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力平
中軸線自北向南貫穿北京城市中心,被譽為“北京城的脊梁和靈魂”。幾百年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曾在中軸線上留下足跡,其中多位外國使臣、旅行者、學者也曾徜徉于此。盡管古代沒有“中軸線”一詞,但在他們的著述中對中軸線的景致卻有所記述與贊譽。
《馬可·波羅游記》提到
中軸線及鐘鼓樓、景山
13世紀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大都(今北京)度過了九年時光。在他的《馬可·波羅行紀》中,就有關于北京城中軸線的記述:“在這四英里的廣場內,建有大汗的宮殿。這座皇宮從北城一直延伸到南城,中間只留下一個空院,是貴族們和禁衛(wèi)軍的通道?!逼渲小皬谋眽σ恢钡侥蠅Α钡摹翱赵骸睘椤百F族們和禁衛(wèi)軍行走的過道”,即元大都時期的中軸線。
作為中軸線上最重要建筑的皇城與宮城,馬可·波羅也有細致的描繪?;食堑哪厦骈_辟有五門,“中門最大,行人皆由兩旁較小之四門出入。此四門并不相接,兩門在墻之兩角,面南向;余二門在大門之兩側,如是布置,確保大門居南墻之中。”而皇城南面最大的“中門”,即元大都中軸線上的麗正門,明代向南移至今天正陽門(前門)的位置。
馬可·波羅還記述了今天中軸線北端的主體建筑鐘鼓樓:“城之中央有一極大宮殿,中懸大鐘一口,夜間若鳴鐘三下,則禁止人行。鳴鐘以后,除為育兒之婦女或病人之需要外,無人敢通行道中。”其中的“大宮殿”,即元代的齊政樓,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初為中心閣,其位置在今鼓樓稍東,為城中擊鼓敲鐘報時之所。
馬可波羅也提到中軸線上的景山:“北方距皇宮一箭之地,有一山丘,人力所筑,高百步,周圍約一里。山頂平,滿植樹木,樹葉不落,四季常青……君主并命人以琉璃礦石滿蓋此山,其色甚碧,由是不特樹綠,其山亦綠,竟成一色。故人稱此山曰綠山,此名誠不虛也。山頂有一大殿,甚壯麗,內外皆綠,致使山樹宮殿構成一色,美麗堪娛?!苯鸲ǘ急本┖螅谶|初創(chuàng)的基礎上興建宮殿,土丘被堆成了一座小山。元初修建大都時,在小山上廣植草木,遂稱“綠山”“青山”,明代稱“萬歲山”“萬壽山”,清代稱“景山”。
盡管馬可·波羅對中軸線的記述極為簡單,但給我們大致勾勒出700多年前中軸線上的布局。
意大利方濟各會會士鄂多立克于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在北京留居三年,他稱這座城市是“高貴的城市”。其所著《鄂多立克東游錄》對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也有記述:“大宮墻內,堆起一座小山(今景山),其上筑有另一宮殿,系全世界之最美者……”
利瑪竇稱中軸線
“一直穿過城市的中心”
從明代開始,到中國傳教與旅行的外國人逐漸增多,而北京作為國都,是他們的必訪之地。
1598年與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前后兩次進京,并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其《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便有關于北京中軸線的記載:“皇宮建筑在南墻之內,像是城市的一個入口,它一直延伸到北墻,長度貫穿整個城市,并且一直穿過城市的中心。城市的其余部分則分布在皇宮的兩側……其建筑的雅致和優(yōu)美由于它細長的線條而顯得突出?!?00年前,利瑪竇便把北京中軸線的走向記述得格外清晰。
