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子良
2024年1月,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對全國志愿服務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呂子良榮獲“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個人獎”,他也是唯一獲此榮譽的北京市大學生。
擰到哪都放心
呂子良的大學4年,趕上了3件黨和國家的大事。
2019年,他有幸成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游行隊伍中的一員,作為框架骨干行進在“關鍵抉擇”方陣中。兩個多月的辛苦訓練,每天與他相伴的都是城市的燈火與凌晨的星光。等待演練時,呂子良經常和同學席地而坐,大家交流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暢想著活動當天的震撼場景。500米的行進距離、60厘米的步幅、116步/分鐘的步速,逐漸成為他們的肌肉記憶。
慶祝大會當天,站在群眾游行隊伍第九方陣第一排的呂子良,高喊“祖國萬歲”,邁步走過長安街。從70年前開國大典上的“飛機不夠,就飛兩遍”,到如今的國富兵強,那一刻,真摯的愛國情、強烈的自豪感和莊嚴的使命感在他心頭激蕩。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呂子良光榮地成為了一名服務保障志愿者。那天,天安門廣場被裝點成一艘乘風破浪、揚帆奮進的巍巍巨輪,高7.1米、寬7.1米的中國共產黨黨徽,連接起“1921”和“2021”字標,跨越百年。一時間,思政課上的所學所感化成一幅幅畫面,閃爍在他眼前,讓他更加堅定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奮斗信念。
2022年年初,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作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閉環(huán)內纜車引導志愿者組長,在近70天的閉環(huán)管理中,呂子良和北航其他數(shù)十名大學生志愿者,克服疫情、生活、心理、學業(yè)上的諸多挑戰(zhàn),共同維護場館交通大動脈——纜車的秩序,是服務時間最長的一批志愿者。
隆冬時節(jié),呂子良和隊友乘坐班車來到延慶區(qū)海坨山,清晨5點左右便已經到達索道入口,在零下20多度的體感溫度中,開啟了一天的工作。呂子良清晰地記得,一位身著亮橘色工裝的保潔阿姨,走到他身旁關切地問:“孩子,你冷不冷啊?”“快把帽子手套都戴上,別凍著了?!卑⒁逃H人般的話語將寒冷驅散,呂子良知道,自己并不是孤軍奮戰(zhàn)。
纜車是前往場館的必經之路,呂子良和隊友有許多機會與外國運動員、工作人員交流?!澳?,請出示證件。”“請進,謝謝合作!”類似的話,他每天要說上幾百遍。為了讓外國運動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們苦練多國日常用語,根據(jù)運動員的著裝以及雪板,區(qū)分他們的國籍。一天中午,一名奧地利女運動員結束訓練下山,呂子良和同伴在纜車出口處熱情地歡迎她,并用德語和她打招呼,她十分高興并好奇地問:“是只在冬奧會期間這樣,還是平時也這樣?”呂子良毫不猶豫地回答:“Always?the?same?in?China!”?女運動員聽了,豎起大拇指連連贊嘆,還分別送給他和同伴各一枚奧地利徽章。一枚小小的冬奧徽章,一次次與外國友人的真摯交流,呂子良和隊友們將中國的大國氣度、自信姿態(tài)和溫暖友善播撒得更廣更遠。
多次參與國家重大活動,呂子良感觸最深的就是怎樣處理好小與大、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他深刻地體會到每次重大活動成功的背后,都離不開所有環(huán)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它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具體崗位上堅守、做好?!案鴩易?,當一顆合格的‘螺絲釘。祖國需要把我擰到哪,我就在哪里發(fā)揮作用?!眳巫恿紕忧榈卣f。
研支團20年弦歌錄
2021年9月,呂子良如愿入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并成為團長。當時,第22屆研支團剛剛從寧夏結束支教返校,呂子良找到團長,想請他介紹經驗。
北航自2002年加入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以下簡稱“研支團”)項目以來,已累計派出了近300名大學生志愿者遠赴我國西部地區(qū)開展教育教學、第二課堂及公益幫扶工作。在20年堅持不懈的支教服務中,研支團積累了厚重的工作成效和寶貴的工作經驗。彼時,恰逢北航70周年校慶,兩位團長在交流中萌生了將研支團20年工作總結匯編成書,為母校獻禮的想法。
