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燕 郭秀云 陳源源
摘? ? 要:學位論文既是研究生取得學位的依據,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文章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162份有效樣本為基礎,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進行描述性分析,并基于存在問題,運用有序Logistic回歸探究新文科背景下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針對現(xiàn)實需求提出對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12-05
一、研究意義及現(xiàn)狀
(一)研究意義
2023年1月1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著力發(fā)展支撐引領國家戰(zhàn)略實施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其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是衡量研究生階段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近年來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問題頻頻暴露,諸如缺乏創(chuàng)新、方法落后、科學性不足和規(guī)范性缺失等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凸顯了重視學位論文質量的必要性。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科技的迅猛發(fā)展要求文、史、哲、經、管、法、教、藝等傳統(tǒng)文科在研究范式革命和研究領域拓展方面適應時代需求。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個部門聯(lián)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旨在積極推動文科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范式的轉型升級,通過方法革命推動學位論文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質量的提升,促進文科與理工農醫(yī)的深度交叉融合。各大高校也積極部署新文科建設,作出了諸多有益探索。但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傳統(tǒng)文科視野,對一些新興學科領域的探索還十分有限,利用新文科建設契機提升學位論文質量仍然大有可為。
因此,本研究基于新文科建設與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的雙重需求,提出通過文理交叉、科技融合實現(xiàn)文科研究生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國內外關于人文社科領域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問題表征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認為人文社科領域研究生學位論文存在研究方法單一、方法論混淆現(xiàn)象與數(shù)據資料完備性低、實效性差的問題[1-2]。除此之外,也有文獻研究表明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生普遍對學科研究方法缺乏了解[3]。國外學者對此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學位論文的抽樣技術類型表述錯誤[4],研究生學位論文體現(xiàn)出的高階思維和應用滯后[5],以及理論研究貧瘠與“無意識經驗主義”豐沃的不平衡[6]。在影響機制研究方面,國內學者發(fā)現(xiàn)研究生資格論文低數(shù)量、低質量和發(fā)表時間滯后是導致學位論文質量低的因素之一[7],同時生源差異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也會產生影響[8],此外,招生政策、培養(yǎng)經費投入也與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存在相關性[9]。國外的相關文獻認為,列隊研究、期刊論文發(fā)表等因素與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緊密相關[10-11],也有專門對于COVID-19防控期間,導師對博士生的網絡指導對論文寫作的積極影響的研究[12]。在路徑模式研究方面,主要的主張是從學位論文實體管理和程序管理的規(guī)范化上來提升論文質量[13-14]。也有學者認為要在選題上尋求改進[15]。在保障體系研究方面,相關文獻從師生、培養(yǎng)單位、用人單位的矛盾關系出發(fā),建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16]。
綜上所述,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豐富,但現(xiàn)有成果未能明確表述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文科如何深度融合來促進教與學。如何通過調整新文科發(fā)展理念、教學實踐、專業(yè)結構、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等知識供應鏈上的內容和管理環(huán)節(jié),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學位論文的技術含量與創(chuàng)新性值得探討。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從新文科的視角出發(fā),提出針對性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建議。首先,結合問卷數(shù)據,對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選題、文獻綜述、理論基礎與應用、數(shù)據收集與處理、研究方法、邏輯論證以及寫作規(guī)范這七個關鍵部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提煉出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所存在的普遍而顯著的問題。其次,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以學位論文等級代表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作為因變量,以新文科發(fā)展和其他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探究新文科建設與提升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回歸分析的結果,結合新文科的發(fā)展理念,提出針對性建議。
(二)數(shù)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線上問卷調查方式,主要面向國內外高校中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生,于2022年6月下旬開始調查,共收到包括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澳門大學等36所國內外知名院校在內的有效問卷162份。調查對象有學術型研究生107人,其中包括91名碩士研究生和16名博士研究生;專業(yè)型研究生55人,其中包括54名碩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調查對象所在一級學科的分布情況:公共管理72.57%,社會學4.94%,工商管理3.7%,經濟學2.74%,其他一級學科占16.05%。因此,相對來說,本研究對于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探討具有較高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基于知識供應鏈理念合理編制調查問卷(問卷中除一些個人信息題目外,其他對于學位論文質量進行分解探究的題目多為多選題),分解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選題、文獻綜述、理論基礎與應用、數(shù)據收集與處理、研究方法、邏輯論證以及寫作規(guī)范這七個部分存在的不足。同時結合新文科背景,在問卷中設置關于學科發(fā)展理念、現(xiàn)代教學方法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普遍存在的問題,探究影響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
2.回歸分析法。針對調查問卷所得數(shù)據,以學位論文等級作為因變量,由高到低設置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故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在對全樣本進行有序Logistic回歸的基礎上,將全部樣本分為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yè)型研究生,進行異質性分析,從而細致探究新文科背景下顯著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
三、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現(xiàn)狀
