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 要:2022年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語文學習質量監(jiān)測結果顯示,該縣四年級學生在識字寫字能力、古詩文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能力、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方面學業(yè)指標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48.20%、32.50%、47.60%、51.70%、51.10%。由此可知,該縣四年級語文教學存在學生的閱讀速度較慢和閱讀水平偏低、教師的閱讀教學有待改進等問題,就此提出如下改進策略:進行默讀訓練,提高閱讀速度;針對不同文本和任務,教授閱讀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適當進行拓展閱讀;聯(lián)結課堂內外,分階段訓練;以目標為導向,“雙線組元”建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探究性閱讀實踐。
關鍵詞:質量監(jiān)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習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7-0051-04
“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為適應義務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教育部研制出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分年度開展德育、語文、數(shù)學、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英語、勞動教育、心理健康等九個學科的質量監(jiān)測[1],目的是科學評估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總體水平,客觀反映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基本狀況,系統(tǒng)監(jiān)測國家課程標準和相關政策規(guī)定執(zhí)行情況,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據(jù)和參考[2]。2021—2023年,富川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富川縣)參加了第三周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所有科目的監(jiān)測,其中2022年參加了語文、藝術、英語科目的監(jiān)測。2023年11月,《202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語文學習質量監(jiān)測結果報告》(以下簡稱《監(jiān)測報告》)發(fā)布,本文據(jù)此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語文學習質量監(jiān)測結果
根據(jù)《監(jiān)測報告》“主要發(fā)現(xiàn)”欄目的要求,筆者對富川縣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質量做了統(tǒng)計(具體見下頁表1)。
表1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客觀地反映了富川縣小學四年級語文教育質量、影響教育質量的相關因素及國家課程標準執(zhí)行情況。數(shù)據(jù)顯示:(1)四年級學生在語文成績、學業(yè)表現(xiàn)、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閱讀策略運用等方面高于賀州市平均水平,但與全區(qū)、全國相比差距較大;(2)語文成績校間差異比較大;(3)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標準方面,語文周課時數(shù)超標比較普遍;(4)教師方面,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探究性教學行為。
我們通過進一步解讀監(jiān)測結果報告發(fā)現(xiàn),富川縣四年級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古詩文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能力、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48.20%、32.50%、47.60%、51.70%、51.10%。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尊重學生差異,鼓勵學生表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開展合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審美情趣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3]5。二是探究性教學行為使用率較低。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習內容的設計、預留給學生的討論時間、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料、指導學生制訂探究計劃、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等探究性教學行為使用率較低。
二、原因分析
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最突出的問題在于閱讀,尤其以古詩文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缺口較大。在前期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未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答卷,閱讀能力偏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學生的閱讀速度較慢
以富川縣某城鎮(zhèn)學校為例。該校大部分學生為城鎮(zhèn)人口,亦有部分山區(qū)水源地學生,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校30名學生參加質量監(jiān)測,其中未完成答卷19人,占63.33%。問其原因,均表示“讀題讀不快,有些題目讀懂了卻不會做”。經(jīng)測試,該班級學生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50—200字,沒有達到課標提出的每分鐘250字左右的閱讀速度要求。
(二)學生的閱讀水平偏低
由于閱讀題信息量大,對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古詩文閱讀和看地圖分析、看閱讀材料分析等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難度更大,因而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一般情況下,學生遇到閱讀題,或多或少都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在農(nóng)村學校,這種現(xiàn)象更加普遍,有相當一部分閱讀水平低的學生,一看到閱讀題就干脆放棄,所以他們的閱讀題基本上不得分。
