事件對社會的長期影響,評估歷史文獻的可信度等,從而培養(yǎng)出色的批判性思維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最后,“一課一話題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從而激發(fā)學生更高程度的學科參與度。話題的選擇和設計應該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望,使學生在探索歷史中愈發(fā)主動。所以,教師通過引入內涵豐富的歷史故事或爭議性的話題,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和學科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三、“一課一話題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豐富話題討論資源
教師可以根據(jù)每個話題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圖片、視頻片段或音頻資料,教學資源應當能夠直觀地展現(xiàn)歷史事件、人物或文化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例如,對于講述古代戰(zhàn)爭的話題,可以選擇展示相關戰(zhàn)爭場景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和影響。在話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結合多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在觀看圖片、視頻或聽音頻的同時,參與話題討論。多媒體資源的使用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歷史分析和思考,教師通過展示歷史地圖、文物圖片等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時空背景、社會文化等內容[3]。
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為了深化學生對辛亥革命歷史事件的理解,教師可將辛亥革命作為話題選擇一系列多媒體資源,其中包括《革命軍》的原稿、武昌起義的畫作,以及與袁世凱有關的《袁氏集權》漫畫等,豐富的資源能夠生動地呈現(xiàn)當時的政治、社會和軍事場景,使學生感受到辛亥革命前期蓄勢待發(fā)的變革力量、武昌起義的革命氛圍以及袁世凱盜取革命果實的丑惡嘴臉。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觀看武昌起義的紀錄片或者影視資源,通過細致觀察和分析,學生可以理解起義的規(guī)模、參與者以及爆發(fā)的原因,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之間的聯(lián)系,深化話題討論深度。此外,教師還應帶領學生繼續(xù)挖掘教學資源中的歷史信息,豐富話題討論,比如在與袁世凱有關的政治漫畫中,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漫畫中的元素,如人物表情、文字說明等,以及漫畫所傳達的政治信息,提升話題討論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二)建立話題討論連接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教學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是確?!耙徽n一話題教學法”順利實施的關鍵步驟。教師可以在新話題開始前,對前一話題進行簡短而有針對性的回顧,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和銜接點,引導性的回顧不僅有助于學生溫故知新,還能夠激發(fā)對歷史時期演進的連貫性的思考。具體而言,當教師從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切入到下一個話題時,需回顧前一個事件的關鍵發(fā)展階段、主要人物以及社會背景,學生通過簡要回顧能夠快速重新定位并建立對歷史發(fā)展的整體認識,為新話題的學習打下基礎。此外,思維導圖是一個有效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歷史話題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通過繪制概念地圖可以呈現(xiàn)話題內的關鍵概念、事件和人物,并以圖形化方式展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幫助學生直觀地把握知識結構,還激發(fā)學生對話題關聯(lián)的深入思考。
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在探討“興中會與辛亥革命的關系”話題時,教師可以通過簡短地回顧前一話題“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來建立前后聯(lián)系,提醒學生關于清朝末期的政治腐敗、社會不滿情緒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等重要因素,幫助學生通過回顧迅速回憶起前期學到的知識,為理解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背景奠定基礎。同時,在“興中會”話題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相關概念、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例如,在思維導圖上標注興中會的成立時間、地點、領導人、口號、目標、意義等知識點。學生通過可視化手段可以清晰理解“興中會”在《辛亥革命》大單元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興中會”的革命前準備對革命成功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組織話題辯論活動
話題辯論活動的辯論話題應具有一定爭議性,能夠充分引發(fā)學生對歷史教材與歷史知識的批判性思考,確保在同一話題下學生能夠提出不同的觀點。辯論話題確定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辯手角色,包括正方和反方,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并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多層含義,每個辯手應熟悉并能夠有力地支持自己所代表的觀點。在辯論前,教師應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資料,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支持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辯論話題。在辯論中,強調批判性思考是至關重要[4]。學生不僅需要陳述觀點,還要調動所學知識和搜集到的資源分析和解釋觀點,并有效地回應對方的反駁。教師要在辯論結束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如“這一歷史觀點的局限性是什么?”或“有哪些證據(jù)支持或反駁這一觀點?”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歷史事件的本質。
在《辛亥革命》教學中,教師可將辯論話題確定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促使學生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多個方面,以辯論的形式探討辛亥革命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上的影響,并對歷史事件的評價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分配辯手角色時,正方認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等;反方則認為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因為辛亥革命未能真正動搖封建勢力的統(tǒng)治地位、革命目的沒有完全達成、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舊社會的弊病等。在辯論中,鼓勵學生提出具體的歷史證據(jù),分析辛亥革命在各個方面的成就和失誤。提出問題如“在政治層面,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功,哪些方面是失敗的?”或“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真正動搖封建勢力的統(tǒng)治地位?”以此促使學生深入挖掘歷史細節(jié),形成更為批判性和全面的觀點。在辯論結束后,教師可組織結構化的討論,要求學生就辯論中提出的不同觀點展開更深入的交流,總結不同觀點的優(yōu)劣,促使學生全面理解辯論話題。同時鼓勵學生反思辯論過程,包括自己的表現(xiàn)、觀點的可靠程度以及對對方觀點的理解,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多元觀點的尊重和理解。
