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生
生于50年代最后一年的我,可謂“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童年歲月,經(jīng)歷了3年困難時期苦難的日子,也享受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精神生活,可謂酸甜苦辣。
工人孩子早當家
我降生在京西石景山石鋼的平房家屬院中,一家8口就住在父親單位分的19平方米、1間半平房里。外墻的四周為紅磚把角,中間是石頭堆壘,屋內(nèi)四白落地。雖然與京城周邊的高樓大廈比顯得寒酸,但與周圍自蓋的小房、土壞房比,還算奢侈。
當時,父親的工資有90多元,算是中上等收入。但一家8口的花銷、給爺爺奶奶寄養(yǎng)老錢,使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月月光。在童年記憶里,我家春冬是白菜當家、蘿卜咸菜補充,夏秋買用簸箕撮的便宜菜,一年四季啃棒子面窩窩頭,米面、肉食等是招待親戚客人的專用品,平時很少見到。特別是3年自然災(zāi)害期間,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就別提買新衣、新鞋了。
那時就盼著過年,過年能吃上魚肉蛋,穿干凈無補丁的衣服,守歲放鞭炮。我記憶猶新的是能吃上過年才供應(yīng)的每人半斤花生、二兩瓜子。更難忘的是在春節(jié)能吃上父親做的一道傳家菜,菜名叫“呱嘰豆”。
將燉肉做菜剩下的肉皮切成小塊,放上作料在鍋中煮熟;將花生米、黃豆和青豆提前泡發(fā),與肉皮放在一起再煮;沒有豆性味后,放上事先切好的胡蘿卜丁、水蘿卜丁和白菜丁,加上各種作料。放在一起再煮20分鐘,一鍋透明、黏糊糊、五顏六色的“呱嘰豆”就做好了。將它放在陰涼處放涼,切成小方塊,放上臘八蒜、臘八醋拌一下就可以上桌了,吃在嘴里爽滑、清口、筋道,更主要的是能去除葷菜的油膩。
當時,我的夢就是下館子,打牙祭,吃大餐,穿四季入時的新衣服,戴軍帽,背軍挎,穿解放鞋。但在那個年代這個夢也很難全實現(xiàn)。一次,在石鋼開火車的表哥帶我到北京前門的燕京燒麥館吃了一頓。皮薄、餡鼓、褶子均勻白嫩的燒麥一入口滿觜流油,我一下子吃了8兩,現(xiàn)在想起來還激動萬分。
為了補貼家里,父親在工作單位旁的地里養(yǎng)過羊,在家中的小院內(nèi)養(yǎng)雞養(yǎng)兔,還在院內(nèi)挖了菜窖。為了能讓我和姐妹們都能填飽肚子,母親就拿起一把小鐵鏟,到附近莊稼地的田埂上到處去挖野韭菜、野芹菜和蒲公英。洗干凈后,要么當蔬菜炒著來吃,要么摻著那少得可憐的幾把細米,熬粥或者是燜一點干飯給我們吃。
我從記事起,就在母親和姐姐的帶領(lǐng)下,到周圍的莊稼地里撿麥穗兒、挖白薯,彌補糧食的不足。上西側(cè)的紅光山腳下,割草喂兔子、喂雞,打牙祭。雖然苦,但收獲的喜悅讓我心里甜如蜜,飯菜見到油星的喜悅又讓勞動意識扎根在我心間。
最讓我開心的時刻是和鄰居家的小哥哥和小弟弟一起在綠色無污染的山上、河中嬉戲、打鬧和玩耍。
60年代中期,在我家住的平房后有一條小河。河水清洌透明。到了冬天,河水凍了冰,整條河都是冰清玉潔,加上環(huán)繞在它兩側(cè)掛滿冰凌的樹,甚是好看。
在那娛樂生活單調(diào)的年代,冬天的小河就成為我與伙伴嬉戲游玩的天然冰場。看到發(fā)小文杰坐在冰車上,冰車就隨風(fēng)跑起來。羨慕得我兩眼發(fā)直,并發(fā)誓:我也要有一輛冰車。
一個周末,父親終于休息了,我纏著他給我做冰車。當車工的他,從打家具的剩木料堆中找出兩根30厘米長的方子木,下邊放兩根鋼筋,并用鉗子將寸把長的釘子頭部折成彎,兩頭卡住鋼筋,尾部釘進方子木,再在兩根方子木上釘上木板,一個小冰車誕生了。
我迫不及待地將冰車搬到小河上試航。坐在冰車上邊滑邊觀風(fēng)景,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那時,玩具少得可憐。我和小伙伴就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制作玩具,設(shè)計花樣繁多的游戲,讓那個物質(zhì)并不豐富的年代,每一天都熠熠閃光。