本研究對162篇學位論文的選題、文獻綜述、理論基礎與應用、數(shù)據收集與處理、研究方法、邏輯論證以及寫作規(guī)范這七個部分存在的問題進行統(tǒng)計,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發(fā)現(xiàn)學位論文的質量在選題方面存在問題的比例較小,其中占比較大的是原始創(chuàng)新不夠,應用價值和理論價值欠佳以及選題與資格論文內容關聯(lián)不大,分別是37.04%和32.10%;在文獻綜述方面,占比較大的是文獻檢索方法掌握不全面以及外文文獻閱讀理解困難,分別達到43.21%和42.59%;理論基礎與應用部分存在問題比例較高,占比較大的是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經典文獻積累不夠以及理論與理論之間、理論與問題之間缺乏邏輯聯(lián)系,分別達到50.00%、42.59%和40.74%;在數(shù)據收集與處理方面,51.8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在數(shù)據收集、清洗和處理方法方面未掌握或不熟練,45.68%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論文數(shù)據來源單一;在研究方法方面,占比較大的問題是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以及研究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性,分別是52.47%和45.68%;在邏輯論證與寫作規(guī)范這兩個方面,46.91%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論據不充分,41.36%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的文字表達不夠規(guī)范。
將全部樣本分為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yè)型研究生,再分別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在選題方面,專業(yè)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資格論文內容關聯(lián)不大的問題較為顯著,為43.64%;而學術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始創(chuàng)新不夠,應用價值和理論價值欠佳問題更為顯著,為42.06%。在研究方法方面,學術型研究生學位論文與專業(yè)型研究生學位論文均在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夠的問題上較為顯著,分別達到45.79%和65.35%。
(二)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現(xiàn)存問題
1.文章創(chuàng)新性不足。新文科建設將創(chuàng)新作為重點,它強調傳統(tǒng)文科要突破專業(yè)領域、打破學科界限,融合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學科,在更廣闊的學科領域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17]。從學位論文的選題、內容,到方法、結論都應以新文科的創(chuàng)新理念為指引,進行多元交叉融合[18]。從表1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全部樣本,還是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yè)型研究生樣本,與創(chuàng)新性有關的問題都占比較高,體現(xiàn)在選題的原始創(chuàng)新不夠、理論創(chuàng)新不足、研究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等方面,其中存在理論與研究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問題的百分比均接近50%。可見,在問卷調查所涉及的各個院校中,研究生學位論文創(chuàng)新性不足是一個顯著而普遍的問題。
2.信息技術應用欠缺。國家倡導新文科建設,強調要把握跨學科、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宗旨[19],因此傳統(tǒng)文科的學位論文也應充分適應并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使文章內容更加詳實準確。信息技術的運用在論文寫作的各個方面都能起到積極作用。例如,在眾多文獻和資料中快速搜集關鍵有用的信息,對搜集到的數(shù)據進行有效的清洗和處理。但在統(tǒng)計結果中可以看出,調查對象對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普遍不足,諸如文獻檢索方法掌握不全面、數(shù)據收集清洗和處理方法未掌握或不熟練以及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均接近甚至超過50%。因此,研究生學位論文對于信息技術應用欠缺的問題不容忽視。
3.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把握新文科內涵不僅要關注其“新”的要求,還應關注“文科”本位。文科需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回答社會問題。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能否洞悉并解決現(xiàn)實問題。諸如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學科基礎知識的扎實性以及論文結構的嚴謹性等多個方面,影響著學位論文的深度和廣度及其現(xiàn)實價值[20]。然而,根據統(tǒng)計結果,調查對象在科研素質上存在顯著的外文文獻閱讀理解困難,難以確定適宜理論,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不夠契合,論據不充分以及表達不規(guī)范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專業(yè)型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較高。但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學術型研究生在外文文獻閱讀理解、確定適宜理論以及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契合度上問題顯著。
四、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影響
因素的回歸分析
(一)全樣本分析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有序Logistic 回歸方法對可能影響論文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將因變量設定為論文等級,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并分別賦值1、2、3、4,建立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表2所示的回歸結果表明, 影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相關因素包括如何確定選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與多元化程度、目前熟練掌握的研究方法軟件、邏輯論證的論據是否充分以及寫作時關鍵概念是否界定清楚。其中,導師指定選題的學位論文相比其他方式確定選題的學位論文等級更高,更能體現(xiàn)新文科特點的“研究方法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位論文相比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學位論文等級更高,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高的學位論文相比多元化程度低的學位論文等級更高(均P<0.05)。
注:***p<0.01,**p<0.05,*p<0.1,括號內為穩(wěn)健標準誤。
(二)異質性分析
如表3所示,本研究將全體樣本分為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yè)型研究生進行異質性分析。學術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績與導師指定選題、更多體現(xiàn)新文科特色熟練掌握自然語言處理類R語言、Python、Java、Node等研究方法與邏輯論證的論據充分呈比較顯著的正相關性,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yè)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等級與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都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均P<0.05)。
(三)結果討論
1.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與多元性程度成為影響學位
論文質量的重要因素。回歸結果發(fā)現(xiàn),不論是全樣本的分析抑或是分類回歸的結果,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程度高低都與學位論文質量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方法論的認知水平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研究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因此應當更加重視新文科建設,把方法論建設的過程當作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過程。在實際情況中,部分研究生存在對研究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比較死板甚至知之甚少的情況,而這也成為了制約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的瓶頸。
2.學術資源與科學高效研究工具的支撐對學位論
文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回歸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參加學術會議與培訓班獲取理論知識并在學位論文中加以應用的更傾向于獲得比較理想的學位論文成績;對于自然語言處理類R語言、Python等更多體現(xiàn)新文科特色的研究工具的掌握程度對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各類學術會議、培訓班、知識講座等學術資源有助于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拓展知識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各種研究工具的不斷更新?lián)Q代也使得各類科研工作變得更加科學與便捷。對學術資源加以高效利用,并輔之以前沿研究工具,無論是在數(shù)據收集處理還是更深的研究分析階段,都能對研究生產生很大的助力。
