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我們努力向前,是為了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
——題記
活動插曲,教育緣起
“我要告訴你爸爸!”區(qū)域活動中,突然傳來這樣的聲音。小杰不知道怎么辦,一臉無助地看向老師,隨后坐在椅子上。可是不一會兒,小杰開始比之前更過分地在地上爬,邊爬邊看向老師。老師更加生氣,一場“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見狀,我立即進行干預(yù),先請老師去做其他事情冷靜一下,隨后穩(wěn)定小杰的情緒。當小杰情緒穩(wěn)定后,我詢問他為什么這么傷心。小杰說:“因為害怕老師真的告訴我爸爸,害怕爸爸批評我?!甭犕晷〗艿慕忉專液秃⒆舆M行溝通,疏導(dǎo)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內(nèi)心,同時了解老師行為的緣由,找出問題,隨后引導(dǎo)老師再次和孩子進行溝通。小杰也認識到自己違反了規(guī)則。雙方進行道歉和解,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才算告一段落。
和善堅定,同頻共振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和善而堅定的父母會用成長的眼光看待孩子,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完美,用教導(dǎo)加強良好行為,消除不良行為。簡·尼爾森堅信,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我們會培養(yǎng)出自律、有責任感、會合作及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和善而堅定適用于家長,更是教師進行教育的重要法門。
孩子每一次出現(xiàn)問題,都是成長的信號。我們?nèi)绻划斈鞘呛⒆硬蛔袷匾?guī)則、違反班級秩序、挑戰(zhàn)權(quán)威、逆反情緒的表現(xiàn),就會將每一次溝通交流都當作一場劍拔弩張的“博弈”,只認對錯輸贏,沒有情理溝通。當我們獲勝時,就覺得自己贏了孩子,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若孩子贏了,我們就會焦慮不安、怒發(fā)沖冠,覺得自己輸給了孩子,就會放大情緒,忽略事實,無視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忘卻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只在乎“博弈”的結(jié)果。
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答案不言而喻。長此以往,我們和孩子更多的是上下級關(guān)系而非合作關(guān)系。我們獲得短暫性勝利的后果,往往是孩子的變本加厲,最終使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只有以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促進其發(fā)展。
我們需要和孩子實現(xiàn)同頻共振。首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其次,表達和孩子同感,而非縱容;再次,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如自己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最后,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孩子的親近和信任,贏得孩子的支持與尊重。
赤誠不改,奔赴山海
認識兒童是教育的開始,尊重兒童是教育的本質(zhì)。在《兒童立場》一書中,作者通過自己的視角,從一位從事教育的同行者的角度,娓娓敘說關(guān)于兒童立場的一些思考與感悟。慢慢讀來,我感覺像是在和一位前輩聊天,沒有過多的說教,只是告訴你他如何去做,讀完后加以思索,就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我們?yōu)槭裁炊霭l(fā)。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已經(jīng)4年了,我時常覺得有些恍惚。究其原因,大概是跌跌撞撞走來,腳印太淺了吧。我也時常問自己是否有職業(yè)倦怠,是否對班里的孩子熱情如初,是否對現(xiàn)在的自己感到滿意……
認識兒童、尊重兒童是溝通的前提與基礎(chǔ)。我們竭盡所能也只是希望多了解孩子一點兒,讓孩子喜歡我們、尊重我們,和我們做朋友。我希望我?guī)н^的孩子健康自由,在班級里找到存在感,獲得價值感,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必討好別人,也不必刻意表現(xiàn)自己。他知道自己的老師、同學(xué)是愛他的。那么,他在離開這里的時候,內(nèi)心就是充足的,就擁有愛與被愛的力量。
追求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害怕山高路遠、道阻且長?進一寸有一寸的歡欣,走一步有一步的喜樂。我走在幼教之路上,且行且歌,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