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中華大地上,龍的形象無處不在。而數(shù)量最集中的地方,莫過于紫禁城。
這里是中國明清兩代的政治權(quán)力中心,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jié)構(gòu)宮殿建筑群,也是名副其實的“龍棲之所”。不計其數(shù)的龍,盤踞于屋脊藻井、丹陛影壁、雕梁畫棟之上,彰顯著神圣與尊崇,亦閃耀著華夏文明的光輝。
朝朝暮暮間,9000余間房屋的浩蕩威儀,24位帝王的傳奇人生,600多年的光陰變遷……所有過往,都被紫禁城中蜿蜒出沒的“龍”默默地看在眼中。
朱紅色的宮墻,金黃色的琉璃瓦,青灰色的地磚……占地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大得令人茫然,也讓人驚嘆。
走進這座城,歷史的余音于無聲中久遠回蕩—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1420年12月8日),明王朝迎來了舉國歡騰的振奮時刻,永樂皇帝朱棣向天下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于趨事,天人協(xié)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從此,這座“萃四方之精華,聚萬匠之天工”的宮殿建筑群,矗立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地帶,成為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之中,新的神圣之地。
縱覽整座紫禁城,氣勢恢宏的太和殿矗立在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這座核心建筑自1420年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嶄新的太和殿落成,才終成我們今日所見之形制。其建筑規(guī)模之大、建筑規(guī)制之高、裝飾陳設(shè)之精,堪稱中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之首。在明朝,它被稱為“奉天殿”。在百姓口中,它還有另一個稱呼—金鑾殿。
金,將太和殿打造成了一個熠熠生輝的龍的世界。據(jù)統(tǒng)計,僅太和殿上下里外及殿內(nèi)陳設(shè),造型各異的龍就有13844條,將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烘托到了極致。
仰望太和殿屋脊,正脊兩端屹立著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對琉璃龍吻;大殿檐下,密集的溜金斗拱層層疊疊,極富韻律之美;內(nèi)外梁枋上,以青色為底、上繪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龍和璽彩畫,代表了中國古建筑彩畫的最高等級;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為云龍圖案,以及接榫處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無不彰顯著太和殿的尊貴與威嚴(yán)。
環(huán)顧開闊高大的殿宇內(nèi),4718塊身價非凡的“金磚”鋪墁地面,72根高12.7米、直徑超過1米的巨柱巍然聳立。居于正中的6根巨柱圍繞在寶座兩側(cè),每一根柱子上都盤繞著一條昂首向上的金龍,與盤臥在大殿藻井正中的巨形蟠龍遙相呼應(yīng)。這些柱子都經(jīng)過層層工序,至少要在木材外面裹兩層麻,抹6次灰,再用瀝粉貼金的工藝飾以龍紋。貼上薄如蟬翼的金箔,6條蟠龍便在繪有海水江崖紋的巨柱上騰云駕霧,演繹著天地的奧秘。
仔細端詳,6根盤龍金柱恰似形成一個橫著的乾卦。乾,天也,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币庠⒌弁鯌延星?。
自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起,歷朝歷代的君主,無不以真龍?zhí)熳幼跃印T?jīng),那身穿龍袍之人,就端坐于太和殿中央的寶座之上,俯視群臣,被稱為“九五之尊”。
這曾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把椅子—髹金漆云龍紋寶座,也是故宮現(xiàn)存裝飾最華貴、雕鏤最精美的寶座。7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fēng)擺置于寶座之后,以示天子權(quán)威;13條形態(tài)各異的金龍盤繞于椅背之上,環(huán)視四方,浩氣凜然,仿佛時刻都在警醒椅上之人—只有胸懷天下,才能“坐擁天下”。
