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彥
(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甘肅蘭州,730060)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課標)將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歸入“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范疇,這一新板塊不僅加強了跨學科學習的目標導向,而且進一步推動了跨學科學習理念的實踐。[1]以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的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既要確??鐚W科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又要深入踐行跨學科學習理念,推動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中落地落實。本研究以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策略研究的意義為出發(fā)點,選擇跨學科史料運用的研究方法,利用跨學科研究成果,基于跨學科視角提出推動時空觀念培養(yǎng)、推動唯物史觀滲透、培育史料實證意識、拓展歷史解釋思路、實現(xiàn)國家情懷升華的對策,并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分析其跨學科教學設計要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
2022版課標提出,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目標是進步一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方式轉變,強調學生運用多種學科知識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2]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是新課改的重點,在多學科發(fā)展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核心素養(yǎng)培育并非某一學科的教學任務,而是需要不同學科的配合。不同學科與素養(yǎng)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一種素養(yǎng)往往需要通過多學科共同培育,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開展跨學科教學尤為重要。這既能推動跨學科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又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跨學科學習理念是指基于跨學科意識,運用兩門或者兩門以上學科的知識與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理念?;诤诵乃仞B(yǎng)的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是立足于歷史學科與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意識,轉變學習方式,提升綜合素質,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3]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以新課標為引領,在落實跨學科學習目標和踐行跨學科學習理念的基礎上,始終將核心素養(yǎng)培育作為開展跨學科教學的主線。
唯物史觀不僅是促進學生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基礎與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觀,而且是幫助學生認知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基礎與客觀規(guī)律的方法論。在五大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唯物史觀具有首要作用,是促進其余四大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基礎,更是幫助學生在初中歷史跨學科學習中形成科學、正確價值觀的根本遵循。將唯物史觀融入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唯物史觀的觀點、立場、方法,深化歷史認知的全面性與客觀性。因此,為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中融入唯物史觀,應選擇跨學科視角。
第一,基于文學史料推動唯物史觀的融合。在人文社科中,語文學科是溝通的橋梁,又具有文學性。在“文史不分家”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因此,應將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結合起來,從語文學科中挖掘文學史料,并結合歷史學科知識進行教學,以期在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中達到滲透唯物史觀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6課“三國鼎立”時,教師可依托《三國演義》這一文學作品,通過分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發(fā)展,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剖析彼時的政治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強調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并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在歷史跨學科教學中融合唯物史觀。
第二,基于考古學史料推動唯物史觀的融合。除了運用文學作品,很多考古發(fā)掘的文物對學生培育唯物史觀也有幫助。例如,教師可利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鐵制農(nóng)具與牛耕形式在教學中融合“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力關系原理”的唯物史觀。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生產(chǎn)力的構成對象,使其逐步代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情景,讓學生理順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在生產(chǎn)中的作用。再如,在教學“工業(yè)革命”章節(jié)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蒸汽機的發(fā)明、電力的應用、內(nèi)燃機的發(fā)明與應用、化學工業(yè)發(fā)展與新材料的應用等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科技在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并給學生展示無人駕駛汽車、神舟飛船等模型,強化學生的跨學科意識、問題意識,深化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時空觀念是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之一。2022版課標對時空觀念的定義是,依托于特定時間關系與空間聯(lián)系用于事物觀察與分析的意識與思維方式。[3]在史學研究中,時空觀念具有濃烈的歷史學科色彩。為推動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應采用以下跨學科方法。
第一,基于地理學分析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經(jīng)濟重心南移”是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教學重點,因存在較大的時間跨度,學生難以理解中國古代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如何才能實現(xiàn)南移。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導入時運用宋朝“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和清代前期“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地理知識感受和分析時空演變的過程?;诳鐚W科視角的學習,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視野更加開闊。此外,將歷史與地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時空轉變,能夠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
第二,基于地圖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地理學科可以通過地圖反映信息,地圖既能輔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又能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相應作用。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時,為了講解隋朝大運河,教師可以呈現(xiàn)人字形大運河的簡圖,為學生介紹隋朝大運河經(jīng)過三代開鑿和修治后形成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演變,引導學生根據(jù)地圖分析大運河的變化,如從最初“人”形大運河變成了拉直的京杭大運河。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大運河地圖的變化分析大運河被拉直的原因,再將大運河改道與當時核心區(qū)域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通過地圖引領,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并將地理地圖與歷史變化聯(lián)系起來,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在辨析所獲史料時,運用可信的史料,使歷史得以真實重現(xiàn)的態(tài)度與方法。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就是讓學生在面對史料時,能夠辨別真?zhèn)魏吞崛£P鍵信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索歷史真相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史料實證意識培育過程中,運用跨學科成果是通過選取不同的成果,形成相應的史料實證意識。在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史料收集的方法與途徑,并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真相,運用不同史料互證,使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得到培育。
