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艷
摘 要:新高考改革語文閱讀量逐年增加,重視學生的閱讀視野、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變化,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提出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詩歌學習興趣的新要求。但是現實中仍然存在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學生學習不夠積極和深刻等問題。針對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本文提出了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深度品味文本、設置任務驅動等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研究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性質”中強調,語文課程要對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1]?,F代詩歌作為一種美的文學形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豐富其文化底蘊皆有積極價值。具體而言,現代詩歌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字的感受力,讓學生體會詩的境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體會現代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魅力,并且引發(fā)自己對于這種文學形式的思考。而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順應新高考的要求,促進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高質量發(fā)展,是一個值得商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新高考對現代詩歌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高考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橋梁,是國內最具公平性、最受公眾關注、最影響學生人生軌跡、最影響國家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等各方面的選拔性考試。語文學科位列高考“三大主科”的高考主陣地,對于新高考的改革極為敏感,高考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到語文學科的教學。
(一)高中語文新高考的變化
1.閱讀量逐年增加
考查歷年的語文高考真題,我們不難發(fā)現閱讀量逐年增加,對基礎知識等記憶性能力的考查力度在被削弱。以湖北省為例,2016年以前高考語文試卷開篇就是圍繞讀音、語法、字形等設置找出注音錯誤、病句、錯別字辨識等題型。而自從2016年后,高考真題卷首就出現了文本閱讀取代注音錯誤、病句、錯別字辨識等題型的變化。從真題的字數上來看,此前的語文學科高考真題的字數大多是在6000到7000的區(qū)間范圍內,近年,字數已經變?yōu)?000到10000字。此外,語文學科高考試卷的字數還在以較為穩(wěn)定的幅度在逐年增加,這個幅度基本穩(wěn)定在3%~8%左右。湖北省在2016年就納入了全國卷使用范疇,其在語文學科方面的種種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高考背景下語文真題閱讀量增加的變化趨勢[2]。
2.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視野
近些年語文學科高考試題出現了很多和經典名著相關的題型。比如在一些涉及語言文字運用的題型里面,會明確要求學生為某一部名著里某一情景下的某一個人物寫一段內心獨白。學生做這種題型的前提,不再是簡單地知道該名著的書名、作者,而是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驗,熟悉該名著的基本情節(jié)、人物關系、人物形象,在這些閱讀經歷的基礎上,呈現自己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能力。最為關鍵的是,題目涉及的名著是隨機的,題目形式也是多樣的,可能是為《紅樓夢》的人物寫內心獨白,也可能是給《三國演義》某一個將軍或者謀士寫一個墓志銘等。這些變化都指向了學生的閱讀視野,閱讀視野較廣的學生,更容易在這些題型上拿到高分,而閱讀視野較為狹窄的學生則很難在相同的題目上競爭出彩。
3.越來越重視信息處理能力
在大家的印象中,語文學科一直是和“記憶”高度掛鉤的,認為背得越多,考的分數就會越高,以至于在學生群體中曾經流行過“語文就是貝多芬”的調侃?!柏惗喾摇敝C音“背多分”,很形象地表現了傳統(tǒng)的語文學科高考很重視“記憶”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強化。在這種記憶思維的題型導向下,語文學科的學習往往側重于記憶,對于高考的備考則傾向于“模式化”訓練,即使語文學科的素養(yǎng)并不是很高,學生也可以在教師教授的模板加持下獲得相當可觀的分數。這種情況,就往往把學生教得“懶”了。
而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語文學科的題目設置已經在逐步淘汰那種只是針對學生記憶能力的題型,而是更加傾向于設置考查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和原來的語文高考試題比較,不難看出,一些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是“迷霧重重”“危機四伏”,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上當受騙”,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這其實并不是出題的教師在故意為難學生,而是在考查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要求學生在看到題目之后,首先需要吸收題目傳達的信息,而后迅速將吸收的信息進行判斷處理,提煉出正確信息,排除具有誘導性但卻是錯誤的信息,最后才能夠得出正確答案。如此,學生方能排除陷阱,避開雷區(qū)??梢赃@樣理解,近年語文學科高考試題中不斷出現的“陷阱”“雷區(qū)”,就能夠說明新高考改革更加重視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
