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鋒
(蘭州市第六十四中學,甘肅蘭州,730060)
書法歷經千年沉淀,集詩、書、畫于一體,是中華文化的寶貴結晶。在引導學生欣賞書法時,不僅要注重外在形式,還要注意對內在含義的理解,感受書法的精神內涵。《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繼續(xù)采用毛筆臨摹楷書的經典碑帖,在確保準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隸書和行書等字體,對篆刻常識有初步的了解。[1]初中書法欣賞與臨摹教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又能培育學生的專注力和耐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引導學生堅定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因此,本文就初中書法欣賞與臨摹教學的美育價值及教學策略展開研究,探索可行之策,旨在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活動,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通過欣賞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學生能深刻感受到書法蘊含的美。這種美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對中華文化底蘊的領悟。在欣賞過程中,學生能逐漸提高對書法藝術的鑒賞能力和感知能力,這是培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臨摹名家的書法作品,是學生深入理解書法韻律、節(jié)奏和形態(tài)的有效方式。通過模仿名家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感受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學生逐步掌握書法的精髓,學會并提高書法技巧,在書寫中體會書法力量、結構的美感,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欣賞與臨摹,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內涵,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涵。這些寶貴的精神養(yǎng)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書法不僅能讓學生感悟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書法作品中的文字造型和筆墨運用體現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和美學觀念。通過學習書法,學生能感受到筆墨之間流淌著的韻律美,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故事。在揮毫潑墨的過程中,學生仿佛與古人產生了連接感,能夠體驗到恬靜與豁達。隨著對書法的深入學習,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也會更加深沉。書法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其形式之美,更在于其傳遞的精神內涵和人生哲學,能夠加深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學生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筆畫和結構都需要仔細觀察和反復練習。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耐心地反復臨摹字帖,不斷調整筆法和姿勢,以求達到更高的水平。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積累經驗,學生可以將這種品質應用于日常中,冷靜對待學習中的各種挑戰(zhàn)。
書法的學習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對技巧的不斷打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不斷克服困難。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生會逐漸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進而使自己的學習效能感不斷提高,增強耐心。這種品質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能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壓力。
書法是一種抒發(fā)情感、宣泄情緒的方式。書法的練習需要使用肌肉精細的運動,有助于學生放松身體,緩解壓力。在高度專注的書寫過程中,個體往往會進入一種冥想狀態(tài),專注于筆墨紙硯之間的細微變化,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過程,從而減少個體的焦慮感。由于需要長時間的高度集中,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也會得到鍛煉。通過筆墨的揮灑,學生可以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達到內心的平衡和寧靜。這種專注力不僅有助于提高書法技巧,更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沉著的品質,保持內心的平靜。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與臨摹,學生可以深入感受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為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打好基礎。書法不僅是文字的書寫藝術,更是中華文化的獨特表現。在書法的筆墨之間,流淌著古人的智慧與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通過臨摹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書法的藝術魅力,感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講解文化背景、開展實踐應用及組織相關活動,學生對歷史的親近感得以提升,能從微觀的書法感受到宏觀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
筆畫教學是書法教學的基礎內容。在實施筆畫教學時,教師應摒棄“形似”的目的,引導學生在欣賞文字外在形態(tài)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審美感受,為書寫訓練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一”的書法寫作方法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歐體“一”,讓學生仔細觀察其形態(tài),再給學生依次展示顏體、柳體、趙體“一”,并提示學生注意左右、寬窄的變化,感受不同“一”的區(qū)別,并互相交流感受。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感受,給學生展示《曹全碑》(隸書)和《蘭亭序》(行書)的“一”畫,引導學生對比楷書、隸書、行書的“一”的區(qū)別。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欣賞要點,總結不同“一”的特點,讓學生在審美感受中掌握“一”的形態(tài),再開展技法教學,引導學生準確臨摹。
在書法教學中,筆畫、筆順、偏旁、部首、結體是書法知識的載體,教師是指導學生書寫方法的主體。書法教學過程包含了大量的美育元素,因而需要教師在結構教學中滲透美育。例如,在“纟”結構教學中,首先,教師用課件展示不同的風景圖片,如層巒疊嶂的山峰、連綿起伏的群山、蒼勁挺拔的樹林、氣勢磅礴的長城,激發(fā)學生的不同情感。其次,教師分別展示歐、顏、柳、褚家書寫的“經”字,引導學生欣賞。學生在對比后,初步熟悉了四家的風格。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四幅畫帶來的感受與四家的“經”字的感覺歸類,用層巒疊嶂、連綿起伏、蒼勁挺拔、氣勢磅礴來匹配不同“經”字的風格,使學生的感覺從模糊感知轉移到形象感知與抽象概括,加深對不同“經”字的審美感知,在這種感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書法審美情感。[3]
欣賞書法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投入情感。例如,觀察筆法時,感受到或剛烈或柔和的韻律,都是情感的流露。書法的魅力非言語所能完全描述,每個筆畫都富有韻律、節(jié)奏和情感。學生需細心體會,才能領略其深意。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其筆法、章法以及用墨特點等,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其次,教師應系統(tǒng)講授書法的美學理論,例如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等,幫助學生建立審美標準。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臨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緒、情感創(chuàng)作作品,并在完成后與他人交流分享。書法審美教學的實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文化的火種,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學欲,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書法之道。
