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續(xù)權制度自產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各種爭議。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過程中,對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態(tài)度幾經轉變,也體現出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該權利的需求和顧慮。實際上,在研究追續(xù)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時,需反思“饑餓的藝術家”神話,還原著作權法公平分配作品利益的使命。在追續(xù)權制度構建中,應謹慎對待藝術品價值衡量的特殊性。通過細分藝術品增值利益構成要素,衡量各主體的要素貢獻,并以此為據確立藝術品增值利益公平分配的制度理念。在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指引下進行規(guī)則構建,將追續(xù)權明確為一項由藝術家享有的不可轉讓或放棄的財產性權利。
關鍵詞:追續(xù)權;要素分配;增值利益;“饑餓的藝術家”
作者簡介:曾青未,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著作權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403(2024)02-0112-12
DOI:10.19563/j.cnki.sdzs.2024.02.011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為了響應“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作為文化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與其他類型作品有所不同,藝術品的增值利益,主要產生于作品原件轉售的過程中。對于藝術品的轉售方而言,轉售價格高于當初購買價格,可謂是一次成功的投資。但對于藝術家而言,若首次銷售價格相比轉售價格是奇低的,則表明首次銷售價格并未很好反映出作品的實際價值。因而,藝術家希望獲取藝術品轉售后的相應利益,即通過追續(xù)權制度,來彌補首次銷售中利益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損失。
在面對是否應當立法保護追續(xù)權這一問題時,學者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法國和德國的學者基于作品是人格外化的觀點,①" ①See Roeder.The Doctrine of Moral Right:A Study in the Law of Artists,Authors,and Creators.Harv.L.Rev.,1940,53,p.554;see Gibaldi S.Artists’ Moral Rights and Film Colorization:Federal Legislative Efforts to Provide Visual Artists with Moral Rights and Resale Royalties.Syracuse L.Rev.,1987—1988,38,p.965.認為“饑餓的藝術家”是窮困潦倒且缺乏議價能力的,故應賦予藝術家追續(xù)權。②" ②See Efren Paulo Porfirio de sa Lima.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Resale Royalties Right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Rev.Fac.Direito UFMG,Belo Horizonte,2022,80,p.69;參見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頁。同樣支持追續(xù)權入法的國內學者們,分別從非常損失規(guī)則等理論基礎和他國追續(xù)權立法經驗入手,①" ①參見劉輝:《追續(xù)權制度幾個理論問題探究》,《西部法學評論》2011年第3期,第69-72頁;韓赤風:《德國追續(xù)權制度及其借鑒》,《知識產權》2014年第9期,第82-88頁。將追續(xù)權的權利性質概括為著作人身權說、著作財產權說以及綜合權利說三種觀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制度構建設想。②" ②參見丁麗瑛、鄒國雄:《追續(xù)權的理論基礎和制度構建》,《法律科學》2005年第3期,第33-40頁。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們,則對追續(xù)權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提出質疑,認為追續(xù)權違背了所有權的絕對性理論及權利窮竭原則,③" ③See Nahmias Y.The Cost of Coercion:Is There a Place for ‘Hard’ Interventions in Copyright Law?.NW.J.TECH.amp; INTELL.PROP.,2020,17,p.155;參見孫山:《追續(xù)權入法之證偽》,《科技與出版》2015年第11期,第4-8頁。不應當被設立。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持觀望態(tài)度,認為需要等他國實踐結果明朗后再做決定。④" ④參見周林:《關于藝術品“追續(xù)權”的再思考》,《中國拍賣》2016年第5期,第36頁。追續(xù)權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有必要應如何進行制度設計?上述理論爭議在現實中亦有所體現。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過程中,追續(xù)權曾一度被提及。然幾經討論,最終卻并未被立法者采納。這使得該理論和現實爭議,一直延續(xù)至今。
有鑒于此,本文從追續(xù)權制度的歷史演變入手,探尋追續(xù)權產生的根本原因,肯定其存在的理論基礎。再通過橫向的制度比較,確定追續(xù)權制度為藝術品增值利益公平分配的利器,繼而尋求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應當遵循的理念。最終,在闡明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追續(xù)權制度的規(guī)則構建方案。
二、追續(xù)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
藝術品專指繪畫、書法、雕塑、古玩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藝術品因具備巨大的升值潛力,受到廣大藝術品收藏者的追捧。也正因如此,藝術品的增值利益分配問題,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利益失衡下的分配需求
