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考點】
1.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3.掌握古今異義詞的不同
含義;4.理解并翻譯句子;5.理解文章內(nèi)容,概括內(nèi)容要點;6.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或
感情;7.評析人物形象;8.品析文章的語言、寫作手法等;9.聯(lián)系文章寫啟示、感悟。
【新題演練】
一、《陳太丘與友期行》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陳太丘與友期行》)
【乙】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团c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①,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②?”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碧鹪唬骸盃栴H有所識不?”對曰:“仿佛志之?!倍泳阏f,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①簞:同“算”。蒸飯或饅頭時放在鍋里的一種竹制器具。②餾:先將米下水煮,再撈出來蒸熟。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相委而去/俱委而竊聽
B.尊君在不/爾頗有所識不
C.元方入門不顧/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D.太丘舍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2)二子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3.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的“令尊”“君”“家君”,都屬于古代稱呼中的敬辭。
B.甲文中“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體現(xiàn)了元方的不善寬恕和不懂禮節(jié)。
C.乙文中畫線句應(yīng)這樣斷句: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D.甲、乙兩文都主要運用了動作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
4.結(jié)合乙文的具體內(nèi)容,分析元方優(yōu)秀的原因。
二、《孫權(quán)勸學(xué)》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孫權(quán)勸學(xué)》)
【乙】予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①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②,素③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為一說,使與書俱。
(選自袁枚《黃生借書說》)
[注]①通籍:籍,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份等,掛在宮門口,以備出入時查對。通籍是說記名于竹片上,可以出入宮門。后用以指初做官。②落落大滿:多得堆滿了。③素蟑(yín):蛀蝕書籍的蠹魚,以其為銀白色,故曰“素”。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卿今當涂掌事
(2)見往事耳
(3)及魯肅過尋陽
(4)今黃生貧類予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3.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簡要分析。
三、《記承天寺夜游》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記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②雜揉,屠活③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guān)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④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⑤。
(選自蘇軾《書上元夜游》)
[注]①儋(dān)州:唐設(shè)儋州于海南島。此文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蘇軾在海南儋州貶所所寫。②民夷:民,指漢族;夷,指當?shù)厣贁?shù)民族黎族。③屠沽:屠戶與賣酒者,文中指賣肉、賣酒的人。④過:蘇過,字叔黨,蘇軾幼子。⑤然亦笑……未必得大魚也:這句話是作者笑韓愈半世求官不如意,還執(zhí)意追求,認為他未必能如愿。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
(3)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
(4)已再鼾矣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乙兩文都使用了敘述、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
B.甲文中,“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生動,作者的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C.乙文畫線句中“步”“入”“歷”三個動詞連用,寫出了蘇軾從容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和樂而忘返的濃厚游興。
D.甲文中,從“欣然”“樂”“閑”等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充滿悠閑自得之感。
4.甲、乙兩文同是寫月夜出游,作者的所見之景有何不同?
四、《送東陽馬生序》閱讀
【甲】(選文略,見課文《送東陽馬生序》)
【乙】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①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②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
[注]①通國:全國。②繳(zhuó):古時指系著絲線的箭。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益慕圣賢之道/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愛蓮說》)
B.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與朱元思書》)
C.略無慕艷意/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D.父母歲有裘葛之遺/將以遺所思(《庭中有奇樹》)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
3.甲、乙兩文都運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文章中心,請你結(jié)合兩文內(nèi)容分析。
4.你的同學(xué)小文喜歡在物質(zhì)生活上與人攀比,因此生出優(yōu)越感或煩惱心。請你結(jié)合甲文中的觀點對小文加以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