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瀟
關于項目化學習,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將其定位為“一套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支持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培育學科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新形態(tài)。這為教師開展寫作教學、培育學生寫作素養(yǎng)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在寫作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完成與真實生活相關的寫作任務,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yōu)化的教材資源、社會資源等,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chuàng)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寫作知識,形成專門的寫作技能并獲得提升。接下來,筆者將以創(chuàng)設班級新聞周報為例,談談語文寫作項目化案例從設計到落地的具體實施與思考。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課堂上的語文教學更多是指向人文性的熏陶,而忽略其工具性的存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1]。語文項目化學習力求通過真實情境、驅動任務、結果物化以強化教學實踐。在實際運用中進行言語實踐,恰是學科工具性的實現。那么,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寫作教學設計就要從原來一個寫作點的訓練或一個課時的設計轉變?yōu)橹赶蚝诵乃仞B(yǎng)的項目化設計。
高中階段的新聞寫作教學,不僅可以打破之前單一的作文訓練模式、豐富學生的習作文體、培養(yǎng)其對于寫作的興趣,還可以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拓寬其寫作視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更關鍵的是,新聞文體的寫作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洞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社會培育更為完整的公民[2]。
統(tǒng)編《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體部分屬于必修課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實用性表達和交流能力。其中有《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四篇新聞作品,前三篇為人物通訊,第四篇為新聞評論。為達到編寫意圖,有效處理好整體與分項的關系,筆者決定開發(fā)項目化案例,以課內文本閱讀為本,學習新聞寫作方法,以新聞寫作進一步推進課內文本的學習,以新聞周報的設計提升學生的新聞素養(yǎng)。
基于以上思考及班級學情,筆者創(chuàng)設如下真實大情境。
文理分科在即,四個月的朝夕相處,令我們的分別充滿悲傷。這段時間,老師決定帶領大家編排一期班級新聞周報,作為十一班的紀念品。當你走進下一間教室,捧起曾經十一班出版的班級新聞周報,投入閱讀時,昔日的歡歌笑語將會歷歷在目……
入項前,筆者與學生共同制定了此次項目學習的預設目標(見表1)。
表1 項目學習預設目標
對照項目化學習設計的目標及要求,將“理念”外化成“行為”,立足課堂,聯結生活,將設計轉化為具體的實踐。
項目起始,為調動學生積極入“境”、激發(fā)學生興趣,筆者設置主問題:如何才能成功編排一期班級新聞周報?將項目策劃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討論后得出如下制定流程:確定班級周報名稱—選取各版面內容—撰寫新聞稿件—審稿—排版發(fā)行。
根據所在班級,學生將班級周報名稱確定為《拾壹周報》。借助現有的報刊閱讀與經驗了解,學生分小組討論班級周報可選取的內容,先在組內列舉出大家感興趣、想閱讀的內容,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見圖1)。
圖1 班級周報內容討論圖
筆者將學生討論得出的內容進行整合后,最終確定各版面的內容,并以此為依據將全班學生分為“訪談部”“新聞部”“時評部”“要聞部”“審稿部”及“排版部”,使學生分工完成本期班級周報。
在過程課中,筆者將統(tǒng)編《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編排的新聞作品學習與新聞寫作相結合,把課內文本寫作方法作為學生新聞稿件寫作的學習支架,共設置5 個課時(見表2)。根據教材編寫體例,筆者設置任務問題:班級新聞周報如何撰稿?以此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尋找各類新聞稿件的寫作方法,使其主動學習、系統(tǒng)學習、學會學習。
表2 活動課課時設置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三篇文章為人物通訊稿,《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除多方面、多層次地選取材料介紹人物事跡、展現人物形象之外,還擅長以采訪過程中的親身感受及訪談中得到的典型細節(jié)來表現人物。《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報導模范人物事跡,人物形象鮮明、真實,利于傳播。《“探界者”鐘揚》除具備其他人物通訊稿典型性、個性化特點外,因作者是在鐘揚逝世后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訪和搜集材料寫成該篇文章的,所以在人物記敘中,作者插入了別人對鐘揚的印象及回憶,多視角再現了鐘揚的形象。三篇人物通訊的學習,為學生接下來做人物專訪以及撰稿有很大幫助。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是發(fā)表于2016年4 月30 日《人民日報》上的新聞評論。作為一篇新聞評論,文章既有議論性文章的特點,又具有新聞作品的屬性,這對學生進入議論文的寫作學習大有裨益。該篇評論第1 段借企業(yè)家的感慨,引出這篇新聞評論的話題;第2 段先說明工匠精神是什么以及工匠精神的作用;第3 段辯證分析堅守工匠精神的意義;第4、5 段批評了當今社會現狀并進行總結呼吁。
通過四篇文章的閱讀與學習,學生總結出各類新聞稿件的寫作方法如下(表3)。
表3 各類新聞稿寫作方法
掌握了寫作方法,學生接下來的新聞寫作就有“法”可依、游刃有余,加之興趣催生,學生樂于收集班級以及學校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并將其撰寫成新聞通訊、新聞評論等。負責人物通訊稿的小組則選擇了他們喜愛的生物老師,從教學工作、德育工作以及生活等多方面進行了采訪,并將采訪稿整理為人物通訊報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各項任務,體驗言語實踐。
課堂寫作課的作文,多是由教師批閱點評。而在項目化寫作課程中,評價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出項的成果展示設置1 課時,由審稿組討論和制定用稿標準,其他各組展示新聞稿件,符合用稿標準的將收錄進班級新聞周報。以下僅展示審稿小組關于新聞評論的用稿標準(表4)。
表4 審稿小組新聞評論用稿標準
寫作項目化學習活動結束之前,為了更好地評估和促進學生真實的成長,筆者引導學生回顧項目歷程,繼而作出自我評價,以此提升項目設計與實施的質量。項目化學習的評價需要指向核心素養(yǎng),因而寫作項目化學習的評價需對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及寫作素養(yǎng)。
王榮生在《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中指出當前的寫作教學過于死板,“應試”的觀念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寫都被框住了,好的文章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自發(fā)”的,在某種情境下被“催生”出來的[3]。如何使寫作“自發(fā)”出現?筆者在一線教學中也曾上下求索。項目化學習的引入,帶來了寫作教學的新樣態(tài)。有真實的寫作情境、真實的寫作任務、真實的寫作成果,學生的寫作也隨之真實發(fā)生。在寫作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怕寫作,樂于寫作,切實總結了寫作方法、提升了寫作素養(yǎng)。
回顧項目學習的全過程,值得思考的有如下兩點。
高中階段的學習時間緊張,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要以國家課程為核心,立足課堂教學,緊貼高考評價,切實為學生帶來技能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本次寫作項目化學習,筆者找到課內新聞作品學習、時評寫作技能與高中議論文學習整合點,將其融入項目活動。
在項目學習中,教師以逐層遞進的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真實寫作任務情境中,自發(fā)寫作,建構言語表達經驗。
總之,項目化學習成為了語文寫作教學的新樣態(tài),實現了“語文、文本、技能”的有機融合。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需注意項目化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為了單純活動而實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