1648年,葡萄牙籍傳教士安文思到達北京,此后在北京度過了29年。他在《中國新史》中對北京城市中軸線也有非常詳細的記載:“皇城內有二十座宮殿,它們從北到南呈一直線”;“在皇城外層和南城墻之間,乃主要城門所在之地,有一個屬于皇宮的大場地,按如下方式設計:當你進入城門,就遇到一條寬而整齊的街道,它本身與城墻一般長,在你穿過它之后,即進入一個四周有大理石欄桿的方形廣場”;“(大清門)有三扇大門及三個很長、很大的拱形圓頂,其上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廳。這些門除皇帝本人出城外從不開放。在這第一座殿的那邊,是一個寬大的庭院,兩邊飾有由兩百個柱支撐的廊,從門口觀看顯得宏大和悅目。這個庭院寬有兩箭之距,其長超過兩倍火槍射程,北接著名的長安街,橫跨兩廳門。這兩廳門得名于它們所在的街道,頭一座門叫作長安街東(左)門,另一座門叫作長安街西(右)門?!彼麑⒒食峭猓ń裉彀查T)至南城墻(今前門)一段的中軸線記述得清清楚楚,包括長安街、棋盤街、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大明(清)門等。
1654年,荷蘭使者約翰·尼霍夫出使中國。從他繪制的《北京皇城平面圖》中可看到一條清楚凸顯的主軸線。在這條南北向軸線上,布置有諸多宮殿。除了這條南北向的縱軸線外,還有一條東西的橫軸,呈現(xiàn)出十字交叉的平面布局。其“縱軸線”為今天的中軸線,而“橫軸”為今天的長安街。他在《荷使初訪中國記》中記述到:“這個皇宮為正方形,方圓十二里,但需步行三刻鐘,位于北京城的第二道城墻之內……這個皇宮的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個大門,所有建筑物沿十字形中軸道路分布,很整齊地被分成幾個部分。”
雖然尼霍夫的記述與今天中軸線的面貌有一定差距,但已經把清代初期中軸線的格局說得很清楚了,包括方格布局,位于中心位置的宮城、皇城等。
立德夫人登臨鐘鼓樓
盡賞京城景致
英國人阿奇波德·立德夫人,1887年隨夫來華,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年,并在北京居住多年?!段业谋本┗▓@》是她撰寫的以北京游歷為主要題材的回憶錄,其中多次提到中軸線。
該書的第十四章“鐘樓鼓樓”記錄了她登臨中軸線北端標志性建筑鐘鼓樓,飽覽京城景致:“在所有的中國城市中,鼓樓都被安置在中央,但北京城如今的城墻東西之間較元大都時代短很多,于是鼓樓所在的老位置反而靠近紫禁城的北墻,墻內那一片閃光的宮殿才是城的中心點。我登上鼓樓長而陡的樓梯,轉過一兩個黑暗的拐角,出樓到了繞樓的回廊上。在鼓樓的第一層就能看到四周的美景。往西南是一條柳樹大道,通向恭王府。從西北方向環(huán)抱北京的群山也能清楚地看到,還有八里莊塔、天寧寺塔及舍利塔?!薄俺衔疫b望那一組簇擁在紫禁城北門的禁苑宮殿,那一條筆直地通向它們的寬闊的大道(中軸線)……”“我轉向北方,俯視那簡樸而又美麗的鐘樓、城墻外的黃寺,越過城墻,那兒矗立著地壇。在城墻之內,我看了綠樹叢中的雍和宮、國子監(jiān)和孔廟?!?/p>
作者以細膩的筆調,將自己置身鼓樓之上,所看到京城景致做了描述。近處的中軸線、紫禁城、鼓樓,略遠一些的黃寺、地壇、雍和宮、國子監(jiān)和孔廟,更遠處的西山及八里莊塔、天寧寺塔等,歷歷在目。
隨后她又登上鐘樓:“為了可愛的緣故,我們登上鐘樓。它由磚石構建,九十英尺高,因而比鼓樓矮十英尺。然而它因為被永樂皇帝重修過,就像他為北京城墻加貼一層磚面一樣,帶著古樸的風格,所以比鼓樓更有特色……樓呈八角形,至今還在被用來報時的大鐘重兩萬磅?!?/p>
她還記述了自己登臨鐘鼓樓后的心情:“從鐘鼓樓下來,到了北京的街道上,思緒卻因倒回幾個世紀而依然緊張……”
洛蒂將中軸線景觀