然而,這把至高無上的帝王寶座卻在1915年被袁世凱撤換,從此不見蹤影。直至1959年,文物專家朱家溍根據(jù)舊照片提供的線索四處查找,終于從故宮上百間庫房中找到了已經(jīng)蒙塵破損的龍椅。1964年,經(jīng)過13位專家歷時934天的全力修復(fù),這把紫禁城中唯一留存的明代皇帝寶座重現(xiàn)光彩,再次回到了太和殿內(nèi)七層高臺之上。而這一年,恰逢甲辰龍年。
時移世易,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又一個甲辰龍年,閱盡風(fēng)云的太和殿,靜靜地傾聽著后來者的足音。
仰望蒼穹,最北端的北極星恒久閃爍。在古代,它被稱為“紫微星”,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禁城的“紫”就起源于它。
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工匠將這份欲與天知的祈愿,蘊藏在了比擬蒼穹的藻井中—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猶如覆斗,懸于室內(nèi)天頂,藻井內(nèi)藏著中國古代最美的天宇。
紫禁城中,在太和殿、養(yǎng)心殿、欽安殿、皇極殿等重要大殿內(nèi)的天花板正中,都裝飾有藻井,且均以龍為頂心裝飾,這便是清代典型的藻井—龍井。其中,尤以太和殿內(nèi)寶座上方的“龍鳳角蟬云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最為華貴。
僅聽這個名字,就能想象它有多么繁復(fù)華麗。藻井頂部中心,一條巨大的蟠龍盤踞于云霧中,張牙舞爪,口含寶珠,呼之欲出。16條小金龍環(huán)繞飛騰,栩栩如生。蟠龍龍頭的正下方,中央的大軒轅鏡構(gòu)成藻井空間的中心,6個小軒轅鏡則以此為對稱點,均勻圍繞于周邊。以飛龍御天之勢,襯托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yán)。
在藻井之上,還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鎮(zhèn)殿符板。自雍正九年(1731年)起,它便被放置于此,作為鎮(zhèn)物護國佑民。除了太和殿,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另外兩處重要之地—乾清宮和養(yǎng)心殿中,也命人安放了符板。
位于內(nèi)廷的養(yǎng)心殿,原本只是一座普通的宮殿。從雍正這位清朝最勤政的皇帝移居養(yǎng)心殿開始,這里自此作為“八代帝居”,成為清朝中后期實際的政治心臟。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相對于太和殿的金碧輝煌,養(yǎng)心殿的整體裝修陳設(shè)則顯得低調(diào)雅致。仰望正殿的天花板,整個盤龍藻井由三層組成:下層為方井,中層為八角井,上層為圓井。斗拱承托,榫卯相連,細密層疊。上圓下方的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藻井正中的頂心蟠龍,俯首下視,口含軒轅鏡。它已靜守在這里幾百年,見證了一個王朝從盛到衰的跌宕歷史。
而與正殿藻井的宏大莊嚴(yán)不同,纖巧秀麗的萬春亭與千秋亭,其藻井別有風(fēng)致。色彩絢麗的圓形藻井,更接近古人對蒼穹的想象。藻井之下,陽光透過天窗以不同角度照進亭內(nèi)。光影之中,藻井中央金龍盤踞,神秘靈動,四周雙鳳展翅欲飛,翩若驚鴻,讓人遐想萬千。
而今,當(dāng)我們抬頭仰望,望見的不僅僅是穹頂之上的精美藻井,更是古代工匠的匠心與智慧,是紫禁城600余年風(fēng)起云涌的歷史印記。
出太和殿,經(jīng)中和殿,至保和殿。氣勢雄偉、肅穆莊嚴(yán)的前朝三大殿矗立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上,構(gòu)成了紫禁城中最恢宏壯麗的建筑篇章。
百年之前,這條路是沒人敢走的。這里是國家舉行盛大典禮、皇帝處理政務(wù)的地方,只有君王才能通過,它被稱為“御道”。紫禁城中最大的丹陛石,就被安放在御道的終結(jié)處,稱作“云龍階石”。
1736年,丙辰龍年,也是乾隆元年。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一系列變化隨之而來。數(shù)年后,紫禁城里這塊最大的石雕也迎來了新生。乾隆皇帝命人鑿去了其上的明代紋飾,重新做了設(shè)計,雕刻成流傳至今的流云立龍圖樣。
碩大厚重的石料上,下方的海水江崖紋波濤陣陣,群山浮動;四周的卷草紋蜿蜒蕩漾;中間流云奔涌,九條凌空飛舞的巨龍以三組品字形自上而下排列,翻騰于云海之間,氣勢磅礴。其選材之巨,雕工之精,堪稱古代石雕藝術(shù)的瑰寶。而最初運送它的代價之昂,更為驚人。