在臨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臨摹作品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的生平、藝術風格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情境。以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歐陽詢的人生經歷和書法的藝術特點,如歐陽詢,字信本,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楷書法度嚴謹,正中見險,骨氣勁峭,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后世稱之為“歐體”。[4]《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fā)現醴泉的經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上述信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促使學生在臨摹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情感。此外,教師應提示學生仔細觀察臨摹作品中的筆畫特點,注意筆觸的力度和變化。教師還要引領學生領悟用筆的奧妙,幫助學生理解筆畫的連貫性和動態(tài)感。例如,為引導學生掌握《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總結,例如字形修長、筆畫多少與字形大小的關系、“縮左伸右”的特色等。只有了解了作品的故事,才能更加深入地體會作品,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風格和韻味。[5]
在臨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如筆畫、結構、布局等。學生則應主動、認真分析每個字的特點,深入理解其結構、筆畫和布局的精妙之處,在此基礎上反復練習和調整。以臨摹《九成宮醴泉銘》為例,教師應強調筆畫訓練、結構訓練和布局訓練。在筆畫訓練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基本筆畫的練習,如點、橫、豎、撇、捺等,學生應掌握每種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的技巧和方法,逐漸提升用筆能力和筆鋒變化;在結構訓練方面,教師應教授學生注重字形,深入理解每個字的結構特點和布局規(guī)律,仔細觀察原帖中的字形結構,并進行大量的模仿和實踐,逐漸掌握歐體字形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布局訓練方面,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整體布局訓練,提示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每個字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系。這種教學既有助于提升學生書法作品整體的視覺效果,又為后續(xù)學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筆畫、結構和布局的訓練,手感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學生應反復練習以培養(yǎng)手感,提升對毛筆的掌控能力、對紙張的感知及對墨色的把握。具體而言,學生應逐漸掌握毛筆的特性,了解不同毛筆的硬度和彈性,學會運用毛筆的特性表現出不同的筆畫效果的方法。此外,學生還應了解不同紙張的吸水性和粗糙度,并能根據不同紙張選擇合適的筆墨和書寫方式。學生應學會控制墨色的濃淡和干濕程度,并能夠運用不同的墨色表現出不同的效果。這些基本功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學生后續(xù)書法練習的提升速度。為確保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基本功,觀察和模仿是關鍵。學生應通過大量的模仿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同時,在學生的每次臨摹中,教師需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指出學生下次應注意的地方,及時鼓勵學生,使學生不斷進步和提高。
在書法臨摹過程中,學生應注重的不僅是技法的掌握,還要深入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書法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獨特藝術形式。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情感表達方式,在適當時機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此時,學生應仔細觀察原帖中的字形結構、筆畫和布局,用心感受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和思想表達。教師應提示學生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個人經歷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創(chuàng)作心境。《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歐體字形嚴謹、氣韻生動,傳達出沉穩(wěn)和儒雅的氣質。通過觀察其字形結構、筆畫和布局,學生可以充分感受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感。
其次,教師應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學生需要在不斷的實踐和體驗中,逐漸掌握運用不同的筆畫和結構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教師可通過示范和講解,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筆畫的變化和運用技巧,幫助學生拓寬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思路。例如,在書寫“靜”字時,通過調整筆畫的角度和粗細,表現出平靜、沉穩(wěn)的情感;在書寫“動”字時,可以通過夸張筆畫的變化和動態(tài)感,表現出活潑、靈動的情感。
最后,反饋與調整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指出學生在臨摹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給出改進建議。例如,教師看到某名學生的筆畫過于生硬,缺乏連貫性和流暢感時,應指導該學生改善筆畫表現,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筆畫練習得更加自然、流暢。學生則應根據教師的指導有針對性地調整和練習。通過反復地實踐、反饋與調整,學生的臨摹水平將逐漸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在臨摹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書法創(chuàng)作。通過欣賞各種書法作品并與同齡人交流,學生會逐漸感受書香墨韻的魅力,提高對書法的熱愛和興趣。第一,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書法知識,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開展個性化的書法創(chuàng)作。在臨摹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技巧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展現其獨特的風格和個性。第二,深入欣賞各類書法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作水平。學生應學習并借鑒書法作品中豐富的風格和特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水平。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和學習,彼此分享創(chuàng)作思路,讓學生在他人的作品中獲得靈感,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熱情。第三,臨摹大師的書法作品是提升書法水平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師的作品各具特色,其筆畫走勢、結構特點、運筆技巧有獨到之處。通過臨摹大師作品,學生可以深入領悟書法的精髓,并吸取大師作品的優(yōu)點,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臨摹大師作品不僅是模仿,更是吸收與創(chuàng)新。第四,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書法比賽、展覽和活動,感受書香墨韻的魅力,激發(fā)對書法的熱愛和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比賽中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獲得認可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展覽中,學生還能欣賞到其他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有助于提高審美水平。
在科技日益發(fā)展的今天,部分學生過于依賴電腦,漸漸忽略了手寫的樂趣,忽視書法帶來的寧靜,缺少沉淀。為了有效提高書法技能,除了常規(guī)的臨摹練習,學生還需不斷地反思與改進,確保書法水平的提高。學生每次練習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審視自己的作品,從整體到局部,關注字體的結構、筆畫的形態(tài),比較自己的作品與優(yōu)秀作品之間的差距。其次,學生應主動找出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原因,和教師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練習的作品和反思記錄下來,形成學習日志,清晰地記錄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下次落筆時提醒自己,以實現不斷進步。
書法欣賞與臨摹教學,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和實施基于欣賞與臨摹的初中書法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書法藝術,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書法水平,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未來的研究中,教師可嘗試此種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施工作,嚴格遵循《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開展初中書法教學。在引導學生成為充滿書香墨韻的青春少年的過程中,堅持欣賞領先和臨摹為主的原則,充分發(fā)揮美育價值的作用,引導學生把握書法欣賞與臨摹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