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殷莉 盛月盼
一、案例背景
源于鹿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棍舞,歷史悠久,融合傳統(tǒng)舞蹈與武術動作,兼具藝術欣賞價值和強身健體功效,其形體展現(xiàn)生動活潑,表演手法富有韻律,是商南群眾普遍喜愛的文化活動項目。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的生命記憶,還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精神源泉,青少年是最年輕的傳承者,他們決定著非遺的發(fā)展和未來。近年來,商南縣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的重要指示為引領,以花棍舞為示范,強化制度保障、設立培訓基地、開展常態(tài)培訓、聘任小小傳承人、豐富活動內容,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在校園做出了獨特探索,為秦巴山區(q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借鑒和示范引領。
二、主要做法
在點燃非遺校園傳承的文化薪火方面,商南縣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強化制度保障機制建設
從非遺進校園迭代升級為非遺在校園是項富有挑戰(zhàn)的工作,只有結合地域情況做足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才能確保實施效果。為此,商南文化、教育、共青團等相關部門建立聯(lián)動機制,共同參與、集體論證,制定了《中小學生花棍舞學習培訓普及辦法》《中小學生花棍舞團隊管理辦法》《花棍舞小小傳承人管理辦法》《花棍舞培訓基地管理辦法》《“非遺花棍在校園 文化傳承助雙減”活動方案》《“開心快樂打花棍 文化大餐進萬家”活動方案》等系列辦法制度,明確了責任主體、職能職責、培訓方式、團隊建設、活動組織、效能考評等事項,編印了鄉(xiāng)土教材《中小學生花棍舞培訓簡明教程》,為非遺在校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建立校外校內培訓陣地
商南縣文化館、非遺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設立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4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立花棍舞培訓基地10個,依托兩類基地定期開展面向青少年的花棍舞培訓已成為商南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獨特實踐。同時,全縣80%的中小學校設有培訓點并建有培訓團隊,形成“文體共抓、文體共享”的花棍舞學習培訓機制,“尋找文化根,打好花棍舞”已成為中小學師生追尋文化夢的共同心聲。雙基地的建立運行以及基地間的聯(lián)合互動、資源共享實現(xiàn)了花棍舞培訓學習的城鄉(xiāng)全覆蓋和均等化。全縣中小學生中有60%的學生參加過相關培訓,掌握了基本舞蹈技能,具備了一定表演能力。
(三)整合多方力量開展培訓
目前,商南縣已組建了包括志愿者、文化館專業(yè)干部、學校文藝輔導員、社會培訓機構講師、家長在內的“五位一體”培訓團隊,為學生日常培訓提供了充足的師資力量。自2021年以來,全縣年均舉辦花棍舞培訓50余場次,培養(yǎng)了6000多名花棍舞學員和志愿者,組建了23個花棍舞文藝團體,籌措資金10萬元以購置服裝道具。2022年4月,10名志愿者聯(lián)合非遺項目試馬花棍傳承人江秋蓮、泥塑傳承人韓康,陸續(xù)走進城關希望小學、試馬鎮(zhèn)中心小學及幼兒園、英格睿思幼兒園、清油河小學等10所學校進行花棍舞及泥塑公益培訓,累計培訓37場7100人次,特別是在六一兒童節(jié)前,志愿者走進金福灣小學進行的培訓極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熱情和濃厚興趣。經過半個月的教學,小學生們已完全掌握花棍舞的基本特點和動作要領并在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進行了精彩表演。2023年,文化館專業(yè)干部已在15所中小學開展各類非遺技能培訓。非遺傳承人江秋蓮和群文干部殷莉共同在線進行花棍舞教學分解和展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持續(xù)面向中小學生進行花棍舞普及教學。同時,中小學校依據(jù)雙向選擇原則,選聘非遺傳承人、志愿者等兼職學校文藝輔導員,指導培訓點開展培訓并組織展演活動,還將校外藝術培訓機構組織的包括花棍舞在內的公益性培訓納入考核范圍。目前全縣日常參與花棍舞這一群眾性文化活動者已達3萬多人,其中眾多技能嫻熟的家長已成為自家孩子最好的老師。
(四)實施非遺小小傳承人制度
非遺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方能保持生命力,青少年是傳承的重要力量,他們決定著非遺的未來。在以花棍舞為代表的非遺傳承中,中小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和傳承,了解和認識了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與此同時,學生通過參與非遺傳承活動,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商南率先制定的《花棍舞小小傳承人管理辦法》正是讓非遺文脈薪火相傳的生動寫照。商南縣近兩年選聘的24名花棍舞小小傳承人,不僅表現(xiàn)出了藝術的天資,更表達了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與執(zhí)著保護的精神。
(五)表演展示體現(xiàn)傳承效果
花棍舞目前已成為中小學校舉行各類文藝活動時的保留節(jié)目,在各類大型文藝活動中頻繁出境。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金福灣小學舉行,400名學生表演開場舞《花棍舞鹿城》,他們雙手舞花棍、動作整齊、表情喜悅?;顒右浴熬€上+線下”聯(lián)動形式舉辦,觀眾及瀏覽量達1.5萬人次。2023年3月,在富水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的“非遺花棍進校園 文化傳承助雙減”活動中,學生與非遺傳承人共同表演的生動畫面得到觀眾的極高評價。如今在商南,各種大型集會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均有花棍舞競賽與表演,如《八仙慶壽》《畫扇面》《繡花燈》《正月里來是新春》等,都是百人以上的大型花棍舞節(jié)目。
三、主要成效
在學習、培訓、推廣花棍舞活動中,中小學師生定期參與,其藝術素養(yǎng)得以提升,身體素質得以增強,實現(xiàn)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雙延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的培訓基地數(shù)量、培訓教師人數(shù)、學生參加培訓人次、活動開展場次相比2021年增長均在40%以上。問卷及訪談結果表明,師生及家長的滿意度在96%以上。學生徐佳佳表示,“學習花棍舞,感覺很有意思,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讓我們的身體也得到了鍛煉,還體驗到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樂趣”。金絲峽周報、愛商南、鹿城通等域內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花棍舞相關活動。學習強國、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報刊網、榮耀陜西網、陜西教育信息網等媒體也都關注包括花棍舞在內的非遺在校園活動。地方傳統(tǒng)民間藝術與廣場舞有機融合排練的《花棍舞》在陜西省群眾文化節(jié)暨全省廣場舞展演活動和陜西省“永遠跟黨走”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中獲獎,同時被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收錄。
四、經驗啟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在保護、傳承、發(fā)展非遺方面,商南以地域特色鮮明、情調歡樂吉祥的花棍舞為切入點,制定完備的方法制度,依托培訓基地實現(xiàn)非遺進課堂,以“五位一體”團隊力量解決師資匱乏困境,以培養(yǎng)小小傳承人實現(xiàn)非遺代代相傳,以高頻次展示活動提升非遺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形成了“人人知曉、人人熱愛、人人學習傳承”的濃厚氛圍,在非遺與校園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富有成效的“商南經驗”,具有示范引領的推廣價值。
(商南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