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人生中意氣風發(fā)的韶華時光,在時間上是有限的,但在可能上又是無限的。狹義的青春,于個體而言,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一段生命體驗。廣義的青春,則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是一種積極向上、敢于拼搏、自強自信的精神風貌。無論是19歲的朝氣蓬勃,還是90歲的壯心不已;無論是十幾歲的花季雨季,還是四五十歲的熟年時光,只要常存追求進步之心,不屈服于命運的挑戰(zhàn),對生活和事業(yè)充滿信心和熱情,這樣的人生永遠青春。
王佐良:青春不是年華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p>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愉,奇跡之感召,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p>
人人心中皆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
這是一首名為《青春》的英文散文詩,無論是作者詩中的哲思,還是譯者賦予它的詩意,都讓這首小詩廣為流傳并被頻繁引用?!肚啻骸返淖髡呷姞枴ざ驙柭錾诘聡?,后隨家人移居美國,年逾七十開始寫作。他最廣為流傳的作品就是創(chuàng)作于1917年的這首散文詩《青春》,后因美國著名軍事家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喜愛而廣為人知。
這首小詩僅5個自然段,用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豐沛的激情,詮釋了“青春”在時間之外的含義——是一種貫穿生命始終的激情。《青春》不僅激勵年輕人積極上,同時也勉勵老年人樂觀豁達,任何時候讀起來,都讓人充滿力量,從而熱愛生活。對于那些有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深沉的人生感悟的讀者來說,他們對這首詩的體會則更加深刻:在“逝者如斯夫”的時間面前,青春是與歲月同行并伴隨一生的生命狀態(tài)。
《青春》有多個中譯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王佐良的譯文。譯文以高度凝練的措辭與優(yōu)美的語言精準地傳達出原文,是一篇文字、韻律皆美的中文佳作。王佐良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37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外語系,曾赴牛津大學深造,歸國后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英國文學研究專家。王佐良的譯作眾多,除了這首《青春》,還有培根的《談讀書》等。
王佐良1916年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今屬紹興市),自幼隨父母在武漢生活。他畢業(yè)于著名的武昌文華中學(中國最早引進西方先進辦學理念的新式學校),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學少年”,中學時就開始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1935年,王佐良考入清華大學外語系。據(jù)他的大學同學、英語教育家李賦寧教授回憶,當年他們?nèi)胄r,王佐良無論中、英文都是班上之冠。王佐良讀書非常勤奮,文史哲各科都廣泛涉獵,出色的英文寫作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全班最好的。
1939年,王佐良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47年秋,他考取了庚款公費留英。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每個北外學子都會聽到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王佐良、許國璋、周玨良。他們是清華大學外語系1935級同班同學,后都出國深造。1949年,三人回國,進入北外英語系任教。
1991年,清華大學80周年校慶之際,王佐良寫了一篇《想起清華種種》的感言。他很懷念清華的老師們。大學一年級,俞平伯、余冠英兩位先生教他國文,都親切而嚴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他把爬山虎寫成紫荊的錯誤,但又要他多寫幾篇給自己看。二年級,賀麟老師教他西洋哲學史,見了他長達百頁的英文讀書報告,不僅不皺眉,反而在班上表揚他,正是在賀麟老師的指導之下,王佐良讀了不少古希臘哲學著作的英譯。
雖離開母校已多年,但王佐良心中始終保持著清華做學問的標準。他說,這個標準無人定出,而有賴無數(shù)師友“行勝于言”的榜樣,就是卓越與為公:卓越就是不滿足于一般地做好;為公就是以所學貢獻國家,為人民服務。
20世紀80年代,王佐良的學術春天到了。他的學生曾統(tǒng)計,他一生的44部著作中,32部寫于人生最后15年。校內(nèi)外事務繁忙,他抓緊一切時間治學,自己住在北外宿舍,周末才回家,除工作外的所有空余時間都埋頭于書桌。他的博士生、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高繼?;貞?,他的時間觀念極強,每周都有日程表,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無故、無約就盡量不要打擾他。