4.越來越重視邏輯思維能力
20世紀80年代,語文學科中關于邏輯方面的知識被取消了,這使得語文教學中的邏輯思辨能力的訓練有了很大的空白。而在新高考中,卻出現了越來越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好兆頭。這種轉變在默寫題的變化上就能體現。曾經的默寫大多是給了上句填寫下句,而近幾年的高考,則出現了“理解性默寫”,即學生需要根據題目給出的和默寫內容相關的提示來填寫特定的內容,這些提示或者是手法,或者是特征,或者是感情色彩,或者是思想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相關默寫內容的時候要舍棄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要對所學進行邏輯上的把握,使用邏輯思維對文本進行一定的分析,才能夠在這些題型上拿到分數。這種題型變化說明了新高考更加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新要求
閱讀量、閱讀視野、信息處理、邏輯思維等新高考改革后出現的變化,同樣適用于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因為現代詩歌的特點利于應對這些變化。從這個觀念出發(fā),也就是新高考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1.現代詩歌教學的特點
首先,現代詩歌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F代詩歌和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以白話文來作詩。這種特點是很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當下語文學科主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在現代漢語范疇下使用的漢民族共同語,即和古漢語相對應的白話文,文言文則更多是輔助?,F代詩歌采用白話文,就能減少學生在語言上的隔閡,從而更愿意學習語文,不斷提高語言能力。
其次,現代詩歌本身就很強調思辨,講究對語言的玩味和品析。這種特點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極有幫助的?,F代詩歌的閱讀并不是很容易的。詩講究曲折地表達,朦朧地傳語,如果不經過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就很難真正接觸新詩的核心,很難領略其魅力。而一旦接觸到詩歌的核心,感受到其語言的精妙,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和奇妙的語言享受。從這個角度看,閱讀現代詩歌,很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后,現代詩歌具有獨特的美育功能。應當說,高中語文學科的所有教學內容都具有美育功能。但是現代詩歌的美育功能則是極為獨特的。其強調學生對于文字的感受,在和文字組合于彼此忘我的前提下互動,直接感受文字帶來的美的享受,于語文學習來說更為根本。和其他白話文文本相比,這是現代詩歌最大的特點。比如:散文的魅力在于巧思,是“瞬間的感悟”;小說的魅力在于情節(jié)和人物,在情節(jié)和人物中讓人思考,讓人共鳴。這些都是在文字組合之上依托主題或者情節(jié)來展開,其美育特點更傾向于“文化”“價值觀”“思想”等較為宏觀的方面。而詩歌的美育則更為純粹,就是依靠“蒙太奇”“陌生化”等針對文字本身的技法來展現其魅力。這也是為什么現代詩歌比散文、小說等文體都更適合當下新高考背景的原因。
2.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新要求
基于以上梳理的現代詩歌的特點和前面分析的新高考變化,我們能夠總結出新高考變化對于詩歌教學的新要求。
首先,要求現代詩歌教學要緊扣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這既包含了語言的應用能力,也更強調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3]。其次,要求現代詩歌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新高考逐漸趨向于信息處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詩歌因為其“朦朧”“曲折”的表現特征,很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能力,詩歌主旨的思辨性更是對學生思維能力有很大裨益,這就要求高中現代詩歌教學重視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要求高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情,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前面在詩歌的特點中提到,一旦真正進入詩歌的核心,感受到其藝術魅力,就會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和享受美感,這是吸引學生愛上語文最基礎的條件。結合新高考對于閱讀視野、閱讀量的要求,和詩歌對于文字本身審美的特點,就可以使得學生在獲得詩歌審美享受的同時更容易將這種享受遷移到其他文本的審美享受中,從而打開語文閱讀的大門,更容易進行大量的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現狀
(一)教師層面的問題
經過調研,發(fā)現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上,普遍存在教師在現代詩歌方面專業(yè)素質欠缺的問題。在一次針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全體語文教師的調查中,無法準確說出三個現代詩歌流派的教師占比四分之一,而人教版必修教材涉及的新詩流派就有新月派的《再別康橋》、象征主義的《雨巷》、七月詩派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該調查還顯示,無法熟練背誦出五首及以上現代詩歌的教師超過樣本的三分之一,而人教版必修教材涉及的新詩就至少有四首。由此可見,當下教師群體對現代詩歌的專業(yè)素質有待提高[4]。
(二)學生方面的問題
