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作為判斷孩子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一直被家長們所關注,畢竟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材高挑。不過,也有不少“心大”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同齡人矮,認為孩子只是“晚長”,過幾年孩子“長開了”就會追上,殊不知孩子是“矮小”。身材矮小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工作、學習、婚戀乃至心理等,那么孩子到底是“晚長”還是“矮小”?家長們可不能馬虎。
▎“晚長”與“矮小”不一樣
“晚長”在醫(yī)學上就是指發(fā)育遲緩,這類兒童大多表現為外表正常,身材矮小、骨齡落后。父母的身高都正常,孩子的營養(yǎng)供應充足,身體生長速度卻較慢。這類孩子在兒童期身材矮小,骨齡增長落后于實際年齡的骨齡,但最終發(fā)育完成后,能夠達到正常的身高水平?!鞍 笔莾和纳砀叩陀谕詣e、同年齡兒童的平均身高超過3%,每年身高生長速度低于5厘米。“矮小”可能出現身材不勻稱,主要表現為身體四肢與軀干不成比例,如四肢非常短,或軀干很短,頭部與身體比例過大等。
到底是 “晚長”還是“矮小”,在兒童階段大多時候家長是無法通過肉眼辨別的,需要到醫(yī)院進行相關檢查。
▎兒童發(fā)育常規(guī)檢查
X線檢查:測定兒童骨齡,判斷其骨骼生長情況以及骨骺閉合的程度。
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常規(guī)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鈣、磷、鋅、堿性磷酸酶含量測量等。
內分泌檢查:包括甲狀腺功能檢查、生長激素激發(fā)實驗、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水平測定。
▎常見的家長認識誤區(qū)
誤區(qū)一:許多家長認為,女孩在來月經后會進入快速生長發(fā)育期,身高及體重也會隨之增長。實際上,從女孩來月經開始,就證明其已經進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此時身高和體重的增加明顯放緩并趨于穩(wěn)定。同樣的,當男孩開始出現變聲、長胡須或者喉結等第二性征時,孩子大多已經進入青春期的中后期,身高增長空間已經很小了。
誤區(qū)二: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長不高是因為吃得不夠。實際上,3歲以后孩子生長的關鍵因素就不再是營養(yǎng),而是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等,過多的營養(yǎng)可能會導致孩子肥胖、性早熟等問題,反而影響身高。
誤區(qū)三:許多家長認為,只要骨骺沒有完全閉合都可以治療。一般情況下,兒童骨齡越小,骨骺軟骨層的增殖分化越活躍,兒童的生長空間和潛能越大,對治療反應越敏感,藥物促進生長的效果越好;而越接近骨骺閉合,治療效果越不好,長高越困難。人的骨骺一旦閉合,無論使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再長高。因此,治療應趁早。
▎家長如何幫孩子長高
1.充足的睡眠:讓孩子養(yǎng)成早睡的習慣,確保睡眠充足。
2.堅持運動:要讓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尤其是跳躍類運動,如跳繩、摸高、籃球等。
3.合理的飲食: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不挑食的習慣,少吃零食,少喝碳酸類飲料。
4.定期監(jiān)測:定期監(jiān)測孩子身高及生長速度,一旦發(fā)現發(fā)育緩慢,應盡快去醫(yī)院診療。
總之,面對身材矮小的孩子,家長們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要及時到醫(yī)院進行咨詢和評估,從而讓孩子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