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悅
[摘? 要] 兒童文學中的殘障書寫拓寬了童年書寫的邊界,有關(guān)殘障兒童、融合教育題材的作品也豐富著21世紀以來兒童文學對中國式童年多元樣貌的呈現(xiàn)。其中,殷健靈以著名聽障舞蹈家邰麗華的成長故事為原型“一題三作”:兒童小說《象腳鼓》以自我敘述彰顯特殊兒童主人公的主體性;圖畫書《尋找聲音的女孩》以凝練靈動的詩意文字結(jié)合色彩隱喻、畫面細節(jié)共同表意,突出自我悅納、自我尋找的成長主題;非虛構(gòu)報告文學《邰麗華:無聲之舞》以訪談報告形式突出榜樣人物的事跡與真實品質(zhì),強調(diào)尊嚴、愛與理解。不同體裁的合奏共同演繹著昂揚樂觀的童年姿態(tài),既提供了有關(guān)殘障群體的理性認識,又以感性的情感書寫引起讀者共鳴,對促進社會融合、營造多元包容氛圍極具意義,體現(xiàn)著兒童文學的價值堅守與人文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 殷健靈? 《象腳鼓》 《尋找聲音的女孩》 《邰麗華:無聲之舞》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4-0045-04
文學對生命樣態(tài)的呈現(xiàn)和生命意義的探討永無盡頭,尤其是通過展開有別于普通生命遭際和日常生活的情景,呈現(xiàn)出生命邊際的作品,傳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生命感悟與思考。而殘障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狀態(tài),因在外部特征及內(nèi)在感知等方面表現(xiàn)出有別于所謂“常體”的越軌性質(zhì)和特殊性,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隱喻色彩。從童話中堅定的錫兵、海的女兒等角色以高貴品格“彌補”肉身“殘缺”,到現(xiàn)實主義兒童小說借殘障角色揭示戰(zhàn)爭的殘酷、感慨國家民族的命運、思考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殘障書寫在兒童文學中有著特殊的分量,拓寬了童年書寫的邊界,并為處于生命伊始歲月的兒童讀者提供倫理啟蒙及生命認識。
在多年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殷健靈始終堅持俯下身子貼近兒童,用心傾聽兒童的成長心事,將創(chuàng)作視野遍及至童年各個角落,以筆凝聚兒童的情感心聲和生命體驗。近年來,她以聽障舞蹈家邰麗華為原型的“一題三作”也得到了讀者的喜愛與共鳴。基于對邰麗華及其親友、老師的采訪與自身感悟,殷健靈創(chuàng)作出兒童小說《象腳鼓》(2020年)、非虛構(gòu)報告文學《邰麗華:無聲之舞》(2021年),以及和插畫名家郁蓉合作的圖畫書《尋找聲音的女孩》(2021年)。在虛構(gòu)和真實之間,作品各有側(cè)重,但共同豐富了殘障兒童的文學形象,彰顯了童年的美與尊嚴。
一、兒童小說《象腳鼓》——自我敘述與成長主體的建構(gòu)
“一題三作”中先行出版的兒童小說《象腳鼓》化用音樂術(shù)語“快板”“柔板”“急板”等作為各章標題,串聯(lián)起主人公冬銀如樂章一般精彩、快樂的童年經(jīng)歷,在傣族文化中象征著吉祥與希望的象腳鼓成為主人公冬銀在無聲世界里奏響生命樂章的觸點。作品并未采用第三人稱敘述者講述故事,也未使用以瘦弱、特殊的面容特征等外貌描寫在文本開頭對角色進行標出處理,以期較快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與同情的文本策略,而是塑造了樂觀自信、堅強獨立的聽障兒童形象,主人公冬銀既是主角也是敘述者。
通過冬銀的回憶性敘述和兒童視角,小說展現(xiàn)出有別于一般童年想象的場景,提供了理解聽障群體的內(nèi)在視角。幼年因醫(yī)療事故失聰?shù)脑庥鍪苟y有著別樣的童年生活和成長體驗:當普通孩子能夠歡樂嬉戲、順利交友時,冬銀卻要跟著家長四處求醫(yī),在幼兒園里無法融入聲音游戲,還因為聽不見遭到同學欺凌,受到母親的過度保護只能在家中一個人玩耍,在普通學校受到忽視且無法與人順利溝通,只能通過父母耐心制作卡片、重復口型來識字說話。這些對于普通兒童來說陌生的生活,卻是像冬銀一樣的聽障兒童的真實日常。此外,小說也借助冬銀的視角展開對聾校生活和學習的描述,如同學們一起準備元旦晚會的啞劇、用手語上課、參加春游等,盡管這些孩子聽不見聲音,但和普通兒童一樣頑皮、愛笑愛鬧。小說以此勾勒出更鮮活立體的聽障兒童形象,在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中展現(xiàn)出聽障社群內(nèi)部的紛繁復雜、生命的脆弱與靈動。