19世紀末的法國,由于私人資助體系和國家藝術資助體系的相繼衰落,藝術家為了維持生存,只得將其作品原件在市場上公開出售。⑤" ⑤參見李明德、黃暉、閆文軍:《歐盟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頁。人們發(fā)現,本應在交易中充當第三方的藝術商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而大量的藝術品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卻常常窮困潦倒。面對這一“饑餓的藝術家”現象⑥" ⑥法國藝術家Jean-Louis Forain通過名為《一幅爸爸的畫》(Un tableau de Papa)的作品,形象描述了這一“饑餓的藝術家”現象:兩個貧困的兒童正可憐兮兮地注視著拍賣行窗口展示的一幅標價極高的畫作,諷刺的是,這幅昂貴的畫是他們父親所畫。Carole Vickers M.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roit de Suite In the United States.B.C.Int’l amp;Comp.L.Rev.,1980,3,pp.433,438 n.16.,熱愛藝術的法國人設計出了一種制度:賦予作者分享藝術品轉售利益的權利,用以平衡藝術家與藝術商之間的利益關系,即追續(xù)權制度?!白防m(xù)權”一詞源于法文“Droit de Suite”,早期為物權所有人享有的一種“追及權”,后被用于著作權領域,特指藝術家及其繼承人在藝術品原件轉售時,對增值利益享有的一種獲益權。
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從法國風靡至歐洲,逐步影響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藝術創(chuàng)作贊助體系的衰弱,推動了藝術品的市場化。⑦" ⑦參見李雨峰:《論追續(xù)權制度在我國的構建——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為中心》,《法律科學》2014年第1期,第127頁。而在藝術品的市場化發(fā)展過程中,受藝術品原件唯一性、價值不確定性、藝術家議價能力不足以及獨特商業(yè)模式的影響,藝術家逐步陷入貧困境地。隨后,這種“饑餓的藝術家”神話被無限放大,成為了追續(xù)權設立支持者們最有力的武器。但是,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之所以需要依靠追續(xù)權制度來替代原有的贊助體系,是因為贊助體系以其獨特方式,彌補了法律對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功能的缺失。若贊助體系消失,則藝術家的利益岌岌可危。此時,本應公平調節(jié)利益分配矛盾的法律,才挺身而出。無論是2001年歐盟的《追續(xù)權指令》⑧" ⑧比如歐盟在其《追續(xù)權指令》中指出:追續(xù)權旨在確保圖形和造型藝術作品的作者,分享其原創(chuàng)藝術作品的經濟成功。它有助于糾正圖形和造型藝術品作者的經濟狀況與其他創(chuàng)作者的經濟狀況之間的平衡,這些創(chuàng)作者從其作品的連續(xù)成功開發(fā)中受益。See Directive 2001/84/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September 2001 on the resale righ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uthor of an original work of art.,還是2013年美國國會發(fā)布的關于追續(xù)權實施影響的報告①" ①美國在2013年的一份關于追續(xù)權實施效果的報告中指出:如今,藝術家在作品轉售時收取部分價款的權利,是基于視覺藝術家有權以版權法未充分解決的方式,參與其作品價值的增加這一前提的。并認為版權法在復制發(fā)行方面權利的規(guī)定更適用于文字和音樂作品。而視覺藝術家的表達,通常只限于終端產品,只能通過唯一的產品銷售獲利。See Droit de Suite.The Artist’s Resale Royalty Copyright Office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Colum. -VLA J.L.amp; Arts,1991—1992,16,pp.381,382.,都認為追續(xù)權設立的基礎,是視覺藝術家通過著作權法保護的獲利,相較于作家、詞曲家而言,處于失衡狀態(tài)。
誠如李雨峰教授所言:“追續(xù)權的設置是法律在自由與公平價值之間的一種平衡?!雹? ②李雨峰:《我國設立追續(xù)權制度的必要性》,《中國版權》2012年第6期,第10頁。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可能會通過經濟上的刺激,鼓勵更多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但是,追續(xù)權并非產生于“饑餓的藝術家”神話(貧困或議價能力不足),亦非鼓勵創(chuàng)作,是受藝術作品增值利益分配公平的使命所驅動。③" ③參見曾青未:《論作品增值利益的分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第69頁。法律理應公平分配作品產生的利益,然而著作權法卻未對藝術品轉售后的增值利益做出合理安排。這導致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矛盾產生,故需要調整,使之達到動態(tài)的分配公平??梢姡囆g家獨有的窘境的確令人唏噓,然而解釋追續(xù)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時,不應停留在“饑餓的藝術家”神話。必須明確法律應當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進行公平分配,以此調和藝術家與藝術商之間的矛盾。因而,追續(xù)權的產生,直接源于藝術品增值利益的分配矛盾,而非其他。追續(xù)權制度的正當性基礎,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實現法律的利益分配功能。
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可以彌補法律對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功能的缺失,從制度層面保障藝術家依靠自己作品獲酬的權利,其存在的正當性基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新事物的產生,往往會遭遇各種質疑。反對觀點的理由主要集中于:追續(xù)權違背了版權權利窮竭原則,④" ④參見景輝:《追續(xù)權:偽命題——基于市場分析的視角》,《科技與法律》2013年第4期,第43頁。以及所有權的絕對性,⑤" ⑤參見孫國瑞、薄亮:《“追續(xù)權”入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質疑》,《中國專利與商標》2014年第2期,第70-79頁。追續(xù)權制度的實施還會給藝術市場帶來災難。為了繼續(xù)探求追續(xù)權制度的合理性基礎,本文將針對上述觀點分別進行討論,為追續(xù)權正名。
(二)追續(xù)權未違反權利窮竭原則
由于知識產權是一項無形財產權,其擴張常會引發(fā)人們對知識過度壟斷的擔憂。版權的權利窮竭原則,⑥" ⑥版權的權利窮竭原則是指:版權人不可再控制已投放市場的作品,不可影響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流通活動。參見鄭成思:《知識產權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頁。正是基于這一擔憂而形成的。藝術家雖是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者,但依然要受到權利窮竭原則的約束,不可影響藝術品原件的后續(xù)交易。據此有學者指出:追續(xù)權可能會增加藝術品的銷售成本,從而影響藝術品交易雙方的價格決策,干擾藝術品的貿易自由。⑦" ⑦參見呂繼鋒:《追續(xù)權入法需三思而后行》,《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3年第9期,第37頁。
