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杰,張友濤,左 麗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是由于心臟右側,特別是右心室受到壓力過載而導致功能和形態(tài)改變所引起的心臟疾病,根據(jù)右心室后負荷增加的持續(xù)時間,可分為急性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1]。肺動脈高壓是產(chǎn)生肺心病的必要條件,其程度和持續(xù)時間對右心室的擴張和肥厚起重要作用[2-3]。肺動脈高壓可能是肺血管異常導致的,但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左側獲得性疾病都不能作為肺動脈高壓的起始機制[4-5]。早期肺心病患者表現(xiàn)為心排血量正常甚至增加,這是由于血管內容積增加而導致心肌纖維拉伸所致,只有在慢性肺心病晚期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右心衰竭和心排血量下降[6-7]。對于慢性肺心病患者,除了給予治療外,輔以適當?shù)淖o理干預也非常重要。相關研究報道,多方位、綜合全面的護理干預可以明顯加快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癥狀緩解,提高護理滿意度[8]。延續(xù)性護理被定義為通過一系列的行動設計用以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受到具有協(xié)調性與延續(xù)性的不同水平的照護,其理念越來越契合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護理標準[9]。本研究在延續(xù)性護理的基礎上結合康復訓練,以求進一步加快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復和提高出院后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納排標準
1.1.1納入標準 ①經(jīng)超聲心電圖和CT綜合檢查,以2位醫(yī)師的一致診斷確診為慢性肺心病者;②患者的生命體征穩(wěn)定,臨床資料和信息完整;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參加此項研究。
1.1.2排除標準 ①在最近3個月內接受胸、腹部和眼科手術者;②在過去3個月里有心臟病發(fā)作者;③有視網(wǎng)膜脫離、傳染性血液病和精神病病史者;④患有高位截癱、惡性腫瘤或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者;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2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8~71(55.1±8.6)歲;病程1~8(3.2±0.9)年。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4~70(53.5±9.4)歲;病程(3.6±1.1)年(9個月~10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3干預方法 2組均在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同時進行鼻導管吸氧,氧氣濃度<30%,氧氣流速1.0~2.0 L/min,每天吸氧時間≥12 h。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給予β受體激動劑、吸入皮質類固醇和祛痰劑。
1.3.1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2個月,主要包括常規(guī)入院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肺心病的疾病特點、治療注意事項和可能存在的并發(fā)癥,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具有充分的了解,以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服藥能力;經(jīng)常與患者及家屬談心,安慰鼓勵患者,使其產(chǎn)生安全感和信賴感,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使其在情感和認知上接受護理工作;指導患者保持清淡飲食和鍛煉;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給予相應的指導。
1.3.2觀察組 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和針對性康復訓練2個月。主要內容如下:①成立肺心病延續(xù)性護理團隊。護理團隊包括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責任護士、主治醫(yī)師、營養(yǎng)師、康復治療師,以主任護師為負責人促進該延續(xù)性護理團隊的成功組建和實施。護理團隊負責研究整體規(guī)劃、方案制定、護理決策等工作。護理團隊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參與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所有成員參與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方案和康復訓練方案的構建、評估和修訂工作,就患者群體的臨床護理決策提供專業(yè)性的意見。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事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②建立患者延續(xù)性護理健康檔案。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后仔細整理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功能指標、既往史、用藥史等資料并建立健康檔案,對每位患者介紹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和針對性康復訓練的內容,使患者理解護理干預的必要性,提高患者在干預過程中的依從性,便于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康復訓練。③針對性康復訓練??紤]到肺心病患者普遍心肺功能較弱,康復訓練主要以促進心肺康復為主要目標,康復訓練符合患者的病情特點,患者可長期堅持。a.腹式呼吸法:患者取仰臥位,將雙手疊放在胸部和腹部,用鼻式呼吸引導患者使腹壁突出,膈肌收縮,然后用嘴和腹部呼吸,改善肺泡通氣。在沒有觀察到異常之后,適當?shù)卦黾雍粑l率。b.收縮嘴唇呼吸法:用鼻吸氣,呼氣時嘴唇呈吹口哨的縮唇狀,盡可能適當延長呼氣時間,使呼氣時間超過吸氣時間的2倍,以增強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必須做好患者體位的引流,早晚各1次。c.吹氣球:患者吹氣球后屏住呼吸5 s,每天重復訓練3次,每次10 min。d.輕拍胸部:患者用餐前半小時接受輕拍胸部干預。醫(yī)護人員閉合手指,手腕發(fā)力,從患者的肺底部向上、從外側到胸壁進行規(guī)律拍打。每個肺葉敲擊2 min,約120次/min。e.適當?shù)倪\動療法:對身體條件良好的患者鼓勵早期下床鍛煉,主要以原地行走為主,緩慢行走30 m。運動時間為10~15 min,運動頻率為每周3次。f.阻力運動:患者每天1次用彈力帶進行拉伸運動,每次運動10 min,以鍛煉胸大肌、腹直肌、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等肌肉群。在規(guī)定的運動后,對涉及的肌肉群進行按摩。在運動過程中,責任護士監(jiān)測患者的心率,并根據(jù)心率數(shù)據(jù)幫助患者調整呼吸頻率。④出院后延續(xù)護理。建立老年肺心病病友微信互助群,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期間邀請患者加入互助群。在患者出院后借助微信群為患者提供延續(xù)性健康護理工作。群內開展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定期推送有關肺心病的疾病特點、治療方案、康復訓練注意事項、飲食管理、家庭氧療等知識供患者學習。責任護士每周1次定期隨訪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居家康復鍛煉完成情況,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健康管理相關問題,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健康管理方案。
1.4評價指標