如果說,《青春》原作者厄爾曼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年老時總結出“永遠年輕”的人生真諦,譯者王佐良則用一生注釋了自己譯出的“無悔人生”:無論二八年華,還是年過六旬,都堅守著自己的那條學術與事業(yè)的“天線”。
王蒙:青春永遠萬歲
1953年,19歲的王蒙開始動筆寫作長篇處女作《青春萬歲》。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70年來,王蒙始終敏銳捕捉時代脈搏,在人生不同階段寫下《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這邊風景》等代表作,作品涵蓋了共和國各個時期,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內(nèi)容。在寫作方法上,王蒙多次引領文學創(chuàng)作的潮流。例如,他的《夜的眼》《春之聲》等作品開啟了中國新時期意識流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河。他的創(chuàng)作期如永不結束的青春,至今出版著作已逾2000萬字。他說:“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寫一天就寫一天,我愿意對文學對小說對創(chuàng)作,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p>
王蒙出生于1934年,他的名字來自于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王蒙出生時,他的父親王錦第正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同舍室友有何其芳,而當時何其芳鐘愛小仲馬的《茶花女》,就建議其父用小說男主人公“阿蒙”的名字作為孩子的名字。或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讓王蒙的一生都與文學結緣。成長的過程中,王蒙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和進步書籍,他曾說過:“魯迅使我嚴峻,巴金使我燃燒,托爾斯泰使我贊美,巴爾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訶夫使我溫柔憂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嘆……”1948年,還不滿14歲的王蒙被破例吸收為地下黨員,成為一名“少年布爾什維克”。
1953年初冬,時任北京東四區(q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區(qū)委副書記的王蒙剛剛過完19歲生日,他購買了幾個16開的大筆記本,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小說的主人公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年輕人,也就是王蒙的同齡人。他們這一代人親身經(jīng)歷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翻天覆地變化,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把這段歷史時期和這段歷史時期的少年、青年的心史記錄下來。小說聚焦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為主線,塑造了一個個樂觀向上、青春洋溢的女性形象。
經(jīng)過了一整年的艱苦努力,《青春萬歲》初稿完成了。王蒙請父親幫忙交給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講習所的潘之汀(兩人是同鄉(xiāng)、同學),潘之汀又將書稿推薦給中國青年出版社。后來,王蒙又為小說加上了序詩:“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詩人邵燕祥則為之補充上了“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一句。
在小說《青春萬歲》審稿、修改、待出版期間,王蒙發(fā)表了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這篇批評官僚主義的小說引起了爆炸性的轟動,卻讓《青春萬歲》的出版計劃也隨之擱淺了。這部小說一直拖到1979年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從完成到最終出版,經(jīng)歷了26年的漫長等待。
據(jù)王蒙本人回憶,在1979年《青春萬歲》剛出版時,“一個晚上,有十來個當年的中學生,來找我和我的愛人,我們一起冒著時下時停的小雨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去了,我們在一起唱了許多當年的歌曲,朗誦了自己喜愛的詩篇”。1982年,《青春萬歲》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愛讀的十本書之一。如今,《青春萬歲》已經(jīng)發(fā)行超百萬冊。它早已經(jīng)超出了文學范疇的影響,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是一個口號,是關于青春最嘹亮的聲音。