和一些作品中的殘障主人公只能被動接受殘障事實所不同,冬銀對聽障身份表現(xiàn)出積極的認同感,并在成長中保持著自我的主體性。和所有成長小說中的主角一樣,冬銀也面臨了人生的重大抉擇:去聾校還是普通小學?是否堅持熱愛的舞蹈?聽從父母的工作安排還是自考高中?三次抉擇是冬銀成長的重要節(jié)點,也奠定了她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奇跡的成長之路:無法適應(yīng)普通學校生活的冬銀在聾校里遇到和自己一樣的伙伴,獲得了群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在舞蹈和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中變得更加自信;當父母因為她成績下滑,奉勸她放棄跳舞時,冬銀以離家出走的方式反抗;她放棄了高收入的工作機會,決定要去省城第一聾校念高中,將來上大學。面對成長路上的挫折與誘惑,冬銀始終保持獨立的思考,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在小說序曲與終曲的相互呼應(yīng)中,由自我敘述形成的“二我差”逐漸合一:從第一章“終于知道自己不同”到終章“我是冬銀。一個生活在無聲世界、一直無法順暢說話的舞者。我在兩歲半時不幸地失去了聽力,但我,卻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1],小說以經(jīng)驗自我對聽障身份的接受、成長路上遇到的困惑,與敘述自我對聽障身份、自我的認可相互補充,而“此我”以成長后的眼光認可著“昔我”的懵懂和勇氣,也體現(xiàn)了積極的自我認同,凸顯著冬銀的成長主體性。
對兒童讀者而言,以自我敘述展開的作品容易讓人產(chǎn)生真實的代入感,從而能夠較快對主角產(chǎn)生共鳴和認同。第一人稱內(nèi)在視角不僅體現(xiàn)了冬銀堅忍獨立的個性,也表現(xiàn)了作者希望讀者看到、理解聽障社群的愿望。在冬銀的自我言說中,讀者被放置在與她相近的位置,得以從冬銀豐富的情感細節(jié)中傾聽她成長中的思考與困惑,調(diào)動共情體驗。尤其是當社會對殘障兒童作出脆弱的文化假設(shè),進而導致殘障兒童的童心與個性被遮蔽時,小說通過對人物的日常經(jīng)驗和心靈感想的細膩刻畫,使讀者能夠走近特殊群體,意識到聽障兒童也和自己一樣有關(guān)于友誼、夢想、成長的困惑與追求,同情其因殘障遭受的不便、他人的誤解與歧視,也為人物的順利成長感到欣悅,從而在閱讀中看到希望,學會尊重和理解。
二、圖畫書《尋找聲音的女孩》——生命力的張揚與聲音的圖像呈現(xiàn)
不同于一些融合題材繪本常圍繞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相互接納、理解的故事展開,圖畫書《尋找聲音的女孩》以小說《象腳鼓》為藍本,以凝練靈動的詩意文字結(jié)合色彩隱喻、畫面細節(jié)共同表意,將主人公抽象的心路歷程和感官世界轉(zhuǎn)化為具體可視的圖畫藝術(shù),突出自我悅納、自我尋找的成長主題。
圖畫書聚焦失聰女孩小米對聲音的尋找:起先是家長帶著小米求醫(yī),隨后則是小米在成長中學會用視覺、觸覺等感官來想象、“聽見”聲音,并在無聲的世界中跳起心靈之舞。作品以色彩變化隱喻小米心路歷程:在前環(huán)襯起以黑灰色佐以雜亂的線條、大片的留空表現(xiàn)小米聽不見時的沮喪煩躁和無聲世界的枯燥單調(diào),使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聽障群體的無聲世界。而隨著“小米重新找回了聲音”,意識到“原來聲音不僅可以被觸摸,還可以被看見,被心靈捕捉”[2],前文中的大片留空逐漸被圖案填滿,畫面色彩也變得鮮艷明亮:聲音化作橙色的老虎、猴子、兔子、飛鳥、游魚、蝴蝶、狐貍和鮮艷的花朵圖案,那是小米用心想象,將“聽”到的聲音進行具象化的呈現(xiàn)。除了明亮歡快、象征著豐收和圓滿的橙色以外,小米始終身著紅衣,父母的身影則是綠色,隱喻小米對生命的熱愛與激情、父母的愛護與內(nèi)心懷揣的希望。在家人的愛護與自我價值追尋中,小米逐漸從畫面的角落走向中心,后環(huán)襯定格于小米在舞臺上展現(xiàn)優(yōu)美身姿的畫面,背景的五彩斑斕不僅是舞臺燈光和觀眾的喝彩,也是小米在人生舞臺上綻放出的光彩。