2021年年末,呂子良著手準備編書事宜。因為早期參加支教的大多是學生骨干,呂子良決定先從留校工作的老師入手開展采訪,再請老師們推薦相識的前后屆團員,由此擴大采訪范圍。令采訪組欣喜的是,幾乎所有聯(lián)系上的志愿者都欣然接受了采訪。很多老師由衷地感慨,那段寶貴的支教經歷是他們人生中難以磨滅的記憶。第10屆研支團成員、校團委副書記趙圓老師,向呂子良展示了一張2008年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涇源縣大灣中學支教時的生活照。照片上的趙老師正挑著兩只水桶去打水,由于當?shù)貒乐厝彼瑸榱私鉀Q用水問題,鄉(xiāng)里經常鉆井取水。有一次聽說鉆到水源了,趙老師高興地拎著兩個桶就上山了。上山半小時,下山半小時,最終得到的卻只是渾濁的生活用水。
聽著老師們講述的動人故事,呂子良堅定了將訪談錄做下去的決心。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志愿者們始終初心不改,這對即將參加支教的隊員是最好的激勵和啟發(fā)。2022年下半年,在校團委的大力支持下,呂子良和采訪組完成了對40余位志愿者的采訪,編寫出版了北航研支團20年訪談錄——《廿載芳華?弦歌不輟》。
剛到遠方措手不及
終于等到自己選擇支教服務地了,呂子良滿腦子只有3個字——“去遠方”。是的,要去就去最遠的!他毫不猶豫選擇了距離家鄉(xiāng)黑龍江5000公里外的中國西北邊陲小城——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吉木乃縣。
如果說,之前呂子良對遠方的定義是詩和夢想,那來到吉木乃后,他才明白,遠方還是長達兩天的路程,是深至大腿的暴雪,是花3塊錢坐出租車就可以跑遍整個縣城。這里沒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取而代之的是戈壁、荒漠以及起伏的雪山
每年從10月到第二年的5月,吉木乃都被嚴寒籠罩。漫天飛舞著雪花,寒風狼嚎般陣陣刮過,人們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厚厚的冰雪撂倒在地。這里地處邊遠,經濟落后,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當?shù)氐母刹咳罕姸颊f“留在吉木乃就是做貢獻”。
得知自己被安排教高一年級兩個班的生物課時,呂子良心中竊喜,生物可是他最喜歡的一門課。與學生見面之前,他認定老師和學生的最佳狀態(tài)是亦師亦友,可沒想到,在吉木乃縣高中上的第一節(jié)課就給他來了個措手不及。
雖然精心準備了課件,但學生們似乎并不“感冒”。課堂上,呂子良一直聽到有學生在竊竊私語,于是他走下講臺,一邊在班里繞著走,一邊講課,可奇怪的是,他目光所及的學生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根本找不到是哪個同學在說話;但只要一走開,身后和其他地方就馬上就又響起“嗡嗡”聲。還有的同學倒是不說話,但課講到一半時,一個男生突然站了起來,徑直走到窗臺邊,自顧自看風景去了,仿佛這節(jié)課與他絲毫沒有關系。
課后,呂子良向學校了解學生們的情況,原來這里的學生基本都是經過中考分流后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從高一開學前進行的那次摸底考試結果看,呂子良所教的這兩個班是高一年級五個班中整體成績相對較差的,有的學生幾門課加起來的總分才一兩百分。在吉木乃,考不上大學的孩子,通常會選擇開出租車或是開面館。幸運的是,國家對西部和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考生有高考加分政策,學生只要努力,仍有機會進入大學,選擇自己熱愛的專業(yè)和職業(yè)。呂子良決心“推”學生們一把。
觀摩了其他老師上課后,呂子良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先管好課堂紀律,確保學生掌握應學的知識,每天帶領學生進步哪怕一點點。他了解每個學生對未來的規(guī)劃,注重從個人價值觀的塑造上引導他們。有的學生不愿承認自己上課說話、傳紙條的行為,他就嚴肅地告訴學生,即便以后從事相對簡單的體力勞動,如果為人不誠實,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別人的尊重。
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就用最直接的辦法吧!他請同學們下課后輪流到他辦公室背知識點。學校發(fā)的教材配套習題難度大了,呂子良就給學生“量身訂題”。他給學生講生物學家的故事、生物現(xiàn)象的奧秘、前沿的生物學知識,指導他們參加自治區(qū)學科競賽,以賽促教。慢慢地,呂子良能夠游刃有余地掌握課堂節(jié)奏,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也有了提升。他教授的生物課成績穩(wěn)居年級平行班前列。
在抓成績的同時,呂子良也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他想讓孩子們明白,即便成績不盡如人意,也要認真面對人生。作為一名北航學子,在授課之余,他還會經常給學生開設有關航空航天知識的科普課,帶著學生觀看各種航天發(fā)射的電視直播。在孩子們心中,“長征”“神舟”“天宮”“嫦娥”“北斗”等不再遙不可及。
“老師,你在北航學什么?”
