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趙俊杰 李玉玲 黃忠陽 尹德興
番茄為茄科番茄屬一年或多年生植物,果實色澤亮麗、口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且耐貯運,經(jīng)濟效益顯著,在蘇南各個區(qū)縣均有種植。隨著人們對番茄口感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地紛紛引進高品質番茄進行種植,但品質好的番茄往往抗病性不高,且有些種植戶為了追求高產(chǎn)和品質,化學肥料難免過量使用,導致土傳病害和連作障礙發(fā)生嚴重。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經(jīng)過多年生產(chǎn)實踐,總結出蘇南地區(qū)大棚春夏番茄—秋甜糯玉米—越冬黃花苜蓿土壤改良栽培模式,通過種植一茬甜糯玉米并進行秸稈原位還田,利用玉米的強吸肥性降低設施內土壤多余的養(yǎng)分,有效減輕連作障礙的發(fā)生;使用滅茬機將玉米秸稈原位還田,在土壤中經(jīng)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另外,節(jié)約了玉米離田的人工費用,并減少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冬季種植黃花苜蓿(又稱金花菜、草頭、秧草等)達到土壤培肥的目的,可降低化肥用量,為番茄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該模式經(jīng)過3 年的示范推廣,在南京、蘇州、無錫及周邊地區(qū)應用面積在200 hm2左右。番茄一般每667 m2產(chǎn)量5 000 kg,產(chǎn)值20 000 元,扣除生產(chǎn)成本5 000元,人工成本5 000 元,純收益10 000 元;甜糯玉米一般每667 m2產(chǎn)量800 kg,產(chǎn)值3 200 元,扣除生產(chǎn)物資成本1 000 元,人工成本500 元,純收益1 700元;黃花苜蓿一般每667 m2產(chǎn)量1 000 kg,產(chǎn)值6 000元,扣除生產(chǎn)物資成本1 500 元,人工成本1 000元,純收益3 500 元;該模式每667 m2周年純收益15 000 元以上。
大棚采用8332 標準結構,棚體寬8 m,棚高3.2 m,肩高1.8 m,熱浸鍍鋅鋼管管徑32 mm,管壁厚20 mm,管長6 m、管間距1 m,棚間距1.5 m;外層10 mm 無滴長壽膜或納米膜,6 mm 圍裙1 m寬,兩側安裝卷膜器。
春夏番茄1 月中旬育苗,3 月上旬定植,5 月底至7 月下旬采收;秋甜糯玉米7 月下旬播種,8 月中旬定植,10 月下旬采收;黃花苜蓿11 月上旬播種,12 月中旬至翌年2 月下旬采收。
選擇蘇粉14、粉帝、普羅旺斯、杠-69 等大果型番茄品種;酸甜果、鐵皮柿子等中果型番茄品種;金陵露比、浙櫻粉1 號、粉娘、初戀等櫻桃番茄品種。
在溫室或雙層塑料大棚內,采用72 穴穴盤輕基質育苗,基質選用進口泥炭,如大漢、品氏等,泥炭∶珍珠巖∶蛭石=7∶2∶1(體積比)混勻,預濕后裝盤,并用打孔器壓穴。將種子在室溫下浸泡8~10 h,用毛巾吸干水分,再用10%磷酸三鈉液浸泡20 min,預防病毒病。將處理過的種子用半干的毛巾包好,放在帶蓋的塑料催芽盒中,置于催芽箱,溫度設置在26~28℃。經(jīng)過24 h,50%以上露白時播種于穴盤內,覆蓋1 cm 厚基質,用塑料薄膜蓋好盤面,保溫保濕。早春育苗需使用電熱線,保證夜間溫度不低于10℃,白天溫度達到25℃及以上時及時關閉,防止徒長。移栽前7 天,低溫煉苗。
壯苗標準:番茄苗齡35~40 天,具5~7 片葉,苗高15~20 cm,葉色濃綠,無病蟲害,根系發(fā)達,可完整取出為宜。
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1 500~2 000 kg、尿素(總氮≥46.4%)10 kg、45%硫酸鉀型復合肥(N∶P∶K=15∶15∶15)30 kg、鈣鎂磷肥25 kg。8 m 大棚作成4~5畦。鋪設軟管滴灌帶,覆蓋銀灰色地膜。
定植前7 天閉棚提溫,每667 m2定植2 000~2 500 株,定植后澆透底水并用細土圍根壓實,第2天復水。
①溫濕度管理 早春番茄定植后悶棚保溫,以提高棚溫促進緩苗,棚溫白天保持20~30℃,夜間10℃以上,高于25℃時通風降溫,低于5℃時需搭設小拱棚,必要時覆蓋無紡布保溫。后期溫度上升后及時拆去小拱棚,加強通風降溫降濕。
②水肥管理 番茄定植后根據(jù)天氣情況適量澆水,每次澆水見干見濕,果實膨大期要求水量充足,轉色期要求少量澆水,或盡量不澆。早春選擇晴天10:00 或14:00 左右澆水,夏季早晚溫度低時澆水。