實際上,權利窮竭原則旨在防止版權權利人阻止作品的流通。而追續(xù)權的出現,的確會對藝術品的銷售產生影響,但并非是一種阻礙,亦非一種具有絕對控制力的影響。追續(xù)權的存在,沒有迫使轉售方將藝術品的轉售所得全部交給藝術家,也沒有將轉售所得的增值部分悉數給予藝術家,甚至并非將轉售的增值利益的大部分分配給藝術家。⑧" ⑧以歐盟2001年頒布的《追續(xù)權指令》為例,在第四條規(guī)定中,將分配額度予以階梯式規(guī)定,其中比例最高的也未超過5%(由高到低比例分別為:4%;3%;1%;0.5%和0.25%)。Directive 2001/84/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September 2001 on the resale righ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uthor of an original work of art.藝術家通過追續(xù)權獲得的經濟利益相對于藝術品的售價,或者轉售人的所得而言,僅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這一小部分的金額,并不足以扭轉藝術品交易雙方的交易決定,或者可以說對雙方是否交易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換言之,追續(xù)權并不能使藝術家控制藝術品的后續(xù)轉售,也不會破壞藝術品在市場上的流通。不僅如此,藝術家也并沒有通過追續(xù)權而再次行使本已使用過的發(fā)表權等權利。因而,從表面上看,藝術家雖然“染指”了藝術品后續(xù)銷售的利益,但從本質上講,藝術家的追續(xù)權并不違背版權的權利窮竭原則。
(三)追續(xù)權可對所有權絕對性進行限制
當原件所有人轉售藝術品時,轉售人本應基于原件的所有權,獲取后續(xù)交易中的全部價款。而追續(xù)權的存在,會使藝術家對已轉移給他人占有的動產(藝術品原件)進行收益。反對觀點由此認為,追續(xù)權的出現給所有權的絕對性造成了限制,繼而質疑追續(xù)權存在的合理性。
實際上,所有權的絕對性并非是不可挑戰(zhàn)的。古有土地交易完成后的“找價”制度,現代互聯網經濟下又催生出“價?!币?guī)則。這些對所有權絕對性的限制,在實踐中已被人們慢慢熟知和接受。
在我國古代,存在著一種名為“找價”①" ①“找價”是指土地交易完成后,賣主向買主追加對價的一種行為,賣主成功找價后,往往會立契為證。參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清代土地占有關系與佃農抗租斗爭》,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03、326、367、378頁。的制度。之所以可以針對已完成的田地交易,一再更改原契進行找價,源于賣主初次售賣價格過低,即“原價輕淺”,以及找價過后的“仍未敷足”。②" ②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1250頁。通過“找價”,賣主獲得了原契約中定價過低的補償??梢哉f找價行為對買主的所有權,造成了直接的限制。且不論當時的法律是否規(guī)定了物權或所有權,僅從買賣雙方愿意立契找價的這一現象出發(fā),便可得知在我國古代,民眾對交易公平的追求超越了對所有權絕對性的崇拜。
古代的田地買賣尚可反復找價,在追求契約公平和誠信原則的今天,所有權轉移后的交易行為就完全結束了嗎?所有權是絕對的不容限制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打開時下流行的購物網站(如“淘寶”“京東”“唯品會”),都存在一種名為“價保”的規(guī)則。如果買方購得商品后一定時間內(10天、15天或30天)賣方降價,則買方可以依照“價?!币?guī)則,要求賣方返還差價。眾所周知,交易價格變動一般遵循市場規(guī)律,賣方的促銷活動也是市場行為。那么,為何賣方愿意設立價保規(guī)則,使買方可以獲賠差額價款呢?按照傳統(tǒng)民法理論,雙方經合意達成的契約,應當依約履行。特別是所有權轉移后,交易即完成。實際上,價格保護的根源在于,對于買方而言,當初購買價格高了。換言之,交易行為雖已完成,但交易價格不夠公平。如果說“找價”制度是低賣后的再次補償,那么“價保”規(guī)則就是高買后的再次退賠。不動產的低賣也好,動產的高買也罷,都是一種不公的現象。故找價與價保,都是基于公平價值追求的結果。
反觀追續(xù)權,作為藝術家獲取作品利益的方式之一,其行使不僅可以糾正不公平的交易,還能使作者參與到其作品利益的公平分配當中。可以說追續(xù)權制度出于對公平價值的追求而對物權的絕對性進行必要的限制,是一種制度上的進步。因而,為了追求公平價值,追續(xù)權對物權的絕對性予以限制,有其合理性。
(四)追續(xù)權的實施未造成不良影響
自從追續(xù)權制度在法國設立至今,世界上已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先后建立起相應的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制度。雖然理論界對其實施效果的預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事實證明,追續(xù)權制度的建立并未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不良性影響,反對的聲音實際上是被夸大了的。③" ③See U.S.Copyright Office,Resale Royalties:an Updated Analysis.at 66 (Dec.2013).如英國知識產權局就認為沒有證據表明轉授版權影響英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④" ④See Kathryn Graddy.Noah Horowitz,amp; Stefan Szymanski,A Study into The Effect on the UK Art Marke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tist’s Resale Right at 2 (2008).Available at http://www.ipo.gov.uk/study-droitdesuite.pdf.美國藝術家權利協會(ARS)也指出:“追續(xù)權制度設立以來,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藝術品銷售有顯著地增加?!雹? ⑤S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Comments Submitted in Response to U.S.Copyright Office’s Sept.19,2012 Notice of Inquiry at 1 (undated) (“ARS Comments”).法國藝術家權利協會(ADAGP)總干事也表明:“追續(xù)權制度的實施,并沒有給歐洲藝術品市場帶來負面的影響?!雹? ⑥VAGA,Comments Submitted in Response to U.S.Copyright Office’s Sept.19,2012 Notice of Inquiry at 1 (Dec.1,2012).
