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是藝術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課程的開展,主要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小學美術課程的學習,也是對學生開展美育的關鍵路徑,而民間藝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及民族情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诖?,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既能夠有效地豐富美術課程的內容,也能夠促使學生繼承與弘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對美術與藝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融合的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
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將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融合,一方面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夠較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民間文化藝術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之中。學生對民間藝術感興趣,繼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有助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實施,教師也紛紛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此來不斷提升教學的效率。但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學方法相對單一,且教師基本都是依據課本進行教學活動。將民間藝術融合到小學美術教學之中,能夠更好地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促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融合也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三、有助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現如今,我們正處于開放性與多元化的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文化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之中。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融合,既能夠幫助小學生充分了解民間藝術,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诖耍W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民間藝術與課堂教學實現有機整合,不斷深化學生對民間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繼而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民間藝術的應用趨于表面化
從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民間藝術應用的實際情況而言,還存在應用趨于表面化的問題。一方面,民間藝術的應用太過表面化,教師只是在網絡中搜集相關的民間藝術的內容,并未細致分析與課堂的適配性,便直接導入課堂之中,使得融合的過程相對僵硬。也未能夠與美術教學的目標與內容進行緊密聯系,繼而導致了民間藝術與美術教學之間的相互分離。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投入過多的時間去講解民間藝術,從而導致小學美術課程內容的講解受到影響,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形成了消極影響。基于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民間藝術,同時也應當掌握好民間藝術的應用方法,處理好民間藝術與美術課程內容的融合性。
二、小學美術教學重視性不高
在當前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將美術作為藝術類課程,對比語數外等文化課所受到的重視不多,無論是教學安排、資源投入等都相對薄弱。同時,美術教師對于美術課程教學也存在輕視的問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度不高,按照教材內容開展相關的教學。在應用民間藝術的過程中也是生搬硬套,使得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性,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如此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除此之外,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忽視也是關鍵的原因。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是對比文化課而言的,為了逃避文化課的學習,學生更傾向于美術學習。且美術學科也非考試課程,學生的壓力相對較小,也使得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出現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
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融合的應用實踐路徑
一、創(chuàng)造民間藝術氛圍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
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也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表現。學生學習與活動的主要場所便是學校,因此學校應當營造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相應的保障,鼓勵與支持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高效融合。在校園之中,創(chuàng)造民間藝術氛圍濃厚的校園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藝術思想及價值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比如,為了將民間藝術滲透進小學美術教學之中,學校應當從環(huán)境布置層面著手,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促使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圍繞在生活與學習之中。一方面,學??梢栽谛@文化長廊與文化墻中張貼民間藝術的作品,包括傳統(tǒng)剪紙、版畫等。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期,也可以張貼相關的文化習俗及節(jié)日風情,便于學生充分了解民間藝術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打造專門的美術課程教學專用教室,在室內布置好民間藝術的內容,如剪紙、刺繡等。墻壁上可以掛著風箏、手工藝品,角落可以放置泥塑、雕塑等作品。如此,便可以促使學生在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之中感受美學,為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享受,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民間藝術中蘊含的美術信息,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二、充分挖掘民間藝術的審美要素
