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內容十分豐富,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因此,它成為中國醫(yī)學發(fā)展的理論源藪,是歷代醫(y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盡管醫(yī)學家學說各異而有爭論但鮮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于《黃帝內經》而為立論之準繩。
《黃帝內經》關于飲食養(yǎng)生理論內容同樣豐富,特別是在飲食作用、飲食基本原則、飲食養(yǎng)生方法和病家飲食禁忌等方面已成體系,對后世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食物是氣血化生的主要來源,是臟腑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是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老話說“病從口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時候吃等問題都很重要。中國人的傳統(tǒng)飲食講究藥食同源,飲食可以補養(yǎng)臟腑,是臟腑實現(xiàn)生理功能、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言:“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痹撈衷疲骸帮嬋胗谖福我缇珰?,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可見,食物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其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全過程也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xiàn)。
《黃帝內經》不但強調了飲食的重要作用,而且對飲食結構也給出了合理建議,主要強調平衡飲食、五味調和以及飲食有節(jié)、寒溫適度等。
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yǎng)成分也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yǎng),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求?!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中記載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五谷是養(yǎng)生的根本,水果、肉類、蔬菜等則是輔助的補充劑,應該根據食物的特性和人體的需要,合理搭配各種食物,以達到補充精氣和精力的目的。
五谷為養(yǎng):五谷,即粟(小米)、麥(小麥)、稻(大米)、黍(黃米)、菽(大豆),泛指各種谷物?!疤焐f物,獨厚五谷”,谷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是人體所需熱能的主要來源。中醫(yī)理論認為,五谷能養(yǎng)五臟之真氣,故稱為“養(yǎng)”。
五果為助:五果,指桃、李、杏、栗、棗,泛指各種水果。水果中的淀粉、蛋白質的含量雖不及谷類、豆類,但有豐富的糊精、單糖,以及維生素、檸檬酸、蘋果酸等,這些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有助于人體營養(yǎng)的均衡,對五谷主食起到輔助和補充的作用,故稱為“助”。
五畜為益:五畜,指牛、犬、羊、豬、雞,泛指多種肉類。肉類食物主要給人提供蛋白質和脂肪,也是人體所需熱能的重要來源,具有補益氣血、填精益髓、強壯身體的作用,是機體獲取能量和營養(yǎng)的重要來源,適量食用有助于補益人體精氣,故稱為“益”。
五菜為充:五菜,指葵、韭、藿、薤、蔥。五菜是從性味的角度列舉蔬菜的代表,泛指各種蔬菜。蔬菜主要給人體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多種礦物質,彌補五谷的營養(yǎng)不足,使飲食更加全面和均衡,故稱為“充”。
“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棗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這里的“甘、酸、咸、苦、辛”,即“五味”。五味在《黃帝內經》中的出現(xiàn)主要有兩種代指,一是指五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瀉能燥,咸味能軟堅潤下;二是在五行理論中五味與五臟的關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腎,而通過這種對應關系,又將五味的功能應用于五臟。因此,平衡飲食,可以概括為“謹和五味”。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之五宮(五臟),傷在五味?!蓖啊端貑枴の迮K生成》還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薄岸嗍诚?,則脈凝澀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蔽逦墩{和才能對五臟起到全面的滋養(yǎng)作用,從而使五臟之間的功能保持平衡協(xié)調。過于偏嗜某一味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yǎng)失調,對身體產生危害。因此,在飲食中要注意五味調和,不可偏嗜。
飲食有節(jié)指一來飲食要有節(jié)制,不可過飽過饑,即飲食定量;二是飲食要有節(jié)律,需按時進餐,即飲食定時。
《靈樞·五味》有言曰:“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奔达嬍扯?、適度飲食,既不可過饑又不可過飽,尤其不要過飽,這樣就不至損傷脾胃,近則可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使精微化生旺盛,遠則無營養(yǎng)缺乏或過剩之憂。
寒溫適度也是一個重要的飲食原則,即飲食的寒熱應該適合人體的溫度,既無太熱亦無過涼,才能為脾胃納運水谷提供必要的條件。《靈樞·師傳》中指出:“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p>
除上述所說之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原則。因時制宜的原則與現(xiàn)如今人們注重的“吃應季食物”的觀念相似;因地制宜則指根據不同地理環(huán)境特點來選用適宜的食物,譬如南方地勢低下多潮濕,易于濕困脾虛,飲食菜肴中宜多用辛辣之品,像四川地區(qū)就喜食辛辣食物;北方地勢高上多風燥,易于風燥傷肺,宜多食新鮮蔬菜等;因人制宜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比如男女生理特點各異,老少生理狀況和氣血陰陽盛衰不同,都要依據每個人各自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飲食。
《黃帝內經》還是迄今為止最早記載食療理論的書籍,一些藥膳方劑也是其首創(chuàng),其提出的食療理論與藥膳組方方法,對后世食療、藥膳的起源和發(fā)展亦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收載方劑13首,通稱“內經十三方”,大體包括湯液醪醴、生鐵落飲、左角發(fā)酒、澤瀉飲、雞矢醴、烏鲗骨藘茹丸、蘭草湯、豕膏、翹飲、半夏秫米湯、馬膏膏法、寒痹熨法、小金丹(載于《素問遺篇·刺法論》,系后世之方)等,就其所用藥物來說,已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三類;就其劑型來說,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就用法來說,有內服、外用;就其功能來說,有用于治療,有用于預防。
其中10首屬內服方,屬于藥膳性質者竟達6首之多,可見食療藥膳在當時有一定的地位?!端貑枴の宄U笳摗分赋觯骸按蠖局尾?,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奔忍岢隽耸朝熕幧诺母拍?,同時又精辟地論述了藥物療法與食療藥膳的關系。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在13首方劑中,有2首是藥酒方劑,強調酒用之得當能養(yǎng)生防病,在經常少量飲用對健康有益的前提下,也提到了長期、大量的飲酒對健康無益,甚至能引起早衰或減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