3.導師對研究方向與科研能力的指導是高質量學
位論文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導師的指導與研究生最終的學位論文成績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導師認真負責地指導研究生,也是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良性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研究生的邏輯論證能力,以及更多體現(xiàn)文理科研究方法交叉融合特色的數(shù)據處理能力等影響因素的存在,也表明了研究生在培養(yǎng)過程中應做到課程學習與研究相結合,這對于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影響。
五、對策建議
(一)重視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培養(yǎng)模式
根據新文科發(fā)展的要求,各高校各學科點要鼓勵教師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授新的教學內容,讓研究生更多地接觸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方法。課程不僅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是能力建設和知識體系構建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課程設計應遵循多樣性、開放性、發(fā)展性和實用性的原則,根據新文科發(fā)展的要求調整教材,適應新文科建設與人文社科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除此之外,應加大對于人文社科“實驗室”和文科實踐基地的建設投入,營造學術創(chuàng)新氛圍,為人文社科的創(chuàng)新成果孵化提供平臺。
(二)拓展學術資源獲取渠道,助力研究生掌握前沿技術成果
信息技術特別是諸如移動互聯(lián)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成果深刻影響著人文社科的環(huán)境和未來,大數(shù)據更是從科學范式層面對傳統(tǒng)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因此研究生要積極借鑒新的工具性成果拓展人文社科的研究視野。高校應重視培養(yǎng)研究生檢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要加強學術資源的建設,暢通信息交流渠道,為學生提供全學科領域的學術會議、科研培訓等學術資源,打破思維定式與學科局限。
(三)推進新文科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素質
新文科建設重視教師的真才實學,可以說,導師的指引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創(chuàng)新性和敏銳性,教師就要在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在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要推陳出新,本著求實創(chuàng)新、學科交叉、信息開放與資源共享的理念,建設新文科教學師資隊伍。各高校應結合新文科的要求對導師進行相應的培訓,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因材施教,整體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寫作能力等,同時抓好學位論文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強立體指導,實行多層把關,保障學位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振明,李德國.我國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評估與比較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09(2).
[2]? 常思亮,歐陽攀園.專業(yè)碩士“差評”學位論文典型特征——基于H省1486份專家盲審評閱書的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21(6).
[3]? 李敏,陳洪捷.不合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論文抽檢專家評閱意見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6).
[4]? Z LI,Y LI,Z XIE.Exploring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to theQuality of Masters Dissertations[J].IEEE Access,2020(8).
[5]? S Y DAI,X B ZHOU,H XU,et al.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Quality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Master of Public Healths Dissertations in China[J].BMC Medical Research?Methodology,2020(1).
[6]? C A MULLEN.Online Doctoral Mentoring in A Pandemic:?Help or Hindrance to Academic Progress on Dissert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oring and Coaching in Edu-?cation,2021(2).
[7]? D S GUDER,M YALVAC.A Content Analysis Study: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s in Nursing?Concerning Women's Health in North yprus[J].Turkish?Librarianship,2021(1).
[8]? LIZETH ROETS,JEANETTE MARITZ.Facilitating the?development of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HOTS)ofnovice nursing postgraduates in Africa[J].Nurse EducationToday,2017(49).
[9]? GUY B ADAMS,JAY D WHITE.Dissertation Research in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Cognate Fields:An Assessment ofMethods and Quality[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4(6).
[10]? 李延.我國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規(guī)范化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0).
[11]? 張正.基于科技查新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4(3).
[12]? ROBERT E,CLEARY.Revisiting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An Examin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0[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2(1).
[13]? 趙世奎,宋曉欣,沈文欽.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與學術論文發(fā)表有關系嗎?——基于165篇問題博士學位論文的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8).
[14]? 郭海燕,劉春榮,張志斌.生源差異如何影響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基于全數(shù)據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
[15]? 宮新棟,楊平,王元綱,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芻議——基于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和認識論視角[J].江蘇高教,2018(1).
[16]? 孔令夷.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
[17]? 陳沛.解構與重構:“新文科”視域下跨學科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理念與實踐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1).
[18]? 張劍.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邊界與“新文科”的交叉融合[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19]? 劉俊穎,王一威,關新雅.新文科與新工科價值共創(chuàng)模式研究:共生、場景與實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
[20]? 魏緒秋.基于過程性評價的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提升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27).
[責任編輯? 包玉紅]
收稿日期:2023-06-06
作者簡介:楊紅燕,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武漢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提升問題研究”(4132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