肇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石材與木材。
最好的楠木和杉木多生長于險峻之處。無數(shù)伐木工人走進深山密林,冒著生命危險開采木料,經(jīng)長江、淮河入大運河運至北京,后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
石材的運輸,亦無比艱辛。修建宮城的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窩和門頭溝的青白口,距離京城有百里之遙。在那個交通運輸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的年代,運送的任務(wù)重大而艱巨。
于是,在明永樂年間,從房山至京城的路上,數(shù)萬名民工沿途鑿井,大約每隔一里就鑿一口井。待隆冬時節(jié),從井中汲水潑路,使路面結(jié)冰,再用大批騾馬拉拽著裝載巨石的旱冰船在冰面上滑行。為使騾馬同時起步,幾十面銅鑼緊敲猛打,受驚的騾馬拖著沉重的大石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前行。然而,即使用這個巧妙的方法,仍舊動用了兩萬多名夫役和2000余頭騾馬,耗銀11萬兩,花了整整28天的時間,才將這塊重達300多噸的艾葉青石,從房山運到京城。最終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巨石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當(dāng)年,那些同樣費盡心力運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空曠之地,鋪設(shè)成了御道。這條道路以最大的體量、最浩繁的人工、最精細的工藝,彰顯著其至尊地位,也蘊藏了一個王朝的氣脈。
如今,這條長長的御道,每天仍指引著成千上萬的人走進紫禁城,走進歷史深處。走過御道,仿佛從24位皇帝的世界路過。我們難以想象,一項如此龐雜而艱巨的工程,在當(dāng)年是怎樣建成的,又經(jīng)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艱難險阻。
這塊云龍階石和這座龐大宮城,留給世人的,是深深的驚嘆。
紫禁城中另一個九龍聚集的地方,在保和殿的東北方向,寧壽宮區(qū)的皇極門外。那是一面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因壁上雕刻有九條龍而得名“九龍壁”。
在中國古建筑中,影壁亦稱照壁,建在院落的大門內(nèi)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用作屏障以別內(nèi)外,擋風(fēng)聚氣。它分割了空間,阻擋了視線,更增添了幾分威嚴(yán)和肅靜。
站在皇極門外凝視九龍壁,九條以高浮雕手法塑成的巨龍,或踏浪擺尾,或潛游戲珠,或升騰飛舞,栩栩如生、立體靈動,似欲破壁而出,盡顯神秘與威嚴(yán)。
整面影壁以藍、綠兩色為背景,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貫穿壁面的山崖奇石將九條蟠龍分置于五個空間。黃龍居中,龍身環(huán)曲,雙目圓睜,正視前方,威風(fēng)凜然,前爪做環(huán)抱狀,托住火焰寶珠。黃龍左右兩側(cè)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cè)兩龍的龍首相向,右側(cè)兩龍相背而立,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張弛有度。位于影壁兩端的雙龍,一黃一紫,二龍相對而立,爭奪戲珠。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右端黃龍弓身努背,騰挪跳躍,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兩龍一前一后,風(fēng)姿雄健,動感十足。
巧合的是,九龍壁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的,那一年正好是生肖龍年。
作為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休”準(zhǔn)備的頤養(yǎng)之所,寧壽宮號稱“小紫禁城”,在建造時備受重視。整座九龍壁不僅雕塑精致,色彩華美,更在設(shè)計中以不同方式蘊含“九五”之制:壁面九龍分置于五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九龍,兩端戧脊以行龍直達檐角。此外,檐下斗拱之間用45塊龍紋墊拱板、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均為九五之倍數(shù),處處彰顯“九五之尊”。