小米尋找聲音也是尋找自己,她尋找的“聲音”不僅是用耳朵來聽的聲音,更是走出由聽力障礙帶來的成長困惑,尋找自己獨特的感受聲音的方式,在自我悅納、自我追尋以后實現(xiàn)的生命價值。作品在以明亮干凈的色彩對比突出生命張力同時,也通過色彩、線條和畫面布局營造出連綿流動的畫面氛圍,以示尋找的長路漫漫、生命力的涌動與豐盈。面對醫(yī)生無法治療的聽力障礙,小米并沒有放棄希望,也不被動等待他人的接納,而是主動在觀看、觸摸中建立起自己與聲音、世界的聯(lián)系。當她學會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聲音,畫面中凝固的氛圍和封閉的空間轉(zhuǎn)化為流動的橙色圖案和道路、河流、草地等無限向外延伸的意象。狐貍的跳動、魚兒的暢游、猴子的嬉戲、鳥兒的飛翔等圖案不僅是“聲音”的流淌,也是小米生命力的流動不息。
在圖文共敘的演繹中,小米的人生故事變得凝練而富有感染力,并得以被更年幼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繪本突出小米“沒有聲音的世界”,又弱化了聽障群體的“標簽”,在強調(diào)角色特殊性的同時,以兒童成長的心理共性拉近讀者與人物的距離。作品對“聲音”展開的天馬行空想象與圖畫呈現(xiàn),也使兒童能夠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以更柔和的方式理解聽障等身心障礙帶來的不便,學會向小米一樣積極樂觀地熱愛生活、追逐夢想。
三、報告文學《邰麗華:無聲之舞》——真實的先鋒榜樣與群像書寫
作為“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叢書之一,非虛構(gòu)報告文學《邰麗華:無聲之舞》將話筒交還給邰麗華及其成長路上的陪伴者,以訪談錄形式在不同主體的回憶中建構(gòu)起完整的人物形象,尤其突出邰麗華堅毅刻苦、自尊自信的品質(zhì)以及對殘障群體藝術(shù)事業(yè)的貢獻,以真實的先鋒榜樣為兒童讀者提供成長指引。
作品以邰麗華帶領(lǐng)中國殘疾人藝術(shù)團表演的舞蹈節(jié)目《千手觀音》開篇,通過邰麗華父母、姐姐以及四位恩師的訪談來講述舞臺背后的故事。這些親密他者的回憶提供了邰麗華童年的豐富細節(jié),從家庭、學校、舞臺等不同成長空間板塊拼合成邰麗華的成長地圖,在他們的訪談中也存在著共性,即對邰麗華堅強刻苦、真誠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的強調(diào)。如父母回憶邰麗華為了治療耳朵所忍受的針扎和苦藥,獨自外出就學時學習和生活條件艱難但仍然樂觀;姐姐的回憶中,妹妹懂事、善解人意,關(guān)心殘障兒童;老師們的回憶中,邰麗華練舞的勤奮刻苦、不服輸?shù)?。不同的訪談?wù)咭圆煌论E共同印證著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從某種意義上起到了確認人物事跡和品質(zhì)之真實性的效果,突出邰麗華不畏困難、敢于突破自我、勇于追求的品格,亦表現(xiàn)出人物童年時昂揚向上的生命姿態(tài)。
但有別于傳統(tǒng)“克服敘事”的是,盡管有必要突出聽障對個體及其家庭帶來的影響,《邰麗華:無聲之舞》卻不完全以勵志立意,沒有將邰麗華的堅忍、對舞蹈的熱愛與堅持歸因于聽障。也就是說,盡管殘障是既定事實,邰麗華對舞蹈和音樂的熱愛與向往卻并非她對聽障的刻意超越,而是基于童年通過觸覺感受到聲音時的心靈震撼,在舞蹈中獲得欣悅和滿足后,舞蹈才成為她的夢想。在邰麗華的自述中,相較于與聽障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在講述她在接觸到藝術(shù)、用身體感受聲音以后,如何在獲得親友的支持下堅定自己的選擇、實現(xiàn)舞蹈夢的心路歷程。與其說邰麗華超越了聽障,不如說她是在克服追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當他人在回憶中強調(diào)邰麗華的吃苦耐勞時,邰麗華卻用大篇幅內(nèi)容強調(diào)她在成長中感受到的親情、師生情誼和社會的友善氛圍,對自己曾經(jīng)吃過的苦則表現(xiàn)出輕描淡寫的態(tài)度。如作者在前言寫道:“這里,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普通女孩的心靈求索的過程,更可以看見她在成長中從未缺少的愛的力量,以及平等、尊重、自尊、寬容、奉獻等人性的閃光?!盵3]多主體的敘述不僅建構(gòu)起一個更真實完整的人物形象,同樣能夠讓讀者看到更豐富的群像,增加對殘障群體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如為了照顧家庭而選擇內(nèi)退的母親、拿著微薄工資但在助聽器和舞鞋上從不吝嗇的父親、犧牲許多但仍然支持妹妹的姐姐、以平等之心看待邰麗華并給予耐心教導的老師們……這些平凡普通的人物共同創(chuàng)造充滿愛、理解和支持的成長環(huán)境,成就了邰麗華的光芒,也將溫暖與希望傳遞到文本之外。