玩“刺激游戲”皮筋槍,那可是游戲中的上品。“用鐵絲做的小手槍上綁上皮筋,再把紙卷成一個個紙彈,手指輕輕一扣機關(guān),紙彈就射了出去。平房前后院的孩子們常常分成兩隊相互射擊,大孩子總是自動組成一隊,他們?nèi)松俚艿每?,總躲在光線暗的小黑屋里。我們個頭小的一大堆孩子就在房子外面,透過紅磚之間的縫隙觀察屋里的情況,再胡亂地向屋子里面開槍。有時還沒等靠近,臉上就挨了一顆紙彈,疼得連淚水都要流出來了,但怕被小伙伴笑話,強忍著淚水轉(zhuǎn)身偷偷地跑回家,再也不出來……”
滾鐵環(huán)(轱轆圈)就是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后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滾鐵環(huán)曾是我的摯愛,每個人的小鐵圈如果放在現(xiàn)在,猶如帶著滑板上學(xué)一樣帥氣加灑脫。那時馬路上車少,在路上滾鐵環(huán)安全幾乎不成問題。
挑冰糕棍是一個挑戰(zhàn)耐心和細心的游戲。把所有冰糕棍抓在手中,垂直于桌上,放手。棒棒撒開后,然后將棍一根根地挑起來收回,但不能動到或碰到別的小冰糕棍,誰拿起來的越多,就算贏。稍不小心,碰到了旁邊的,動了一點,就不行。誰挑回的冰糕棍越多,誰分數(shù)就高,誰就是贏家。小小的我們,通過這個游戲,就體驗到了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性!
爬樹、捉迷藏、翻繩、跳皮筋、折紙飛機、滾鐵環(huán)、打紙包、三個字、跳房子等等,在幾乎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的放學(xué)后,帶給了我無限的樂趣!奔跑跳躍,開心興奮的童年,既鍛煉了我的好身體,也養(yǎng)成了我的好性格。
在書中盡情徜徉
記得我上小學(xué)識文斷字后,就與閱讀有了不了的情愫。12歲那年冬天的一個周末,在公主墳空軍大院當兵的姐姐給我買來了一本小說《烈火金剛》。那撲鼻而來的淡淡油墨香味彌漫了我家的小平房,吸引我打開書,迫不及待地一字一句地讀起來。
八路軍的排長史更新身負重傷,卻舉拳擊斃一個鬼子;偵察員肖飛只是個二十來歲的戰(zhàn)士,竟來去無蹤,獨闖城門,智取頑敵,巧獲藥物,使敵偽聞風(fēng)喪膽。一個個有著鮮活面容的人物,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句句感天動地的語言,使我融入書中,愛不釋手。
從小愛聽故事,看小人書、少年畫報的我,為了找到書,想盡了辦法。與我家一條馬路之隔的崔家大哥是北京師范學(xué)院畢業(yè)生,在廣寧中學(xué)教書,他家中的藏書在當時算是多的了,我就一本本地借著看。課堂上下,多留心,發(fā)現(xiàn)同學(xué)有新書,我就借來看。有一次,我在法小張祥家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他家有一本在市面很難看到的小說《第二次握手》,就和4個同學(xué)一起連夜抄書,然后傳看。那年月,只要逮到一本喜歡看的書,就迫不及待地想馬上看完。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品書,就像每天一日三餐一樣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看10頁書就沒著沒落的;周六周日,坐著在重慶服役的大姐夫寄來的躺椅,讀了《三國演義》,我為諸葛亮的治國良策頻出而拍桌叫絕;讀魯迅的書,我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被主人公保爾不向命運屈服的鋼鐵般的意志所折服……我感覺:紙上不僅有文字,更有氣味、有溫度,紙質(zhì)書上存留著閱讀最本真的樂趣。
徜徉在時光的深處,童年于我已遙不可及。那曾經(jīng)的懵懂無知,那曾經(jīng)的歡樂和苦難,雖已化為歲月的滄桑,然而于我,卻是一種厲練,一份美好的回憶。童年是我過去留下的痕跡,是通往未來的隧道,它影響著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