(三)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存在不足
富川縣由于村級完小、教學點較多,大部分教學點一個教師負責一個班所有科目的教學。教師疲于應付,缺乏對新課程、新理念的學習與研究,缺乏對學生閱讀速度的訓練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缺乏對教學的整體設計,不能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開展探究性教學。
三、提升小學生閱讀速度和質量的教學策略
就語文學科而言,筆者通過分析《監(jiān)測報告》,到學校進行實地調研、深入課堂教學觀察、實踐等,提出以下閱讀教學改進策略。
(一)進行默讀訓練,提高閱讀速度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采用比較多的讀書方法是朗讀和默讀。按照成人的朗讀速度為每分鐘200個字左右,而默讀則可以成倍增長。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比較長的文章,建議采用默讀。一年級默讀訓練可以分四步進行。第一步,由教師讀,學生邊聽邊用眼睛看課文。教師可通過兒歌幫助學生掌握閱讀要領:雙手拿書身坐正,眼睛看書不出聲。第二步,學生試著默讀,教師觀察后強調兩個要領:不能用手指點著讀,不能動嘴唇小聲或無聲讀。第三步,讓學生帶著問題練習默讀,教師檢查默讀效果。第四步,倒計時限時默讀,提升默讀速度。在學生掌握了默讀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師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循序漸進地訓練,讓學生大幅度提升閱讀速度。
(二)針對不同文本和任務,傳授閱讀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5—6年級閱讀速度為每分鐘不少于300字。要達到這個要求,學生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和習慣,根據(jù)文章的體裁、篇幅的長短,閱讀的目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還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和任務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例如:讀詩歌、短文和重點句段時,一般采用朗讀法,一字一句讀得準確、響亮,讀出感情;對于篇幅比較長的文章,適合采用默讀法快速閱讀;讀小說、戲劇部分章節(jié),如《小英雄雨來》《蘆花鞋》等,則需要默讀、跳讀交互使用;讀長篇小說,如《魯濱遜漂流記》、《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等,則需要靈活使用提綱法、瀏覽法、掃描法、跳讀法、視讀法等多種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既提升閱讀速度,又增強閱讀興趣。學生一旦對閱讀保持良好的興趣,閱讀的故事就會越來越多,體會也會越來越深刻。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適當進行拓展閱讀
《2022年版語文課標》倡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意識到拓展閱讀的作用,于是在課堂延伸和課后作業(yè)中,一股腦兒地布置學生讀整本書,幾乎每課一本。從《賣火柴的小女孩》到《安徒生童話》,從《蘆花鞋》到《青銅葵花》,從《草船借箭》到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卻忽略了學生“怎么讀”“能不能完成”等問題。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讀短篇小說或多個單篇閱讀文本學生能輕松完成,但是對每課后的長篇閱讀則有困難,甚至是無法完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能力達不到。單從四大名著來說,僅《紅樓夢》就分四冊,全書精確字數(shù)為731 017個字,按照每分鐘閱讀300個字的速度,需要40.6小時才能完成。其次,由于四大名著的內容和思想意義有所不同,學生的興趣點和理解程度亦有不同。一至六年級學生最喜歡《西游記》,“一個師傅三徒弟”家喻戶曉、耳熟能詳,《水滸傳》《三國演義》分列其后,《紅樓夢》由于思想意義更為深刻,語言表達也比較含蓄,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排在最后。
因此,拓展閱讀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力、時間等因素,由淺入深合理安排:對于《西游記》,可讓學生通讀;對于《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在小學階段可選取部分篇章讓學生閱讀,整本書閱讀則放到六年級或初中以后比較符合實際。
(四)聯(lián)結課堂內外,分階段訓練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了語文周課時數(shù):小學一、二年級為6課時,三至六年級為7課時。教師僅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閱讀指導是不夠的,必須聯(lián)結課外,強化訓練,逐步提高,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在低年級段,每天練習閱讀15分鐘,每分鐘閱讀50至100字;中年級段,每天閱讀30分鐘左右,每分鐘100至250字;高年級段每天閱讀30至40分鐘,每分鐘不少于300字。閱讀書目可參考竇桂梅校長推薦的如下書目:低年級段讀《猜猜我有多愛你》《小豬西里呼?!贰吨袊糯袼坠适隆贰秾毢J的秘密》《格林童話選》等;中年級段讀《伊索寓言》《天方夜譚》《成語故事365》等;高年級段讀《中國當代兒童詩歌選》《一千零一夜》《中外探險故事》《格列佛游記》《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古典名著等。只要學生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必然帶來閱讀速度、閱讀質與量的飛躍。
(五)以目標為導向,“雙線組元”建構課堂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靠課外閱讀積累,二靠課內引導,其中教師的教尤其重要。在農(nóng)村,特別是完小、教學點,部分年長的教師和剛入職不久的教師,對閱讀教學設計重視度不夠,往往停留在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層面,對于如何建構高效課堂、引導學生有效閱讀則缺乏思考。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結合教材文本特點,以目標為導向,“雙線組元”建構課堂。