九龍壁,一面華麗精妙的影壁,如同紫禁城中的一面鏡子,映照著歷史的塵埃。在它面前,皇室的希望與失望,王朝的榮辱與興衰,一一上演。
轉(zhuǎn)眼間,時間來到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封建王朝從這一刻永遠成為歷史。龍,不再是皇家獨享的尊號。它深入民間,融入中華大地上數(shù)十億人的生命,賡續(xù)綿延,歷久彌新。
1925年10月10日,北京城萬人空巷,人潮涌向故宮。
紫禁城,這座明清兩代專屬的宮城,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從這一天起,這里不再是皇宮禁地,而是成了天下民眾都可進入的一座博物院。
當(dāng)我們置身故宮,俯仰之間,皆是龍的世界。
抬頭仰望,幾乎所有建筑連廊的正脊兩端,都佇立著兩個身背寶劍的瑞獸,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螭吻。
相傳,螭吻好望喜吞,能防火避災(zāi)。它們被古代設(shè)計師安放在宮殿正脊兩端封護屋面前后坡的交會部位,既裝飾了屋頂,同時又肩負著穩(wěn)定結(jié)構(gòu)、防止漏水的重任。據(jù)《明史·五行志》記載:紫禁城在明朝遭受雷擊13起,其中有6次擊中宮殿的螭吻,螭吻受損,而宮殿安然無恙。
這個螭吻,就是龍子之一。
傳說龍生九子,秉性各異,嗜好不同。它們藏身于紫禁城各處,或威猛,或靈動,或華貴,承載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愿。
龍的長子囚牛,性情溫順,傳說它能分辨天地萬物的聲音,喜歡蹲在琴頭欣賞音樂。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文物“木金漆龍首匏葫蘆式藩部胡琴”,琴頭就是囚牛的形象。
二龍子睚眥,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常被鐫刻于刀環(huán)、劍柄處。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黑漆彩繪云蝠桿雕金龍首板斧”,斧柄口就以睚眥作為裝飾。
龍三子嘲風(fēng),是龍子里的探險家,喜歡蹲在險要的位置上居高望遠,因此被人們安放在紫禁城宮殿的檐角處。它讓建筑造型更加美觀,也有著清除災(zāi)禍的寓意。
龍的第四個兒子蒲牢,喜歡嘶吼,聲遠而雄渾,因此人們將它鑄造在大鐘頂部作為鐘紐。陳列在故宮珍寶館中的清乾隆金編鐘,上面的龍形獸紐就是蒲牢。
老五狻猊,外貌如雄獅,外形兇猛但內(nèi)心溫柔,喜歡靜坐于煙霧繚繞之中。紫禁城中的龍不計其數(shù),看門的狻猊卻只有六對,最大的一對就守在太和門前,負責(zé)守護家宅平安,也鎮(zhèn)守國法威嚴(yán)。
老六名霸下,又叫赑屃,身形像龜,頭部卻像龍,力大無窮,人們常用它作為石碑底座。太和殿的月臺之上,就佇立著一對青銅赑屃,其昂頭挺胸,仰天長嘯,象征萬壽無疆。
第七個龍子狴犴,又名憲章,一身正氣,外形似虎,明辨是非,常匍匐在官衙大堂兩側(cè),維護公正嚴(yán)明。古人將它裝飾在宮門的鋪首上,以守護宮城平安。
排行第八的負屃,形象最像其父,雅好斯文,經(jīng)常盤繞在石碑頂端兩側(cè)。在紫禁城箭亭內(nèi)的石碑上,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龍的九子螭吻,又叫鴟吻,就是前文提到的神獸。它位于屋脊制高點,張口朝向正脊,晝夜注視著城中變遷。
當(dāng)然,在中國神話傳說中,龍子遠遠不止這九個。所謂“龍生九子”,“九”為陽數(shù),也是虛數(shù),象征著至尊地位。
行走在紫禁城,我們還會看到一位龍子的身影,默默守護著宮殿安寧,它的名字叫蚣蝮。
環(huán)視前朝三大殿,三層須彌座臺基將宮殿高高托起。每層臺基的端部都有欄板,每兩塊欄板之間都有望柱,每根望柱底部都有一個石雕龍頭向外伸出,這個龍頭就是蚣蝮。據(jù)統(tǒng)計,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層臺基上共有1142個蚣蝮。它們是紫禁城古老的排水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雨季,積聚的雨水沿著蚣蝮尾部流進,再從它們嘴部吐出,場面宛若千龍吐水,蔚為壯觀。
四季流轉(zhuǎn),日月逾邁。又一個龍年到來。故宮里,龍和它的兒子們靜觀蒼穹,在物換星移中訴說著過去,凝視著未來,守望著丹宸永固,彰顯著龍的傳人的驕傲和尊嚴(yán)。
六百年一夢,如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