(四)設計話題引導問題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根據(jù)具體的歷史話題和課程內容,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問題設計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同時確保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啟發(fā)性。在“辛亥革命”的話題討論中,教師可提問學生:“為什么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中山為什么被稱為國父”“辛亥革命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嗎?”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歷史事件的原因、影響和意義,激發(fā)學生歷史興趣,促進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和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并指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具體而言,肯定學生的回答并指出其優(yōu)點,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出追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對歷史事件的全面理解;指出學生回答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之處,并給予建設性的指導和幫助。通過問題反饋,教師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學生對話題的問題以及問題答案進行充分學習后,教師可根據(jù)特定話題適當提出拓展性問題,開放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索和理解。問題的延伸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歷史事件學習的多維視角,并促進對歷史話題的深入思索。在“辛亥革命”的話題討論中,教師可繼續(xù)提問:“辛亥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了嗎?”“中國的社會性質有沒有因為辛亥革命而改變?”在問題的延伸中,學生可以在深入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拓展其歷史思維和分析能力。
(五)開展話題討論評價
首先,在開展話題討論前,教師應當明確討論的話題和目標,并建立明確的評價標準包括評估學生對歷史話題的理解深度和涉及的范圍,以確保學生對歷史事件有全面的認識;評價學生的回答是否有清晰的邏輯結構和批判性思維,能否對歷史事件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價;評估學生在討論中的積極參與程度和表達能力,包括對他人觀點的回應和討論氛圍的貢獻。評價標準的明確性能夠幫助教師客觀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并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具體而言,對于“思考深度”這一標準,可以明確期望學生能夠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提出個人見解,并能夠與其他觀點形成有效的對比。
其次,教師在學生的話題討論過程中應當進行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包括記錄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討論,是否能夠提出有深度的觀點和問題;觀察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是否有清晰的邏輯結構和深入思考;記錄討論的氛圍是否積極,小組合作是否有效,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等。觀察記錄可以為后續(xù)的評價和反饋提供客觀的依據(jù),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和需求。此外,對學生進行話題探討時,教師應該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平衡,避免只關注少數(shù)幾個學生的發(fā)言,觀察學生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是否能夠主動提出問題或對他人觀點進行回應,通過關注全體學生的參與度,評價會更加公正和全面。
最后,根據(jù)評價結果,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個性化指導和輔導。針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更深入的歷史資料和問題,進一步拓展知識面;針對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則提供更加具體的歷史案例和分析方法,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針對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可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逐漸克服困難,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通過評價結果的應用和后續(xù)反饋,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學習。
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一課一話題教學法”對于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以《辛亥革命》為例,我們探索了這一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應用?!耙徽n一話題教學法”在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中的應用,進一步強調了批判性思維和多元視角的重要性。學生不再僅僅記憶歷史事實,而是學會分析、比較、評價,形成獨立的歷史觀點。這一教學法的探索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歷史視野,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和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王瑩.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J].學苑教育,2023(32):37-39.
[2]孫殿秀.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研究[J].學周刊,2022(18):47-49.
[3]陶娟.如何構建高效有序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20):86-87.
[4]劉素穎.對話理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