經過調研,發(fā)現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調查中,接近60%的學生對于現代詩歌的態(tài)度是“沒感覺”和“討厭”,能夠經常主動閱讀現代詩歌的學生占比不足10%。這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積極性不高就會導致學生對新詩的閱讀量少,更無法進行深度的品味和體驗。
三、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策略
基于新高考的變化、現代詩歌的特點,以及當前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嘗試給出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事業(yè),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進步的職業(yè)?!敖K身學習”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所以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促進質量提升的根本之道在于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5]。如果教師自己也無法進入詩歌語言層面的審美,不能進入詩歌的核心,就不可能存在引導學生感受詩歌魅力的教學設計。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是最根本的策略。
(二)引導學生深度品味
高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涉及的學習任務群10里明確指出“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習”“精讀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等要求,說明精讀文本是極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該策略強調精讀時要聲情并茂地朗讀,更強調要“刨根問底”地細讀,要引導學生敏銳地捕捉詩歌細節(jié),體會其語言魅力。文本細讀,深度品味,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力,而且也有助于訓練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符合新高考提出的要求。
比如:在《再別康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抓住“但我不能放歌”之“不能”進行深度探究。可以探究“不能”的原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可能會覺得不能放歌,是怕破壞彼時安靜的美好;也會覺得離別是傷心的,雖然主人公有放歌的欲望,但是一想到離別,不禁陡然悲傷,便也不能放歌了。這樣抓住一個細節(jié)品讀,就能促使學生聯系詩歌中其他的細節(jié),其實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結合“不能”一分析,就是在鍛煉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了。
(三)設置任務驅動學生
現代詩歌雖然在語言上相較于舊體詩有優(yōu)勢,但是要想深度地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種語言簡易而內涵深遠的情況,往往會讓學生覺得新詩簡單不足學。這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詩歌的“惰性”,提不起興趣?!叭蝿镇寗印眲t是很好的方法。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精心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詩歌內涵。這種策略一般要和深度品味結合起來使用。
比如《雨巷》的教學中,“丁香姑娘”和“我”的關系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就可以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驅動任務:閱讀文本,思考“丁香姑娘”和“我”的關系是什么?如此,結合深度品味的策略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從文本的第一層信息來看,“丁香姑娘”和“我”應當是一對不相識的男女關系,都是一樣的惆悵。但是結合其他細節(jié)來品讀,發(fā)現詩中充滿著“惆悵”“迷?!钡淖謽?,“丁香姑娘”可能是“我”在不斷尋找的“同類”,是不斷尋找的一種慰藉和希望。再結合寫作年代,就會發(fā)現,“我”的“惆悵”“迷?!?,是一代青年在不斷追求國家民族命運過程中的茫然,“我”和“丁香姑娘”都是一代青年的縮影。再聯系文本,為何是“姑娘”,而不是“兄弟”,或者是“朋友”呢?這是因為“丁香姑娘”身上帶著“我”作為青年的浪漫想象,有點屈原香草美人的隱喻,將青年的惆悵用一種浪漫、素雅的語言娓娓道來。通過這些驅動型問題的研究,就可以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文本,感受到現代詩歌獨特的魅力了。
結束語
新高考改革帶來的變化可以是挑戰(zhàn),也可以是機遇,結合現代詩歌本身的特點,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深度品味文本、設置任務驅動等策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適應新高考帶來的變化,促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6.
[2]鹿敏.高考語文閱讀試題變化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啟示[J].中學語文,2023(32):98-99.
[3]張玉新,李金紅,王春,等.新詩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J].中學語文教學,2011(8):4-11.
[4]賈瑩,辛萬祥.高中語文教師閱讀素養(yǎng)提升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9(16):18-19.
[5]溫儒敏.讀書: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J].內蒙古教育,2015(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