《邰麗華:無聲之舞》真誠地展開對話和信息分享的文本空間。讀者從中能夠?qū)W習到邰麗華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能夠體會到她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來自各方的愛與關(guān)懷。此外,作品也以局內(nèi)人的視角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社會文化對殘障群體的消極刻板印象、家庭教育對殘障兒童的忽視和親情陪伴的缺失等,由此傳遞出有力的呼吁:殘障并非個體悲劇,殘障者應(yīng)該自尊自愛,社會更應(yīng)該共創(chuàng)包容環(huán)境,對殘障群體報以平等和接納的態(tài)度。集榜樣力量與反思于一體,這也是《邰麗華:無聲之舞》有別于其他先鋒榜樣故事的獨特之處。
四、“一題三作”的價值堅守與人文關(guān)懷
由此可見,三部作品基于各自的文體特征展開故事,又構(gòu)成互文關(guān)系,以邰麗華的個體成長為中心,輻射整個殘障群體,以溫暖的文字詮釋出童年生命的精神內(nèi)核、生命的尊嚴與多元價值,不僅體現(xiàn)了殷健靈在面對特殊題材時高超的敘述能力、寬廣的文化視野和詩性正義的價值守望,也展現(xiàn)了兒童文學能夠通過更為積極的殘障書寫,引導兒童理解他人、悅納自己,為兒童打下善、美與愛的人生底色的文化擔當。
一方面,作品認為殘障是生命多樣性的一種體現(xiàn),并以兒童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提供有關(guān)殘障群體的理性知識,如《象腳鼓》對聾校生活的場景書寫、《尋找聲音的女孩》圖畫中出現(xiàn)的手語、《邰麗華:無聲之舞》對聽障群體感知聲音因習慣手語語法而在書面表達中常出現(xiàn)主謂賓顛倒問題等。這些對殘障經(jīng)驗的真實描繪,能夠幫助兒童建構(gòu)起有關(guān)殘障群體的正確認識。而主人公們對“失去聲音”的尋找,實質(zhì)上是尋找自我與世界連接的過程,讀者也能夠從中認識到生命特質(zhì)的多樣性和與世界建立聯(lián)系的多種方式,從而更好地接納自己、理解尊重他人。
另一方面,在尊重真實的基礎(chǔ)上,作品通過情節(jié)安排、人物言行及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變化傳遞出感性的認知。在“一題三作”中,作品有意通過第一人稱內(nèi)視角、色彩隱喻等策略,引導讀者想象“假如失去了聲音會怎樣?”等處境和問題,對兒童的成長心路、情感進行細致刻畫,如《象腳鼓》中冬銀第一次感受到聲音時的驚喜、被他人喊“啞巴”時的憤怒,甚至是對新同學香巧的嫉妒與同情等。通過閱讀,兒童能夠獲得感性的觸動,在閱讀中看到并想象、理解“人類生命的脆弱性的價值和這些脆弱性對‘外在的善(external good)的需求”[4],與人物形成共鳴,從而走出自我中心的藩籬,教導兒童何為同理心。
五、結(jié)語
如邰麗華在《我和舞蹈》中自述:“我們的經(jīng)歷告訴世人:殘疾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化的特點。殘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殘疾人也有生命的價值?!盵3]殷健靈的“一題三作”不僅突出殘障群體的自立自強、樂觀積極,也展現(xiàn)出殘障兒童群體與普通兒童的共性,打破殘障者所背負的脆弱性、“不幸”等文化假設(shè),引導讀者主動走進特殊角色的世界,用心體會人物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對他人的理解和關(guān)愛。作品不僅豐富了兒童文學中的童年鏡像,也響應(yīng)了融合文化的價值觀念,在培養(yǎng)兒童同理心、促進社會正義和平等參與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殷健靈.象腳鼓[M].北京:天天出版社,2020.
[2] 殷健靈,郁蓉.尋找聲音的女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1.
[3] 殷健靈.邰麗華:無聲之舞[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1.
[4] 努斯鮑姆.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M].丁曉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