從全球范圍內的實施效果上看,追續(xù)權制度的建立,并未給藝術品市場帶來反對者所擔憂的負面影響。恰好相反,由于追續(xù)權制度的存在,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愿意將自己的藝術品原件銷售給那些擁有追續(xù)權制度國家的買方。這在實際上,促進了已建立追續(xù)權制度國家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追續(xù)權制度設立的基礎源于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的需要,以及在利益失衡時對分配公平的價值追求。同時,追續(xù)權制度的建立并沒有違反權利窮竭原則,其對于所有權的限制是出于公平分配的價值追求,其實施更沒有對相關產業(yè)帶來負面的影響。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具備必要性、合理性的正當性基礎。
三、追續(xù)權制度的分配理念
藝術品增值利益的產生,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追續(xù)權作為公平分配藝術品增值利益的利器,理應得到合理的解釋和安排。在肯定了追續(xù)權制度存在正當性的基礎之上,應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這是該制度設立和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
(一)藝術品價值的衡量困境
對藝術品增值利益進行分配,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衡量藝術品的價值。而談及藝術品的價值,自然離不開對藝術品本身價值以及價格關系的探討。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關于藝術品的價格與自身價值的關系問題,存在兩種不同的學派——價值學派和市場學派。價值學派認為:藝術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樣,基本上受價值規(guī)律的支配。①" ①藝術品的價值,即為凝結在藝術品當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藝術品的使用價值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表現為藝術作品的有用性,需要利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其進行衡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頁。真正具有價值的藝術品,最終會得到人們的認同,而認同的過程被稱為“藝術品的價格向其真實價值回歸的過程”②" ②王家新、傅才武:《藝術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頁。。而市場學派則認為“價值”這一概念太過玄乎其玄,藝術品的價值是人們的主觀評價,“取決于其他人愿意支付的價格”③" ③馬?。骸端囆g品市場的經濟學——藝術品市場的魔鬼與天使》,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頁。。簡言之,市場學派認為是市場決定了藝術品的價值。④" ④參見諾亞·霍洛維茨:《交易的藝術——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當代藝術品交易》,張雅欣、昌軼男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頁。盡管如此,市場學派在總體上還是承認:藝術品的交易應當遵循以價值為基礎的等價交換原則。⑤" ⑤參見劉正剛:《藝術商品價值規(guī)律的特殊性研究》,《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14頁。
從上述不同學派的觀點可以看出,對藝術品的價值認定和衡量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事實上,藝術品價格和價值背離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⑥" ⑥參見龐彥強:《藝術商品價值論》,《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第136頁。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價值規(guī)律在藝術品市場中是完全失靈的。盡管藝術品價值的形成過程極為復雜,包含的價值具有多元性,但是總體而言,無論是價值學派還是市場學派都認為:藝術品交易的價格,依然反映出了藝術品的部分價值。而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往往產生于藝術家自身豐富的人類審美積累。具體而言,其藝術造詣表現為:既能充分體現對前人的繼承性,又可全面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進而在藝術史上成為新的傳統(tǒng),或成為藝術史上的新典型,被后人加以學習、模仿和追捧。藝術家在藝術品表達上所體現出的個性,使該藝術品擁有了時間價值,隨著時間的積淀,該藝術品的價值自然得到升值。即藝術品的價值增值,往往基于其所具備的歷史典型性⑦" ⑦藝術史(歷史)典型性:一個藝術家身上積累的人類審美情趣和表現才能越豐富,他越用自己個性化的方式去描述,他的藝術成就越高,他的作品越貴。參見馬海平:《論藝術作品的商品性和藝術品市場的特殊性》,《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2000年第4期,第50頁。。因而,很難利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其進行解釋和衡量。
鑒于藝術品價值的多元性及其價值衡量的困難性,我們不妨另辟蹊徑,從藝術品增值利益產生過程的角度出發(fā),全面分析增值利益的構成要素,借此解開藝術品的價值之謎。
(二)增值利益的構成要素
一般而言,藝術品增值利益的產生,需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藝術品創(chuàng)作。在該階段中,藝術家利用以往在文化知識、藝術修養(yǎng)、審美能力、個人情感等方面的儲備,在自我藝術稟賦影響下,通過一定的表達技巧,創(chuàng)作出一件藝術品。第二階段,藝術品交易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藝術家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宣傳作品。此時,藝術品的營銷行為出現了。由此開始,藝術營銷便會對藝術品交易的整個過程產生影響。第三階段,藝術品交易階段。一般情況下,藝術家在作品完成之后,會委托中介機構銷售。而當藝術家成名時,藝術品收藏家則會委托拍賣行等機構出讓其藏品。這樣一來,便形成了藝術品交易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通過資本的介入,市場交易行為得以完成,藝術品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第四階段,藝術品使用及轉售階段。藝術品完成交易后,買方獲得藝術品原件的所有權,可以依照自己的物權來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例如,買方可以長期收藏該藝術品原件,對其進行研究,或者將藝術品捐贈給博物館等機構展出。買方還可以將藝術品視為一件投資品,待價而沽,當時機成熟之時將該藝術品在市場上高價轉售。高價轉售的藝術品相較于其首次出售而言,實現了其價值的增值,產生了作品的增值利益。換言之,經過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資本介入、管理運營以及最后的使用及轉售過程,藝術品的增值利益便產生了。