在第1 穗果開始膨大時,每667 m2隨水追施25%硫酸鉀型復合肥(N∶P∶K=9∶6∶10)20 kg、尿素3~4 kg;第1 穗果轉色時,每667 m2隨水追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N∶P∶K=15∶15∶15)30 kg。結果后每月選擇天氣晴好時噴施氨基酸、糖醇鈣等葉面肥1 次。
③植株調整 當基部第1 側枝10 cm 時打掉,過早影響根系生長,后期其他側枝盡早打掉。番茄植株30 cm 時及時搭架,采用“人”字架或吊蔓式栽培。采用單稈整枝,主稈及時固定在架材或吊繩上,一般保留5~6 穗果,頂部留2 片葉摘心,后期及時打掉老葉,利于透光,加快轉色。
④保花保果 春季溫度低,番茄易落花落果,推薦使用熊蜂授粉,4 月中旬10%花朵開放時放入熊蜂,每667 m2放置1 箱。蜂箱面向東南,傍晚放入,第2 天打開巢門,便于熊蜂逐漸出巢適應大棚環(huán)境。由于熊蜂對農(nóng)藥高度敏感,放置熊蜂期間盡量不打藥或關閉巢門。使用熊蜂授粉比人工授粉產(chǎn)量提高10%~20%,畸形果率降低,品質提高,在蘇南番茄種植基地使用面積逐年增加。
大果型番茄、中果型番茄,根據(jù)長勢,每穗保留4 個果左右。櫻桃番茄每穗保留20~25 個果。及時去掉畸形果和壞果。
春季番茄主要病蟲害有猝倒病、灰霉病、葉斑病、早疫病、炭疽病、煙粉虱、斜紋夜蛾等。猝倒病發(fā)生初期使用30%甲霜·噁霉靈水劑3 000 倍液防治,苗期整株噴施1~2 次;灰霉病發(fā)生初期交替使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800~1 200 倍液與43%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 000~3 000 倍液防治,5~7 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葉斑病發(fā)生初期交替使用25%溴菌腈乳油1 500~2 000 倍液與4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3 000 倍液防治,5~7 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早疫病發(fā)生初期交替使用50%氯溴異氰脲酸可溶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與20%噻菌銅懸浮劑300~500 倍液防治,5~7 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炭疽病發(fā)生初期交替使用30%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與325 g/L 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防治,5~7 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煙粉虱交替使用50%烯啶蟲胺可溶性粉劑1 000 倍液和5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 000 倍液復配,22.4%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2 000 倍液和17%氯吡呋喃酮可溶液劑1 000~1 500 倍液復配防治,3~5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斜紋夜蛾在卵孵盛期或低齡幼蟲期交替使用12%甲維·蟲螨腈懸浮劑800~1 000 倍液與10 億PIB/mL 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500~1 000 倍液防治,5~7 天噴1 次,連續(xù)2~3 次。
當大果番茄、中果番茄果實2/3 轉成粉色時即可采收,齊肩剪去果柄,分級裝箱。櫻桃番茄完全轉色時及時采收,可成串或單個采收,分級裝箱。
選擇生育期符合當?shù)貧夂驐l件、品質優(yōu)良、具抗病性和抗倒伏性的品種,如晶甜9 號、申科甜2號、中農(nóng)甜488、燕禾金蘇2000 及科糯系列等。
7 月下旬在大棚內育苗,采用128 穴穴盤,基質使用泥炭、珍珠巖、蛭石以體積比7∶2∶1 混合均勻,裝盤前預濕。將穴盤整齊擺放在苗床上,穴盤裝滿基質后抹平,澆透水,孔深1.5 cm,每穴播種1~2 粒甜糯玉米種子,覆蓋少量基質后抹平,用地膜蓋在穴盤上保溫保濕,搭設拱棚,覆蓋遮陽網(wǎng),出苗后及時揭掉遮陽網(wǎng)。待甜糯玉米幼苗具3 片真葉時定植到大棚。