新疆作家劉亮程聽王蒙講過一個故事。那時,年輕的王蒙剛從北京來到新疆?!皠偟竭@里,他一句維吾爾語都不懂,就先開始學維語。他怎么學的?碰見什么練什么。晚上,他睡在一個大通鋪上,夜里上廁所,要穿過一炕人爬出來。摸到被子,他就念維語的被子,扶到墻,他就念維語的墻。幾乎做夢都在說維語,很快他就學會了講維語,并且獲得了群眾的友誼,還當上了副大隊長?!痹谕趺傻墓适吕铮吹揭粋€生活的強者。
2024年,作家王蒙將迎來90周歲生日,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仍然像19歲時那樣,熱情不減,真正做到了“青春萬歲”。就像70年前他的長篇處女作小說《青春萬歲》的序詩那樣: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
席慕蓉:青春如書
1981年,38歲的畫家席慕蓉出版了詩集《七里香》,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也是她最廣為流傳的一本詩集。這是一本有關青春的詩集,詩集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跨越20余年,有她少女時代的青春記憶,也有即將進入中年的人生感悟。她在詩中追憶青春往事,情感細膩,音韻輕柔,寬容、真摯、美麗。她的詩歌代表作《一棵開花的樹》《青春之一》等,均選自此書。書中配的插畫,也是她十幾歲時的作品。
席慕蓉生于1943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漂泊動蕩中度過,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從重慶南下香港,幾年后舉家遷至中國臺灣。她永遠是一個轉學的學生,永遠站在陌生的教室門口,渴望被新的團體接納。可是,在每一個陌生的教室里,她永遠是那個外來的、被排斥的人。那時的她很自卑,也很惶恐,又找不到任何人分擔。懂事的她不愿意向父母訴苦,擔心給他們增添煩惱。她只能靠寫寫畫畫來排遣孤獨,日記本就成為她唯一的朋友,她在日記本上寫詩,用詩來安慰自己,“給自己蓋一個遮風避雨的小房子”。
至于學業(yè)成績,席慕蓉雖然國文課能拿全年級第一,但數(shù)學老師講的課她完全聽不懂,甚至交過白卷。多年以后,她還是常常做數(shù)學考試一道題也答不出來的噩夢。中學畢業(yè)后,她決定報考美術系,因為美術系里沒有數(shù)學課。大學畢業(yè)后,席慕蓉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之后在新竹師范學院教授油畫。
席慕蓉學油畫多年,自己也辦過畫展,但一直不溫不火。有次她畫畫時在旁邊加上了隨手寫的一首詩,沒想到這個不經(jīng)意的舉動,居然贏得了眾多贊譽,大家都喜歡那首詩。從此后,她經(jīng)常在畫旁配上詩,有時還配上散文,久而久之,她由畫家“轉型”成為詩人,并開始詩名大振,逐步成長為破銷量紀錄的現(xiàn)象級作家。
發(fā)現(xiàn)席慕蓉的詩人、編輯痖弦在席慕蓉的散文集《有一首歌》序言中寫道:“席慕蓉的詩有很多是關于愛情,她對愛情的詮釋是另一種執(zhí)著,對情人之間的離散,常常流露出哲學式的紓解,得與失都賦予了新的意義,她寫愛情的不勝今昔之感尤其動人?,F(xiàn)代人對愛情已經(jīng)開始懷疑了,席慕蓉的愛情觀似乎給現(xiàn)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
席慕蓉本人的性格率直干練,在生活上也比較粗線條,有朋友說她“開車彪悍,像蒙古人騎馬”,但她的詩歌卻以細膩見長。她的作品多寫愛情、鄉(xiāng)愁、時光和生命,淡雅剔透,抒情靈動,有甜蜜,也有憂愁。比如,這首《青春》創(chuàng)作于1979年,按生理年齡來講,詩人已經(jīng)36歲,不再“青春”。但從心理來講,生命中的一些感傷和遺憾可能無法隨年齡增長自然釋懷,需要找到其他排解方式(比如文學和詩歌),就像少女席慕蓉心中那座“遮風避雨的小房子”需要修繕和維護一樣。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
遂翻開那發(fā)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
含著淚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感懷青春是個永恒的(文學、哲學、人生)主題,即使當下的你無限幸福、平靜,也無法阻止“青春在我們身邊悄悄隱退”這一事實。席慕蓉在詩中以書來比喻青春,把“青春易逝”這一主題表達得傷感又真實。我們都懂得,青春乃至整個生命都是短暫的,但我們?nèi)耘f要在時間的延續(xù)中繼續(xù)追尋。
經(jīng)常有年輕讀者問席慕蓉,要怎么樣才能寫出一首好詩?她說哪有那回事,開始去寫就好了?!拔液苣贻p時就開始寫詩,比畫畫還早,喜歡的可能就拿去發(fā)表,不喜歡的就塞到抽屜里,有時候隔幾年再拿出來看,覺得‘唉,還不錯’,連改都不用改?!庇幸淮?,她投稿到《聯(lián)合報》副刊,那首詩是有點想要寫,卻又覺得不怎么樣。就在投稿當天,她在報紙上看到詩人許悔之寫林文月先生的一首詩,覺得寫得太好了。她趕緊打電話給編輯,說你看今天許悔之寫成這樣子,拜托你把我的那首詩撕掉吧,不用寄回來給我了。
2020年,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高峰期是在什么時候,77歲的席慕蓉回答:“我覺得是現(xiàn)在,是此刻!我當然珍惜年輕的時候寫下的詩篇,不過,我到現(xiàn)在才明白,過往一切的準備都是為了此刻,此刻正是一個創(chuàng)作上全新的起點?!碑敃r,她正在全力寫作關于故鄉(xiāng)和歷史的英雄敘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