在上述藝術品增值利益產生過程中,不同階段內都有相應主體的要素投入,正是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藝術品的增值利益才得以產生。
第一,藝術品產生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要素。正如馬克思在論述價值增殖過程中所提到的:商品生產過程必定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①" 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頁。藝術品首先是由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產物,因而藝術家對藝術品的價值形成,提供了創(chuàng)造要素。沒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藝術品就無法產生,其利益也就無從談起了。藝術家對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源于其個人靈感、審美等情感。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藝術家情感的表達過程,創(chuàng)造要素即在此時被藝術家投入藝術品之中。與作品內容或傳播方式改變而產生作品增值利益的情況有所不同,藝術品增值利益產生之時,其作品內容以及傳播利用方式均未改變。前文已經對藝術品增值利益形成的特殊性做出了說明。在一般情況下,藝術品首次銷售的價格只能反映出藝術品的部分價值。在藝術品的轉售過程中,價格逐步接近其真實價值。藝術品在轉售過程中價格上漲的部分,除了極個別的情況之外,仍然主要是由該藝術品本身所產生的。因而藝術品增值利益構成要素中,作者的創(chuàng)造要素依然是最為重要的。
第二,藝術品產生及銷售過程中的資本要素。在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階段,有時也會有資本的介入,因為有些經紀人或畫廊等機構,愿意資助那些尚未出名的作者進行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以此換取其成名后作品銷售所得的利益。這種投資無疑是具有風險的,因為藝術家的誕生并非人們可以簡單預估的。藝術家和藝術品的成名一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對作者的早期資助可以說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因而,畫廊等機構往往利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散風險。例如,畫廊會與藝術家簽訂獨家代理協議,以對該藝術家未來作品的控制來保證收益進而降低其投資風險。藝術品相對于其他商品而言,無疑是稀缺的。在藝術品的銷售過程中,資本的介入也很重要。人類對藝術品的享用,正是休謨在《人性論》中所指的第三種福利②" ②三種福利:一是我們內心的滿意;二是我們身體的外表的優(yōu)點;三是對我們憑勤勞和幸運而獲得的所有物的享用。參見休謨:《人性論》(下),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528頁。,這種福利是少數人可以擁有的。藝術品屬于經濟學家眼中的“地位性商品”,對于擁有一定社會聲望和購買力的人來說,藝術品是其希望獲得的商品。而對于多數人來說,藝術品是一種奢侈品,其價格只有少數富人可以接受。①" ①參見亞當·斯密:《國富論》,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73頁。因而,藝術品原件的產生及交易,并非普通人或普通消費者可以直接參與。對于稀有的藝術品而言,其價值在價格上表現為“壟斷”價格,即藝術品的價格競爭往往在那些有實力買家的內部展開,并根據其品味、奇想以及財力進行。②" ②參見邁克爾·懷特:《欲望的隱秘對象?19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與“藝術珍品”價格》,載尼爾·德·馬奇、克勞福德·古德溫編著:《兩難之境:藝術與經濟的利害關系》,王曉丹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62頁??梢?,藝術品的交易和增值也有資本要素的貢獻。
第三,藝術品銷售過程中的管理要素。在現代社會,一件藝術品產生之后,如果藝術家希望將該作品投入市場交易,往往會選擇一些機構管理其作品(包括日常的藝術品存放、展出以及推廣運營活動)。在此過程中,管理人往往會利用各種手段,將該藝術品呈現給更多的潛在購買者,努力地將不同需求的購買者與不同種類的藝術品聯系在一起。以藝術品營銷為例,藝術品營銷通過適當渠道的推廣和宣傳,使藝術品得以面向更為廣泛的受眾,并盡可能地將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適當地展現給最為適合接受的群體。營銷活動不僅為藝術品的交易增添了機會,更豐富了人們對藝術品的認知。由于藝術品交易市場存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因而針對不同的市場,藝術品營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藝術家將其藝術品交由畫廊代售,畫廊則需要保管該藝術品,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展示,或者直接與潛在的購買者聯系,向其介紹該作品的收藏價值等,最終促成交易。而拍賣行對藝術品進行銷售時,也伴隨其熟練的運營技巧,從前期的拍賣策劃,到尋找潛在的購買客戶,再到為客戶全方位介紹藝術拍賣品,直到最終的拍賣成交,整個過程都充斥著拍賣行的管理要素投入??梢?,管理要素一直伴隨著藝術品銷售的整個過程,為藝術品增值利益的產生同樣做出了貢獻。
第四,藝術品轉售過程中的使用要素。藝術品經過一系列管理要素投入后,最終被買方購買,交易得以完成。在此之后,有的買方將藝術品視為珍寶予以收藏或捐給博物館進行展出,也有的買方將其視為一種投資,通過再次銷售獲取增值利益。在此過程中,收藏家和藝術評論家等,也會使用藝術品,而這種使用要素的投入往往也會為藝術品的增值做出貢獻。藝術品評論家,經常會評判不同的藝術品。評論家對一件藝術品的欣賞,可以使得該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者感到成功與滿足,也會間接提升藝術家的知名度。而如果一件普通的藝術品,被社會地位較高、頗具名望的收藏家所收藏,也會對該藝術品知名度的提升有所幫助。除此之外,在藝術史上影響力越高的藝術品,自然越有可能得到增值,而影響力則表現為后人對該藝術家或藝術品風格的學習、模仿以及創(chuàng)新??梢哉f,后人對藝術品的使用(學習和模仿等),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藝術品的增值。申言之,在藝術品轉售前,收藏家、評論家等個人對藝術品的使用要素投入,也為藝術品增值做出了貢獻。
藝術品的增值利益,是在其利益鏈各方主體合作下產生的。在此過程當中,主體對藝術品增值利益的產生投入了創(chuàng)造、資本、管理和使用這四個要素。既然主體通過要素投入產生了藝術品的增值利益,那么分配藝術品增值利益時,自然也應當按照不同主體的要素投入進行。③" ③按照投入貢獻獲取收益的規(guī)則,在個人數據交易的利益分配探討中,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參見陽雪雅:《數據要素市場下個人數據交易的證成與實現》,《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3年第5期,第100頁。
(三)要素貢獻理論下的分配理念
