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500年前,古人就通過觀測星象確立了二十八星宿,并按方位分為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北宮玄武、南宮朱雀,每宮各為七宿,以此來確定時間歷法和節(jié)氣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
仔細端詳,我們會從中找到“龍”字最初的模樣。沿著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位置依次連綴,所呈現出的圖形與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竟極其相像!
《說文解字》有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p>
循著古老的“龍”字,似乎可以探尋到萬物更迭的秘密—春天萬物復蘇,“角宿”初升,東宮蒼龍逐漸露出真容;夏天作物生長,東方七宿舒展于南方夜空;秋天農田收獲,七宿逐漸從西方隱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潛伏于地平線下,待到來年春天再次“抬頭”,躍出地平線……
“二月二,龍?zhí)ь^?!碑敄|方地平線上漸漸露出“龍角”,便預示著春天來了。這是一個專屬于“龍”的節(jié)日。
《管子·水地》曰:“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痹诠糯?,人們認為龍掌管降雨之事,而降雨決定著耕作的收成,因此龍成為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褒?zhí)ь^”則昭示著陽氣生發(fā),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生產也由南向北漸次展開。
“二月二,龍?zhí)ь^,風調雨順好年頭?!边@一天,我國北方地區(qū)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等祭拜儀式,以求一年五谷豐登。在北京、山東等地,人們會用簸箕盛放草木灰,從門外一路撒到屋里,并圍繞水缸撒一圈,其彎彎曲曲的形狀像蜿蜒入室的龍,這叫“引龍回”,目的是除害驅蟲,保人畜平安。在東北部分地區(qū),人們還會以長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意在將龍“喚醒”,保一家平安。在南方地區(qū),如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則有在二月二祭祀社神的習俗。
在民間,還有“二月二,吃龍食”之說。所謂“龍食”,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將這天要吃的食物都冠上“龍”字。比如,將春餅稱作“龍鱗”,面條叫作“龍須面”,餃子稱為“龍耳”,餛飩叫“龍眼”,油炸糕謂之“龍膽”等。
相傳二月二還是文昌(主宰功名之神)的誕辰,舊時有在這天為孩童舉辦“開筆禮”的習俗,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啟蒙老師講授人生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孩子們從這一天起,就要入學堂讀書了。
此外,“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也廣為流傳。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理發(fā),寓意從頭開始、紅運當頭。就像龍從冬眠中醒來一樣,對人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理發(fā)本身,而是以全新的面貌、飽滿的精神開啟新的一年。
童謠里唱:“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p>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插艾草、賽龍舟、戴香囊、飲雄黃,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追根溯源,端午節(jié)其實也是龍的節(jié)日。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這一天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以龍舟競渡的形式在端午祭祀龍祖,禳災祈福。我國近代學者聞一多曾在《端午的歷史教育》《端午考》等文章中,引用古代典籍,系統(tǒng)闡述了關于端午起源和風俗演變的“祭龍說”,提出“端午為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
數千年來,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在端午習俗中綿延、流淌。每逢端午,全國各地龍舟競渡。隨著一聲炮響,群“龍”齊發(fā),乘風破浪,百舸爭流,極強的競技性和觀賞性讓這項古老的民俗活動魅力十足。如今,作為一項國際化競技運動項目,龍舟賽帶給人們的,不僅是民俗文化與體育競技完美融合的視聽盛宴,更是同舟共濟、團結拼搏、力爭上游的“龍舟精神”。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古圣先賢在物換星移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guī)律。來自星河的蒼龍也游走于黃道附近,東升西落、隱而再現,在四季輪轉中,指引著大地上的人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走過一年又一年。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老神秘的龍在四時變化中騰躍,在節(jié)日民俗中起舞,它不僅點綴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滲透進我們的語言文化,并被賦予豐富、美好的內涵,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世界中大放異彩。
《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并稱“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西游記》中,龍的形象更加生動。四海龍王能呼風喚雨,多次助孫悟空一臂之力。此外,吳承恩還創(chuàng)造出一個特殊的龍形象—白龍馬。它原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因觸犯天條獲罪,幸得觀世音點化,化作白馬馱唐僧西行。取經路上,它吃苦耐勞,默默無聞,更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頓絕韁繩,抖松鞍轡,急縱身,忙顯化,依然化作龍”,為救師父險些丟掉性命,最終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化身祥瑞金龍。在它身上,我們看到了龍的神性、馬的耐性、人的品性。
至于歷代文人所作與“龍”有關的詩篇,更是不勝枚舉。在眾多詩人筆下,龍的形象豐富多樣,寄托著詩人的旨趣和情感。