記述得格外詳細
法國小說家皮埃爾·洛蒂曾于1900年到過北京,并在《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記錄了1900-1901年間的北京。其中對北京中軸線也有詳細的描述:“北京的南門位于神圣城池的軸線上,這條通往令人敬畏的皇宮的路全長六千米,兩邊有店鋪和石獸雕刻。從南門入城,最先經過的是天壇和先農壇,約半里路的距離就是一道更高的門,有黑色的城樓,然后又是筆直的路,一直延伸到紅墻的第三道門,這里就是皇城……”“進了皇城,還是一段筆直的路,才能到達皇帝的寶座大殿。這條路上有很多大理石雕刻成的怪獸,還有高大的獅子,路兩側有漢白玉石柱。約三十米進深的通道上有三道門,一道比一道窄,前面的護城河上飛架著三座漢白玉橋……”“進入皇城的內部,這條約一里的路就看不到店鋪和普通老百姓了。這是最后的三重門……我們穿過門洞,眼前是一片大理石廣場,一個大理石平臺上有一座琉璃瓦頂?shù)拇蟮?。我們經過一個大斜坡來到大殿,殿門敞開著,屋里閃閃發(fā)亮,穹頂藻井上雕刻著一條條形態(tài)各異的龍,高臺上是金漆龍椅?!?/p>
他將自己從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進入北京城,然后沿中軸線一路向北,最后到達紫禁城內的所看到的景觀,記述得甚是仔細,其中有天壇、先農壇、前門大街、正陽門前護城河上的三座橋、正陽門城樓、大清門、千步廊、天安門前的石獅子、華表、天安門城樓、太和殿等。
約翰·拉貝
曾從前門尋游至景山
約翰·拉貝是德國西門子公司代理人,1908年到1925年在北京工作。他所著《我眼中的北京》記錄了北京這座文化名城留給他的最深刻的印象,其中也有關于中軸線的記述。
1912年,拉貝在紫禁城“所有大門全部被打開時,走過一次這條路(中軸線)”,他記述到:“從前門,也就是從南門接近紫禁城,就會穿過一個巨大的庭院(即正陽門甕城)……”“這個院子的北邊就是天安門,被兩座浮雕、大理石的支柱(華表)和兩座極大的石獅子裝飾著,南邊的金水橋銜接著皇城……”“午門本是紫禁城的南門,在午門與天安門之間還有一個關閉的城門(端門)。屹立在面前的紫禁城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四個角都有角樓,可以從四方進入……”“從南向北走,穿過太和門,就來到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第二個宮殿中和殿……之后是第三大殿保和殿。保和殿后是乾清門,這是不允許外人進入的。”他將自己沿著中軸線自南向北而行的所見景觀記述得格外清晰。
拉貝還登臨有“京華覽勝第一處”的景山,觀覽北京城。他記述到:“紫禁城的最北面是一座正方形的圍墻,正方形的中心就是煤山。但只要出示使館區(qū)的特別許可證就可以登山。但我卻沒有這個許可證,只好抱著碰碰運氣的態(tài)度出示了我的名片,希望門衛(wèi)能放我進入??词睾苡押玫亟哟宋?,我給了他一些小費,他甚至給我沏了茶,并允許我久久地流連于這座昔日明朝的皇家園林的美景當中……這里有千年參天古樹,人工修建的道路,山上每個凸起的地方都建有亭臺(即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覽亭),是當年康熙帝(實為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修建的。在最高點佇立的四角亭子是用皇家特用的黃色磚瓦建造的,里面藏有大量鍍金的佛像?!?/p>
可以想象得出,一位不遠萬里來到北京的外國人,當置身于景山之巔,眺望金碧輝煌的紫禁城、高聳的北海白塔時,那份驚異之情,可謂難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