藝術品價值的多元性及衡量的困難性均不利于增值利益的分配,但這并沒有阻止人們追求分配公平的步伐。許多個人或組織嘗試以各種方式為藝術家提供可獲利的途徑,力求最大限度地保障藝術家的經濟利益,如藝術品信托項目等。④" ④如2004年紐約的“Artist Pension Trust”藝術家養(yǎng)老信托項目。該項目每售出一件藝術品,藝術家可以獲得凈收益的40%,另外的28%用于支付管理和行政成本,剩余的32%將被放入一個資金池,用于分配給所有參與者。Artist Pension Trust,http://www.aptglobal.org/en/About/FAQ,2023年4月18日訪問。但是,這些嘗試卻并不能確保作者可以獲得自己作品轉售的增值利益。事實上,在藝術作品的交易中,藝術作品的定價過程就像“浮動的擲骰子游戲(floating crap game)”。①" ①Baumol W.Unnatural value:Or art investment as floating crap gam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pp.10-14.藝術品的價格隨著消費者品味的變化而波動,且這種品味的變動是隱形且難以預見的。②" ②參見阿萊西婭·左羅妮:《當代藝術經濟學》,管理譯,王家新校,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7頁。藝術家們真正需要的,是可以公平地參與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所產生的增值利益分配。故藝術品轉售時增值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追續(xù)權制度的目標。
追續(xù)權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不公的情況。藝術品增值利益,是由不同主體的創(chuàng)造、資本、管理和使用要素投入產生的。公平分配增值利益,就需要將要素貢獻進行衡量,將每種要素貢獻相應的那部分利益分配至投入要素的主體手中。③" ③參見曾青未:《論視聽作品的利益分配——以作者的公平獲酬權為視角》,《知識產權》2017年第4期,第65頁。在四種要素之中,資本和使用要素的投入方,在藝術品交易中往往充當的是賣方的角色,其直接掌握著全部的藝術品轉售所得,因而資本和使用要素投入的回報,可以通過交易而直接獲得。④" ④當然,藝術評論家和一些藝術愛好者也或多或少的對藝術品的升值做出了貢獻,但其貢獻可以獲得自身名氣、品味、藝術技藝等方面的提升。管理要素的投入方,在對藝術品進行宣傳運營等管理要素投入時,已經收到藝術品銷售方所支付的相應費用(例如宣傳費用,拍賣中支付給拍賣行的傭金等)??梢姡Y本、管理和使用要素的投入者,均可以在市場交易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分配,唯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要素投入無法在市場交易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因而只能依靠法律制度對其進行保障。
在追續(xù)權制度具體規(guī)則構建之前,必須首先明確追續(xù)權制度的分配理念。而該理念設計應當在公平分配藝術品產生的增值利益這一追續(xù)權設立目標的指引下進行。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公平分配增值利益目標的設定下,應堅持衡量各主體對藝術品增值利益產生所投入的要素,以此為依據公平分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建立起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的新秩序。
四、追續(xù)權制度的規(guī)則構建
藝術品的增值利益,是各方主體投入不同要素而產生的。在藝術品增值利益構成要素中,作者的創(chuàng)造要素是最為重要的,理應得到法律保護。追續(xù)權作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要素投入回報的重要保障,其制度規(guī)則的構建尤為重要。追續(xù)權制度的設立理念應當為:通過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進行細分,衡量不同主體的要素投入,以要素貢獻為分配依據,公平分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
如前文所述,理論界對于追續(xù)權是否應當入法一直存有爭議。這一爭議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的過程中,也有所體現。⑤" ⑤2011年7月,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工作正式啟動。國家版權局分別于2012年3月、2012年7月和2012年10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的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上述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送審稿)》,其中第十四條規(guī)定了追續(xù)權:“美術、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樂作品的手稿首次轉讓后,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對原件或者手稿的所有人通過拍賣方式轉售該原件或者手稿所獲得的增值部分,享有分享收益的權利,該權利專屬于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其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边z憾的是,正式修改內容最終并未采納上述意見,未添加對追續(xù)權的保護。除了入法與否的理論爭議外,歷史上不同國家在追續(xù)權設立的制度層面也存有差異。在追續(xù)權發(fā)源地法國所在的歐盟,頒布《追續(xù)權指令》前,奧地利、愛爾蘭、英國、荷蘭等成員國并沒有對追續(xù)權進行保護。⑥" ⑥Guy Tritton,et al.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urope (Third Edition).Sweet amp; Maxwell,2008,p.542.即便是提供追續(xù)權保護的國家,在保護的作品種類、有權主體、計提方式和比例等行使要求上,也存在著差異。⑦" ⑦歐盟《追續(xù)權指令》重述部分第九條指出:“追續(xù)權目前由大多數會員國的國內立法規(guī)定?,F有的這些法律顯示出某些差異,尤其是在追續(xù)權適用的作品、稅率、主體及計提基礎等?!盧ecitals 9,Resale Right Directive.追續(xù)權制度的規(guī)則應當如何構建,是其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的關鍵。在前文的研究下,依照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應當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增加保護藝術家公平分配作品增值利益的追續(xù)權制度,具體制度規(guī)則的構建應注意如下內容。
(一)明確追續(xù)權的財產權屬性
在追續(xù)權制度的具體構建時,首先要明確追續(xù)權為藝術家的著作財產權。之所以要探討追續(xù)權的權利屬性,是因為學界對于追續(xù)權的性質問題存在著人身權①" ①參見李明德、許超:《著作權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頁。、財產權②" ②參見儲水江:《論追續(xù)權》,《法學雜志》2008年第6期,第70頁。、兼具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性質的權利③" ③參見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頁。三種不同的觀點。正是對權利屬性的不同理解,影響著追續(xù)權制度在著作權法中的具體位置安排。故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過程中,關于追續(xù)權的權利性質和具體條文的位置安排,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比如將追續(xù)權放在著作人身權部分,還是放在財產權部分,抑或安排在權利最后予以規(guī)定。④" ④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過程中,《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一稿中所規(guī)定的追續(xù)權具有不可轉讓和不可放棄的特征,在第二、第三稿中被刪除了;而且在第一稿中,追續(xù)權是作為一項著作財產權出現的,到了第二、第三稿,追續(xù)權則被單列在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之外。