1.從單元目標出發(fā),設計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一改過去以主題為主的單元編寫理念,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單元與單元之間,單元內各內容之間也都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前,教師需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明確單元中每一課的教學地位與聯(lián)系,以此為基礎,合理安排和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形成層次清晰、目標明確、能力提升的單元教學。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神話單元,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4]。這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是單元的整體目標。具體到每一課,又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教師要從這個整體出發(fā),提綱挈領,設計教學,將人文情懷和語文素養(yǎng)雙線組元,使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有效閱讀,使學生形成閱讀能力。
2.抓住一條主線,開展課堂教學
教師要研讀文本,把握文章主題內容和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一條教學主線,再圍繞這條主線開展教學,多角度感悟。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芬徽n時,教師要先了解課文的主線是什么;圍繞“精衛(wèi)填?!边@條主線,自己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如:“精衛(wèi)是誰?她為什么要填海?精衛(wèi)是怎么填海的?精衛(wèi)能填平東海嗎?由精衛(wèi)我們又想到了誰?”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體會、想象、表達。這樣教學,文章脈絡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文本價值自然呈現(xiàn)??梢?,教師抓住一條主線,精選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與教師、文本、編者充分對話,讓思維與閱讀同行,有助于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進而提高學習能力。
3.依托教材,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作為“雙線組元”的另一條主線,雖然它是“隱性”的,但落實到教學中它是有形的。教師要依托雙線素材,確定教學重難點,聚焦核心素養(yǎng),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仍以語文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窞槔??!傲私夤适碌钠鹨颉⒔?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是第四單元的教學重點,而《精衛(wèi)填海》是本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與同學交流,精衛(wèi)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借助注釋理解文本”“圖文對照想象補充”“與同學交流”“感受人物形象”等方法進行學習。例如:在梳理文章主要內容環(huán)節(jié),可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在體會人物形象環(huán)節(jié),可通過小練筆引導學生結合想象說清楚精衛(wèi)是怎么填海的,其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它是怎么堅持的。這樣,學生就會利用文中插圖,通過演讀、想象說話等方式理解課文,體會精衛(wèi)堅韌執(zhí)著的個性?!坝删l(wèi)我們想到了誰?”最后,教師借助補充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研讀。教師利用“雙線組元”建構課堂,把單純的教案改為學與教的設計方案,使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使文本主題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相融合,做到雙促進、共提高,真正實現(xiàn)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的目標。
(六)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探究性語文閱讀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的雙邊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開展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審美情趣[3]5。將語文實踐活動作為語文課程內容的主體,有助于學生順利從靜態(tài)的課文學習轉向動態(tài)的實踐活動。
例如,教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時,教師在常規(guī)的古詩教學“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基礎上,可進行如下嘗試。一是補充大量的課外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解詩題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觀看影視資料《安史之亂》,對一千多年前發(fā)生的事有初步的了解。二是看地圖,明確詩中“河南、河北、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等在地圖(簡圖)中的位置,理解逃亡的路是如此漫長、艱難,回家的路又是這樣輕快、明朗。三是補充閱讀杜甫在逃亡中創(chuàng)作的詩歌“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感受詩人為國、為民、為家的悲傷情感。四是詩中尋“喜”,感受詩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之情。這樣的安排,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學習,在看、思、寫、議、讀、說等閱讀實踐中,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收獲頗豐,是對《2022年語文課標》提出的“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的實踐,是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促成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貫徹新課改理念,運用有效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強化“五育并舉”扭轉“唯分數(shù)”導向: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答記者問[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1(10):17-19.
[2]尚秀芬.用質量監(jiān)測構建教育督導新體系[J].山西教育(管理),2018(10):7-8.
[3]夏崢嶸.初中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語文素養(yǎng)關聯(lián)分析[J].中學語文,2021(29).
[4]陳素云.想象習作的“堵點”透視及教學策略[J].生活教育,2021(9):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