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機肥1 000~2 000 kg(或商品有機肥400 kg)、硫酸鉀型復合肥(N∶P∶K=15∶15∶15)10 kg、尿素8 kg,深翻。因為番茄種植后田間肥料過剩,故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并適當減少化學肥料用量,硫酸鉀型肥料施用量比常規(guī)用量(25 kg/667 m2)降低50%,后期根據(jù)長勢追肥。8 m 大棚整成4 畦,畦面寬1.6 m,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8 月下旬選擇陰天定植,每畦種植5 列,株距25~30 cm,行距45~50 cm,667 m2種植3 000~3 500 株。定植后澆透底水,第2 天及時復水。
甜糯玉米幼苗較弱,生長勢較普通玉米差,成熟相對較早,需根據(jù)長勢及時追肥,在5~6 片葉時每667 m2追施尿素10~12 kg,在10~11 片葉時(大喇叭口初期)追施尿素12~15 kg、硫酸鉀型復合肥8~10 kg,溝施或穴施。每次施肥后澆透水。
甜糯玉米主要病蟲害有莖基腐病、大小葉斑病、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等。莖基腐病可用35%咯菌·精甲霜懸浮種衣劑125~150 mL/100 kg 與種子進行拌種,發(fā)生中期用2.65%噁霉·四霉素水劑500倍液灌根1~2次。大小葉斑病可用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2 000倍液與40%氟硅唑乳油5 000 倍液噴霧,5~7天1 次,交替使用2~3 次。玉米螟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蟲3 齡前可用10%甲維·虱螨脲懸浮劑800~1 000 倍液與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噴霧,5~7 天1 次,交替使用2~3次。草地貪夜蛾在3 齡前可用9.3%氯蟲·高氯氟微囊懸浮-懸浮劑800~1 000 倍液與4.3%高氯·甲維鹽乳油1 500 倍液噴霧,5~7 天1 次,交替使用2~3次;喇叭口期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觸殺型和內吸型顆粒劑灌心,每667 m2用藥2~3 kg,吐絲后1 周內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劑1 000~1 500 倍液對著花絲噴1 次,以防玉米螟或草地貪夜蛾從花絲侵入果穗。
為保證甜糯玉米的食味品質,一般在吐絲后18~20 天乳熟期采收新鮮果穗。采收后盡快出售或短期冷庫保存。
甜糯玉米秸稈盡量趕早還田,即在不影響產(chǎn)量的情況下,于秸稈青綠時,及早摘穗、隨即還田、迅速耕翻。使用滅茬還田機應選擇適宜的前進速度和留茬高度,秸稈粉碎長5 cm 左右,不宜超過10 cm,如過長應進行第2 次作業(yè)。滅茬后需用旋耕機旋勻整平,其深度一般為15~20 cm。秸稈腐爛過程中,需補充氮肥調節(jié)碳氮比,一般每667 m2增施尿素10~15 kg,以利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補充的氮肥應與基肥一起在深翻時施入,并澆透水利于秸稈充分腐解。
選擇耐寒、抗逆性強、品質好的溫嶺大葉黃花草頭、上海大葉金花菜品種。
每667 m2施生物有機肥200 kg、尿素10 kg、硫酸鉀型復合肥15 kg,翻耕均勻,整成2 大畦,畦面寬3.5 m,溝寬0.4 m,溝深15 cm 左右。
每667 m2用種量10~12 kg,浸種8~10 h,晾干表面水分,撒播,用鐵耙拉平,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盡量減少露籽,播種后澆透水。
發(fā)芽期密閉大棚,保持較高溫度,視土壤狀況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白天溫度15~25℃,夜晚短時不低于-5℃;每次采收后撒施尿素8~10 kg/667 m2。
黃花苜蓿主要病蟲害有菌核病、蚜蟲等。菌核病在發(fā)生初期交替使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與40%異菌·腐霉利懸浮劑600~800 倍液噴霧,5~7 天1 次,連續(xù)2~3 次;蚜蟲在為害初期交替使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8 000~10 000倍液與30%噻蟲嗪懸浮劑2 000~3 000 倍液噴霧,5~7 天1 次,連續(xù)2~3 次。
采收時莖葉留得短而整齊,特別是第1 次收割,一定要掌握“低”和“平”的原則,但不能低于新葉,便于后期生長和采收。一般冬前采收1~2 次,冬后采收1~2 次。
2 月底3 月初將黃花苜蓿深耕還田,配合施入有機肥及復合肥,為下茬番茄種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