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得知藝術品增值源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藝術家理應獲得與自己創(chuàng)造要素貢獻相當的增值利益。在此種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下,依照要素投入獲利,應當屬于財產權范疇,這是不言自明的。故追續(xù)權應當同其他著作財產權一樣,由《著作權法》規(guī)定其權利的具體內容和權利期限。但同時,因其具備一定的特殊性(藝術品原件的唯一性、價值的不確定性等),如缺乏強制性或擴大任意性可能造成該項權利被架空的景象,因而法律應當規(guī)定該項權利不可轉讓或放棄。此時,需要明確的是,不可轉讓與放棄是為了保障該權利不被架空,而非源于其人身性質。追續(xù)權為財產性權利,意味著對該項權利的規(guī)定應當置于著作財產權的部分,也意味著該項權利是可以被繼承的。在明確追續(xù)權的權利屬性的基礎之上,需要對其權利內容進行設計。
(二)確定追續(xù)權制度的具體內容
在著作財產權項下,研究追續(xù)權的關鍵,是確定其制度的權利內容。具體而言,追續(xù)權制度的內容應包含:權利的對象、主體、行使要求、計提依據及比例,以下將對具體內容分別進行分析。
1.權利對象
關于權利對象,即追續(xù)權制度適用的作品類別,《伯爾尼公約》和歐盟《追續(xù)權指令》的要求有所不同。《伯爾尼公約》第十四條之三規(guī)定的客體,包含藝術品原件,以及作者和作曲者的手稿。而《追續(xù)權指令》則限定各類圖形和立體藝術作品的原件作為權利客體,并指出各類圖形和立體藝術作品的原件,包括圖畫、拼貼畫、繪畫、素描、雕刻、版畫、平板畫、雕塑、掛毯、陶瓷制品、玻璃器皿和照片等。上述兩種作品類別的不同之處在于除藝術品原件外,文字和音樂作品原件是否可以適用追續(xù)權。
前文已述,對于文字和音樂作品的作者來說,著作權法可供保護的作品傳播及獲益方式更多?;蛘哒f,文字作品的作者及曲作者,并非主要依靠其作品(文字、音樂作品)原件轉賣獲利。因為依靠其他方式獲利的作品類型,可以通過相應的財產權公平獲酬。不同種類權利的設置,均是針對作品特有表達方式利用的規(guī)定。而對于藝術品而言,其主要獲利方式為原件的銷售。換言之,僅有依靠銷售原件獲利的藝術家,才面臨原件控制權不在手中而無法公平參與后續(xù)獲酬的情況。所以限定追續(xù)權的作品類別時,需考慮作品的流通方式。具體而言,在設計追續(xù)權制度時,權利對象應當限定為主要依靠銷售原件獲取利益的藝術品。
2.權利主體
關于權利主體,無論是歐盟的《追續(xù)權指令》還是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中的內容,均將追續(xù)權的享有主體規(guī)定為藝術家個人以及其繼承人和受遺贈人等。然而,這樣的規(guī)定充滿著矛盾。一方面,若視追續(xù)權為一項人身性權利(如歐盟),將該權利賦予藝術家外的其他人,就等于承認該項權利可以被繼承。一般而言,人身性權利是不得被繼承的。①" ①參見朱曉峰:《論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人》,《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2年第6期,第120頁。退一步講,不將其視為繼承,而是將其直接賦予藝術家之外的其他人,但此種規(guī)定,也違背了人身性權利的專屬性。另一方面,若將其視為財產性權利,將這些權利賦予藝術家及其繼承人、受遺贈人。那么此時,權利的期限是藝術家生前及死后的一定期限,還是其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生前及死后的一定期限?如果是后者,此種權利期限的設置是否有違著作權法限制制度的體系性?如果是前者,此種規(guī)定是否多余?
出于對上述矛盾的反思,在安排追續(xù)權的主體時,應當謹慎對待。根據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追續(xù)權旨在公平分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藝術品增值利益的分配問題,是財產權利范疇而非人身權利范疇的問題,故追續(xù)權應當是一項著作財產權。既然是財產性權利,那么該權利自然是可以被繼承的。因而藝術家的繼承人、受遺贈人等,可以在相應的權利保護期內自然地繼承追續(xù)權帶來的財產性收益,而不必作為權利主體寫入法律之中。此時,一方面滿足財產性權利可以繼承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滿足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享有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而不必造成權利限制規(guī)定的混亂。因此,追續(xù)權的權利主體應當限定為藝術品的作者,這唯一的主體,不必規(guī)定繼承人、受遺贈人的主體適用性。
3.權利行使要求
關于追續(xù)權的行使,是否要求有藝術商的參與為前提,歷史上早期建立追續(xù)權制度的國家都對此持肯定意見。比如法國就認為,如果藝術作品市場的專業(yè)人員以賣方、買方或者中介人身份介入時,平面及立體作品原件的歐盟成員國或歐洲經濟區(qū)成員國公民作者享有追續(xù)權。②" ②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一部分《文學和藝術產權》第一卷第L.122-8條。德國也規(guī)定,如果美術著作的原件被再次讓與,并且有藝術商或者拍賣商作為受讓人、讓與人或者中間人參與,讓與人應當將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付給著作人。③" ③德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六條。反觀我國,追續(xù)權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礎是公平分配作品后續(xù)轉售的增值利益。而原有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并非藝術商之過錯,所以不應將追續(xù)權的行使限于有藝術商參與這一范圍。當然,藝術商的參與要件,從實踐角度來看,也是為了便于追續(xù)權制度的具體實施。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集體管理組織,以及藝術品交易備案制度的完善予以提升。
除此之外,追續(xù)權的行使要求,也不應當僅限于藝術品拍賣這一種形式,而應當涵蓋所有藝術品公開銷售的形式。相比于私下交易,拍賣是一種相對公開的藝術品競價購買方式,其公開性更利于藝術家公平地獲取藝術品的增值利益。我國拍賣行業(yè)的興盛促進了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加速了藝術品的流通,雖然我國的藝術品交易的二級市場相對于一級市場而言較為發(fā)達,但總體而言我國的拍賣行業(yè)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仍然不足。如果僅依靠拍賣作為追續(xù)權行使的唯一途徑,勢必會出現為規(guī)避追續(xù)權而轉由其他方式交易藝術品的行為,有可能給我國的拍賣行業(yè)帶來不利的影響。故從行業(yè)保護和可行性角度,都不應將追續(xù)權限定為拍賣這一具體的銷售形式。