1.4.1心肺功能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氣峰值流速(PEF)、肺動脈收縮壓(PASP),由德國Jager生產(chǎn)的肺功能測試儀測量]、心臟指數(shù)(CI)(由脈搏指示器連續(xù)心輸出量監(jiān)測器監(jiān)測)、6 min步行測試(6MWT)距離(用于測量運動耐力)。
1.4.2自我管理能力 使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對2組患者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評估。該量表包括自我評估、自我責任、自我管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共43個問題,采取Likert 5分制計分,共172分,患者評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1.4.3生活質量 采用慢性肺心病患者生命質量量表(QLICD-CPHD)來評估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量表主要包括慢性病共性模塊(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30個條目和肺心病特異模塊21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分值1~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2.12組干預前后心肺功能參數(shù)比較 干預前2組心肺功能參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2組FEV1、FVC、PEF、FEV1/FVC、CI和6MWT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均<0.05),PASP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均<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PEF、FEV1/FVC、CI和6MWT距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PASP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干預前后心肺功能參數(shù)比較
2.22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2組干預前ESC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對照組各項評分及總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的自我評估、自我責任、自我管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和ESCA總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32組干預前后QLICD-CPHD評分比較 2組患者干預前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特異模塊維度得分和QLICD-CPHD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2組上述得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均<0.05),且干預后觀察組的上述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干預前后QLICD-CPHD評分比較分)
與正常人相比,慢性肺心病患者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都明顯下降[10]。盡管針對性的臨床干預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但許多患者在出院后不再進行護理干預,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延續(xù)護理的理念強調隨著住院患者轉移至家庭或社區(qū),其治療和護理也應無間斷的延續(xù)[11]。護理的延續(xù)性是指患者的醫(yī)療保健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環(huán)境和照護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且護理的協(xié)調性越來越被認為是高質量、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的必要要素[12]。國外延續(xù)護理經(jīng)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應用,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延續(xù)護理模式,并在滿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2002年香港理工大學的黃金月教授將延續(xù)護理引入了我國,并隨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多個慢性疾病領域開展了相關延續(xù)護理的研究[13-16]。延續(xù)護理服務對象主要為慢性疾病患者,因此延續(xù)性護理的理念高度契合慢性肺心病患者出院后的疾病康復需求。但傳統(tǒng)的電話回訪存在信息收集量大、資料整理困難、信息準確性低等諸多弊端;而微信具有操作簡單,可提供文本、語音、視頻和公眾號多種功能,能夠有效促進護士和患者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溝通效率。如胡苗苗[17]探究了基于微信平臺健康教育的延續(xù)護理對于肺心病患者的應用效果。結果證明延續(xù)護理可以明顯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潮氣量及FVC)、生活質量和遵醫(yī)行為,表明微信是進行肺心病患者延續(xù)性護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研究也使用微信作為延續(xù)性護理干預中與患者聯(lián)系的工具,將延續(xù)護理理念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應用于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護理中,旨在探討該方法對此類患者的輔助治療效果,為促進患者康復提供依據(jù)。
在康復訓練的干預中,適當?shù)倪\動是重點。先前的研究表明,適當和有針對性的運動可以促進目標肌肉運動,提高患者的肺部耗氧量[18-19]。阻力運動與其他運動相結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運動能力。本研究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干預中,責任護士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干預方法,并結合專項呼吸訓練以改善肺通氣。其中腹式呼吸可以降低呼吸運動阻力,減少氧氣消耗;嘴唇收縮呼吸訓練延長了呼吸時間,可避免小氣道過早關閉,減少殘余量,增加潮氣量,可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從而使肺內氣體交換順利進行。本護理團隊為患者提供了適當?shù)腻憻挿椒?這一過程通過延續(xù)性護理在患者的居家康復中由醫(yī)護人員全程監(jiān)督和指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的FEV1、FVC、PEF、FEV1/FVC、CI和6MWT距離顯著高于對照組,PASP低于對照組。表明延續(xù)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
另外本研究中治療后對照組的QLICD-CPHD評分高于治療前,但ESCA評分沒有顯著改善;觀察組的ESCA和QLICD-CPHD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兩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延續(xù)護理結合康復訓練可以顯著改善肺心病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延續(xù)性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但本研究僅為單中心研究,病例較少,且隨訪時間較短,干預措施還有待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改進,是否有長期獲益還有待深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