李白筆下的龍豪放灑脫、神飛氣揚,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與人駐顏光?!保ā抖谈栊小罚?/p>
劉禹錫心中的龍志高行潔,富有哲思和情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當年雙檜是雙童,相對無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兩蒼龍?!保ā端肮艡u》)在蘇軾筆下,兩棵老檜樹好似兩條蒼龍,雖飽經風霜,但依舊傲然挺立、威武雄壯,承載著詩人對生命的感慨。
詩歌之外,有關龍的成語和典故更是不可勝數,人們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馬精神、望子成龍……還有今年春節(jié)走紅的“龍行龘龘”。龍行龘龘出自四庫本《玉篇》,形容群龍騰飛之貌。
“畫龍點睛”的故事出自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頗具想象力:梁代有位畫家名叫張僧繇,作畫神妙。他在金陵安樂寺墻壁上畫了四條龍,眾人遠看大為驚嘆,近觀卻大惑不解,問他為何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答:“畫了眼睛,龍便飛走了?!北娙瞬恍牛c上。張僧繇只好提筆給龍點睛。誰知剛點了兩條,就雷聲大作,震破墻壁,兩條龍乘云上天,殘垣之上只剩下沒有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這個故事顯然不是真的,不過“點睛傳神”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龍代表著勇氣、智慧和力量。從先民對龍的崇拜,到由龍衍生的眾多民俗活動,再到龍的故事、龍的詩歌、龍的成語,以龍為核心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在民間深入人心,歷經數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數千年來,龍文化的生命力經久不息。它凝集了古人的想象與信仰,也凝結著先民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更凝聚了“龍的傳人”的精神與力量。
目光回溯至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以28枚金牌、總數59枚獎牌的優(yōu)異成績,一舉躍入獎牌榜世界三強行列,在當年創(chuàng)下了參加歷屆奧運會金牌數和獎牌數的最高紀錄。當中國代表團一次次登上領獎臺,那條印在領獎服上的中國龍,顯得格外光彩奪目—因為那一年正好是千禧龍年。
8年之后的北京奧運會,“中國龍”再次讓世界矚目:開幕式上,32根龍柱拔地而起,擎天矗立,盡顯禮樂之邦的盛世氣象,同時也向世界宣告—中華巨龍已奮然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伴隨著激昂的樂聲,盛大的舞龍表演引人注目:鳥巢中央,四條高擎的金色巨龍在舞龍者的手中翻轉騰挪,時而橫掃千軍、蛟龍戲水,時而四龍會首、盤旋仰嘯,將“龍的傳人”的豪邁奔放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國舞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早在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冬,舞龍六日,禱于名山以助之?!碧扑螘r,舞龍是民間重要的節(jié)慶活動,詞人辛棄疾筆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青玉案·元夕》),就是當時的寫照。到了明清,舞龍之風更盛。每逢元宵,華燈璀璨,巨龍耀眼奪目,蜿蜒盤旋,正如明代詩人閻爾梅在《丙午元宵》一詩中所寫:“八寶龍燈舞萬回,煙光玓瓅百花臺?!?/p>
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護佑,寄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
今天,人們用舞龍傳承龍的精神,凝聚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力量。
時至當代,經過民間藝人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造,舞龍活動迸發(fā)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作為“中國龍燈龍舞文化之鄉(xiāng)”,重慶銅梁的龍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舞龍表演便出自這里。銅梁的焰火龍表演更是堪稱一絕。當1500℃的鐵水瞬間在空中炸開,如同漫天流星劃過天際。赤膊上陣的舞龍人,在熾熱的鐵花中往來穿梭,火樹銀花,星落遍地,象征著祥瑞的火龍?zhí)S起伏,靈動威武,迸發(fā)出生命的力量,仿佛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
若論龍舞中規(guī)模最大的表演,當屬“板凳龍”。一條板凳,中間或兩頭放置花燈,全村舞者肩挑板凳列隊排開,浩浩蕩蕩,走村串戶。夜幕之下,火紅的板凳龍燈隊伍穿梭于村莊田野中,點點龍燈熠熠生輝,仿若一條迤邐的燈火之河,在曠野中蜿蜒流淌。
銅梁龍舞、奉化布龍、埔寨火龍、板凳龍、舞草龍、醉龍……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絢麗多姿的舞龍民俗一路從北舞到南,舞得形氣酣暢,舞來八方的吉祥,更舞出“龍的傳人”的精氣神。
龍游四海,騰飛云霄。這份薪火相傳的龍的精神,不僅綿延于中華大地,更馳騁于浩瀚蒼穹。
如今,當我們仰望祖國的藍天,一系列以“龍”命名的大國重器,呼嘯于云端之上:殲-20,代號“威龍”;殲-16,代號“潛龍”;殲-11,代號“應龍”;殲-10,代號“猛龍”……中國戰(zhàn)機巨龍?zhí)ь^,列陣蒼穹,構筑了新時代大國的空中力量。
將目光投向更遙遠的深空,“龍”的身影依然勇毅無畏,昂揚奮進。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順利升空。飛船之上,搭載了一幅《騰飛中華龍》的巨幅國畫。誕生于上古時期的龍,第一次真正“飛”上了天際。
而今,當我們回望中華民族走過的問天之路,從仰望太空到常駐太空,中國航天又何嘗不是一次真正的“飛龍在天”?
因為心懷“焉有虬龍,負熊以游”的豪情和“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向往,“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際……一系列航空夢才能一一實現。
正如中國航天人所說:“我們追逐星辰大海,目的是為了守望地球家園、造福人類?!毖鐾强眨袊熬摭垺眾^楫星河,九天攬月,守護著人類夢想和地球家園。
龍行龘龘,生生不息?!褒垺痹缫巡恢皇且粋€符號,它承載著勤勞進取、自信勇敢、團結奮斗、自強不息、和平友好的民族精神,深深融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正如那激蕩在心靈深處的歌聲:“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后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生于中華,我們都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