4.計提基礎及比例
關于計提基礎,世界范圍內存在著以轉售總價為計提基礎(如歐盟),以及以增值額為計提基礎(如智力、阿塞拜疆、毛里求斯弗得角、烏茲別克斯坦等)兩種方式。④" ④參見李雨峰:《論追續(xù)權制度在我國的構建——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為中心》,《法律科學》2014年第1期,第131頁。以總價計提是歐盟《追續(xù)權指令》提倡的方法,現如今已被歐盟成員國所接受。從便于操作的角度而言,以轉售金額的總價為計提依據的確更為便捷,尤其是在以藝術商的參與為要件的制度安排下。但是,藝術品的追續(xù)權旨在分配藝術品轉售中的增值利益,故以增值部分金額為獲酬基數更為合理。當然,不能為了追求公平的利益分配,就完全犧牲制度實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以轉售增值額為計提基礎的關鍵,是如何確定轉售款項的增值數額。此時,實際面臨的問題,和上述缺乏藝術商參與下的追續(xù)權制度構建面臨問題如出一轍,故也應當通過完善藝術品的交易備案制度予以解決。
在確定以轉售價格的增值額為計提依據后,需要對計提比例的具體規(guī)則進行設計。具體的比例,建議不直接規(guī)定于著作權法之中??上刃袇⒄账麌鴺藴试囆?,同時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比如試行不高于5%的計提比例,或是參照歐盟的方式,設置階梯式比例。待試行后,通過市場和權利人反饋不斷調整,最終確定符合我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發(fā)展的追續(xù)權獲酬比例,并將其規(guī)定于配套實施細則或指南中。
綜上,應當將追續(xù)權規(guī)定為:藝術品原件首次轉讓后,作者對原件所有人公開方式轉售該藝術品原件所獲得的增值部分,享有分享收益的權利,該項財產權利不得轉讓或放棄。
(三)完善相應配套制度
1.完善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
談及追續(xù)權的行使,不得不涉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已經實施追續(xù)權制度的國家,例如法國,就是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對藝術品交易進行監(jiān)督、備案和管理,藝術家往往也是依靠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獲取追續(xù)權帶來的相應增值利益。而在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長期受到非議,目前已經設立的集體管理組織,顯然沒有做好承擔追續(xù)權監(jiān)督管理職能的準備。建議針對藝術品追續(xù)權成立專門的集體管理組織,對藝術品的銷售、轉售等信息進行收錄備案,同時定期查閱監(jiān)督藝術品公開銷售的市場信息,并建立藝術家獲酬渠道,不斷完善促進藝術品追續(xù)權實施的流程、措施等。
2.完善我國藝術品交易備案制度
我國《著作權法》對于作品登記行為實行自愿登記原則,即自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之日起,作者自然享有該作品的著作權。換言之,作者取得作品著作權并不以著作權登記作為必要條件。盡管如此,作品的登記備案制度依然存在一定的作用。通過作品的著作權登記,可以使第三方清楚該作品版權的原始歸屬以及權利變動等信息,便于版權的后續(xù)交易。不僅如此,在著作權侵權糾紛之中,版權登記還可以成為權利人維權的依據。
藝術品交易的備案制度與此類似,但其承載的并非作品著作權的變動信息,而是藝術品物權變動的信息。藝術品交易備案制度,是藝術家行使追續(xù)權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因為通過藝術品交易的備案登記,可以更為清晰地記載該藝術品首次出售、隨后轉售的交易雙方信息,以及交易價格等內容。如果不存在藝術品交易的備案登記制度,作者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將很難清晰地了解藝術品的交易情況,這就使得權利人難以向相關方申請相應的轉售金額。因而建立健全我國的藝術品交易備案制度,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
藝術品交易備案制度除了有利于追續(xù)權設立的制度保障功能外,實際上還可以促進藝術品的交易市場。因為可視化的記錄,便于購買者了解到藝術品的權利轉讓情況和歷史上的成交價格,便于其確定藝術品的真?zhèn)我约吧档鹊内厔菖袛唷τ谫u方而言,藝術品交易備案內容可以在交易準備階段作為其權屬證明方式,還可以在抵押、融資等情況下充當憑證。而對于監(jiān)管部門而言,可以通過備案登記掌握藝術品交易信息,防止不法行為滋生。對于買、賣方和監(jiān)管部門三方均可獲益的制度,在制度設計時會減少相應的阻力,便于制度的設立和實施。
綜上所述,在追續(xù)權制度規(guī)則的構建過程中,首先,需澄清該制度設立的正當性基礎是藝術品增值利益的公平分配,而非其他。其次,需要確立合理可行的分配理念,即細分藝術品的增值利益,依照主體的要素貢獻對藝術品增值利益進行公平分配。最后,應當明確追續(xù)權為一項不可轉讓或放棄的財產性權利,同時構建具體的制度規(guī)則。
五、結語
追續(xù)權自產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本文通過考察追續(xù)權設立的歷史,闡明追續(xù)權制度產生的正當性基礎——解決著作權法中藝術品增值利益的分配矛盾,而非對“饑餓的藝術家”的同情。這是追續(xù)權制度研究的起點和根基。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橫向的制度比較,指出追續(xù)權制度并未違反著作權法的權利窮竭原則,而限制所有權絕對性是出于對公平價值的追求。通過考查已實施追續(xù)權制度國家的實踐經驗,發(fā)現追續(xù)權并不會對藝術品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故追續(xù)權制度在理論和現實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備制度設立的正當性基礎。
在利用追續(xù)權制度分配藝術品的增值利益時,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藝術品價值衡量的難題。由于藝術品自身價值形成和體現的特殊性,不便使用傳統(tǒng)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其價值進行衡量。故需要以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為依據,細分藝術品增值利益的構成要素,衡量各要素在藝術品增值利益形成過程中的貢獻。通過要素細分和衡量,發(fā)現在“創(chuàng)造、資本、管理、使用”這四種要素中,唯有“創(chuàng)造”要素投入無法依要素貢獻,獲取藝術品增值利益的收益。所以在追續(xù)權制度設計時應明確其分配理念——依照主體要素貢獻對藝術品增值利益進行公平分配,即按要素分配。
在著作權要素分配理論的指引下,應對追續(xù)權制度的規(guī)則進行構建。具體而言,將追續(xù)權規(guī)定為一項不可轉讓或放棄的財產性權利,由藝術家享有,其繼承人等僅在法律規(guī)定時間內享有繼承權。同時,將其行使范圍擴大到公開銷售領域,而非限制于有中間商參與或拍賣方式的交易,將計提依據確定為增值部分,并通過實踐不斷調整完善獲酬比例和相應配套制度。
法律理應公平的分配利益。面對藝術品增值利益分配不公的現象,著作權法亟待尋求一種新的公平分配秩序。追續(xù)權制度作為藝術品增值利益公平分配的利器,應當在分配理念和具體規(guī)則層面,依照要素分配理論的指引進行全面的構建。唯有如此,方能使追續(xù)權發(fā)揮其應有的制度功能,充分保障藝術家的公平獲酬權。
[責任編輯:無 邊]