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快,趕緊回病房休息。白蛋白怎么能想打就打呢?那可是打進血液里的點滴,不是什么可以吃的‘蛋白質!”李藥師拍著王伯伯的肩膀送他回腎內(nèi)科病房。
“李藥師,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我都打聽了,白蛋白是個好東西,特別適合我這種抵抗力差的人,你不用為我省錢!”王伯伯回身說道。
原來,王伯伯認為輸注白蛋白可以補充營養(yǎng)—不過,這種認識對嗎?下面,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
問題一:靜脈輸注白蛋白可以補充營養(yǎng)嗎?
從醫(yī)學角度來說,我們身體所需的能量來源于七大類營養(yǎng)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其中,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結構的“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這七大類營養(yǎng)素都必不可少。
王伯伯心心念念的白蛋白,全稱叫人血白蛋白—只看名字就知道與營養(yǎng)素中的蛋白質有關。在王伯伯的視角,輸注白蛋白等于補充蛋白質,也就相當于補充營養(yǎng);并且,王伯伯腎病合并有蛋白尿,體內(nèi)蛋白質減少,正好可以輸注白蛋白補充蛋白質,這條邏輯“嚴絲合縫”,沒問題??!
真的沒問題嗎?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應該從蛋白質的作用談起。
“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用這句話來形容蛋白質對人體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夸張。人體內(nèi)各個組織和器官—大到肌肉、大腦,小到頭發(fā)、指甲—蛋白質都是其中主要的構成成分。蛋白質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這些氨基酸相似又不同。相似在于每種氨基酸都包含氨基和羧酸結構,這是氨基酸的共同特點;但是,不同氨基酸上的R-基團卻不同,這也讓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
氨基酸可以分為兩大類: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其中,前者可以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體內(nèi)轉化而成;而后者在體內(nèi)無法合成或轉化,只能從外界攝取。需要說明的是,“非必需”只是氨基酸名稱的前綴,并不反映這種氨基酸的必要性—比如,在某些特定疾病或特定情況下,有些非必需氨基酸會搖身一變成“條件必需氨基酸”。
可見,蛋白質的含量高不代表蛋白質的品質就好,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高低、種類是否齊全是衡量蛋白質品質的重要指標。如果只重“量”不重“質”,那么即便攝入蛋白質的量很多,只要其中所含的氨基酸與人體需求不匹配,則不僅利用率低,甚至可能還有壞處。不巧的是,人血白蛋白的代謝產(chǎn)物中色氨酸的含量很低,而色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從質優(yōu)的角度來說,靠人血白蛋白補充蛋白并不明智。
況且,人血白蛋白的半衰期長達15~20天,也就是說,它分解成游離氨基酸再合成人體需要蛋白質的過程十分緩慢。所以,從時效的角度來說,靠人血白蛋白補充營養(yǎng)也不明智。
更別說,人血白蛋白是從身體狀況良好的人的血漿中提取、分離后滅活病毒而制成的血液制品—作為藥品,不良反應是其不可忽視的屬性之一,比如它可能引起過敏反應,輕者發(fā)生皮疹、瘙癢,重者可能休克。所以,從安全的角度來說,片面補充人血白蛋白很不明智。
綜上,對于腎病患者王伯伯來說,人血白蛋白扛不了“絕對安全”的大旗。所以,“輸注白蛋白等于補充蛋白質,也就相當于補充營養(yǎng)”這條邏輯看似沒毛病,實則漏洞百出!
問題二:腎病患者應該如何補充蛋白質?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別強調:補充營養(yǎng)需要平衡膳食。補充蛋白質也一樣,平衡為基本。
首先,并非人人都需要補充蛋白質,因為如果蛋白質攝入過多,反而會對人體胃腸道、肝臟、腎臟造成壓力,產(chǎn)生不利影響。這點對于存在蛋白質丟失的腎病患者的影響尤其明顯:如果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加速疾病的進展,得不償失;但是,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又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因此,腎病患者補充蛋白質必須嚴格遵從醫(yī)囑。
同時,對于蛋白質的補充還要講究質優(yōu),即優(yōu)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總量50%以上。比如,肉、蛋、奶等動物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構成和人體所需基本一致,是優(yōu)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對于一般腎病患者,日常飲食中更推薦白肉類食物(如魚肉、雞肉);當出現(xiàn)腎性貧血時,可適當增加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的攝入,以補充血紅素鐵。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因多合并高磷血癥,而蛋類和奶類通常含磷較高,需適當控制用量,建議雞蛋黃每天不要超過1個,奶類不超過300 mL,具體用量還需個體化評估。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人血白蛋白并非“萬能”,靠人血白蛋白補充營養(yǎng)更不可取。腎病患者補充蛋白質需考慮適量和質優(yōu),且應進行個體化評估,這樣才有助于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