新課改教育理念下,民間藝術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之中,更加重視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推陳出新的理念。民間藝術是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具有生活性,民間藝術擁有深厚的現實基礎,也具備獨特的藝術美感,在時代的變化中逐漸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民間藝術更具時代魅力。因此,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充分挖掘民間藝術的審美要素,將藝術生命不斷延續(xù)。例如,在學習民間藝術“戲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去觀察戲曲中的美。戲曲是將人文標識與色彩應用進行了融合,運用裝扮、臉譜等描繪出人物的性格,成為戲曲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表征下,也使得藝術理念獲得了良好的發(fā)展。因此,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民間藝術的起源及發(fā)展,幫助小學生充分了解臉譜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搭配人物,揣摩人物性格及內心世界等,如此便能更好地將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實現融合。既能夠通過美術課程來傳播與發(fā)展經典民間藝術形式,也能夠向學生傳遞濃厚的文化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戲曲藝術與西方油彩的小丑藝術之間存在諸多的差異,臉譜更加追求思想精神的傳遞。因此,在戲曲藝術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的時候,教師應當站在寫實角度,注重寫意的表達,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體會民間藝術的思想境界,并真正體會到我國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
三、運用基于民間藝術的生活化教學方式
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性的,也是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民間藝術發(fā)展的基礎便來源于群眾對生活的感悟,這些來源于生活中的美學元素的核心便是對生活的藝術追求。生活化的民間藝術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之中,既能夠幫助小學生獲得更多的藝術知識,也可以幫助小學生們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比如,關于“建筑”的美術教學,主要帶領學生學會欣賞建筑的美。因此,教師應當深刻把握民間藝術在建筑美學領域的應用,將建筑美與民間藝術美相結合,提煉出我國民間藝術發(fā)展中的雕梁畫棟的美學要素。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尋找周邊關于卯榫結構、對稱結構的建筑,以此幫助小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美,并應用美術知識來點評生活中的美。再如,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各個慶祝的節(jié)日期間,民間藝術的相關內容。將學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尋找不同民間節(jié)日的藝術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為何慶祝喜事以紅色居多;或者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剪紙圖案都是應用于哪些場景等。通過學生們對民間藝術的調查與思考,可以讓小學生們以美術的視角走進民俗風情之中,促使小學生能夠在其中獲得更多的人文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相應的指導,將民間藝術的特點進行總結與凝練,教授學生欣賞民間藝術的角度與方法,促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fā)現民間藝術的美,并學會欣賞民族文化的美。
四、促進小學美術與民間藝術的相輔相成
小學美術教學是審美教育的啟蒙性階段,一些課程的內容也與民間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民族傳統(tǒng)紋樣、面塑、吉祥紋樣等。將民間藝術與美術課堂教學的融合,使得獨具特色的民族美術更有生命力,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豐富的歷史藝術傳承,促使學生在藝術發(fā)展的氛圍之中了解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并建立良好的家國文化理念。民間藝術在藝術表現形式及造詣方面也出現了諸多經典的內容,在民間藝術中廣泛應用透視、對稱等美學知識,造就了各色的民族藝術特征,也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因此,教師在將民間藝術與美術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應當重點強調美術與民間藝術二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比如,在學習歷史文明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兵馬俑為例,闡述民間藝術的雕塑形式及發(fā)展歷程,促使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到我國雕塑藝術文化的深厚底蘊。并且促使學生對我國歷史泥塑、面塑、木雕、石雕等產生興趣,學會對雕刻藝術的審美方法,繼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在民間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美術教學
小學生是擁有豐富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對于藝術的表達也是多元化的,針對民間藝術的解讀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民間藝術時,應當選擇多形式的、多維表現力以及多地域文化特征的內容,促使小學生可以在民間藝術之中感受到中華美學與人文思想。例如,在講述陶瓷相關的美術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陶瓷的發(fā)展脈絡,各個時代經典的陶瓷作品,以及對陶瓷美的評價方法等。如此,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作業(yè),每個小組結合學習的美術鑒賞的知識,手繪一幅具有現代氣息的陶瓷作品,并將作品在班級之中進行展覽,評選出學生們認為最美的一幅作品。有機會可以組織學生去陶藝館制作產品,通過親身實踐來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促使小學生充分感受到民間藝術在傳承中源源不斷的動力,繼而培養(yǎng)學生傳承與發(fā)展民間藝術的意識。
總而言之,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的融合是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二者的融合既能夠豐富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也能夠強化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本文提出了民間藝術與小學美術融合的應用實踐路徑,從創(chuàng)造民間藝術氛圍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挖掘民間藝術的審美要素、運用基于民間藝術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促進小學美術與民間藝術的相輔相成、在民間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美術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小學美術與民間文化的融合路徑,以期能夠為小學美術的高質量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簡介:
王會,1995年生,女,漢族,籍貫安徽省,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作者單位:昆山開發(fā)區(qū)兵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