“老師,北京是什么樣的?你在北航是學什么的?我好想去看看呀!”學生們的心聲,正是呂子良和隊友們從支教之初就在牽掛的一件大事。
通過北航和企業(yè)的公益贊助,再加上參與青年志愿服務項目立項時獲得的1萬元活動經費,呂子良和隊友總共籌集了4萬元左右的費用,他們從吉木乃縣高級中學挑選了11名家庭經濟貧困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赴北京參加為期一周的研學活動。
為了節(jié)約經費,也為了讓學生能沉浸式體驗大學氛圍,呂子良特意向學校申請讓孩子們入住大學生宿舍。雖然此前沒有先例,但在他的反復溝通之下,學校最終協(xié)調出了幾間空宿舍供研學團使用。這棟2019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宿舍樓,住宿條件非常好,四人寢,上床下桌,每間有獨立衛(wèi)浴,24小時供應熱水?!拔蚁胱屚瑢W們感受到大學不僅學習環(huán)境好、科研氛圍好,就連吃住條件也都很好,這樣他們才會對大學生活充滿向往?!眳巫恿加眯牧伎?。
2023年5月,經過3天的舟車勞頓,11名吉木乃縣中學生安全抵達北京,呂子良帶著他們去天安門廣場感受了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還打卡頤和園、圓明園等北京必玩景點。但研學活動的重點在“研”,小呂老師專門帶著學生參觀了“月宮一號”、人工智能實驗室及汽車拆裝實驗室等五六個北航重點實驗室,其中最有意思的當屬汽車拆裝實驗室。
一走進實驗室,孩子們就被眼前的汽車“爆炸”模型震住了,工作人員將汽車的所有組件全都拆開,然后一一懸掛了起來,汽車的內部結構就這樣一覽無余。大家一邊仔細聆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嘖嘖稱奇。呂子良清楚,參觀不一定能讓學生馬上懂得汽車發(fā)動機、變速箱的原理,但卻能讓他們直觀感受到一輛汽車是怎樣由成千上萬個零部件構筑而成,其建造背后涉及多么精妙的知識原理。這或許能啟發(fā)學生產生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不局限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能夠進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呂子良還精心策劃了一次交流座談會,他邀請了幾名在北航就讀的新疆籍同學和中學生們進行座談。同樣也來自新疆吉木乃縣的帕拉薩提同學,講述了自己與北航研支團志愿者8年赴約的故事。2014年,帕拉薩提在吉木乃縣直小學讀書時,遇到了來自北航的支教老師。直到今天,他還清晰地記得李明遠老師(北航第17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為他們指導航模制作,帶著大家到操場放飛的情景。他與老師們約定,8年后一定會在北航相見。同鄉(xiāng)的求學故事,令在場的中學生們心潮澎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迫不及待地向幾位學長請教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交流會從晚上7點一直聊到了10點多,孩子仍感到意猶未盡。
為了給更多吉木乃學子搭建認識世界的橋梁,呂子良又組織開展了書信交流活動,他將60余名高中學生與北航大學生一一結對,形成長效交流機制,讓大千世界的種種精彩來到學生們的身邊。
北航志愿者舒婧焱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與來自邊疆的高中生交流的情景,紙筆之間,她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分科時的煩惱、學習的困惑、交友的順與不順“那些相似的迷茫,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寫信的價值”。
不少北航學子很是用心,他們會隨信附上一枚北航?;?,或是放上帶有飛機圖案的明信片、小掛件之類。新疆的孩子們收到來信后,特別開心。他們把這些素未謀面的哥哥姐姐當成了自己的知心筆友,那些不愿對家長、老師甚至同學吐露的心事,都可以一股腦兒地和盤托出。
2023年6月末,呂子良即將離開自己服務了1年的新疆吉木乃縣高級中學。臨行時,他在給學生的明信片上真摯地寫道:“我親愛的同學們,請你們一定要記得: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