第一,基于文學研究成果對比的視角,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史料實證意識。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時,由于民族融合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借助政治知識來教學,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借助語文學科的《木蘭詩》中的“可汗”與“天子”的語句(可汗大點兵……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引導學生對比思考二者是否為同一個人,此時點兵的為什么是“可汗”而并非“皇帝”。基于此提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可汗”與“天子”均是統(tǒng)治者的代稱。文學研究與歷史教學內(nèi)容相印證,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史料實證意識。
第二,基于考古學研究成果對比的視角,促進學生良好史料實證意識的養(yǎng)成。除了運用文學研究成果,還可以運用考古學研究成果,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史料實證意識。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時,為深化學生對青銅器發(fā)展過程的了解,總結青銅器的特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研究出土青銅器的差異,佐證社會等級的差異,以此挖掘青銅器背后的政治、經(jīng)濟等詳細信息。這可以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印證,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基于史料,引導學生客觀認知與評價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與學習方法。在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育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在借助史料正確判斷、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基礎上,獲得自身對歷史的理解。為拓展學生的歷史解釋思維,可基于以下跨學科視角實施。
第一,就文學視角來看,為拓展學生的歷史解釋思路,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評判歷史事件。文學視角主要是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判。例如,在學習有關王安石變法的史實時,為了引導學生客觀評判這一變法,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宋史》中關于軍事成就的記載,即以與西夏作戰(zhàn)取得的勝利為背景,結合蘇軾的《山村五絕》其三、其四,讓學生感悟變法過程的艱辛,擺脫對這一史實的刻板認知,基于不同視角來理解變法,形成客觀評價歷史的良好品質。
第二,就地理學視角來看,為拓展學生的歷史解釋思路,教師可借助地理學科的理論成果發(fā)揮歷史解釋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宋代歷史的內(nèi)容時,燕云十六州有著十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既是交通樞紐,又是一道天然屏障,教師可向學生展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圖,讓學生通過地圖了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此更好地解釋歷代君王為什么沒有采用軍事手段來收復失地。通過深度了解歷史知識,學生能夠養(yǎng)成科學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家國情懷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中的高層次核心素養(yǎng),通常通過史料與歷史事件體現(xiàn)。當教師向學生講解歷史事件時,學生往往感覺枯燥,很難觸動其心靈。由此,教師需要基于跨學科研究的視角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使學生能夠深入感知歷史,從而升華其家國情懷。2022版課標對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是,在學習和探究歷史過程中具有較強的人文追求和社會責任,增強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成為了解、傳承與弘揚國家文化的主體,不斷增強其民族自信。
第一,從文學研究的視角來看,在跨學科教學中,將歷史與語文等學科結合起來,抒發(fā)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由文學作品開發(fā)和利用史料,借助文學作品的濃烈人文氣息,在歷史教學中引入詩歌、小說、書信等文體,使學生升華其家國情懷。
第二,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在跨學科教學中,以學生熟知的家鄉(xiāng)為中心,對周圍的歷史進行調研,采取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等方式,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學習歷史,并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4]
教學設計對于教學具有指引作用,本研究在總結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策略的基礎上,以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對其教學設計要點進行梳理。
本單元主要講解秦漢時期的內(nèi)容,闡述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過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涉及三個子科目,且三者為因果關系,所涉及內(nèi)容較為廣泛,交叉的學科有語文、地理、人類學與考古學等。所選取的教學手段與形式交叉的學科有語文和地理學科,通過文學材料與地理地圖提取信息,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同時,基于人類學視角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借助出土文物研究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解讀,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5]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七年級學生,該學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導向,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結合學生的求知心理,以及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在跨學科教學時強化引導,為學生預留足夠的自主探究余地。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而言,七年級學生剛學習歷史,尚未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對歷史的了解主要以課本為主,因此教師需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跨學科知識,能夠深化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強化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6]
第一,教師給學生展示鎏金銅蠶的圖片,利用PPT對文物進行講解,讓學生觀察文物圖片,并從中提取歷史信息,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目的。教師引導學生基于藝術視角,從所展示的圖片中提取時代特征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借助考古成果和歷史知識互相佐證,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
第二,教師給學生展示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示意圖,引導學生根據(jù)地圖定義“西域”,并劃定其范圍。學生根據(jù)教科書中對西域范圍的定義進行圈定,在地圖中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通過對比古今地名,從中提取相關材料信息,使其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培育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王之渙《涼州詞》(其一)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兩首古詩,教師給學生講解這兩首古詩背后的故事,表現(xiàn)出古詩的凄涼氛圍,豐富學生的情感閱讀,同時解讀古詩背后所包含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了解古詩創(chuàng)作背景與當時社會的關系,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與歷史學科的融合。為引導學生思考西漢王朝為什么要加強與荒涼西域的聯(lián)系,教師可給學生展示《漢書·張騫傳》《大國崛起:把握中國四大王朝的歷史脈象》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并在比較第一次、第二次的出發(fā)時間、目的與結果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史料、獨立思考和回答問題,獲得自主的歷史解釋,培育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第三,教師向學生展示《史記·大宛列傳》“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材料,讓學生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將當時的商人形象描繪出來。采取活動方式創(chuàng)設相應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從商人視角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情境,并將所學知識與歷史課堂結合起來,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出土文物提取相關歷史信息,再根據(jù)課文的絲綢之路內(nèi)容與相關考古成果,證明絲綢之路在漢朝就已開通,并與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相互印證,培養(yǎng)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
第四,教師展示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和東漢班超的絲綢之路,并將其與現(xiàn)代絲綢之路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感受古人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悟中國的大國擔當,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7]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以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目標,以新課標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將歷史與不同學科結合起來,不斷強化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落實跨學科學習目標,踐行跨學科學習理念,從而引導學生在知識遷移中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